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持续提质增效的实践探讨
2023-11-11徐鸿鸣李立
徐鸿鸣 李立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当前,石城县村级集体经济增长趋于稳定,但由于受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制约,各村收入水平差距大、发展模式单一以及基层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收入使用不规范等,村集体经济发展仍较为缓慢,导致乡村振兴动力不足。本文是基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深入剖析石城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困境,通过“凝聚合力、强化活力、增强压力、激活动力、提升能力”五个方面促进全县村集体经济持续提质增效。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路径 提质增效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发展集体经济”,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壮大集体经济”。实践表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任一方面都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强力支撑。近年来石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先后出台了《石城县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石城县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石城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与村干部收入挂钩奖励实施细则》《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功能分离、账务分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鼓励、引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整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但总体上,石城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政策依赖性强,谁来牵头发展、怎么丰富发展模式、如何激活内生动力等问题亟待破解。如果照搬其他地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常规模式或路径,不仅无法规避同质化严重的竞争局面,难以实现“弯道超车”,还可能滑入“贫者越弱”的陷阱。正因如此,石城县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开阔思路,另辟蹊径,方可闯出既适应市场需求又符合群众利益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提质增效。
二、石城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村收入水平差距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虽然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迅速,但2022全县有8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10万—20万元区间,101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20万—50万元区间,22个村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只有1个百万元村,与周边地区发达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相比,整体水平仍然很低。同时,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差距较大。村均收入最高乡镇为大由乡,9个村村均收入43.22万元;村均收入最低乡镇为高田镇,17个村均收入30.35万元。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最高的村为琴江镇濯坑村,为121.96万元;最低的村为屏山镇胜利村,仅15.07万元。
(二)各村发展模式单一,发展的可持续性弱
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的来源主要是下拨集中式光伏收入、烟税返还、土地增减挂资金、土地流转等政策红利型收入,部分村有少量的店面、水面、山塘水库等租金,发展模式单一、收入来源窄、结构简单,政策依赖性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低。2022年全县集体经济总收入4807.86万元,其中光伏资金就占了2266.09万元,烟叶返税资金512.58万元,该两项政策性收入占比57.8%,对政策性收入的依赖较大。真正靠发展实体经济创收的村很少,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好。
(三)考核力度不足,压力传导不够
各乡镇党委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不够强,未将压力传导至“末梢神经”,从上到下没有形成强烈的干事创业共识。一些乡镇党委很少在大会上部署调度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甚至有个别乡镇存在“项目资金早已到位,项目迟迟不见推动”的问题,如应当在2021年完成建设的12村级集体经济示范项目仍有4个项目未验收,2022年有3个项目未验收。有不少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先行先试的勇气不足、敢为人先的魄力不够。缺少更加科学更加适用于现阶段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乡镇、村和干部的压力传导不够。2021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村集体经济每周一调度、每周一排名,通过分析“三资”平台数据发现,实行每周排名通报机制前后收入增长差距明显,证明压力的传导对县、乡、村各级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村集体经济收入闲置,再生产利用率低
