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赋能龙江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

2023-11-11吴玲朱治戎

当代农村财经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

吴玲 朱治戎

摘要: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数字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加速乡村产业融合的黏合剂、壮大乡村产业的助推器、孕育乡村人才的培养皿。目前,黑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着冬季寒、产业散、风险大、用工难等一系列难题与障碍。因此,亟须发挥数字经济对乡村科技、产业结构、资源、教育等方面的赋能作用,为黑龙江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创造力、牵引力、驱动力、支撑力,进而有效促进黑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 经济赋能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粮食安全贡献度视域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差异化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2JYB234)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商品粮基地,担负着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龙江粮”的重要使命,迫切需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战略。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经济如何实现藏粮于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赋能黑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文章在阐述黑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数字经济赋能的基础上,揭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建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从而绘制龙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

一、龙江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数字经济赋能

数字经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是一种高级、高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形态,深刻改变着现代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黑龙江省作为实力强劲的老牌工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推进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科技革命新契机,如何发挥数字经济的强大赋能作用,加快推进龙江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龙江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一步。

(一)龙江乡村产业振兴责任重大

位于祖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层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2022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 024.8万亩,占全国的12.4%;粮食总产量1 552.6亿斤,占全国的11.3%,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了中国人每九碗饭中有一碗来自黑龙江的好成绩。作为中国最大的产粮大省,乡村振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龙江发展的质量与成色,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产业振兴排在首位,作为振兴工作的基石和乡村工作的重点,只有乡村的产业实现壮大,才能不断地发展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黑龙江省适时出台《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六个龙江,聚焦深入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链条抓实‘五头五尾,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赋能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以高质量、高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重点强调由“产业兴”带动“乡村兴”,实现“龙江兴”。

(二)龙江乡村产业振兴亟需动能

产业振兴既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策,也是黑龙江省乡村发展的现实之需。党中央高屋建瓴,结合中国乡村发展实际,作出一系列有关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部署。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出,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现代乡村服务业,打造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在过去数年间,黑龙江省大力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并结合地方乡村发展实际,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受制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与人口因素及国家产业发展定位,黑龙江省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当前,如何实现产业振兴的要素高效配置,有效化解自然条件劣势、突破产业融合发展难题,规避与弱化自然、经营与市场风险,补齐乡村人才短板,迫切需要寻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三)数字经济赋能龙江乡村产业

世界各国纷纷利用数字经济与生产要素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3年底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超过60%。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数字经济赋能经济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释放了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信号,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激发数字经济活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1.5%,这一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数字经济同样是黑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十三五”时期,黑龙江数字建设多方面成效斐然。一是乡村数字化硬件基础愈发坚实,在积极推进“宽带龙江”的战略下,建设5G基站1.89万个,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4.29万架,全省乡镇热点区域的5G信号实现连续覆盖,4G和宽带信号实现全覆盖。二是乡村数字化产业布局逐渐完善,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运用于乡村产业,在七星、创业、二道河、红卫、勤得利、胜利等地相继建成二十余个智慧农场。三是乡村农业数字化深入推进,现已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2 857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6.2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7%。未来黑龙江省将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的强大赋能作用,据《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显示,预计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

二、数字经济赋能龙江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包括数据要素)为关键资源,以互联网平台为信息载体,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为牵引,以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具有发挥赋能作用的优势属性。一是数字经济通过网络化平台化面向全体大众,提供了海量的数据信息以及便捷快速的信息搜索和获取渠道,使得受众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成本近乎为零。二是数字技术快速迭代的发展特性,使得具备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能够更快地应用于生产。三是在数字经济数字化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作用下,传统一、二、三产业的边界更加模糊。四是数字技术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数字建模的广泛应用,为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分析和预测开辟了可能。这些特质使得数字经济在应用于龙江乡村产业振兴时,能够以科技赋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创造力,以结构赋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牵引力,以资源赋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驱动力,以教育赋能提供支撑力。

