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学视域下红色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

2023-11-10郑艺周怡君

声屏世界 2023年14期
关键词:红色教育

□郑艺 周怡君

红色电影是指红色主题的电影。红色电影中的“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红色电影指的是那些体现新时代共产党精神的电影。《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功能”主要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1]在教育学上,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红色电影与社会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传播对象一致,传播内容相似,传播目的相同,因而红色电影与社会教育都是为了促进社会良好发展。

红色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

英国学者郝斯特指出:“教育理论是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电影的文化属性意味着其生产和传播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教育实践活动,担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而是否正确传达主流意识形态也成为了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一部好的电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无形中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红色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强化爱国主义情怀、促进社会共同理想构建、个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文化自信。

强化爱国主义情怀。红色电影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其核心价值是爱国主义精神,旨在培养公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的强化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为国家认同的构建。国家认同是公民对于自身社会身份属性的自我肯定,直接表现在其对自身群体归属的倾向和判断。[2]红色电影以中国革命战争为主要题材,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重重阻碍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的政党,带领倍受苦难的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建立与改造新中国的故事。红色电影意在提醒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勿忘国耻、忆苦思甜,实现自身身份认同的构建,探寻自身的初心与使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微薄之力。

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不同的思想交融碰撞,其中不乏各种错误的西方思潮以及扭曲的价值观,而这些思想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可谓毒瘤。利用红色电影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红色电影正走在传播主流意识的前端。

促进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努力。影视作品作为文学作品门类之一,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着眼人生,探讨思想。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刻画,对革命历史的讲述,使观众体味人生要义,学习革命先驱的美好品德,树立起批判意识,培养居安思危的意识。

今天,历史离人们渐渐远去,不少人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奢侈浪费代替了勤俭节约,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而红色电影客观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告诉人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持续奋斗代替贪图享乐才是让美好生活长久继续下去的关键。

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自立自强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探讨红色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自然离不开对个人理想信念的教育。红色电影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增强电影社会教育的感染力,以榜样示范坚定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青年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红色电影对正确树立价值观的导向意义与正确价值观对人成长的导向意义如出一辙,至关重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增强文化自信。影视作品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延续着文艺作品的基本价值。文艺作品作为创作者的语言,传递着创作者的思想和认知。红色电影创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一定的统一性,这与红色电影的特定题材密切相关,多是通过展现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

当下,我国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高度重视,在强调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紧抓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要想传承下去,仅仅通过校园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在互联网时代,更要利用视听结合的媒体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增强文化自信。加强红色文化传播也成为了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红色电影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现状

叙事内容方面。相比文学作品而言,电影作为形式与内容并重的艺术作品显得更具有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通常以底蕴丰厚的内容作为基础。形式固然重要,但脱离了内容的形式外实中空,经不起时代的审判,也将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源远流长的影视佳作一定是内容与形式并存的。红色电影的叙事主题具有时代性,人物塑造上能够彰显个人价值,运用符号构建集体记忆均是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必要条件。

一、叙事主题具有时代性。红色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首先体现在叙事主题上。红色电影虽说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题材选择上必然围绕革命历史事件,展现中国共产党建党建立新中国之艰苦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从社会教育功能上来讲,此类题材会促使人们深刻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坚定党的领导,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在电影市场化背景下,叙事主题的选取尤为重要。不出现令人乏味的说教形式又不构成对红色电影的亵渎,既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又能与商业电影进行有效融合,电影《悬崖之上》就是张艺谋导演对红色电影类型化的一个成功案例。将叛徒、密码本等谍战片所具备的元素加入其中,以谍战片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形象塑造彰显个人价值。人的行为不是模仿的就是创造的,人们除了会从自己身边获取模仿信息之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物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视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片的主题思想与情节发展均与人物形象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故事中心思想在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展现出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影片中塑造的形象以榜样的形式行使着社会教育的职能。

影视艺术表现的真实性使其在教育功能上具有现实意义,而红色电影通过对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塑造小人物引发共情,使观众在影片人物身上找到共情点,认同影片中人物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进而进行个人价值的反思与重塑。例如《董存瑞》中塑造了一个不畏生死、为革命斗争付出生命的英勇青年形象使人热血沸腾,再如《金刚川》通过无主角式的群像构建,以平民英雄形象展现英雄本色。

叙事方式方面。脱离了内容的形式有华无实,一部电影的好坏与是否采用合适的叙事方式密不可分。红色电影近年来稳健发展与叙事结构创新和叙事视角的正确选取密不可分。

一、叙事结构创新扩大观众群体。叙事的基本含义是讲述包含时间过程和事件演变的一个完整故事,因而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既是叙事形式及叙事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叙事作品的根本目的。[3]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因而电影的艺术也是叙事的艺术。电影的叙事结构虽然源于文学的叙事结构,却是文学叙事结构的再发展与再创造,一般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

