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生产视域下成都城市形象在微电影中的影像化书写

2023-11-12陈矿黄旭

视听 2023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成都空间

◎陈矿 黄旭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成都长久以来占据着长江上游古代文化发源中心的地理要塞,它不仅是古蜀文明最为重要的发祥地,也是连接古代亚欧文明的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而且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积淀了3000多年历史的巴蜀文化是成都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元的文化为影像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叙事空间。影像在展示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对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能动的建构。微电影凭借微叙事、微制作、微投资以及微传播等特点成为当今传播城市形象以及宣传地域文化的重要力量。成都以天府文化为引领,全力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微电影中城市空间的景观、符号、饮食与文化成为分析电影空间的着力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观是一种多层次的、具有辩证思维的理论,这种凝结了辩证法的空间认知图绘的方法论,不但有助于分析微电影影像中的成都城市形象,探索城市文化与影像生产之间的关系,而且在社会媒介层面可以建构“三城三都”与世界文化名城的差异化想象,在社会形态上可以有效融合大众的城市形象认知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费。

一、微电影的空间表征:城市形象建构与文化品牌审美

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把空间分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与之对应为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城市作为一种空间存在,空间也是社会的产物。此外,列斐伏尔也倡导从“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①“空间中的生产”注重将空间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容器,人们通过知觉感受到周围的物理空间。而“空间的生产”在进行物质生产外,更侧重精神生产。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提出“电影是空间的艺术”,通过影像能直观地认识空间中的物质媒介及景观特征。在影像的空间生产中,不仅展现着城市形象,同时也在能动地建构着城市文化空间的表征与内涵。影像的空间生产借助电影文本生产城市空间,拓宽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范围,完成了社会性、历史性和空间性的“三元辩证”。随着时代变迁和传播媒介的更迭,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在传播城市形象上显示出相对的信息局限性和传播实效的滞后性,而微电影在面对当代信息碎片化和阅读转向视觉化的格局时,可以在碎微空间中游刃有余地以灵活生动的艺术方式,通过恰如其分的镜头语言来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和实践感,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同时,凸显城市的人文符号和历史底蕴。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城市不仅聚集人类的财富,而且作为文化生产的容器,城市形象嬗变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人文精神的不断创新。自古有“天府之国”美誉之称的成都是全国十大古都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成都积淀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并在当下的新时代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璀璨光芒。成都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遗”城市,独具一格的地理、人文、生态和文化为影像生产与城市形象建构提供了充分的美学想象与创新可能。2017 年12 月,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通过全面塑造发展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积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通过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传播能力。②以“全媒体时代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新路径”为主题的第五届成都论坛于2019 年12 月11 日在成都举行,会上发布了《城市形象全媒体国际传播的成都倡议》。成都作为一个具有厚重历史和文化资源富集的城市,在融媒体时代必须有互联网思维和整合思维,全方位展现和传播良好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品牌。③正如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所言:“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由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随着Web3.0 时代的到来,微电影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凭借着微叙事、微制作、微投资以及微传播等特点崭露头角。自2011年中国第一部城市微电影《相约山楂树》上映以来④,相继出现《苏州情书》《如果我在富阳遇见你》《我和南京有个约会》等多部书写城市形象的微电影。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微电影通过视听语言直观地展现城市的物理空间,诉说城市的文化空间,并且在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中深入诠释着城市的精神空间。微电影作为打造城市形象的一种新兴传播样态,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符号、弘扬城市文化、深化城市内涵,通过影像生产完成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二、微电影中的物质空间:巴蜀符号与城市景观的展现

民国著名学者卫聚贤在其主编的《说文月刊》中指出,巴蜀文化是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合称,主要包含民俗风俗、传统建筑、三国蜀汉文化以及宗教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巴蜀文化又被赋予了更具现代性的内涵,体现并渗透在四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生产城市空间的有效方式。地域文化成为集体无意识的来源,并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于城市空间的各个角落,成为记忆和归属感的根基。城市处在客观的地理环境之中,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建筑、方言等符号与元素共同完成了城市空间的立体建构。城市空间是城市特征的物质化体现,在物理空间的生产过程中,空间实践能够使接受者凭借直观的知觉与客观的经验,感受城市中最易识别与记忆的部分。因此,在微电影运用视听语言客观展现城市空间的同时,城市也间接地作为叙事主题,使受众在观看影像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接收到不同城市空间中的差异部分,识别城市空间中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和符号。爱奇艺于2012年推出的《城市映像》微电影集中,8 部作品分别在8 座不同的城市展开,观众能够在成都篇中感知巴蜀文化,在南京篇中体验金陵文化,在上海篇中领略海派文化……通过微电影的影像生产,不仅展现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外部物质性差异,也探究了城市空间与文化所浸染下的人的关系。迈克·克朗认为,地理景观可被视作可解读的“文本”,因为其不仅展现出物质地貌,还产生不同感知。⑤城市空间差异性特质的展现,不仅能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也能让观众在想象中介入影片的地域意象。

