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Vlog新闻影响力探析

2023-11-10李丹琪

声屏世界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受众内容

□ 李丹琪

Vlog新闻是由视频博客“video blog”演变而来,博主以日常为视频内容,以第一视角拍摄,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融为一体,时长一般在3—10分钟,具有个人化、日常化、互动化的特点。近年来Vlog新闻主要应用在“两会”、外交、疫情、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政治报道中,均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Vlog新闻在不同领域以真实、快速、简洁、新颖的优势在新媒体报道中成为一份不容小觑的力量,在思想传播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Vlog新闻影响力的优势

视频化表达更能引导舆论风向。首先,与传统新闻相比,Vlog新闻延伸了人的感官。Vlog新闻采用移动视频化的表达,传统新闻则呈现某种单一的新闻形式。根据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观点,媒介通过作用人的中枢系统对人认识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移动视频化表达能同时带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使人找到一种感觉平衡,对媒体传播的内容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易接受主流媒体传递的思想。冬奥会期间,《冬奥有我—冰雪志愿者日记》专栏中志愿者使用Vlog的形式表达他们在冬奥期间的感受。在报道个人感受时,Vlog比其他形式更具有话语性与贴近性,人们能切实感受到志愿者在将奉献精神传递给受众。

其次,与视频新闻相比,Vlog新闻创新了表现形式。在时长方面,Vlog新闻的时长有所改变,介于短视频与长视频之间。时间上的充裕既可拓展视频的内容容量,为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提供更具体、深层次的依据,又不会因视频过长给受众带来视觉疲劳。[1]在内容方面,Vlog新闻的内容是拍摄者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真实感。真实是引导舆论的基础。在语言方面,传播者以第一人称报道,语言亲切、有趣,互动性强,打破了受众对重大政治新闻报道严肃、庄重的刻板印象。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初期,《人民日报》、央视在第一时间推出抗疫系列Vlog报道,展示武汉不同职业的工作者眼中的抗疫图景,既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又传输了正向价值观。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不确定性时,Vlog新闻比其他新闻形式更有力地缓解了群体焦虑,在扑面而来的流言中引导了舆论风向。[2]

共情化表达更能凝聚社会共识。Vlog新闻的共情化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上。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是指与受众的地域、心理的接近。无论是传统新闻还是其他新媒体新闻形式,报道重大公共事件都是从几个大的维度报道,却从未考虑报道内容的贴切性空泛,也未想过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因此很难使人们感同身受。Vlog新闻的亮点在于从小的角度切入,对其深挖。事实上,人们往往会对与自己相似度较高的人和事产生共情,Vlog新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拍摄的内容都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媒体打造情感共同体,凝聚社会共识。同时,Vlog新闻的时长和体量决定其更适合对单一主题进行报道,以小见大,展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3]例如央视的Vlog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疫情是宏大的社会主题,属于硬新闻的报道范畴,但此Vlog纪录片则从“人们在疫情中的真实境况”这个小维度切入,既有医生、护士、记者,又有清洁工、快递员、外卖小哥,甚至包括因疫情在家隔离的最普通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全部参与其中,在场感引发广泛共鸣,在共同信念下为这场战“疫”努力着,实现了硬新闻的软着陆。

个性化表达更能促进引导受众参与公共事务。首先,极低的准入门槛增加了Vlog新闻的比重。Vlog只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拍摄,几乎不需要掌握剪辑技术,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即可成为Vlogger。Vlog的准入属性吸引了大批网民参与其中,他们通过Vlog记录关于公共事务的所见所闻。同时,由于Vlog新闻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般的Vlogger从选题、拍摄、剪辑到后期的运营均为一人。在Vlog新闻拍摄中,拍摄者的动作、眼神、表情等已成为Vlog新闻内容的一部分,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俄乌冲突伊始,我国在乌克兰的民众用Vlog记录下当时的乌克兰,使人们了解到战争下乌克兰的境况。

