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剧艺术繁荣背后的声音代偿现象
——以广播剧《小蘑菇》为例

2023-11-10郭雨欣

声屏世界 2023年14期
关键词:广播剧代偿影视剧

□ 郭雨欣

20世纪80年代后,电视的出现使得影像成为传统媒介中的主导性媒介,传统广播剧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式微。早期的网络广播剧开始扭转广播剧发展的颓势,后期的商配广播剧发展到高潮,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这种变化离不开商配广播剧质量的提升,它从过去粗陋的制作和上传流程转变为需要策划、配音、后期等十余个工种配合的商业化运作成果。以广播剧《小蘑菇》为例,其第一季获得1896.8万次播放,第二季获得1328.8万次的播放。就其内容制作、剧情呈现和收听结果而言,《小蘑菇》是一个成功的广播剧案例。

依据商务印书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代偿是指“代为偿还或某器官发生病变时,由该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来代替它的功能”。本文的声音代偿是指在影像艺术不能或不能完全表现某种现实时,由声音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代替影像艺术。下文将以广播剧《小蘑菇》的改编和李芳凝的问卷数据为例,梳理出声音代偿的实现基础、实现原因和实现方式,并提出对声音世界未来的一些看法。

声音代偿的实现基础

声音代偿的实现基础是声画艺术中的听觉与视觉的差异。声画艺术是指声音艺术和影像艺术,在本文中具体是指广播剧和影视剧。一方面,声音艺术通过模仿影像艺术的叙述方式打造想象世界;另一方面,声音代偿在声画艺术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总的来说,两者在听觉与视觉的差异可以分为五类,即时间区分的差异、场景建立的差异、人物塑造的差异、动作描绘的差异和空白呈现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声音呈现具有含混性。

在声音艺术对影像艺术的模仿方面,具体体现为声音画面感的塑造。声音艺术要想起到替代影像艺术的作用,就要极力打造沉浸式的虚拟世界,发挥电影效果,即通过音效建造场景、转场和勾连情节,通过配音演员的声音完成角色构建和传达情感,通过人物语言和对话完成整体叙事,最终完成声音画面感的塑造。《小蘑菇》通过后期音效营造了末世的基调,借助配音打造了一个个场景,在场景中通过人物对话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叙事,基本完成了让观众听得懂的使命,也借助声音打造了一个想象世界。

在声画艺术的差异方面,其一是时间区分的差异。以白天和黑夜的区分为例,影视剧可以依靠现实直接拍摄形成画面,从而让观众意识到日夜交替。广播剧没有画面,一般通过录制白天和黑夜特有的声音来区分时间,比如清晨的鸟鸣声。另外,这种特有声音的选择与广播剧要呈现的世界背景也是相关的,《小蘑菇》所处的年代是末世,所有的动植物都已经变异,这就需要一个音效来作为区分白天与黑夜。后期不能完成的工作就需要编剧来弥补,写剧本时就会通过人物对话直接表述。仅从时间区分的角度来看,广播剧比影视剧要复杂得多。

其二是场景建立的差异。这种场景的建立分为静态场景和动态场景。影像的静态场景主要依靠背景和人物,动态场景也就是场景的变化,它也只需要改换焦点就能实现画面转变。广播剧的静态场景需要环境音效和群杂来共同完成构建场景的工作。比如《小蘑菇》中有一段疏散避难群众的场景描绘,这里是靠群杂来实现场景建构的。这样混乱的场景中人很多,人的分类也很多,有居民,有士兵,还有不同组成成分的家庭。最重要的是,一部广播剧会多次用到群杂,如果前文中某个人物已经死亡,对应群杂的声音就不能再出现在后面的群杂音录制中,否则就会让听众有跳戏的感觉。对于广播剧的动态场景,塑造时更为细致,不同场景对应的动作音效要有细微的差别,如安折从外城进入主城,然后又进入房间这个动态场景。后期在制作时,脚步声就有改变。外部环境的环境音是脚步踏在水泥地上的声音,进入房间后,这个内部环境的环境音就改为了脚步踏在地毯上的声音。另外,广播剧因为时长的限制,多采用凝练的场景,很多情况下都是多个声部同时发声,有多个声源叠加的情况。因此,广播剧的听众若想获得最好的收听效果,耳机设备是必须的。

