陶瓷纪录片《手造中国》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特征
2023-11-12谭媛媛张丹
◎谭媛媛 张丹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文化的复兴热潮带来了国内对传统手工业的关注。陶瓷工艺及其发展成为承载文化的重要符号,以此加深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形态,反映着陶瓷工艺技术和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纪实性。陶瓷纪录片在传播陶瓷文化、推动传统手工业在新时代传承与发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手造中国》的文化价值
《手造中国》作为一部陶瓷纪录片,以江西景德镇为拍摄地,以较全面的视角拍摄制瓷匠人的故事。全片共5 集,每集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拍摄,分别为“水土”“器度”“画心”“守艺”“薪火”,从瓷器的原料选择到烧制成形,再到手工绘画,将全过程浓缩在5 个不同的专题里。团队耗时3 年拍摄20 多位人物的故事,以人为载体,通过手造瓷器展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手工匠人们沿袭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创造出了极具审美的瓷器,瓷器也因匠人们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同时在国际交往中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拥有2000多年冶陶史的景德镇,创造出了无数造型美观、工艺精巧的瓷器。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景德镇的制瓷技术仍沿袭古法技艺,从材料到加工再到成瓷,无一不有所考究。正因如此,景德镇才有“世界制瓷看中国,中国瓷器看景德”之称。
(一)古法制瓷尽显工艺美
在《手造中国》中,制瓷技术离不开原材料的选择。景德镇以山地为主,周边地区瓷石丰富。高岭土的发现地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东埠村高岭山,因此以“高岭”命名。此后,高岭土成为制作瓷器的关键原料。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中详细论述了景德镇瓷石,英文“kaolin”便成了制瓷原料的国际通用术语。利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其耐火性能都有极大提升,降低了高温烧制的变形率和报废率。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高岭土的发现与利用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原材料的加工上,水碓的使用体现着景德镇的地理条件在人们手里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清代朱琰所著的《陶说》称:“土人藉溪流设轮作碓,舂细淘净,制如土砖,名曰白不。”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采集到的瓷石先用人力压碎,通过河流两岸安装的水轮车,利用流水的动力落差带动水轮车转动,不同规格大小安装的碓的数量也不同,通过重力击打成粉状再细细淘洗,最后做成白色土砖状,成为白不。《水土》中的老詹是景德镇市瑶里镇为数不多的守碓人之一。他的工作从清洗石块开始,需要肩扛盛着几十斤石块的担子,反复蹲起,直到河水将矿石表面的浮土冲洗干净,再将矿石敲碎成鸡蛋大小的石块后送上水碓。历经十几天的捶打,这些矿石成为可以送入沉淀池的泥土。水碓的使用与景德镇古法制瓷相互依存,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循环再生关系。
(二)祭祀仪式承载感性美
“在陶瓷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景德镇祭祀礼俗的文化本性直接体现于各种祭祀活动中,而文化的本性是贯穿着人文关怀的理念,体现着一个民族善良灵魂的依守。”②在《手造中国》的《薪火》一集中,瓷器从爱窑里烧制,在薪火中淬炼,蕴含着匠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灿烂陶瓷文化。《考工记》指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冶炼陶瓷需要顺应“天时”,窑内的火候温度会根据日夜交替、气温变化而更改,代代相传的祭拜仪式或许就是陶瓷师傅们与自然沟通的方式。由此可见,在古代造物观念里,工艺不单纯指技术,还包含冶陶师傅们的思想情感、伦理道德和神秘化因素。