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女性记者形象的转变
2023-11-10滕超然
□ 滕超然
主流媒体在转型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推出以女性记者为焦点的系列作品屡次破圈,收获了很高的关注度。《中国日报》女性记者彭译萱最早在2019年发表“记者小彭的Vlog”,以中英双语播报的形式报道“两会”新闻及幕后花絮,获得较好反响。央视新闻女性记者王冰冰更是成为顶流,王冰冰2019年采访吉林空军航空飞行表演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广泛的阅读和讨论,令其一夜走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女性记者得到了较高的关注和讨论,比如新华社记者张扬、《人民日报》记者何洁琼、央视记者庄晓莹等。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背景下的女性记者关注度上升,女性记者的形象在多方面发生转变。
新媒体背景下女性记者形象的转变
出镜形象:由严肃到亲和,注重人格化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模式主要是单向的,以传者为中心,信息由媒体流向受众,主流媒体掌握信息源和话语权,受众的意见难以反馈,选择空间有限,只能选择看或不看。在这种传播背景下,当时的女性记者经过专业的训练,服饰穿搭、化妆风格、出境场景都有着相对固定的要求,多呈现严肃、端正、稳重的风格,以符合官方权威的身份定位。
在新媒体时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了传统电视媒体,用户拥有更多信息选择权,电视新闻记者逐渐丧失了绝对的平台优势。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模式从“传者中心”变成“受者中心”,受众从过去被动接受信息到按需主动搜索信息,从被传媒指导到传媒被受众指导。新媒体环境下催生的新一代用户,对传统女性记者的严肃化、模式化的报道风格兴趣不高,传统媒体也受到了冲击,开始改变传播策略,更强调女性记者的外貌风格和个性特点,迎合年轻群体的审美标准。新媒体背景下女性记者多具有亲和、甜美、温柔的气质,以打破女性记者与受众间的传播隔阂,拉进与年轻用户的距离。例如,央视记者王冰冰以甜美的笑容、清纯的外貌、宛如邻家妹妹般的形象迅速走红网络。2020年9月22日,央视新闻的官方账号在B站上传了《总台记者王冰冰:“快乐小草”,再也不用担心会“秃”了》的视频,她穿着明亮的黄色衬衫,运用活泼通俗的语言,微笑着介绍草原修复工作。不同于传统报道的严肃刻板,她用极具亲和力的笑容营造出舒适氛围,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喜欢,该视频当天播放量突破500万。
“人格化传播,是指真实或虚拟的媒介代言人综合使用人格化的语言和视觉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凸显人的情感、个性和魅力的内容呈现策略。”[1]在传统媒体时代,女性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多运用官方语态,通过宏大叙事的视角宣传报道,受众容易产生距离感,很难有深切体会。在新媒体背景下,女性记者在报道中多呈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特色,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平民化、生活化的叙事视角,通过接地气的风格以打破记者和受众间的传播隔阂,让受众更有真实感和代入感。例如2020年到2022年“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张扬都以自己视角采用Vlog形式报道“两会”,从个体叙事视角来讲述“两会”。在她的Vlog视频中,受众可以看到女性记者在为“两会”做的准备工作、“两会”见闻、工作花絮等,产生更强的带入感,进而产生“在场效应”,体会到“两会”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事件。张扬“两会”Vlog系列每条视频播放量均破万,拥有较高的阅读量和较多的留言互动,是“两会”期间优质的短视频作品。
媒介形象:网红色彩取代知识色彩,形象建构主体逐渐多元。“媒介形象则指一个国家、组织或者个人经由报道而在媒体上呈现出的形象。在媒介化社会,它是人的主观认知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重要渠道。”[2]在传统媒体时代,女性记者经历多年的学习培训,通过各种选拔才能有机会出现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女性记者多以高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呈现端庄、严肃的媒介形象,以符合传统媒体的权威严肃的风格。女性记者的精英形象与受众之间存在距离,主要通过自己创作的新闻作品或电视节目知名,呈现出不逊于男性记者的专业风采。例如柴静以深入新闻前线,批判性的调查而闻名,凭借《北京“非典”狙击战》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性记者。罗侠通过亲身卧底传销团伙创作的调查报道出名。当时对于女性记者宣传的主体是官方媒体,宣传内容多围绕其工作经历和新闻作品,以营造女性记者专业素养高的媒介形象。
