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线三时段五环节”策略下的高职急救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2023-11-10唐英姿马乐良林翠娟陈湘岳

科技风 2023年31期
关键词:心肺时段环节

唐英姿 马乐良 杜 闻 林翠娟 陈湘岳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4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模式,将以“教”为主导的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结合社会需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1]。

二、问题的提出与探索

目前我校开设的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急救护理技术”为第四学期开课,共32学时,其中实训课22学时,依托学银在线平台,目前已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应用,但实际应用中因缺乏标准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师教学水平差异大、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足等原因,学生的理论成绩、综合急救能力、团结协助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急救护理技术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实施模式国内外现状

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资料查询,了解高职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实施模式现状、学生学情现状,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目前国内外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有情景模拟、任务驱动、“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翻转课堂、互联网+课程思政、导学练评等模式。

以上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教学环节进行急救护理技术重难点突破及能力的提升,情景模拟、翻转课堂不适应大规模班级开展教学,如何把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应对我校护理专业每年招生1500人左右的庞大规模,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教学要高质量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进行自我整改是有必要的。

(二)“一线三时段五环节”的标准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本教学改革拟采用“一线三时段五环节”的标准化教学模式,以课程思政深入推进为一主线,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地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与临床岗位、技能竞赛项目对接,促进整体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并深入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综合学习模式,用好“课前课中课后”3时段,贯穿“知、明、习、练、论”5环节,在教学全过程贯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和思政教育。

三、“一线三时段五环节”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效果评价研究

对2021级高职护理班随机选取2个大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所使用的急救护理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授课计划、实训项目、实训课学时均相同,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分布、入校成绩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常规教学,即理论课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复习;实训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总结;实验组急救护理课程的授课教师采用“一线三时段五环节”的标准化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计划,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从课堂效果、学生成绩、学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等角度进行反馈评价,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急救护理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准备阶段

1.调研学情现状

本模块的教学主体是护理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生源特点:与普高生源比较,存在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偏弱的“两强一弱”特点。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又进一步学习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通过平台的测试数据统计显示学习特点:学生学习热情高,对实际的工作任务责任心和完成度比较好,对带着问题去学习比较能够接受,喜欢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对互动和合作学习能积极参与,专业基础相对比较扎实,但是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比较弱,即临床思维不足,学习耐力不够,对时事政治方面、人文关怀方面及与医学有关的法律认知较浅,见图1。

图1 学情分析情况

2.教师准备

心跳呼吸骤停救护模块的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采用“一条线三时段五环节”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创新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综合学习模式。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用好“课前课中课后”3时段,贯穿“知、明、习、练、论”5环节,见图2。

图2 一线三时段五环节模式图

(二)具体实施

实验组进行“一线三时段五环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做教学改革实施效果对比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本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是以课程思政深入推进为一条主线,将课程学习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3个阶段,将课堂分为5个环节,按学习顺序依次支撑,依次检验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反思整改教学方案,如图:下面以项目二:成人心肺复苏中的任务1——现场心肺复苏为例,介绍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多元启化

课前一周,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发布课前任务,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心肺复苏提出者Peter Safar的相关事迹,启发学生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学习通教学视频自主练习并拍摄视频上传到学习通平台,并进行线上讨论和评价,教师检查学生练习视频,找出学生易出错的技能点。

2.课中多环内化

第一环节——知:教师播放心搏骤停患者发病案例,引起学生注意和重视,掌握本堂课的任务和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观看视频,听教师讲解,明确任务,产生完成任务的动力。通过观看真实案例,让同学们了解人生命的脆弱,从而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

第二环节——明:教师从理论上分析讲解重点和原理,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重点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排列组合游戏。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听教师讲解,及时反馈存在问题,并使用平板电脑参与排列组合游戏:将顺序混乱的图片(不同的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

第三环节——习:教师使用模拟人视频、3D动画模型对心肺复苏技能详细讲解,强调细节,反复演示。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播放学生课前录制的视频,指出学生易错点。教师通过投屏系统展示分解动作,学生模仿动作,领悟要领。通过音乐节奏体会按压频率;通过模拟反馈系统明确按压部位、感悟按压深度、熟悉按压频率:步步跟进,各个击破重难点。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在示教、练习过程中。

第四环节——练:借助网络化急救医学仿真系统,基于真实案例进行情景模拟,选取院内院外不同场景,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完成案例任务单,并录制视频上传到学习通网络平台提供后期回放和点评。不同情境练习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危机应对能力,强化急救意识。

第五环节——论:多方位多维度全过程考核: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测评、行业导师点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方位评价;通过知识、能力、素质借助学习通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实现多维度考核;课前、课中、课后三时段进行全过程考核。通过介绍临床前沿知识——自动心脏按压仪最新知识、技能、《心肺复苏最新指南》专家共识等开阔学生视野,更加贴近临床。针对得分不一样的同学进行课后作业分级布置。

3.课后多方转化

课后,学生进社团、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地进行志愿服务,将所学知识用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将急救志愿服务作为增值评价指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将行业最新标准融入比赛评分细则,达到以赛促学、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目的,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进工地,向工人们普及急救知识,体会工人工作的不易,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精神。

4.思政全程润滑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全程思政巧妙融入,无声浸润学生心田。(1)内容有趣:将心肺复苏技术的缘起、临床真实案例、新闻真实报道等融合在心肺复苏教学过程中。(2)教学有方:通过案例的问题导向教学法和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情感教学理论让学生从外部情绪的变化到情感和情怀的形成。(3)融入有意:课前精心策划,深入挖掘心肺复苏思政元素,巧妙设计融入点,并结合心脏按压体力要求,合理融入劳动教育。

(三)教学改革实施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

在“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条线三时段贯穿“知、明、习、练、论”5环节,加强对临床和生活中急救技术应用现象的分析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能主动通过学习通平台、知网、临床指南、公众号等扩展急救知识和技能,针对本模块的教学,学生对操作中按压深度的把握、按压频率的掌控、按压部位的掌握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找到了一些实用技巧,对临床目前采用的腹部提拉按压仪、气动心肺复苏机、胸腔按压仪充满了兴趣,已有学生开始与教师一起合作研究急救相关课题。

2.促进了学生的急救理论和技能成绩提升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每2人一组,借助仿真模拟训练系统,熟练操作步骤,这种虚实结合的练习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并举办心肺复苏技能比赛,使学生展现出精湛的操作技术、从容自信和人文关怀的职业风采,近3年成绩对比,有明显的进步,见图3。

近三年成绩对比

“1+X”证书考核目标点达成图图3

3.提升了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始终贯穿教学过程,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邀请医院知名专家、优秀学生代表来校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见习、参观校企合作单位,引导学生关注与急救专业相关的公众号和网站,使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后带领学生进社区、进工地、进学校、进社团参加课后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促进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提升社会责任感。

结语

急救实训课的教学活动侧重传授的更多是技术、要点、知识和注意事项,缺失急救心理素质培养,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深入地加强学生急救心理素养方面的锻炼,进一步提升学生应对各种突发情形的能力,做到沉着应对、高效有序。而更重要的是急救实训课教师需要建立包括基础、示范、综合和设计在内的教学结构体系[3],课前做出优化的教学设计,在课中能给出针对性的指导,课后能开展切实可行的急救技能社会服务,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肺时段环节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四个养生黄金时段,你抓住了吗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傍晚是交通事故高发时段
分时段预约在PICC门诊维护中的应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