“实体空间的特定场景,不仅提供了人们进行公共交往的平台,而且构筑了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和地方感,这种嵌入日常生活场景的实体媒介,对于城市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⑥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城市空间中承载着古蜀文化3000多年的历史。杜甫草堂、明蜀王陵、金沙遗址、宽窄巷子等诸多带有巴蜀印记的自然景观、人文符号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这座城市的载体。此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诸多影像中,不仅有城市空间的直观展现,还有成都的古蜀文化、饮食文化等。相比于其他媒介,微电影影像能够通过视听语言的方式更为直观地展现城市符号,塑造城市形象,完成城市的空间生产。一方面,影像在摄制过程中必然要有客观实在的环境空间作为依托;另一方面,影像可以对于空间本身进行能动的建构。微电影能够呈现城市物质空间的差异性,是公众了解城市的重要媒介。

自然地理、人文特色、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为物质空间的运用以及微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充分的美学空间以及多元的创新路径。成都市温江区文化馆出品的微电影《成都知音》获得了2021猛玛“城市之声”全球大赛最佳视频奖,影片中随处可以看到巴蜀符号。影片讲述了年轻时曾为川剧演员的大爷退休后与身为传承人的孙女之间互相理解的故事。影片中麻将、茶馆、川剧、火锅等文化元素和饮食元素的运用,充分利用了成都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城市独有的景观符号。首部聚焦于“蓉漂”人才的微电影《选择这里成就更好的自己》则讲述了一名应届毕业大学生只身来到成都闯荡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天府绿道、339电视塔、太古里等具有成都标志性的景观应有尽有,这些独有的巴蜀符号和城市景观融入场景镜头中,可以充分提升影片内涵,加深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三、微电影中的文化空间:古蜀底蕴与消费场域的并置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也可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城市。”⑦城市地理、风俗、历史、种族、方言等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城市文化。从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上看,成都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历朝历代移民、流放的首要选择,这些社会历史因素促使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文化场域。城市空间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不仅是被人感知的物质空间,也是蕴含意象与记忆的精神空间。在城市的空间生产过程中,文化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着城市中的“空间的生产”。首先,城市并非单纯承载物质的载体,人们在城市空间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着更多情感化的精神空间。其次,在城市的空间生产过程中,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积淀,城市文化会潜移默化地浸润于人们的寻常生活中,人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摄制微电影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拍摄空间的界定,创作者会不自觉地认同该城市空间中的文化;另一方面,创作者可以对不同城市空间中的差异性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表达。例如,《南京2014》中的总统府、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等展现了金陵的历史韵味,而《约会摇一摇》中的东方明珠、外滩、陆家嘴、城隍庙等体现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成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居“2023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榜”第6名,是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和商贸中心,具有多元并存、古典与现代结合、传统与开放交织的文化特质。在积蓄3000多年文明的古蜀之都中,川剧文化、茶文化、麻将文化、川菜文化已完全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在微电影《爱,在四川》中,在讲述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展现了成都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休闲文化。影片由闪回介绍三大炮、钵钵鸡、麻婆豆腐、回锅肉等饮食,并且随茶馆、麻将馆、火锅店等场景空间的置入,深化了成都作为“休闲之都”的城市形象。非遗纪录片《大隐工匠·四川篇》非常巧妙地结合当下年轻人的体验视角和审美趣味,以小而微的日常生活审美为出发点,在娓娓道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故事的同时,不仅凸显了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价值,而且在融入地域文化的特异性美感上,用明白晓畅的视听语言串联起宏大叙事下的文化记忆,从而激发观众对天府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情感共振。

美国社会学家卡斯特将空间生产引入到消费领域,认为空间生产是针对特定人群,借助特定文化氛围创造的一种消费空间。⑧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酒吧、咖啡馆、商场、写字楼等现代性消费空间在微电影中随处可见。这些消费场景承担着微电影的叙事功能,通过场景的构建与场景内故事的开展,最终指向城市的休闲文化与消费文化。在赵雷演唱的歌曲《成都》火遍大江南北后,成都的玉林路、小酒馆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成都的酒馆文化、旅游文化也逐渐成为城市兴起的文化特色。例如,侯祖辛导演的微电影《成都》讲述了经营一家酒馆的女孩在酒馆因机缘巧合而认识了来成都旅行的男生,在共同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两人坠入爱河的故事。在这部微电影中,酒吧不仅仅是推进故事发展的关键,在酒吧的空间中也生产出一套融合民谣、酒、休闲等特点的文化符码。在有关成都的微电影中,我们能看到成都这座城市既有传统的安逸与舒适,也有现代的新潮与活力,在古典与现代的并置中孕育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特色。