(一)科技赋能提升龙江乡村产业创造力

通过发挥数字经济科技赋能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实现科技创新突破和技术融合应用,使乡村产业振兴的驱动力由“要素”转向“科技”。深度激活乡村产业的科技潜力与活力,将科技赋能带来的强大创造力综合体现在农用技术、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等方面,让数字经济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结合龙江不同乡村区域的独特优势以及现实需要,发挥数字经济的科技赋能作用,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设备智能化、生产精准化、农业现代化的智慧务农模式,节约人力成本,实现“降本增效”。运用智能物流装备和终端导航的新型智慧农机,兼顾自动驾驶精准导航与精耕细作,实现无人机飞播和机械插秧、机械化收割等智能化生产,满足龙江农户“低污染、低人力、高产出、高回报”的耕种需求,进一步降低机收损失率;结合信息化、AI视频盘点和云存储等技术打造畜禽、园艺作物智能化养殖管理体系,为农户提供全过程可追溯的智能化养殖,通过在关键点位设置监控、AI摄像头、轨迹跟踪设备等,实现手机端远程作业、维修诊断、第三方求助、数据互联的智慧养殖生产;通过建设物联网、智能终端、恒温控制、精准灌溉等智能经营模式,将农业生产与人工智能相融合,极大地提升农产品的生产品质和价值增值,实现农产品全过程升级,在销售端上,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农民”,实现农村从分散、孤立的生产单元升级为现代农业数字产业链的一部分,采用“线上+线下”与现代物流体系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使农户通过互联网与大型企业签订稳定的供销关系,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借助冷链物流体系和供应链推动“小产品”面向“大市场”。

(二)结构赋能提供龙江乡村产业牵引力

数字经济作为加速乡村产业融合的“黏合剂”,以数据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对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实时发展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根据结果精准把握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与现实问题,并且对未来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科学研判,根据结果及时策略调整,通过技术渗透牵引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乡村产业链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同时在乡村内组建起一种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乡村产业生态系统,实现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形成数字经济乡村产业融合的新范式,推动传统农业加速转型为现代农业。可见,运用数字经济结构赋能能够从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有效实现龙江乡村产业新旧动能的转换,“未来乡村产业结构将不再是各产业的简单加总,产业间边界将日益模糊,最终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格局。”数字经济扩展了龙江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得农业与乡村农产品加工、乡村商贸、乡村农旅、乡村文化、乡村教育、乡村康养、乡村环保等实现融合发展,优化了现有的乡村产业生态。通过数字经济的结构赋能,乡村产业不再是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低附加值产品生产线,通过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形成“农产品生产——直播网红——产品销售”“农产品生产——医药原料加工——生物制药”“农产品生产——旅游——餐饮”“农产品生产——生物育种——科普教育”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和多元产品销售路径,有利于化解与规避乡村产业单一发展带来的产业风险与经营风险。

(三)资源赋能增强龙江乡村产业驱动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并列,明确数字经济的数据资源价值。通过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数字经济将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挖掘乡村产业的资源潜力,推动数据要素和乡村资源要素有机融合,产生良性的化学反应,改变龙江传统乡村产业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落后模式,轉向以数据资源以及数字经济赋能下的科技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源,使乡村产业发展搭上“数字化快车”。在政府相关激励政策支持下,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对乡村电力、水利、公路、物流等进行数字化赋能。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行业应用,实现龙江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建立乡村生产技术、土壤、水资源数据库,将土地、水源、气候、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信息收集整合并实现资源信息共享,让乡村从业者在评估农业生产条件及新的农业生产选址时有据可循。建设龙江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与数据共享,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关劳动力情况、生产销售情况与市场价格等社会信息服务。利用数字技术发展乡村数字金融,帮助解决传统农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尤其为乡村小微企业、农民、贫困人群等特殊群体提供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化途径,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帮助乡村弱势群体享受正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教育赋能强化龙江乡村产业支撑力

以数字技术构建教育新基建体系,实现教育资源数字化,发挥教育赋能作用,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乡村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撑。针对乡村从业者的传统线下教学存在形式单一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数字+”“智能+”的智慧教育可以针对龙江不同层次的村民水平和乡村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知识传授,提高从业者的技术素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等数字技术,将课程和教学材料转移到互联网上,建立数据知识库,从而使乡村从业者拥有随时、随地、随心地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学习形式和普惠教育模式,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平台的帮助,也能够分析乡村从业者的个体因素,准确地连接和触发其现实需求,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和模块化知识点,可以降低乡村从业者跨学科学习农用知识的难度,满足乡村从业者教育远程学习、终身学习、沉浸学习等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通过数字化相关培训,开展线上与线下数字技术宣传与普及,乡村从业者更新了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掌握了数字农业设备产品运用的知识,具备了利用手机智能化终端从事生产经营的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有情怀的现代高素养农村从业者。

