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代际关系题材电影发展的经验启示

2023-11-10莫珊珊

声屏世界 2023年14期
关键词:代际

□ 莫珊珊

代际关系题材电影(以下简称“代际电影”)是中国电影一种代表类型,由中国电影早期的开拓者郑正秋、张石川拍摄的《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苦儿弱女》《盲孤女》发展而来,它聚焦长幼代际关系之间的角色互动,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电影的一部分。代际电影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起步和探索阶段,“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阶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代际电影开始进入成熟时期。相对于之前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代际电影在影片内涵开掘和审美范畴上显示出了浓郁的民族化特质,力图树立电影的民族化身份,影片数量、类型化融合、视听语言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升,在电影的产业化机制、商业化探索方面都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坚守电影的民族身份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既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强势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会影响到其他国家,会给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身份带来一定的模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好莱坞的一些大片登陆中国,它刺激了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促进了中国观众影视欣赏水平的提高,也显示了国产电影在本土市场上的冷清,使中国电影陷入了几分文化尴尬的境地,委实令人深省。面对如此生存境遇,中国电影并未盲目悲观、望“洋”兴叹,而是以务实姿态,坚守了中国电影的民族身份,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守望和思辨,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不断开掘,扎实壮志前行。

舒缓凝重的抒情风格、中国古典审美的空间意识和写意结构、深邃的文化旨趣,这些电影的民族性特征在代际电影中也有着典型的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是民族化的核心,民族化不是静止不变的,现代的生活呼唤着能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态和时代精神。中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获得普遍的认同,是在电影中表现了人类能够普遍认同的、能引起普遍共鸣的情感,表现了人类的本性,如温情、宽容、诚实、正义、勇敢、忠诚、关爱、坚贞等,虽然观众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观众所体悟到的人类天性却是相通的。《海洋天堂》《漂亮妈妈》《我的影子在奔跑》《背起爸爸上学》《下辈子还做母子》《送你一朵小红花》等代际电影都是在“疾病”语境下展开的亲情叙事,表现家庭成员之间面对困境时的相互守望相互支撑;《变脸》《幸福时光》《我们俩》《那年八岁》《猪太郎的夏天》《暖春》这些影片都包含着发现陌生人的价值的主题,使影片带有着一层温情的色调;《我和爸爸》《向日葵》《那山·那人·那狗》《我是你爸爸》《柔情史》《春潮》聚焦的是代际隔膜和代际沟通问题;《红樱桃》《天浴》《唐山大地震》《闯入者》反思“创伤”;《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钢的琴》《失孤》《纸飞机》《两个人的芭蕾》《你好,李焕英》反映“救赎”;《香魂女》中的香二嫂从一而终的婚姻模式和复杂隐秘的人性纠葛,隐含着沉重的民族心理和历史因袭,使超离了事件本身而具有了一定的哲学内涵。这些代际电影都是在表现普通人的生存,包含着民族生存意识和文化思索,体现出积极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

不少以人伦为叙事重点的作品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向收益,说明中国电影的“伦理叙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1]中国代际电影选取贴近普通民众的草根题材,表现普通个体的生存命运,在这些小人物、小题材、小制作下有着极强的生存穿透力,延宕出民族生存状态的回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对人精神栖息的一次回溯,影片表达的是对纯真人性的向往;《千里走单骑》是对人的情义的高扬,既包括父子之义,有包括普通人之义;《我的父亲母亲》从“我”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山村姑娘招娣(“我母亲”)与山村小学骆老师(“我父亲”)的纯真初恋,以沉稳唯美的乡土写实姿态展现了时代语境之下的质朴诗意人性。在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上,代际电影通过民俗民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来强化民族格调,增加影片的民族性因素,采用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音乐、色彩、民俗等众多民族元素的使用增加了影片地道的中国味。《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的上海情致和水乡风情、《夜莺》中的民族村寨、《变脸》中的川剧和变脸技艺、《冬》里的长白山严冬、《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绿意乡野、《洗澡》里的氤氲澡堂,这些风格化的场景意象有着浓厚的民族意味,同时也是民族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

题材的多样化探索及融合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发展态势,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发展,社会价值观在重建下出现多元化态势,中国电影出现了以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多种文化价值立场共生共存的情况,在影片形态上以“主旋律电影”“消费娱乐电影”“人文电影”三种为主,代际电影在三种影片形态上也相应体现为主旋律代际电影、商业消费型代际电影、人文代际电影。新世纪以来的20年,在中国电影的产业、观念、形态、本体、文化重构之下,形成了商业美学的创作共识,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主流价值体系。[2]

主旋律电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它作为一种逻辑贯穿在新中国电影中,体现为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以爱国主义为主的历史题材以及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美的现实题材,例如《漂亮妈妈》《法官妈妈》《下辈子还做母子》《我的九月》《孩子那些事儿》《背起爸爸上学》《烛光里的微笑》《中国妈妈》《暖春》《我也有爸爸》《我和我的父辈》。第二类是消费娱乐电影,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电影生产者和创作者们必须面对市场规律,正视电影的商业化属性,获得商业利润,满足大众对审美娱乐功能的要求,例如《红樱桃》《唐山大地震》《幸福时光》《海洋天堂》《长江七号》《银河补习班》《亲密旅行》《外太空的莫扎特》《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送你一朵小红花》《雄狮少年》。第三类人文电影,是人文主义作为一种电影精神在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和消费文化之间的探索,其诗性特质突出,表达转型期的现实历史体验,表现对真善美的发觉以及对生存价值的关注,这类代际人文电影有《香魂女》《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冬》《千里走单骑》《变脸》《洗澡》《刮痧》《我们天上见》《向日葵》《那山·那人·那狗》《青红》《喜丧》《百鸟朝凤》《狗十三》《老兽》《春潮》《柔情史》《闯入者》《兔子暴力》。近年来,《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焕英》等影片既获得了优秀的票房,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类型化电影创作更加成熟,是中国电影制作水平提高的表现,是对电影类型创作规律的把握。[3]

