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案例锚定当代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
——简评《当代电视节目的特色与革新》

2023-11-10于珍妮

声屏世界 2023年14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受众内容

□ 于珍妮

从广播媒体的萌芽到电视媒体的遍地开花再到平台媒体蓬勃发展,国内媒体行业的媒介种类及技术应用逐步向多元化和融合化的趋势迈进。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然取代了电视媒体的中心地位,成为公众日常触媒的主要渠道,电视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也由此面临严峻的挑战。电视节目作为社会文化传承、价值理念传递及国家意识形态维护的重要形式,对电视节目发展困境的反思与创新性理念的剖析,对媒体行业的欣欣向荣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定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学界对电视节目的研究多聚焦于特定的节目类别上,少有对电视节目整体的宏观探究。陈世华教授在《当代电视节目的特色与革新》一书中的研究探讨,无疑为新闻传播领域在电视行业整体发展图景上的认知和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体而言,《当代电视节目的特色与革新》的探索和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根溯源,界定代表性电视节目形态的概念,并梳理其发展历程和现状;二是剖析典例,从理论研究视角探究近年来传媒市场中具有代表性地位的优秀电视节目,分析其特色和优势;三是描摹现状,描绘当前各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社会困境和不足;四是创新路径,针对当前电视节目所存在的问题及媒介发展背景,探讨电视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和策略。

追根溯源

纵观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每一种传播技术的诞生都影响着人们的信息接受偏好,进而改变了公众的认知与交流方式。互联网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公众逐步迈进了以视觉文化为中心的图文时代。电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价值观传递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关于电视节目的研究对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纪录片、电视剧、专题片、真人秀综艺等电视节目的视觉表达形式是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1]该书以“纪录片、电视剧、专题片、真人秀综艺”四大板块作为主要的研究类别,以“文化纪录片、自然纪录片、大女主IP剧、医护类电视剧、穿越剧、旅游风光类专题片、文博类节目、养生类节目、情感类节目、文字竞赛类节目、文化类综艺节目、职场招聘类节目、互换真人秀节目及道德测试真人秀节目”等14种节目作为主要的研究类目,从其概念界定、诞生背景、发展历程、特色与问题等角度进行详尽的阐述,以此奠定研究的基础及意义所在。

总结特色

互联网技术对传播环境带来的影响,使电视行业不断经受着业务上的冲击与转型上的困扰。在媒介深度融合与电视行业照章摸索的大背景下,部分电视节目仍能突出重围,在业界口碑和观众评价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代电视节目的特色与革新》一书则对各节目类别中在“对外传播、文化传承、大众评价、市场规模”等方面取得建设性成效的节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具体策略上,探究上述节目形态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策略”上的突出特色,为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研究提供实质性参考。

传播主体。卡尔·霍夫兰认为,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来说,人们会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从传播主体上来说,本书则重点关注了节目创作团队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节目嘉宾、参与者及主持人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从说服角度考察优质节目在传播主体上的特色与优势。

传播内容。在传播内容上,本书对节目作品的内容优势和形式特点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考察。在内容上主要考察其叙事题材、选题范畴、受众定位、叙事方法、叙事视角、语言表达、情节设定等要素;在形式上则重点关注节目的剪辑手法、画面安排和媒体技术的应用。

传播策略。在多元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精准创新的营销策略决定了节目作品是否能够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传播策略方面本书重点关注了制作团队在营销上所采用的传播平台、线上线下的营销方式,以及为反哺节目创作所发展出的衍生产业生态,从具体节目作品的传播策略梳理中勾画出整体的电视节目营销蓝图。

描摹问题

在以视觉文化为中心的图文时代,互联网媒体因其传播渠道的便捷性与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不断挤压传统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节目因而面临着内容同质化、流程模式化、导向商业化、营销策略老套、团队素养不足、媒体技术落后等问题。究其根本,是电视节目在社交媒体平台与视频网站的发展冲击下,在创作上面临着文化性与商业性、专业性与娱乐性、稳定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平衡与博弈。

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文化是电视节目创作运营的内核,文化思想和要素在节目内容中的贯彻使得电视节目具备了知识性、观赏性和传承性。然而电视节目作为商业运营的产物,仍需思考如何吸引受众关注,从而实现内容流量与商业价值间的高度转化。因此,如何在节目制作中平衡好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矛盾,也是当前电视节目发展的主体困境。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主要体现四点:一是节目在市场逻辑的惯性下,倾向于将情节设定趋向非理性化、戏剧化、情绪化,增加了节目卖点与戏剧冲突,但违背了电视节目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任务与节目制作的真实性要求;二是创作团队为提高商业收视率,将节目筹备资金重点放在对流量演员或嘉宾的投入上,忽视了对节目内容本身质量的建构;三是为迎合当前受众的情感需求,在节目流程设定上的仪式感较为繁重,弱化了意识形态内容的传播效果;四是节目凭借其文化内涵在社会中取得一定的口碑后,为追逐商业价值推销了一些欺骗性广告,削弱了受众对节目的信任。

专业性与娱乐性的矛盾。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满足公众对精神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向公众传递价值观、意识形态及科学知识的社会发展要求。正因电视节目在社会价值传承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使其应将专业性作为节目创作的首要要求。所谓电视节目的专业性主要包括“制作团队在专业能力上的道德性与权威性,以及节目内容在知识传播的严谨性”。在以流量为王的社交媒体时代,为吸引受众关注,节目内容在专业性与娱乐性上的失衡问题也屡见不鲜。一是在标题制作、片花截取及旁白设计中以“冲突”作为主要卖点,使内容颇具诱导性,影响了观众正确的价值判断。二是节目为吸引受众关注,一味地在节目中设计“哗众取宠”的娱乐情节或传递“野史”“伪养生知识”等误导性信息,使节目的文化性或知识性价值大打折扣。