其次,熟悉的传播主体提升了受众的参与热情。从受众角度看,主流媒体选择的Vlogger是被百姓熟知的记者或主持人,其他Vlog新闻中的Vlogger可能是网红,也可能是普通人,他们的身份提升了Vlog新闻的可信度,带有强烈的主观特征。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如今前台与后台的界限早已模糊,熟悉的传播主体淡化了表演的成分,将后台展现在受众眼前,拉近了传者与受者的心理距离,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受众在熟知的基础上更倾向于参与到其发表的作品中,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或采取行动。

融媒体时代Vlog新闻影响力的建构

传播主体:创作者的自由性,使Vlog新闻呈现出多元化。在“万人皆媒”的时代,传播主体处于呈现出自由性,既包括主流媒体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又包括形形色色的网友。由于Vlog新闻技术要求与专业要求较低,因此传播者覆盖范围更广,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职业新闻工作者与非专业的Vlogger协同生产,使Vlog内容具有角度新颖、内容丰富等特征,易产生新闻阅读的新鲜感。如冬奥会期间,主流媒体记者记录冬奥会场内的新闻,其他网友通过Vlog记录场外冰墩墩被抢购的画面。《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微纪录片也是由制作团队自主拍摄的画面与社会大众提供的Vlog画面共同剪辑包装完成,最终从“接地气”的角度向受众呈现出完整的武汉抗疫全过程。

传播内容:叙事方式的创新性,使Vlog新闻呈现出日常化。首先,Vlog新闻改变了传统的叙事顺序。新闻报道最常见的叙事顺序为倒金字塔结构,但Vlog新闻的功能核心除了向受众传递最新发生的事实外,更注重受众的亲历感,[4]因此Vlog新闻采取线性叙事的方法,引领受众跟随Vlogger的视角逐步了解事件的脉络与细节,更具沉浸感。

其次,改变了传统的叙事视角。新闻客观性强调以第三人称叙事,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与中立性,这种表达方式多出现在报道重大政治新闻时,但新闻的严肃性与传者的疏离感使受众对传播内容相对抵触。[5]Vlog新闻的叙事视角为亲切感较强的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个人化的视角展现新闻场景,通过主观的感受传达新闻价值,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传播渠道:多平台推广,使Vlog新闻呈现出矩阵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和知名Vlogger在短视频平台开通账号,形成了多平台、跨领域的传播模式,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公域流量池及Vlog轻量化、易传播的优势提高视频的曝光量,有助于获得更多粉丝的关注。不同的传播平台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Vlog新闻的内容与形式也会根据所选平台的特点有所调整。此外,在各平台推广Vlog新闻时要做到均衡分布,因为每个平台的用户属性不同,“雨露均沾”有利于大范围的传播。[6]

然而,在抖音、微博等公域流量池投放Vlog新闻会受到平台限制,且投入成本较高,受众的针对性较低。因此一些持有粉丝优势或影响力较大的主流媒体会开发自己的客户端,形成可以多次免费使用、受众忠诚度较高的私域流量池。在客户端也会更加细分化,专门开设Vlog新闻专栏。央视新闻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均已开通账号,截至2022年11月,央视新闻在微博和抖音的粉丝量均已过亿,在B站的粉丝量也达1282万。央视新闻也在客户端中专设Vlog新闻专栏,强化了品牌建设。