其实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电影在类型性上并不是绝对独立,相互之间会有着融合,“主旋律”、商业性和艺术娱乐性三位一体,交融渗透,形成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代际电影题材本身的多样化。不同类型的代际影片在本身题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主流叙事里融入娱乐化,人文探索中呈现商业性,例如《红樱桃》是革命回忆与青春成长类型片的融合,《长江七号》是喜剧片类型片与亲情主题的融合,《你好,李焕英》是亲情题材与穿越叙事的融合,《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传统文化动画片与主体意识的融合,《雄狮少年》是动画电影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我和我的父辈》是继《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之后从代际的角度来表现的主旋律商业电影的代表,《流浪地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与科幻硬核叙事的融合,这些不同题材表现的代际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得益于活跃生机的电影产业机制

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体制上的变革虽然为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些的活力,强化了市场因素对于电影的推动,推出了一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影片,电影技术和艺术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提升相比一度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在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在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不同层面上出现了市场盲目性、无序性、非产业化运作、非良性文化循环等特征,电影改革的滞后和市场带来的历史阵痛,直接反映到了电影创作和生产发行中。面对这些问题,要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和有活力的电影制作机制,经过几十年发展探索,中国电影在电影制度和管理观念上慢慢转型,在宏观上将电影一系列机制激活,拓宽了电影制作活动的空间,从整体上优化了电影的生态环境,在电影管理法规,如电影许可证制度、电影审查制度上,具备了更广泛的包容性,最大限度调动电影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电影产业发展方向上转变了电影经营观念,改变了由单一垄断带来的不合理竞争及各种弊端,实行了电影的院线制产业化运作,使制片、发行、放映能平等地合作,促进了电影市场的有序发展。

新生代电影创作者不断涌现,在电影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能更好的找到平衡点,逐渐成长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坚实力量,《送你一朵小红花》《哪吒之魔童降世》《米花之味》《冬》《雄狮少年》《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外太空的莫扎特》等影片均是由青年导演创作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中国神话资源中著名的哪吒闹海的故事,但是电影对观众而言是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体验,它在民族化视觉效果中融入了个体的主题内涵,彰显了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是一个成功的“中国故事”。它上映后实现了票房逆袭,打破多项中国电影票房纪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类型化成熟的标志,为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吸收产业经验,紧跟电影现代化进程

提升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就电影本身来说包含了电影观念、思想艺术、电影技术、视听语言等诸多方面。逐渐转变电影创作观念,在关注电影社会功能的同时兼顾商品属性和审美娱乐性,重视电影消费中的“唯乐原则”,将“道”与“乐”结合在一起,《幸福时光》《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焕英》《送你一朵小红花》等影片较好地实践了这一点。在电影意象、视听语言方面,必须与世界影视创作观念接轨,西方现代影视文化重视视觉冲击效果,随着各种高科技手段在电影制作中的的普遍运用,奇观化成为世界电影的普遍潮流,逼真刺激的视听效果能极大满足观众的视听快感。

中国电影逐渐与电影语言的世界接轨,比如突破静态平面的长镜头摄制方法,加快影视画面的运动节奏,追求画面内部的形式感,加大对国际通行模式的学习,寻求一种普遍的认同点。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电影叙事传统对中国代际电影就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好莱坞的情节剧对中国早期的长故事片具有启蒙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好莱坞所拍摄的以反映家庭问题的新型情节剧即“社会家庭伦理片”,如《金色池塘》《为戴茜小姐开车》、《温柔的怜悯》《普通人》等,对重传统家庭伦理情感的中国观众来说比较具有亲和力,给中国电影创作者以启发,成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社会伦理电影大量涌现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在叙事上也出现了向西方电影叙事形态学习的倾向,叙事结构由完整封闭走向开放,矛盾冲突由外部转至人物内部。在电影技术的现代性追求方面,代际电影也在不断探索攀升,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镜头超过了1400多个,影片采用了大量的CG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导演饺子就亲自为剧中的主要角色表演过很多动作和神态。《流浪地球》是根据中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影成功地将小说中的科幻场景变为直观的镜头画面呈现给了观众,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流浪地球》在影片风格上与欧美科幻电影有着明显不同,《流浪地球》具有厚实的机械工业质感,与中国观众的审美口味贴近,比如影片中运载车的设计并未突出欧美电影中强调的未来科技感,而是注重物理性的设计,强化了运载车的功能性,确保特效中有真实性。《流浪地球》中2000左右的特效镜头,有75%是国内特效团队完成,一些特效镜头经过了反复修改,表现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匠心,这部影片可以代表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4]

结语

纵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代际关系题材电影,立足于中国现实,关注中国人的人生世态,反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传达民族化影像,坚守了中国电影的民族身份。在电影功能上,将社会功能、审美娱乐功能、消费功能进行了有机融合,依托着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机遇使影片的类型化程度得以壮大,通过充分吸收借鉴有效的经验,使自身的现代性程度也获得了提高,成为中国电影中不容忽视的一种类型。

猜你喜欢

代际
代际支持视角下技术反哺与老年群体信息化适应研究
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代际研究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子女留学经历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意愿的影响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