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呈现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幸福落地》为例
2023-11-10郑耀豪
□ 郑耀豪
2021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并明确指出,推进“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紧紧围绕“十四五”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宣传主题。政策利好催生中国纪录片进一步向精品化发展。现实题材系列人物纪录片《幸福落地》(10集)由广东卫视马志丹工作室出品,于2021年9月18日开播,先后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2021-2025“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第一批)、2020年“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扶持项目。本文以《幸福落地》为例,从镜头语言、蒙太奇剪辑两个维度,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如何呈现。
镜头语言
镜头的分类,按照时间长度可以简单分为长镜头和短镜头。长镜头和短镜头并没有严格物理时间上的界限,短镜头可以从几帧到几秒,长镜头可以从十几秒到数分钟,在故事影片《鸟人》中更有长达15分钟的长镜头。长镜头由于其时间长、无剪辑的先天优势,在纪录片中被广泛应用。不过,长镜头要言之有物,一镜之内要不断有内容的展现或者情绪的累积,否则长镜头就会变成“镜头长”,在现今短视频时代,观众更是难以忍受。《幸福落地》后期剪辑的原则之一是该短则短,该长则长。能用一个镜头交代的,不用两个镜头;观众意犹未尽的镜头,要充分展示。
长镜头的运用。在《幸福落地》第二集《一棵枣树》4:45处(指节目第4分钟45秒处,以下同),李林章等三位六七十岁的老枣农坐在枣地上,分别自报姓名和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63岁。李恩喜说:“年轻人都在城里面看孩子,老年人在家里边。”李林章说:“六十来岁都是最年轻的小伙子。”现场有两部摄像机,一个机位给全景,另一个机位给说话的人特写。节目初剪时采用全景和特写切换,谁说话给谁特写镜头的常规剪辑,优势是压缩时长,把语言的停顿或多余的语气词删去,提起节奏。成片的时候保留了全景机位的一镜到底,舍弃了近景机位。理由:生长在黄土地上一辈子种枣的老农民,面对镜头的拘谨、略带羞涩,语言表达的缓慢和不流利,甚至有时重复,比如,李恩喜:“我叫李恩喜,今年70岁,70岁了。”恰恰更能体现陕北枣农质朴和原生态的真实面貌。初剪虽然更简洁,却失去了泥土的气息。另外,相比三个人物快速切换,一镜到底17秒的长度,更容易让观众记住三个人的模样。这是以视觉传达为功能的长镜头,另外一种长镜头,是为情绪的积累或气氛的渲染服务的。在《妇科神刀罗喜平》5:07处,主刀医生罗喜平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关于患者子宫留与不留的决定,患者姐姐一个16秒的长镜头,她先是看着对面的罗喜平,接着转头看看左手边妹妹的男朋友,然后低头沉默,现场也没人说话,不一会儿,她又抬起头看着罗喜平,犹豫着说:“那先留吧,先留吧。”说话之间,又转头向妹妹男朋友,对方回应说:“先保留一点吧。”这个镜头只有短短的两句对白,长时间的留白,给了纠结的情绪充分积累的时间,一边是未知的二次手术的风险,一边是有可能保留生育权利的微小希望,患者家属的纠结,也是主刀医生罗喜平的纠结,最终结果如何,观众也跟着捏了一把汗。以上两个例子,长镜头充分展示了纪录片的纪实性,也是纪录片美学特征的直接体现。
短镜头的应用。在纪录片的实际操作中,短镜头的“短”往往并非前期拍摄出来的,而是后期剪辑而成。短镜头在纪录片中通常用于加快节奏、加速流程,特别是踩着音乐节奏的快剪手法,被广泛用于体育、节日、表演等活动的流程展示,是一种对现实素材的艺术性加工。在《一棵枣树》48:19处,陕西省神木市万镇镇首届枣花摄影艺术节,一段陕北腰鼓的表演,原素材的舞蹈和现场音乐拖沓而缓慢,经过二度创作,用一段快节奏的陕北民歌作为背景音乐,踩准节奏点快速剪辑,跟原素材相比,更充分地展示出陕北腰鼓的豪放和热情。类似的剪辑手法还出现在《蔡练:成人之美》20:29处,蔡练离开上一个学校,到新学校任书记,此处一个40秒的段落,华侨外国语学校校运会开幕式快剪,青春蓬勃的气息扑面而来,激情热烈的气氛拉满,段落落幅是主人公蔡练书记宣布校运会开幕,明快而活泼的情绪与上一段落蔡练离开的伤感不舍形成反差,此外,也作为主人公新的人生故事的开头,形成段落感。这都是典型的基于真实记录基础上的艺术呈现。