碍于缺乏容错纠错机制、管理制度不统一、经营人才紧缺等原因,不少村反映赚了钱却不敢花、不好花、不会花,存在“闲钱”躺在账户上“睡大觉”的现象。如石城县赣江源镇桃花村前几年由于发展黄桃产业,村集体经济实现不少盈收,去年继续投资扩大规模,却遇市场价格波动导致亏损,村民意见较大,支部书记朱联平表示发展村集体经济信心受挫,不敢再花;石城县131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均担任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大部分村书记反映,“现在村集體经济组织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缺少一个明确组织运作制度和相应的人员配备,光靠村干部兼任,分身乏术。”村里虽然挣了钱,但碍于管理机构运行不畅有钱不好花;全县131个行政村支部书记中有过经商办企经历的仅有23人,普遍缺乏“商业头脑”。大由乡罗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常住人口不足50人,村支部书记潘小明表示:“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去外面闯荡了,在家的基本是‘夕阳红‘童子军群体。”,村级历年积累下来的资金不会花。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一)凝聚合力,构建集体经济新发展格局
一是抱团发展,互联共赢。鼓励和支持各乡镇、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各自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破解单个村单打独斗投入资金量小、农业产业风险大等难题,发挥出“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效应。二是以强带弱,携手共进。切实按照“以强带弱”的思路,发挥强村的优势,扶持和带动弱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推行和完善“1+N+1”强村带弱村的联村发展模式,挑选出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分别结对帮带2个以上集体经济弱村、1个集体经济中等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共同发展蔬菜种植基地、异地置业等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是群策群力、部门联动。一方面,充分发挥乡贤智力、人脉、资金等优势,引导广大乡贤把优势项目建在家乡,把优质资本投向家乡,把优秀人才引回家乡,聘请乡贤人才担任名誉村主任或乡村振兴顾问,引导乡贤在任期内积极参与任职村规划建设,帮助找准致富路子。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在财政、土地、金融、税费等方面全面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涉及村级集体经济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二)增强活力,输血造血相结合强化机能
在继续利用原有的烟税奖补、光伏发电、土地流转、土地复垦等政策红利型经济的基础上,引导乡(村)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发展“公司运营型”经济,通过实行“投资项目”“项目自建”等模式实现增收。二是发展“生产经营型”经济,通过“盘活资产”“有偿服务”“物业租赁”“旅游开发”“混合种养”等模式实现增收。三是发展“合作联社型”经济,通过规模化代耕代种、专业服务农机农技、集中管护农田设施、运营产业项目等实现增收。真正引导各村积极探索产业带动发展、服务创收发展、招商合作发展、资源开发等新路子,通过盘活资源、资产、资金来“造血”。
(三)强化压力,高位推动健全考核机制
研究制定《石城县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县对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基层党建工作考核,突出乡镇党委的主体责任,建立集体经济收入监测、调度、督导工作机制,按季对各乡(镇)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台账,定期汇集统计监测情况,重点对30万元以下行政村实行动态监测,及时提醒、督办、通报。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为乡(镇)、村党建工作考评、村干部待遇报酬、评先评优、推荐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的重要依据,及时足額兑现村集体经济发展达标奖励及收益增量奖励资金;对连续两年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村,扣发该村全体村干部当年30%—50%绩效报酬。让压力传导到边到角,切实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四)激活动力,充分调动干部发展积极性
坚持物质奖励、精神鼓励、政治激励相结合。对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有功人员进行激励,建立健全村干部岗位补贴和社区干部生活补贴“以奖促增”长效机制。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效显著的村党组织进行通报表扬,优先推荐为“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对表现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优先推荐为各类评先评优对象,在参加“三方面人员”选拔、公务员招录、事业编干部选聘考试中予以加分。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并在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予以加分,对表现突出的乡(镇)有功人员优先推荐为各类评先评优对象,符合条件的,优先提拔或进一步使用。
(五)提升能力,多措并举盘活闲置资金
一是推行容错纠错机制,给基层干部一张“试错纸”。广泛开展基层调研等活动,为村“两委”干部制定一套可操作、可比照、可量化的容错减责免责机制,标明底线、厘清边界、划出“跑道”,使容错纠错“一条线到底”。二是规范内部经营管理,给乡村干部一份“说明书”。县级层面尽快完善和统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等制度,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发放专项补贴、配置股权收益等多种形式,将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各类人才吸纳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能力水平。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乡村培育一批“明白人”“CEO”。县级有关部门在人才工作中加大对乡村农经人才的倾斜力度,对村级农经人员配置作出硬性规定,为村级配备专业人手,发挥农村集体资产日常指导和监督作用。同时,组织、农经部门扎实做好“双培双促”工作,将农经课程纳入村“两委”干部培训内容,使村党组织带头人既是村集体经济“领头人”,又是集体经济收入使用的“明白人”。并且,通过聘请和培育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懂经营的本地人才为“三资”管理CEO,盘活闲置资产,确保经营性资产正常运行并增值保值,持续为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收益。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