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电力消费效率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3-11-10朱小樨
朱小樨
(国网如东县供电公司, 江苏 如东 226400)
0 引言
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而言,随着工业的不断深入,迅速发展的重型工业和迅速的都市化将极大地提高用电量,所以,电力消费需求是一种具有周期性、普遍性的特点,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电力需求,是否快速上升的动力取决于电力消费效率的持续增长。各省之间每年的结果都有差别[1-2]。
1 省际电力消费效率的测算结果水平差异
2020 年全社会用电情况统计如图1 所示,同比增长如图2 所示。1—10 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8 254 亿kW·h,同比增长12.2%,其中,10 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 603 亿kW·h,同比增长6.1%。分产业看,1—10 月,第一产业用电量841 亿kW·h,同比增长18.4%;第二产业用电量45 490 亿kW·h,同比增长11.3%;第三产业用电量11 949 亿kW·h,同比增长2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 974 亿kW·h,同比增长7.4%。
图1 2020 年1—10 月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统计情况
图2 2020 年1—10 月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情况
为了评估27 个省市五年的工业用电效率,采用以输入为导向的BC2 模式,并运用DEAP2.1 软件进行了能源利用率的计算。通过比较各地区的平均效率值和实际情况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各省市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根据表1 所示的数据,得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
表1 2015—2020 年各省工业电力消费效率测评结果
根据DEA 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可以得出结论:TE=PTE×SE。
在五年的综合技术效率TE 均值中,广东、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等经济发展最前线的省份,与山西、甘肃、陕西、广西、湖北、江西等其他省份相比,其综合能源效率较低,而整体技术效率最好的省份比最差的省份多出2.5 倍。因此,我国各省市之间在资源利用上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在综合技术效率方面表现出色,而以山西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则在节能方面展现出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根据分析,还发现我国各省份间技术效率差距较大。
根据全国纯技术效率PTE 的平均水平,除2015年度外,其他年份的纯技术效率均超过0.9,这表明我国电力能源消费的纯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在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技术转移或区域产业转移对于提高工业用电效率的作用空间相对较小,因此各地区的技术效率相差不大,平均PE 规模效率仅为0.6~0.7,且各地规模效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从总体来看,我国电力能源利用效率不高。通过淘汰小型高能耗的公司,推动规模效率高的公司发展,从而提高工业电力消费效率,进而优化配置效率[3-4]。
2 年度间省际能源效率的纵向差异
为了评估年度间效率值的变化趋势,采用Malquist 指数方法,对各省份之间的差异进行计算和比较。技术进步(techch)和技术效率(effch)是全要素效率(tfpch)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效率(effch)可被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ech)和规模效率(sech)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技术效率的核心。在样本期内,我们对各省的工业用电效率进行了均值及分解,并按照全要素效率进行了降序排序,最终呈现在表2 中。根据分解出的数据,对我国各省工业用电量的增长趋势、原因和影响因素作了分析。
表2 各省工业电力消费效率的Malquist 指数均值及分解
由表2 可知,那些曾经在综合技术效率值方面处于全国前列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其全要素效率增长率均处于中下游水平,普遍低于10%,唯有天津在效率方面保持了高增长,增长率约为19%。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成绩和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我们的27 个省份中,浙江省的全要素效率水平相对较低,其年均增长率仅为4%,这表明传统的工业增长模式,即以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为特征的模式,正日益难以持续发展。
3 省际工业电力消费效率的影响因素
利用27 个省市的全要素工业电力消费效率作为可解释变量,并以影响工业电力消费效率的多种因素为可解释变量,建立了一个回归模型。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得到各地区工业用电量和工业电力消费量之间存在着显着的非线性关系。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阶段。研究表明,电力消费效率受到市场化程度、区域工业产业结构、电源结构、技术进步、地方政府作用以及煤炭消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只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两个因子与电力消费量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而其他三个因子与电力消费量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建立了一种回归分析的测量模式,该模式的具体选择标准是:根据各省财政支出对GDP 的比例,可以推断出地方政府对财政资源的掌控能力。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来提高其财政收入占比。在权力分散的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可忽视的。另外,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个省的能源消耗量有较大差别,因此还考虑了对外开放程度。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是衡量开放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各省对外开放的水平。以各省轻工业增加值在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为衡量标准。以各省工业企业的资产总值除以工业企业数来衡量,这是规模经济的一种方式,即通过计算一个公司的平均资产来衡量其规模。产业结构用省级工业总产值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来表述,并通过计算得出各省份之间产业集中度指数,即各地区的专业化水平。各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所获得的研发资金,是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从全国来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都处于世界前列。该地区的资源潜力可以从电力系统中发电功率所占比例中得到体现。用发电量和用电量来描述电力消耗。
4 结论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的结果:我国各省份间的工业电力消费效率差异较大,不过,因为各省在技术效率大致相同,区域产业转移对提高电力消费效率的影响有限,而且有负面影响。长远而言,不同地区间的能量利用存在着趋同性,然而,在中西部的一些资源省,以资源为基础,构建具有内涵的工业发展模型是其核心;在东部地区,由于资源比较匮乏,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解决技术与制度两个方面的问题。我国电力市场化程度低、地方政府追逐GDP 等体制方面的原因对我国电力消费的影响较大,这表明我国目前的电力工业经营体制依然实行计划型、地方政府主导型、产业结构形态。这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系统而不是能源,是制约能源使用效益的最基本限制。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制度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