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架偏见:TED talks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2023-11-10杨云苹

声屏世界 2023年14期
关键词:演讲者框架受众

□ 杨云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但这些研究成果并不能完整地展现出中国国家形象,也无法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传播领域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方面,西方媒体开始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将其对中国的认知向全球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西方媒体对中国进行报道时向对其有利的方面倾斜,这也是为何西方媒体对中国实际的报道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失实、夸大等的原因。比如,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现实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进行主观臆测和编造,或在报道时采取以偏概全、过度渲染等手法,从而使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一种复杂和矛盾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形象是一种重要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包括人们对于国家整体现状、历史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等方面的认知与评价,还包括对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等方面的认知与评价。因此,研究中国国家形象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TED是美国一家致力于演讲和交流创新技术与思想文化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其宗旨是“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思想”。TED发展至今已是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演讲机构之一,每场演讲有超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讲嘉宾在TED平台上进行演讲。丰富多样且极具影响力的主题和内容对于人们了解世界以及解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将结合TED网站上公开演讲的文本信息,分析TED演讲中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与塑造过程及影响因素。

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国家形象及研究现状。一、国家形象。徐小鸽教授是国内最早对国家形象进行研究的学者,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1]若从媒体作用角度来看,“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系统运动过程中发出的信息被公众映像后在特定条件下特定媒介(medium)的输出”。[2]若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是国家的外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3]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即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应”。[4]

因此,国家形象应包含这几个要素:一、媒介塑造;二、公众的主观评价和认知;三、由软硬实力合力体现;四、与权力有关,交流中建构并认同。从本质上看,国家形象就是传播者通过媒介对一个国家进行主观评价的行为过程,而这一行为的发生与国家权力密切联系。

二、研究现状。2006年伊始,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以此时间作为一个节点,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他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文化符号对外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文化国际竞争力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等。近几年的一些代表性研究,如陈林侠从寻求观众群体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用一种想像性体验,“从下自上”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来研究北美市场中国电影消费特征及其在海外的国家形象传播。[5]黄蔷以美国FOX News和CNN两家媒体2020年疫情期间的涉华报道,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如何歪曲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其中的话语偏见。[6]宋海燕通过“他者”——来华留学生群体在中国的亲身感知的中介作用,来说明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7]

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研究成果也带来新的议题与问题。

框架。框架(frame)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不断被提及与应用。然而,对于框架是什么,各领域看法不一。Goffman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框架是一种可以重塑现实以及引导受众进行解读的认知结构。[8]Gitlin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认为框架是人类在行为决策中所遵循的原则,在进行选择、强调和呈现等过程中都会对受众产生影响。[9]Gamson等从建构主义中的媒介话语和公众舆论出发视框架为“集中组织的、能提供意义的构思或故事情节”。[10]Entman认为充分发展的框架通常具有四个功能:问题界定、原因分析、价值判断和对策建议,[11]可以通过框架塑造和改变受众的解释和偏好。[12]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框架”是人们对世界的解释,是人们在解释和理解事物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情感和信念而对同一事物所做的不同解释,是人们对于同一事件或概念所持有的不同看法。

样本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TED平台上的演讲者、演讲文本为研究样本,样本框是TED官方网站提供的2017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的所有演讲视频,共2639个。以“China”和“Chinese”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样本视频549个。删除了仅提及“China”和“Chinese”名词,而未进行陈述的样本,得到样本34个。经过对演讲者身份的核查,进一步删除了中国籍演讲者的样本,最终得到研究样本19个。

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研究演讲者对中国的哪些领域给予了关切、讲述了怎样的中国,以此作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的借鉴和参考。

TED关于中国演讲的框架分析

TED关于中国的演讲。一、TED关于中国的演讲数量。本研究中2020年有关中国话题的数量最多(6个,占比1.019%),2018年位居第二(5个,占比 0.779%),2017年居位第三(4个,占比1.143%)。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对待疫情的态度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认知、文化、价值观等差异导致国际社会出现了各种混乱的声音,极端个人主义也甚嚣尘上。因此,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讨论。此外,2018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给沿线国家带来了真实的好处,尤其是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沿线国家领导人做了“一带一路”系列演讲。总体来看,演讲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TED关于中国话题的演讲者职业分布。TED大会创始时期,只有少数人可以参加,而且都来自世界各行业的精英人事。从研究样本来看,演讲者的职业身份很具有行业权威,主要行业有,科学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媒体记者、导演、技术专家、教育家等。其中在政府部门任职或任职过的演讲者约占21%,科学家占21%,专业媒体人、教育家占16%。如:英国政府内政部前国务大臣、英国上议院议员麦克·贝茨(Michael Bates),美国政治学家、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他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美国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曾是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外交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其对国家获取和放弃权力的方式提出来深刻见解,同时他还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专家学者西蒙·安霍特(Simon Anholt)不仅是总统、总理和君主的独立政策顾问,还是公认的世界领先的国家形象权威教授,提出了“国家品牌塑造”的概念,等等。

基于此,这些精英所讲述的观点或“事实”会被受众当作权威信息进行二次解释和接受,从而重新建构对中国的认知结构。如导演、制片人王男袱(美国籍)在讲述有关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时——预想了关于罪犯和受害者的简单故事,将老百姓描述为生活在政策阴影下的人,结合产婆的采访片段以及使用“拒绝节育会被逮捕,被抹黑和扭曲成悲剧”等语句将中国描述为一个没有人权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演讲者本身没有结合中国实际;另一方面是演讲者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有着较大的偏见。