四、微电影中的社会空间:人文情怀与身份表达的反思

列斐伏尔在论述空间生产的重要性时,特别强调要将社会、历史、空间形成三元辩证。在对于空间的研究中,务必结合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等多元角度来进行考察。在列斐伏尔之后,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基础之上,侧重研究空间与身体、空间与权力的关系,以及空间中的组织与分配关系。对于城市空间,除了关注空间本身,还应该反思空间中人际交往关系、人类的生存处境,关注空间中人物的所思所想以及人物的身份表达。因此,在研究影像中的城市空间特性时,除了关注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也应当关注精神空间。

微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表达途径,应当关注人的命运与意义,揭示个体在城市空间中的生存状态与价值。在通过影像展现空间的同时,也应将镜头对准城市中市井人物的精神空间,反映出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和价值诉求。例如,在成都大运会形象宣传片《成都无边界》中,导演用117 个镜头串联起蓉城古典与现代的面容,他们将镜头聚焦在百余名成都市民身上,通过数字摄影、航拍、延时拍摄、高速拍摄等技巧,全面演绎了“三城三都”的文化无边界、时间无边界、生态无边界、幸福无边界,给城市的历史文脉、文化自信和生活美学做出了最佳注解。再如,微电影《变脸》讲述了儿子作为川剧传承人,在川剧的衰落下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在外“卖戏”,父亲作为老一辈川剧表演者内心十分不认可这个儿子。在影片片段中,观众能够看到父子在合江亭上练声,在武侯祠景区表演。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传统景区日渐商业化,传统艺术有所消解,而川剧父子传承者的影像则记录了艺术家对艺术追求的坚定信念和孜孜不倦的艺术传承行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城市文化迅速变革,这给城市空间中的寻常百姓带来了生活方式上的巨大改变,导致人们对自我身份产生怀疑与困惑。在车水马龙的水泥城市中,人们不断在自我与空间的关系中寻求身份认同。从某种程度上说,身份认同是指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空间的认同。微电影以平民化的视角展现城市空间中社会群像的生存状态时,也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中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现实隐喻。例如,荣获第四届金沙短片扶持计划最具成都特色奖的微电影《沸腾三国》讲述了关羽一梦醒来,意外空降至几千年后的成都,展开了一系列既温暖又幽默的奇遇故事。影片通过将穿越而来的关羽置身于武侯祠、九眼桥、春熙路、IFS广场、339电视塔和宽窄巷子等场景中,使其在传统和现代的景观建筑中错乱了自我的身份,并借关羽之口感叹“此地仍为蜀地,却已不是当年”和“天府之国历时千年,富庶依旧”。在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中,成都被贴上了“包容”“开放”的标签,但有些传统文化难免会稍逊于时代步伐,大众难免会产生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怀疑。例如,微电影《变脸》《成都知音》都探讨了老一辈川剧表演者如何面对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自我处境的现状:一方面,要尝试着接受现状;另一方面,要改变自身,迎难而上。

五、结语

巴蜀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地域资源、多样的城市景观成为影视创作取之不竭的创作来源。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样态,成为城市形象生产和传达的有力载体,在展现城市形象、呈现城市文化以及彰显城市精神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电影通过城市景观和城市符号的展现,能使受众直观迅速地认识城市的物质空间,并通过文化空间的呈现让受众形象生动地感受城市特有的文化气质与人文内涵。在互联网语境下,通过将外化的物质空间、并置的文化空间和内化的精神空间之间的混合内嵌到城市形象和城市软实力之中,微电影逐渐成为成都城市形象和巴蜀文化传播的强有力介质。

注释:

①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

②何非.成都推进“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塑造的路径思考[J].新西部,2019(36):25-26.

③程华薇,黄妍,李太斌.融媒体视野下成都城市文化品牌传播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23):39-42.

④吴朋珊.当城市遇见微电影——城市微电影发展现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⑤[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

⑥孙玮.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J].新闻大学,2012(02):41-47.

⑦李娜娜.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关系探讨[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8):51-54.

⑧徐小兰,李荣.空间理论视角下微电影电视化的范式——以陕西卫视《华夏微电影》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7):93-95.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成都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穿过成都去看你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数看成都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成都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