三、数字经济赋能龙江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路径

(一)数字“科技”驭“寒”

冬季寒冷是阻碍龙江乡村产业振兴的首要因素。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位于亚洲板块东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整体气候变率大。冬季时大部分地区(除牡丹江市)偏北风,1月份平均气温整体低于-16℃,极端最低气温低于-35℃,甚至在2023年1月,漠河县再次刷新全国最低气温纪录,达到-53℃。冬季的极端天气对于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均产生了长期且严重的阻碍作用,尤其是“靠天吃饭”的第一产业,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长,自然环境下农作物所需热量资源不足,每年存在长达一季度的种植“空档期”。同时其寒冷特性也阻碍了乡村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如冬季道路结冰影响交通运输和物流派送,极大地制约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旅业的深度发展。

面对黑龙江省的冬季寒冷现状,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科技赋能作用,实现数字“科技”驭“寒”。一是发展设施农业超越时空与季节约束。运用数字化技术建造温室智慧大棚,使蔬菜与水果品种不再受冬季温度的影响。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获取作物的实时生长信息,再通过通风设备、遮阳电机、电磁阀灌溉等智能设备调控大棚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各项指标,构建一个适合果蔬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寒冷的冬季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更好地满足消费市场对蔬菜、水果的需求,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推动“冷资源”变成“热经济”。抓住“后冬奥”时代的发展机遇,将自身的乡村冰雪资源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推动“冷资源”变成“热经济”。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对接需求侧、做强供给端、延长农旅产业链,做好“冰雪+”大文章,整合乡村冰雪资源、布局乡村冰雪产业、壮大乡村冰雪经济,实现“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的科学转化。积极建设乡村冰雪农旅业,通过“抖音”“微博”“快手”等媒体软件推广乡村冰雪大世界、龙江雪乡等乡村农旅景区,打造一批以冰雪为主题的精品农家乐旅游度假区,通过“网红带货”等方式推广高品质的乡村冰雪旅游项目和乡村冰雪旅游产品。培育若干以冰雪为主题的乡村农副产品,以冰雪品牌销特产、惠民生、促发展。

(二)数字“资源”集“散”

产业分散同样是阻碍龙江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占比较大,且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一是农村产业链条未能实现“接二连三”式延伸,黑龙江省农业整体特质表现为农产品生产规模大、产量高、产品优,但由于产业链条较短,且缺乏有效品牌宣传,农产品多作为原材料销售外地,农户收益普遍低。二是农村产业融合潜能有待挖掘,以黑龙江省农旅业为例,产业融合欠缺深度,目前多停留在“吃农家菜、住农家炕”的初级阶段,大量富有龙江特色的农业景观和乡风民俗等尚未有机融入农旅业项目中。三是农村产业间融合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有产业融合中科技含量低,农村从业者和涉农企业缺乏资金和相关的专业型人才。

面对龙江乡村存在的产业分散问题,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资源赋能作用,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整合科技资源、资金资源、环境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实现数字“资源”集“散”。以数字科技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挖掘产业融合潜能,贯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理念,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农产品深加工链,实现生产到销售的流程智能化,兼顾品质与产量。打通农户与消费者供需两端的壁垒,做大农村电子商务,善用社交平台、自媒体等渠道拓展农产品的销路,做大做优农村网红营销,打造精品农产品品牌,扩大产品附加值。同时运用数字技术丰富发展乡村农旅业,利用元宇宙、AR等新技术打造乡村数字文化IP,以数字化手段宣传乡村历史文化、展现民俗风貌,借助线上宣传与线下服务创新的发展方式,展示龙江优势、龙江特色和龙江精神。发挥数字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打破银行与农户、涉农公司之间的信息屏障,解决涉农主体融资难問题,加强农村从业者的数字素养,运用云课堂直播、自媒体教学等方式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数字“结构”化“险”