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快节奏加快,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致使现代人缺少耐心观看篇幅长的深度内容。“在这个多类信息充斥的年代,人们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一则消息如果不能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就将马上被过滤掉,受众注意力成为极度稀缺的资源。”[3]为了争夺大众的注意力,女性记者的视觉呈现成为重要因素,以便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让受众产生继续观看的欲望。在新媒体背景下,高颜值成为女性记者重要的特质,女性记者多呈现甜美可爱、温柔亲和的气质,营造具有亲和力的媒体形象,让观众产生愉悦的观看体验。大众对女性记者外貌的关注远远超过专业素养,女性记者成名要素改变,网红色彩鲜明,拥有姣好的外貌可以短时间迅速走红。例如,王冰冰因其可爱的娃娃脸、甜美治愈的笑容满足了现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吸引了众多粉丝形成巨大的流量,被称为“央视的收视密码”。
“传统媒体的新闻叙事系统是封闭的,叙事内容逻辑的结束就意味着此条新闻叙事结束。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系统是开放的,强调内容的未完成性和交互性,强调受众的主动参与和创造。”[4]新媒体技术赋予用户内容生产的权利,用户参与到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构成全新的传播节点。在互联网走红的女性记者的受众多为年轻群体,他们媒介技术素养高,精通多平台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他们在互联网平台上运用多种传播手段,生产和传播他们喜爱的女性记者的相关内容,如在微博建立粉丝超话,发表图文并茂的博文;在视频软件发布剪辑过的女性记者视频,向路人安利喜爱的女性记者。在内容传播方面,受众依据自己的情感给女性记者赋予不用的标签,例如王冰冰被赋予“最美记者”“国民女友”“国民初恋”等标签,这些标签在内容创作中不断被强化,成为女性记者的代表性符号。在新媒体背景下,受众与媒体共同建构了女记者的媒介形象。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女性记者是难以触及的知识精英形象,当下女性记者更多是流量网红,是受众可以参与塑造的对象。
职业形象:独立自强到迎合大众,价值引领出现偏差。在传统媒体时代,女性记者依靠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新闻作品在媒体中拥有一席之地,可以在男性权威话语领域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女性记者的优秀作品及她们自立自强的精神鼓舞着受众,优秀的女性记者是众多人奋斗的标准,具有专业精英的职业形象的她们是女性独立自强的代表。
在新媒体时代,出名的女性记者多是因其长相可爱、漂亮、清纯的外在符合当代大众审美标准,方才受到众多受众追捧。大众更关注女性记者的长相,多是剪辑其颜值视频欣赏,很少关注新闻作品的内容,例如《每天一遍,初恋再见》《王冰冰这些年的颜值变化,果然戴眼镜的女孩都是潜力股》《王冰冰:甜妹拯救世界》等。可见,迎合男性审美的女性记者可以迅速获得众多流量,一夜之间红遍网络,并获得事业上的进步。尽管女性记者需要经历严格的选拔才能出现在镜头前,但受众对她们外貌的关注远超过其专业能力,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只要颜值高就能成功”的假象,误导部分人不再追求努力实干,而是靠外貌迎合大众以求出名。
新媒体背景下女性记者形象转变的影响
聚拢年轻受众群体,打破传播屏障。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端庄严肃的女性记者形象,新媒体时代符合年轻受众审美标准的女性记者更有利于打破传播屏障,拉近主流媒体与年轻受众的距离。“央视掌握了收视密码”“新华社收视密码”等评论多次出现在女性记者王冰冰的视频中,体现了网民对女性记者流量的肯定,证明了新媒体时代的女性记者形象在互联网平台对年轻化受众所具有的吸引力。主流媒体通过女性记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效挽回了流失的年轻受众,释放出传播新活力。同时,拥有巨大流量的女性记者与多平台合作生产多元化的内容,扩大了传播领域。比如张扬、王冰冰受邀担任了“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领学人,她们参与拍摄的幕后花絮也被剪辑成Vlog的形式发布,获得较高的阅读量和讨论度。