有赖于电影本身表达方式的生动形象性以及视听语言所带来的沉浸式效果,电影更能扩大受众群体,甚至在原本对该题材感兴趣的受众群基础上,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包括青少年。视听语言相较于文字表达降低了理解门槛,以一种更平民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近年来的红色电影打破以时间为线的线性结构局限,融合了倒叙、插叙形式,制造悬念,吸引观众,增强观影体验。更有《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三部曲作为红色电影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延伸,采用缀合式团块结构,让人眼前一亮。

二、叙事视角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如何借助镜头语言讲好故事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内容,好的讲述者会让观众忘记讲述者的存在,沉浸于故事中。对于红色电影而言,电影的叙事视角可以分为英雄视角和平民视角。传统的红色电影一贯使用英雄视角进行故事讲述,为凸显英雄的完美特质,往往通过描述主人公周边的社会关系、军政环境以及战斗场面等方面,叙述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或英勇牺牲下取得革命胜利的故事。如此表达虽然树立了一个完美的榜样形象,但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讲却是说教式的,这种由上至下的灌输式的教育往往效果欠佳。

近年来红色电影的创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选用平民化的视角进行叙事,例如《湘江1934·向死而生》便采用平民叙事的手法,塑造了韦二牛这样一个放牛娃的形象,讲述了他加入红军参军作战的故事,描写了他成长的动态过程。以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构建生死存亡的理想信念,将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更容易打动人心,让观众了解战争之残酷,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同时对自己的生活以及价值观进行反思。

红色电影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

尽管如今已经存在大量可圈可点的红色电影,但在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红色电影依然具备进步和优化的空间,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而思政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色电影要担负的首要任务。加强红色电影的思政教育功能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丰富红色电影的叙事题材,在革命历史事件之外以寻找可以展现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着力点;拓展传播市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把控商业化尺度,实现教育价值、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丰富叙事题材。迄今为止,我国已然存在大量优秀的红色电影,从其所占市场份额来看也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通过对票房榜的检索,榜单前二十有四部为抗战题材的红色电影,占比百分之二十,这还不包括其他非革命题材但同样起到思政教育功能的新主流电影。

但从电影题材上来讲依旧局限于宏大历史事件,即便此种表达方式确实能激起观众的民族大义,但单一的创作角度、相同的视角无疑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因而红色电影在未来的创作中要更上一层楼还需要多角度、多元化的挖掘,依旧要注重对于丰满立体人物形象的塑造,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物表演的过程中达到以人塑造人的价值守恒。此外,教育讲究因材施教,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亦是如此。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电影题材的选择、讲故事角度的考量都离不开对人的考量。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受众范围广泛,其普适性也是创作过程中值得思虑的重要问题。

拓展传播市场。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今天,在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红色电影的国际化传播是电影市场的重要课题。即使不是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红色电影,《中国医生》《中国机长》此类在中国市场备受欢迎的弘扬中国精神的主旋律电影,在国际市场的所占份额也是十分有限的,因而红色电影的国际化传播是必要且艰难的。这就需要从政府、商业市场、创作者三方面入手,政府要加强电影“走出去”的观念引导,打通商业销售渠道,而创作者要保证电影质量。红色电影国际化传播的任务道阻且长,需要为之努力。

把控商业化尺度。茅盾曾经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当是在当时当地既产生了社会影响而且在数十年乃至百年以后也仍然能感动读者。”[4]具有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的红色电影,作为商品走向市场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抛开经济效益不谈,票房的多少也直接影响了电影的传播效果。但红色电影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媒介产品,是不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一味地放低姿态去迎合受众的。从红色电影的价值来讲,只有将电影的教育价值、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联系起来才能创作出既有影响力又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在保证传递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当时当地的生活出发,从时代的使命出发,从人民的需要出发,经过作家、艺术家的体验、感受,审美观照,感情的融入,包括创作者的个性、气质、情趣、知识才华、思想修养、思维方式等因素,酿造而为艺术品,然后回到生活中去,滋养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5]坚持电影的教育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统一,在此基础上追求商业价值。

结语

红色电影的社会教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红色电影能够潜移默化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于社会教育而言,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效果,让人们更易于受教、乐于受教,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扩大教育对象,丰富“学生群体”,这里的“学生”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学生,还囊括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体,只要走进电影院便属于“学生”范畴。对于红色电影而言,除了担负着社会责任以外,还需积极追求自身的创新发展。而从现下红色电影所占市场份额来看,红色电影也正处于蓬勃发展之际。重视电影的教育功能,坚持创新,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是红色电影的旨归所在。

猜你喜欢

红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红色的眷恋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红色之旅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