传播受众:参与感加强,使Vlog新闻呈现出主体化。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是对前一种媒介的革新,这种进步与革新都补偿了原先的不足。媒介进化的过程是受众选择的结果,只有那些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介才能被保留下来。”在融媒体时代,受众使用媒介的需求是对信息全貌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参与其中,Vlog新闻完美契合了这一点。Vlog新闻以第一人称拍摄,现场同期声录制,使用户极具沉浸感。Vlog新闻可满足受众点赞、评论、转发等需求,受众可以进行二次传播。Vlog新闻最大的优点是门槛低,受众可随意成为Vlogger,因此受众在观看Vlog新闻时的主体感也会加强。央视在2021年推出的《两会你我他》栏目,是由大家熟知的网红记者王冰冰以Vlog的形式深入基层,对创业公司、全科医生、养老驿站等进行了亲历式的报道,其中在养老驿站Vlog中王冰冰还作为助手参与了老人的身体检查,使受众对平凡的“你我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融媒体时代Vlog新闻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传播主体要提高专业素养。Vlog新闻的传播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的新闻记者,另一类是业余创作者。业余创作者在创作与后期剪辑上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创作主体会选择流水账式的日常内容或未经查实的现场情况,配以粗糙的剪辑技术发布Vlog新闻。专业新闻记者对于Vlog新闻的报道技巧仍不熟练,只能在严肃题材的制约和有限的认知内制作出较为平淡的Vlog新闻。因此,业余创作者应加强Vlog专业内容的学习,比如多观察B站粉丝量高的Vlog博主的拍摄与剪辑技巧,积极听取粉丝的正面建议,结合自身的定位与风格创作出较为优质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有道德感,对接触的信息源理性分析与思考后再将内容发出。专业的新闻记者应学习Vlog的制作方法,并使之与新闻报道的特征融合,制作出优质的Vlog新闻。此外,主流媒体应打造具有个性化和鲜明特色的叙事者形象,叙事者定期发布与新闻业务有关的Vlog新闻,经过长期培养,塑造Vlogger的个人品牌,在个人品牌与优质内容的带动下,吸引大量受众,提高用户关注度与忠诚度,进一步树立媒体品牌形象,如康辉、王冰冰等自带流量的新闻人均有潜力被培养为专业Vlogger。

内容上要拓展深度与广度。Vlog新闻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对花絮的关注已超过新闻的实质性内容,导致新闻焦点偏移,关键议题被弱化,在内容上显得单薄,缺乏深度和广度。近年来Vlog新闻成为“流量王”,各大媒体相继推出Vlog新闻报道,但对于Vlog新闻的报道只是一味的模仿与抄袭,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力。

为了在内容层面发挥Vlog新闻的影响力,主流媒体选择Vlog新闻时应优化篇幅占比,增加新闻报道中实质性的内容,对幕后花絮等娱乐化内容弱化处理。主流媒体应注重对所选择内容垂直化或横向化报道,增强报道的深度,或者在系列Vlog中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全面报道,增加报道的广度。各大主流媒体可根据自身的定位与风格及不同的受众群在内容报道上有所侧重,对其创新,减少内容的同质化。央视推出的以记者张竣为中心的系列Vlog《武汉观察》,从“疫情期间在武汉买药”到“武汉深夜能否点外卖”等具有实质性选题的Vlog新闻,再到张竣本人活泼、亲切、幽默的表达语调,既契合了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又满足了Vlog创新化的需求。

形式上要优化后期包装。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业余创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后期包装意识薄弱。大部分Vlogger只是对拍摄画面做简单的拼接并配以简单的字幕,在输出形式上给人流水账的感觉,对剪辑点定位不精准,缺乏创作美感。

流畅的后期剪辑需要有充分的前期准备。一个较为优秀的Vlog新闻是由优良的内容、个人风格较强的传播者、恰到好处的转场、独特且清晰的字幕、匹配度近乎完美的音乐几个部分组成。在内容层面,可以拍摄可以吸引受众又不失实用性的内容,传播主体既要有专业水准又要有影响力;在转场层面,提前拍一些拍摄地点附近有设计感的外景,留作后期转场镜头;在字幕层面,可对字幕比如标题进行艺术化处理,在一些无人声场景中可加上简单的字幕进行提示;在配乐层面,不同的氛围需要不同风格的音乐,同一个Vlog新闻也可根据场景的不同配以多个不同的音乐。在具备了相应的素材后,根据清晰的剪辑思路配以专业的剪辑技巧呈现出完整的Vlog新闻。后期剪辑较有特点的是中国日报社的记者小彭关于2019年“两会”的Vlog,淡粉色小清新的封面、粉色的边框、中英结合的白色字幕、粉色小云朵的阴影,特别符合小彭亲切的个人形象,具有借鉴意义。Vlog新闻的后期包装是Vlog新闻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最后一公里”,是Vlog新闻发挥影响力的重要一环,理应重视起来。

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Vlog新闻凭借自身视频化、共情化、个性化的优势,在重大政治报道中大展拳脚,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这说明Vlog新闻模式与重大政治事件、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报道十分契合,是媒体成功探索出的一种融媒体新闻报道形式。但Vlog新闻发展时间较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Vlog新闻更好地发挥影响力,媒体需精益求精,使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猜你喜欢

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