推进主流媒体转型融合,扩大媒体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也开始与媒体、记者建立情感连接。在主流媒体转型融合的过程中,一个知名的女性记者个人IP品牌可以有效地打破传播圈层,扩大媒体传播影响力。通过受众和粉丝对女性记者的情绪资本、粉丝效应来反哺媒体品牌的影响力,巩固主流媒体在互联网平台的话语权。比如央视总台记者王冰冰在网络走红“出圈”,成为央视的收视密码,她的作品,不论是新闻采访还是青年大讲堂抑或是个人Vlog,王冰冰的粉丝效应会吸引大量受众观看视频。这正是名人的粉丝效应,这种受众的情绪资本助力主流内容的出圈,增强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受众选择性注意,致使新闻失焦。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多是会因对女性记者的喜爱而选择观看新闻作品,在观看过程中也会不断放大女性记者的外貌穿搭、面部表情、言行举止,这种选择性注意容易造成新闻失焦。过度关注记者,会忽略新闻事件,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难免会受到影响。例如,王冰冰的新闻报道视频中出现大量的弹幕和留言,多是表达对王冰冰的喜爱之情,讨论她的可爱笑容和衬衫穿搭,很少有人关注新闻事件。有网民关注王冰冰穿搭,剪辑出视频《我数出了王冰冰穿过的所有衣服》,还有网民将新闻报道视频剪辑成记者个人视频。在2020年10月26日下午B站共青团直播中,有人计算出王冰冰在直播中共笑了至少72次,并剪辑视频《我数出了王冰冰所有的笑》,该视频截至2022年12月26日共有226.4万人观看。受众对女性记者的关注和讨论超过新闻本身,不利于新闻的有效传播,忽视了新闻背后的社会效益。
后台表演有风险,影响媒体公信力。在新媒体背景下,女性记者的前台和后台的界限被打破,女性记者的私人生活成为重要的传播内容。女性记者会通过个人账号展现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点滴等,通过个人空间的展演增强受众粘性。同时为了实现“出圈”,女性记者常被赋予不同的标签,打造迎合大众的人设。拥有高度的关注度的女性记者也意味着被大众更高度的监督,女性记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讨论,而一旦有环节出现问题,女性记者可能面临人设崩塌、舆论压力的风险。记者和媒体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大众常把对记者的情感和看法投射到媒体上,这意味着记者如果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网红记者”不是真正的记者,缺乏长久的生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因为外貌形象而走红的女性记者不在少数,但因符合大众审美而获得的粉丝追捧和流量只是短暂的,多是昙花一现。女性记者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就会受到大众的质疑,甚至影响大众对女性记者整体形象的看法和印象,不利于女性记者的成长和发展。女性记者不应该只成为流量出众的“网红记者”,还应致力成为真正的记者,成为“名记者”。
新媒体背景下女性记者如何转型
坚守记者初心,提升专业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女性记者受到比以往要高的关注和讨论,容易被流量裹挟。对此,女性记者要坚守记者初心,强化对记者职业身份、职业特征、职业价值的认同,强化自身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以强大的新闻专业素养作为底气,生产出优质的新闻作品,致力于成为新媒体环境下一名真正的记者或者“名记者”。
增强新媒体素养,生产优质内容。在新媒体背景下,女性记者要提升新媒体素养,强化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意识。在以受者为中心的传播环境中,女性记者要把握用户需求,注重受众反馈,生产出受众所需要的内容,提高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盲目迎合受众,女性记者要从报道题材、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多方面创新,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提升媒体业务能力,创新风格特色。女性记者的风格和个性成为重要特质,女性记者要从媒介形象、语言表达、报道风格等多方面创新,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特色,提升人格化传播报道能力。同时,女性记者要不断学习新的传播技术和报道手段,提升媒体业务能力,熟练应用智能报道设备,生产专业化内容,提升新闻内容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女性记者的出镜形象、媒介形象、职业形象都发生了转变,这是传统媒体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深化媒体融合战略,打破传播屏障,提升新闻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女性记者在求新求变、关注受众需求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生产优质新闻内容。女性记者想要得到广泛认可,要坚守本心,提高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成长为新媒体语境下的“名记者”,这样才能获得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