在古代,生产技术水平不够发达,陶瓷生产基本是“泥做火烧”,通过人力可以把控泥土的造型,但一旦进入烧制阶段,仅依靠匠人们长期烧制的经验也不能做到对出窑瓷器的精准把控。当技术和组织手段都无法处理这些问题时,高变形率和报废率迫使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超脱自然的力量,乞求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人力无法处理的难题,这就需要祭祀仪式。在陶瓷行业里,行业神崇拜最为普遍。行业神也称行神,各行各业的人们供奉行神用以保佑自身所在行业生意兴旺、吉利顺遂。例如景德镇瓷器生产的祭祀神,人们祭拜瓷土神乞求掌握高岭土的使用方法。《薪火》一集中,匠人们的祭拜对象是烧窑行业的师祖——风火窑神童宾。窑火是上天赋予瓷器的最后一道自然之力,因此瓷器也被称为“火的艺术”。作为本行业的创造者,行业师祖承载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景,受人崇拜,匠人们相信先人能够指引他们走出困境,开创新的道路。
(三)匠心独运诠释灵性美
受传统儒家“以‘和谐’为核心思想,重视美与艺术的陶冶、协和”③的影响,人们将对自然美学的感悟逐渐融入生活美学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联系上有着独到的解释。“仁者乐水,智者乐山”,水川流不息,智者行动迅速,思维敏捷,同样具备“动”这一特点;而山岿然不动,仁者沉稳自持,处变不惊,同样拥有“静”的特点。“仁”与“知”既是自然间山与水的本质特征,又体现了人格达到一定境界后显现出的特质。从原话中我们可以知晓,儒家追求的终极人生哲学境界与山水自然高度统一。在儒家观念中,万事万物都处于对立统一的相互联系之中,人理应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感知山水意趣,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美。陶瓷文化在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根据瓷器的形制特色,去感受不同朝代的人文特征,根据瓷器意象领悟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瓷器之美,意境使然。青花写意,画师们有关山水之美的感悟来自儒家的“山水精神”,随之衍生出花草之美的灵感。景德镇的青花陶瓷之美,与画师们受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纪录片中,青花画师江姐摆放在画室中的物件除了有绘制工具,还有各式各样的花草。江姐每日悉心照料,与花草为伴,在工作之余看草木枝叶卷皱舒展、花开花谢,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在绘图前可凭胸臆创作构画。远离尘世,立于山水之间,表现在瓷器上的是沧海一粟的笔墨意境;身处人间,行于喧嚣尘世,落笔在陶瓷上的是沉稳淡然的处世智慧。
二、《手造中国》的审美特征
纪录片从对人物、地点、情境和事件的具体描述开始,但它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能引导我们从其提供的细节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教训、更广阔的视野或更全面的理念。比尔·尼克尔斯(Bill Nichols)专注于纪录片与现实之间的索引关系,从而把观众带入影片关注的问题上。人们能在影片中获得细节、引发思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影片题材和主题的巧妙选取。陶瓷纪录片的创作从题材选取上传递着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也从审美价值上满足着观众的感官需要,触发他们对美的思考和追求。
(一)特写镜头的表现力
《手造中国》在真实展现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同时,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画面观感。纪录片中运用的特写镜头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力。纪录片的拍摄范围广泛,一般为了还原场景,其拍摄范围内常出现多个拍摄对象,为了具体凸显某个重点的人或物,就需要利用特写镜头。用镜头将观众的兴趣点引导到导演预设的位置,既能弱化外部环境,更能有力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具体特征,又能放大人物的动作和面部微表情,更加立体地刻画人物肖像。