乡村产业因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属性,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威胁,产业风险同样是阻碍龙江乡村产业振兴进程的重要因素。龙江第一产业的生产要素大多受制于自然界,受自然风险的影响较大,且具有强破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据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同期全省共发生6次自然灾害过程,全部为雪灾,从损失看,灾害共造成5.27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共计253.5亩,损坏房屋29间,直接经济损失4824.9万元。而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主要存在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及销售三个环节。生产环节存在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农户对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缺乏科学统计和规划,往往是去年什么赚钱今年就生产什么,从而陷入区域性同质化竞争中。销售环节存在产品销售能力弱的问题。由于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销售人才缺乏,物流配送能力不足,服务半径受到较大限制,常常出现丰年农产品在主产区滞销的局面。

面对产业发展中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与经营风险,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结构赋能作用,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实现数字“结构”化“险”。在龙江乡村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上,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助力农产品加工业的链条延伸和全链路升级,推进农产品向高端化、循环化、品牌化发展,做强玉米、水稻、大豆、畜产品、乳品等产品精深加工,由“初字号”转向“精字号”,规避自然条件和单一产业发展隐藏的产业风险。以乡村电子商务为主要抓手,运用名人带货、直播带货、网络销售等方式为农产品插上“云翅膀”,借助互联网销向全国。积极发展数字乡村农旅服务业,以龙江特色为切入点,运用3D识别、传感器、GPS地图等技术在手机端上复现具有龙江特色的农旅景观和特色农产品,打响品牌的同时拓展市场,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乡村小农户和涉农企业通过市场、生产、订单等信息数据共享,可以更清楚地掌握市场和上下游合作伙伴需求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物料采购、运输、生产等计划,提前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回避与弱化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与经营风险。

(四)数字“教育”愈“难”

乡村存在的人才短板问题同样阻碍龙江乡村产业振兴。一是乡村人口流失严重。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至2022年,黑龙江省农村常住人口总量从1 605.8万下降至1 047万,农村人口净流出558.8万,年均减少55.88万,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黑龙江省乡村人口流失问题是“用工难”的主要因素。二是比较浓厚的“小富即安”观念。黑龙江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稳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常年处于全国前十的位置,2012年排名第11位,2022年下滑到第20位,这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农民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在吃喝不愁的情况下很难有危机意识,直至近些年农民的人均收入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政府每年会对相关产业给予政策激励,如根据《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拨付2022年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资金的通知》,黑龙江省2022年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标准为:玉米每亩28元,大豆每亩248元,地下水灌溉稻谷每亩90元,地表水灌溉稻谷每亩140元。致使部分农户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即等国家政策,靠农业补贴,要政府帮扶。

破解龙江人才缺口问题,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教育赋能作用,实现数字“教育”愈“难”。一是利用数字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培育了智慧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网络授课、网络名人科普、网络直播等方式,辅助以点读笔、AI教学机器人、有声读物等工具,向农民传授现代化农业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知识,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培训农民使用无人机农药灌溉、智能温控大棚等先进技术设备,利用智能检测设备和智能网络实时监控土地土壤情况、水质变化等,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做出科学判断,从而进行适宜的农业生产。二是要打造具有本省特色的精品“乡村网红”,挖掘热爱家乡同时拥有乡村传统文化技艺的乡村人才,使其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营销、运营自媒体的能力,引导他们以“乡村网红”的身份,化身家乡“推荐官”,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三是成就一批生长于乡村、服务于乡村的先进乡村企业家,乡村企业家是乡村的“带头致富人”,通过“先富带后富”理念,通进数字经济的教育赋能,使更多乡村创业者理解和掌握“互联网+乡村企业”的经营模式,做大做强乡村企业,同时也为其他乡村从业者提供就业岗位,多方面增加创收渠道,多形式推动乡村人才回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J].人民日报,2023-03-07(09).

[2]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N].人民日报,2022-01-16(01).

[3]许勤.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担当作为走在前列[N].人民日报,2023-02-21(09).

[4]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通知[R].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14):5-37.

[5]陈晓红,李杨扬,宋丽洁,汪阳洁.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J].管理世界,2022,38(02):208-224+13-16.

[6]完世伟,汤凯.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22,(03):29-36.

[7]李春发,李冬冬,周驰.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商业研究, 2020(02):73-82.

(作者單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
数字化—数字经济及其它
数字经济环境下中国跨境贸易税收问题研究
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税法的改革
国外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