三、TED关于中国的演讲关注度。中国气候环境问题、中美国际关系、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从受众和政府关心的话题进行文本框架建构和讲述,能极大的引起受众的关注。本研究中,通过演讲视频的浏览量和点赞量确定有关话题在受众中的关注程度(关注度=点赞数/浏览量)以及对话题的认同度。研究发现,受众较多的关注中国气候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卫生健康问题。其中对中国气候环境话题的关注度最高,对演讲者所讲述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认同。另外,浏览量高的演讲视频都使用了图文、短视频或动画、数据等相结合的演讲方式,这些手段能够吸引受众的关注。

在TED演讲中,演讲者建构了一个符合受众期待的故事框架,并在其建构的演讲框架下进行信息的选择、强调和解释。当然,演讲框架的产生与演讲者的认知结构、价值观、文化背景等息息相关。演讲者通过演讲主题、重复使用带有明显思想倾向的词汇,或使用插入图片、视频、动画等手段加深受众的认知、理解,从而实现话题对受众认知施加影响。如美国气候学家和环境科学家Angel Hsu在演讲中讲述,“碳排放量最大,煤炭消费达到峰值”“中国在海外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时,它们并不总是清洁的。这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超过中国国内燃煤发电能力的1/4被出口至海外。……它在出口部分的污染到其他国家,而且温室气体排放根本不用护照。”同时使用一张卫星拍摄到的熊猫图说明中国环境改善的效果。这一演讲的关注度是最高的(关注度239%)。受众对演讲者所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帮扶建设基础设施,还出口污染,这一形象的认同度非常高。但是这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背,是对该倡议的误解和认知偏差。也因此,她塑造的中国环境形象出现现实偏差。此外,受众对其他演讲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29%-40%之间,差别不大;关注度最小的是法国数字战略家Francois Candelon有关互联网言论自由的话题,仅有3%。

TED演讲框架分析。一、文本框架分析。在TED演讲中所呈现的中国形象是何原因所致,是政府或相关部门媒体或主流媒体所塑造,或是一个符合受众期待的故事框架,还是“他者”的认知偏见?

本研究尝试从侧面判断演讲文本的信度:主要通过演讲者的信息来源以及是否有中国经历进行判断。因为,在场的言说者或许比不在场的更具有说服力。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演讲者信息来源相对偏少。讲述中国话题的演讲者,更倾向于根据个人经验和媒体消息对中国进行描述和判断,而不是使用来源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信息。尽管据人们的认知,比如美国政府和许多非政府组织,捏造了许多“事实”,对中国进行攻击和指责,关于中国的诸多信息,可信度其实不高。

从是否有中国经历来看,74%的演讲者在中国有居住、旅行或访问的经历,剩余5人经查阅大量文献后仍然无法确定其是否有到过中国。但到过中国的演讲者中仍存在对中国的西藏、新疆问题、环境问题、卫生健康问题进行“污名化”的描述。如外媒曾无数次报道中国野生动物被猎杀的信息,以此抹黑中国国家形象。全球健康顾问、全球卫生专家Alanna Shaikh在讲述新冠疫情爆发的原因时提到“中国的野生动物被猎杀灭绝”。Alanna Shaikh从未来过中国,也没有真正亲眼目睹猎杀行为。因此,他对中国野生动物的认知主要依据媒体报道的信息以及其对媒体报道信息认同所带来的刻板印象。

由此可知,TED大会中某些演讲者并没有深入广泛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能只是在个人认知框架中讲述了一个符合自身利益的臆想中的中国。他们以及他们的观众也因此形成对中国的认知偏见。此外,必须意识到的是,演讲者所讲述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塑造的。西方媒体掌握着国际话语权,把中国负面信息无限放大,以掩盖中国正面的、积极的形象,而且深陷其中,不可自拨。

二、媒介框架分析。由于社交媒体框架存在抽象的复杂性和隐匿性,这给本研究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因此,沿用标准的媒介框架研究TED大会框架,即媒介议程设置和媒介选择偏见框架。

TED演讲是在西方话语语境下进行,其归属于美国一家非营利性组织。媒介、技术、受众力量是该平台思想被放大的三个主要力量。结合前文中吉特林(Gitlin)以及甘姆森(Gamson)等人关于框架的定义,TED作为一个集中组织的全球化的社交媒介平台,其背后隐藏的社交媒介框架对确定演讲主题有很大的影响。每一期主题确立的同时,演讲者在选择演讲内容上形成心理与行为“定格”。演讲者在TED大会的组织下,建构一个包含意义或丰富故事情节的演讲文本。之后TED大会启动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让演讲者在演讲的过程中将其传播内容凸显出来。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在TED演讲中被演讲者建构成一个符合受众期待的故事框架,但这种故事框架具有一定的偏见和局限性,演讲者对中国的认知与传播仅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实际进行探究。它既无法准确地认知中国社会现象,也无法解释所有的现象和问题。这种框架偏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讲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进行了夸大和放大;二是演讲者本身的价值倾向导致其对中国存在认知偏见。西方媒体对中国事实的歪曲报道误导了演讲者对中国的正确认知,演讲者所选择强调的中国问题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对外传播实践中需要结合传播情境不断做出修正的环节。

猜你喜欢

演讲者框架受众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WTO框架下
会计时的话筒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会计时的话筒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