在展示隐雕陶瓷制作的过程中,纪录片运用了较多特写镜头。74 岁的返聘工程师王工,他的工作是“试照子”,就是尝试把来自全国各地的矿石原料组合配比,配制出新的泥料和釉料。王工说:“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拍摄制作照子的特写镜头有两处,一是拍摄王工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揉打配制的泥坯,手把手教习学徒小宇把控揉制的力度,苍老的手和稚嫩的手在特写镜头的组接下形成强烈对比;二是对王工面部表情的捕捉,由于材料配比复杂,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与投入不成正比,愿意留下的学徒仅有小宇一人。面对照子研制的传承困难和现实压力,镜头放大了王工紧锁的眉头和紧闭的双唇。特写镜头以强大的表现力向观众展示了瓷器制作的细节,使他们感受到老匠人身上的时代印记和无愧于心的薪火传承精神。
(二)画面构图的层次感
视觉语言是构成纪录片的基础,构图是影响纪录片视觉语言的要素之一。为了使屏幕前的观众更好地领会影片的内涵,需要用富有美感的构图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同时,应通过场面调度,从二维的画面展示到三维的空间构想,使人们能够产生联想。艺术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视觉走向、明暗关系对比都只为处于视觉中心的主要人物或事物服务。导演利用镜头,把想要表现的视觉中心“框”进镜头之中,使其在画面占据一定的面积,配体需要配合主题,达到主次分明、和谐互补且暗含深意的目的。观众作为作品的评判者,对美有直接的感受,当画面和谐、统一、协调时,能够在视觉上让人感觉舒展。只有合理地组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手造中国》的《画心》一集中,方丽邀请朋友们帮助绘制粉彩瓷器百鹿尊。硕大的素瓶悬在桌角,画师持笔在瓶身作画,昏暗的空间里一束暖光打在洁白的瓶身上,前景是方丽看着画师朋友绘制瓷瓶,后景是其他画师给小型瓷器上色,一高一矮,一前一后,导演利用门窗构图,使景深层次分明。门框取代原本的画幅,构成“景中景”,观众的目光完全聚焦在导演勾画的方寸之间。随着镜头慢慢推进,观众也逐渐被拉入到制作过程中。“工无所不用其极,技无所不用其绝,料无所不用其稀。”一件瓷器上,画山石,则峰峦峻拔;画树木,则鹤骨松姿;画动物,则千姿百态。不同的材料、画法、画师共同完成同一个杰作,“画心”这一主题就呈现在构图形式的极致美感中。
(三)光效运用的感染力
考虑到纪录片的真实性,光效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帮助片子展现主题、渲染环境。光效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自然光效和人工光效。自然光效在还原场景和保护自然环境上运用较多,能还原现实的真实面貌,反映真实的拍摄环境,注重现实的客观表达。在光线主要来自自然光的情况下,要因时因地制宜选取光线。要处理好自然光线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角度关系,在拍摄时灵活运用顺光、逆光、侧光,有时可以达到超乎意料的画面效果。人工光效更多出现于室内打光,光线的明暗变化能将被摄物体的形制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更加丰富地展现出来。布置灯光应遵循三点布光原则,由纪录片的主题确定主光色调,利用补光和背景光进行调试补充。
在纪录片《手造中国》中,人工光效在展示隐雕陶瓷作品时得以充分运用。拍摄团队在室内采用中和暖光来凸显被摄物体,此时的补光和背景光均弱于主光,特写镜头还配合了光影中的侧光面,也就是光与被摄物体处于并列位置,通过光影来强调画面的主体部分,侧光与被摄主体形成了一定角度,明暗的变化更显物体的质感。考虑到隐雕陶瓷的特点,打光还可以很好地呈现器物元素。隐雕陶瓷在日常光下光滑无痕,但是在太阳光直射下,暗纹雕花就骤然浮现。隐雕陶瓷细腻洁白,在昏暗室内的柔光照射之下,其雕刻纹样流转浮现,仿佛答案揭晓一般。这是艺术与美结合的产物,更是匠人们不断尝试将科学和手艺结合的产物。
三、结语
总而言之,陶瓷纪录片在展现陶瓷工艺上有着很好的宣传作用,《手造中国》立足于工匠们的瓷器制作技术和个人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当代陶瓷手工业发展状况,其中还蕴含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该纪录片在拍摄手法上极力展现不同瓷器的特质与美感,带领观众了解瓷器的生产加工过程、陶瓷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在叙事过程中做到了传统文化宣传和中式美学表达的统一。
注释:
①傅振伦.《陶说》译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15.
②于芳.景德镇祭祀礼俗的文化本性及其现实意义[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5):112-113+106.
③李白璐,方一舟.浅谈儒家美学思想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J].求知导刊,2017(1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