长短镜头结合,真实性和艺术性兼备。镜头的长短,传达不同的镜头语言,好比演讲中的长短句,传达的信息量自然不同。在《妇科神刀罗喜平》30:22处,罗喜平做手术前反复洗手,一个长镜头,充分展示了外科医生的洗手和普通人的洗手的区别,如果只是截取其中几秒,传达的信息是外科医生术前要洗手,如果是10秒左右,观众的感受可能是医生洗手要洗得久一点,成片里,这个镜头持续了18秒(现实中,外科医生洗手时间要更长),传达的信息变成:原来外科医生连洗手都要洗这么久,用这么复杂的手法洗手、消毒。接着,一组短镜头的组接,三个镜头,全是手的特写:用纸把手擦干,在手术室里拍拍手掌,戴手套,与前面的长镜头相比,三个镜头都只有数秒,罗喜平的同期声以画外音的方式呈现:“今天手术很多,这一台手术结束了,还有两台宫颈癌手术,所以必须快。做手术之前,我的手要高兴起来,要有活力起来。”这组镜头长短结合,聚焦一个外科医生的手,用手的不同动作交代了手术准备的流程,镜头灵动,人物语言有趣活泼,一个外科医生对专业的专注和热情传达给了观众。
巧用“废镜头”,为纪录片添加神来之笔。在《一棵枣树》17:17处,枣农收枣的场景,开场第一个镜头,一只手插在红枣堆里的大特写,一个白色物体扔进来,镜头快速一拉,原来,白色物体是一个装枣的塑料筐,镜头稍微往上一抬,两名枣农正蹲在地上装枣。如果按照常规剪辑思路,这只是一个调整构图的技术操作,但是笔者剪辑的时候特别保留了全过程,快速运动的镜头加上扔来扔去的筐,刚好展示了收枣时的忙忙碌碌景象,用在段落的开头,恰如其分。有经验的纪录片摄影师知道什么时机开关机,往往能捕捉到意外的惊喜,而有经验的剪辑师知道合适的才是好的镜头,往往能“变废为宝”。
蒙太奇剪辑
剪辑师是蒙太奇工作者,就一部影视片而言,蒙太奇诞生于文学剧本构思时,体现于分镜头剧本中,定稿于剪辑台上。剪辑定位于影视艺术创作中的第三度再创作,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创作层次或创作阶。《幸福落地》综合运用的各类蒙太奇手法包含不限于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声音蒙太奇、叫板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回忆蒙太奇等。
平行蒙太奇。把相同或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有相同属性的两件或多件事并行剪辑,以揭示某种共同的规律、现象、主题。在《夏小汤的舞台》中,主人公夏小汤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教授,也是中国爱乐乐团指挥家。在2:17处,有一段平行剪辑,一条线是课堂上,夏小汤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为例,给学生上课;第二条线是舞台上,夏小汤指挥乐团演出《第五交响曲》。首先是课堂上,夏小汤对学生说:“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从哪里开始起拍?从你从台口往上走的时候。”接着镜头一切,夏小汤从后台步入舞台,画外音延续的是课堂上的同期声,夏小汤哼唱乐曲,此时的画外音恰好作为指挥家的内心默念,是课堂讲授内容的实战版。接下来,就是一组课堂和演出的平行剪辑。一边是教学,一边是实战,来回交错,相互印证,把夏小汤两个身份交代得非常鲜明。
交叉蒙太奇。把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交叉剪辑,通过快速切换,营造一种紧张刺激的戏剧效果。在《妇科神刀罗喜平》开篇,患者陆女士的术前讨论会和她的手术过程交叉剪辑,这里突破了一般交叉蒙太奇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常规,把前后发生的两件事线进行交叉剪辑。首先,通过术前讨论会,把病人的病情、手术方案交代清楚,第一个小片段,一位年轻的男医生文斌:“术中还要在切了患侧附件之后,还要再去送冰冻(病理检查)来提示我们进一步的一个手术方案。”接着,场景切到手术室,罗喜平问道:“报告还没出来?”观众了解到,此时的手术,已经进行到了术前讨论中文斌医生说到的等待病理切片报告环节。紧接着,负责病理报告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知结果,这个结果让主刀医生罗喜平陷入了纠结,他纠结的原因是什么?画面再次切回术前讨论会,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反复讨论,把观众需要了解的故事背景、专业信息交代出来,相当于用同期声来完成解说词的叙述功能。通过交叉剪辑,纪录片的真实性大大增强,又营造了一种紧张、纠结的戏剧感。最后,因为手术上发生的情况,在术前讨论会上都已经有充分预判,虽然纠结但是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充分展示了一位外科医生的精湛医术和医者仁心。
