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进诗的意境

2023-11-10汪翔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叶嘉莹李商隐读诗

名师推介

汪翔,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阳新作协副主席。笔耕20余年,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解放军报》《散文百家》等600多家报刊发表2000余篇文学作品,共计200万余字。

最近有幸读到《美玉生烟——叶嘉莹细讲李商隐》,作者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研究。在这本书里,叶嘉莹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李商隐坎坷的人生故事及诗歌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在两位大师跨越千年的互动中,我受益匪浅,不敢说得以窥见一点儿读诗的门道,仅以一位诗歌爱好者的身份谈一谈感想。

诗贵含蓄。有些诗,要透过表层看深意。李商隐写过不少爱情诗,大都风格秾丽,优美动人。不少人从诗句中捕风捉影,对诗中女子的身份胡加猜测。其实,很多诗是无法通彻诗意的,唯有深刻共振,才是通达诗意之道,譬如闪电一般击中心田。叶嘉莹正是这样通达诗意的,她从诗人内心真实的感情出发,发现李商隐很多爱情诗都有寄托和寓意。广为流传的《锦瑟》不是李商隐悼念亡妻之作,而是他在晚年回顾自己年轻时那些美好的志愿和理想,发现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晓梦,转瞬成空。《燕台四首》也不是他与柳枝之间的爱情故事,而是借女子写自己无穷尽的追寻。读诗,要先明白作者真正的处境和内心感受,才能对诗意作出正确的解读,否则就会与作者的本意背道而驰。

读诗,也要与诗人共情。李商隐一生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叶嘉莹也是如此。叶嘉莹读懂了李商隐的悲哀与苦痛,读到李商隐的“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时,她被诗人真挚的情感感动,写下“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读到李商隐为了求生而被迫写的文字时,她也替李商隐悲哀,为其才华叹惋。正是与诗人产生共鸣,知诗人之所知,感诗人之所感,才能把诗读进心里。

叶嘉莹一生都与诗词打交道,是真正读懂了诗人,读懂了自己,能以诗词为养料,滋养被命运打击的身心。我想,这才是诗词真正的力量,这才是读诗之道。

我是一个古典诗歌爱好者,喜歡读唐诗宋词,不知读了多少年,从少年读到青年,从青年读到中年。已经形成习惯,只要读到比较喜欢的诗词就背下来,粗略估算至今背下的诗词不下五千首。我是个愚笨之人,虽然背了那么多首诗,却连一首像样的诗都没写出来,但我依然爱诗、读诗。读诗日久,感觉整个身心为诗歌所滋养,整个精神宇宙为诗歌所牵引。诗歌的陶冶潜移默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无形的。甚至,自身性格的形成,或多或少也有所牵扯。诗歌语言的特质,以少少胜多多,那些未被呈现的,内敛、含蓄、虚无,又广大纵深,与做人同质,不张扬,不铺排,惜字如金,一直采取后退的姿势,这与我的人生哲学吻合。我不写诗,但写散文,我追求的写作境界是用写诗的手法来写散文。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一个人就不会说话,或没有说话的资格,言外之意即学习语言,必须学习诗。一个人学了诗,学了礼,就文质彬彬,可谓君子了。这一观点在今天仍可借鉴。南怀瑾说,中国古代的诗包罗万象,研究了诗,知识自然就会渊博。例如对生物界的禽鱼鸟兽之名多去认识,乃至其他动植物知识也去了解,各种知识就能融会贯通。

读诗永远不会迟,一年四季都是读诗的好时节。清晨即起,洒扫庭院,沏一杯香茗,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席地而坐,沐着清风,就着朝阳,读诗、品茶,“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闻花香,听鸟语,把一切凡尘俗事抛开,让自己融进诗的意境,不亦乐乎!

诗的本质特征是美,具体来说是意象美、抒情美、修辞美和音乐美。诗歌具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诗发于情,没有情,也就没有诗,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诗歌用最纯粹的语言,体现出最真切、最丰富、最微妙的情感。例如李白的《行路难》,寥寥数语,就将心中的抑郁和豪情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杜甫的《登高》,极致地表达了诗人暮年痛苦绝望的心情。抒情诗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叙事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例如《木兰诗》,诗中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排比、起兴、互文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将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灵动而深刻,备受人们喜爱。《木兰诗》的抒情美、修辞美和音乐美,是整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诗的光环,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歌的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在科学著作的精美片段中散发出智慧光芒,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都有诗的踪影。

诗歌之中,有美丽的画面,有丰富的情调,有温柔与缱绻,有家国与天下。中国诗歌精巧,从不冗长,从来没有极大的伟力,但精巧的文字极富立体感,勾勒出神妙的情景,让人感受到诗画合一的美。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诗无所不包,无所不揽。宇宙山川,江河湖海;一草一木,花鸟虫鱼;喜怒哀乐,人生百态;家国情怀,闲情逸趣;伉俪情深,爱恨情仇……尽在其中。唐诗灿烂华美,宋词饱满宁静。无诗不成唐,唐朝的一切都和唐诗有关。白居易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诗与唐史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离开唐诗,唐朝平淡无奇。因为唐诗,唐朝无与伦比。李白的雄奇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清丽俊逸,王维的恬淡优美,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贺的绮丽瑰秀,可谓星光灿烂。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苏轼的豪放旷达,柳永的缠绵悱恻,李清照的婉约含蓄,正如百花齐放。其他诗人,或慷慨激昂,或壮怀激烈,或幽曲婉转,或恬淡平易,各擅胜场。读诗能让我们感知天地自然、万事万物,遍览人情世故、百态人生。正如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却是无限的。”英国伟大的诗人希尼曾说。

诗歌,短短数行,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因为诗歌来自内心,来自真实:那些深沉的爱,那些人世的美好与生活的体悟,那些深刻的反思与追问……甚至是怒火,对邪恶、对黑暗的愤怒和控诉。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是指诗的内容纯真,“无邪”是指诗的内容“归于正”,“真”与“正”是孔子“思无邪”思想的第一要义。“《诗》无隐志”,本身就是性情之真的自然流露,它既要有实质的内容,更要有真实的情感,如果没有纯正的内容和思想,势必会将诗教引上歧路。诗是一面镜子,可照出一个诗人的心性、气质。诗歌的核心是一种可贵而不可多得的“趋真精神”,是爱和包容,那就是诗歌的力量所在!

诗歌让远古的人们在劳动之余且歌且舞,战胜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获得无穷的力量:祭师们用诗歌吟哦,告祭天地诸神,富于音韵节律感的诗歌让他们似乎找到一种与神秘力量沟通的绝佳途径;历史文学家们用诗歌记录历史,在诗卷中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们留下传唱不朽的史诗。

人生有千般滋味,诗歌便有百种风情。把世间种种浓缩,或悲歌长啸,或浅唱低吟,或辽阔深远,或浪漫清新……当我们在匆忙的人生中停下来,听听诗歌的声音,听听内心的声音,你也会跟叶嘉莹一样:读诗,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与诗人同游览,共徜徉,精骛八极,神游万仞,看壮美山河,揽天地秀色。纵横上下五千年,“念天地之悠悠”“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诗中,你可以穿越千年,博古通今,结识千古英雄,遍访风流人物。孤胆英雄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青年才俊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爱国名将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所有这些,无不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壮怀激烈,心潮澎湃,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诗如照耀灵魂的火炬,读诗,就是让灵魂被照耀。

(责任编辑/十七)

猜你喜欢

叶嘉莹李商隐读诗
为什么要像李商隐一样写诗
读诗偶得
读诗质疑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嘲桃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石榴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