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矛盾。“自产自销”或“制播分离”的生产模式决定了电视节目的收入与其收视效果息息相关。创新性是电视节目吸引受众关注的核心要点,由此带来的节目效果的可预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收益的稳定性。自媒体融合发展以来,部分海内外电视节目在创作策划和节目内容呈现中取得了巨大的创新,成为了业内争相模仿的标杆。因此,电视行业对节目的创作常采取“借鉴海内外优质节目策划”或“沿袭团队已有节目创作模式”的方式进行内容开发。首先,未结合节目本身的价值导向与文化传播环境便盲目的“照搬照抄”,会导致节目内容在价值理念上的异质化和形式表现上的同质化。其次,囿于经验主义,一味地沿袭过往的节目模式也会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削弱节目的品牌效应。

探索路径

当前,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体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构为电视节目产业的组织结构、产业发展、传播格局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代电视节目的特色与革新》一书则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深度探究电视节目现存的发展困境与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能够打破电视节目发展瓶颈的本土化创新路径。

形态:革新媒介技术应用提升用户在场体验。依据符号学理论,人类是通过对符号的把握而获取知识的,其认知行为是符号化活动。[2]影像作为承载信息的重要符号载体,对于表达内容的高度还原是确保受众认知到位的重要保障。因此,电视节目在视觉表达上的提升对吸引受众关注和提高受众认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电视节目创作应注重在拍摄技术和镜头语言上的革新。在拍摄技术上可采用当下前沿的慢镜头、超广角、航拍、4K直播等摄影技术,提升画面的精细度与画质的清晰度。同时还可采用AR、AI虚拟成像、计算机动画以及三维建模等数字媒体技术,对表达场景实现高度还原,为受众提供真实的在场体验。在镜头语言上,制作团队应紧扣节目调性和文化主旨采用相适的拍摄手法。在保证节目叙事的流畅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适时采用慢镜头、特写镜头等拍摄方式,以情绪化、艺术化的镜头表达进一步提升电视节目作品的美学高度。

内容:对内贯彻大众文化对外消除文化差异。电视节目作为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的重要渠道,在社会生活压力加剧的环境下更应发挥好解压阀的作用,并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增进电视节目的对外传播效能。首先,电视节目应在选题来源与内容定位上积极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生活视角出发,洞悉大众情感需求,为受众提供人文关怀。其次,电视节目在内容叙事中应选择“两面提示”的叙事范式。以真实作为节目特色,不片面的描绘正面的社会现实,重视节目的文化内核与价值导向,向受众呈现契合社会实际、真实全面的文化作品。最后,中国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而西方是低语境文化,导致在传播信息时缺乏共同的文化语境,形成文化逆差和传播隔阂。[3]因此,电视节目内容应采用低语境解说的叙事方式,以确保节目的文化内核实现向社会公众的有效输送,同时降低在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影响。

营销:树立节目品牌意识实施整合营销策略。在电视频道上穿插节目预告或在网页中插入宣传广告的营销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以用户为中心地位的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平台的诞生使受众已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发表评价的能动用户。为使电视节目取得预期的收视成效,电视节目的营销应具备品牌意识,从品牌角度出发,联动线上线下多平台整合营销,实现面向目标受众的全方位宣传。一是借力具备优秀作品产出的卫视或影视公司进行节目创作,并邀请专业能力较强的演员或嘉宾,以加强节目的品牌形象与公信力;二是投身公益事业,提高节目品牌的知名度与社会认可度;三是打通社交媒体平台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线上融合宣传渠道,采取多影视平台同步播放的宣发策略,提升电视节目的话题度与曝光度。四是借力明星效应开展影院点映、进校宣传等线下活动,实现与网络营销的有效衔接。

商业:深度开发文化符号延伸媒体产业链条。网络影视剧和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持续冲击着传统电视节目的盈利空间。在此背景下,通过IP促成内容资源流转与价值增值,这已成为文化产业实践领域的独特发展范式。[4]为使传统电视节目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电视节目创作团队可采取深度开发文化符号的方式,借以跨界发展的方式延伸媒体的产业链条。一是将已在社会取得一定口碑的电视节目打造为IP符号,向文创周边、影视作品、文旅园区、手游、舞台剧等产业链条延伸,丰富资金来源,反哺电视节目的后期创作。二是引进文创、网文、图书等文化领域爆红的IP资源进行影视或综艺创作方面的二次开发,奠基一定的口碑与粉丝群体。

结语

当前学界关于电视节目的研究多聚焦于内容生产或技术应用等微观研究上,对于电视节目整体改革创新的研究较少。在媒介深度融合的发展背景下,传播环境将长期处于动态变化的境况之中。电视节目作为国家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传递的重要工具,应在洪流中顺势而上,积极探索国内外优质电视节目的成功特色与创新要点,为自我革新提供重要参考。对此,《当代电视节目的特色与革新》一书中关于电视节目的历程描摹、特色总结、困境梳理和创新研究,为当代电视节目的革新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引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节目创新不可照搬书中要点,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改造,避免创新再次沦为同质化的改革。因此,电视节目行业需始终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不断吸纳优秀节目的制作理念,牢牢把握前沿的媒介技术,在技术变革中洞悉新的机遇,实现当代电视节目的深度转型。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主要内容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