声音蒙太奇。声画结合,构建空间感。作为一种影音艺术,纪录片的声音元素往往没有被重视,事实上,声音和音效,恰恰在强化纪录片的真实性上大有作为。在《一棵枣树》17:18处,枣农把窑洞里的枣一车车往外拉,运往主人公张亮的红枣加工厂,一组窑洞里面繁忙装枣的镜头,落幅镜头是一个农民往窑洞外面张望。笔者把三轮摩托车由远到近的发动机音效叠加在这个镜头的结尾,这样的处理是基于生活常识:人们通常会在听到声音的时候不自觉张望以寻找声源,如此,枣农张望的镜头垫上摩托车的声音,传达的信息是他听到有摩托车来了,向外望去。那么,下一个镜头切到窑洞外,一辆三轮摩托车由远而近入画,就顺理成章了。窑洞内外的空间转换,由一个动作和一个声音串联起来,增强了现场感。声音蒙太奇,往往以不为人所察觉的创造,为纪录片的真实性加分。现场未必能拍到这样声画对位的过场镜头,却可以通过剪辑轻松实现。
单个画面之内,也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巧妙嫁接,实现1+1>2的效果。在《一棵枣树》8:27处,枣农手捧掉落在地上的红枣的大特写镜头,手抖动了一下,而在这个抖动之后几秒,有枣农咳嗽的画外音。如果保持素材的原貌,是手部先抖动之后再有咳嗽声,基于生活常识,咳嗽往往带来身体的轻微颤抖,所以,剪辑的时候我把咳嗽的声音往前移动,与手部抖动实现对位,形成一种艺术加工后的新的声画对位,传达出来这样的信息:枣农年岁已高,身体也不好,但是,还是守护着最后的红枣。整个段落唤起观众对枣农的怜悯之情,那么,主人公张亮建厂收购红枣也就找到依托了。在不违背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能强化真实,使之生动。
叫板蒙太奇:上个镜头说到的人或物,下个镜头立即出现。在《妇科神刀罗喜平》19:37处,解说员读出患者林女士的感谢信,最后一句话是落款:林理霞(77岁),下个镜头就出现林女士推门进入诊室,找罗喜平医生复诊。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而紧凑。叫板蒙太奇还可以灵活应用在不同人物采访内容的衔接上,形成内容上的无缝连接。在《妇科神刀罗喜平》41:06处,患者采访内容说道:“祝他们所有的医护人员也能健康,因为他们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的同时,自己是特别辛苦的。”紧接着是罗喜平说:“是辛苦,但是,是开心的,通过你的手,通过你的技术,病人健健康康地恢复了,这就是(对医生)最好的回报。”通过采访内容的有机衔接,产生化学反应,传达了一种患者理解医生,医生一心治病救人的和谐医患关系。艺术化的处理方式,能让纪录片的真实性得到升华。
对比蒙太奇。通过镜头之间内容上或形式上的强烈对比,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情绪或思想。在《夏小汤的舞台》29:05处,父母说到夏小汤从小刻苦练琴,没有童年。追忆过去怎么处理?此处先出现成年的夏小汤弹琴的双手,慢慢叠化出阳光下嬉戏的儿童,父母与小孩手牵手休闲散步。通过别的孩子快乐无忧的童年时光,反衬一个艺术家童年的艰辛付出,用现在的影像表现逝去的时光。对比蒙太奇是属于表现蒙太奇的一种,常常让观众产生联想,增强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蒙太奇手法的分类和名称繁多,在实际应用上不必拘泥,作为一种电影思维,它本身就是模糊的、不断演化的。多种蒙太奇手法灵活组合,才是实战中最常见的创作方法。比如在《夏小汤的舞台》9:45处,40岁的夏小汤忆述当年参加高考的故事。夏小汤故地重游,段落的开头是一个主观镜头,在树荫路上往前走,画外音响起,夏小汤说:“1995年的6月,我当时骑自行车。突然我就在这个位置停下来,我就看着这两边的树。我就想,我要不要提前一年考大学……”主人公讲述的过程中镜头顺着声源往后一摇,夏小汤入画,此处是回忆蒙太奇的手法,把故事讲述的场景一下子从当年拉回到当下,紧接着,夏小汤又跳起来摸了一下树叶,感慨道:“我当时14岁,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树还没怎么变。”这一组镜头又是叙述蒙太奇的常规应用了。归根结底,蒙太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故事的内容服务。
结语
一部好看的纪录片,真实性和艺术性缺一不可。仅具备真实性的纪录片难以吸引观众,而脱离真实的艺术性是无本之末,镜头再美,剪辑再流畅,也只是浮夸的表达。只有在坚守真实性的同时,不断创新影像的艺术性表达,才能生产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高质量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