其三是人物塑造的差异。影像艺术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直接呈现人物形象,并且在情节发展中表现人物的个性。比起人物本身,它更关注的是情节的发展。广播剧的人物塑造主要依靠配音演员呈现的音色。音色即角色,这是听众判断人物形象最直接的路径,而配音演员在表演中对声调、语气和语速的选择,对人物塑造有直接的影响。另外,广播剧重视哪个人物就会强化这个个体的声音抒发,甚至出现客观声音为人设而改的现象。比如对杜赛的塑造,虽然她是一个配角,但其自白也在对应集广播剧中占有较多的时长。而陆沨有一个投放白磷弹的下令片段,现实中弹药爆炸的声音一定比人响,如果想要大过炸响,人声的音量就要加大,但《小蘑菇》的配音演员阿杰老师考虑到人物镇静沉稳的性格,就把客观的炸药声变小了。

其四是动作描绘的差异。动作描绘其实也是一种动态的场景,通过音效辅助语言来承担一部分叙事功能。以《小蘑菇》中陆沨从二楼跳下来这个动作为例,影视剧中为了符合现实情况,很有可能是二级跳,或者说采用两个镜头呈现这个动作。但在广播剧中,多个镜头转换就意味着对应音乐的转变,这不仅影响镜头感,还让人在听觉上感到不适。因此,《小蘑菇》这里的动作选择是腾空,镜头是慢镜。这样,音乐与动作匹配下来就是连贯的。换句话说,广播剧为了声音的流畅牺牲了画面的真实,这是声画艺术之间明显的差异。

其五是空白呈现的差异。影像艺术中的留白不能呈现为空白的画面,多是用一组空镜展现风景,或者是放上一段回忆。广播剧中,“空白”可以是一个很长的空镜,也可以是沉默。对于空镜,《小蘑菇》中有一个长达三十秒的空镜,是在炸外城时远远传来的巨响,列车无声地驶出,随后接入了片尾曲。对于沉默,如何用声音去表现有力度的沉默,就很考验广播剧制作者的功力。在《小蘑菇》的原著中,炸毁外城后没有对死者的追悼,只是表达很多人无声无息地死在了爆炸中。这是一个沉默的内容,在广播剧中编剧做了一个闪回,所有在广播剧前期出现的人物都有一个告别的声量,每个人都有两句台词,一句是他生的台词,一句是他死的台词。通过这样一个闪回填满这个空白,让这个情节结束得有力量。

通过以上比较,本文认为声音通过模仿影像的叙事技巧可以打造听众理解的想象世界。同时,以上差异都充分证明影像呈现更明确,而声音呈现会更含混。这些差异使得广播剧的解读方式是丰富多样的,也让声音代偿有了可能。

声音代偿的实现原因

声音艺术本身的特性是声音代偿的实现基础,而影视审查制度的完善也是声音代偿实现的客观原因。声音代偿的实现离不开影视审查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影视剧为例,《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国产剧、合拍剧、引进剧实行内容审查和发行许可制度。未取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不得发行、播出和评奖。”第五条对电视剧的内容也进行限制。在国家审查的约束下,一些较为边缘题材的影视剧在国内就难以拍摄、发行和播出。即使有幸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导演和编剧也必须小心处理它呈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方式。另外,演员出现违法乱纪以及背离公序良俗的情况,也会让影视剧消失。换句话说,影视剧“下架”的风险在上线前后始终存在。

与此相对的,以广播剧为例,声音艺术的审查制度是自我审查制度,审核机制基本归于收听平台。相比影像艺术的审查,声音艺术的审查制度不仅出现晚而且存在瑕疵,这就创造了一些“灰色地带”。内容方面,《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第五条特别禁止影视剧描绘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也禁止宣扬种族、性别、地域歧视。然而,早期网络广播剧上线流程简单,广播剧直到现在也缺乏官方的审查标准。较边缘的题材、影视剧明确禁止的创作内容也会小范围上线和传播。因此,一些无法以影像形式呈现的内容就有了“第二选择”,即以声音形式代替影像打造想象世界,这种替换就发挥了声音代偿的作用。

声音代偿的实现方式

由于影视审查制度的完善,我国影像艺术在题材选择、内容呈现、艺术表现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故而,声音艺术的声音代偿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边缘文化题材的表达和对原IP的补充。

边缘文化题材的表达。上文提到,扭转传统广播剧发展颓势的是网络广播剧,重要原因就是在主流文化和审查制度的约束下,影像艺术在题材选择、内容呈现、艺术表现等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据数据统计,受众对于网络广播剧题材的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耽美题材占57.62%,现代题材占56.19%,古风题材占52%,悬疑题材占42.38%。广播剧发展到今日已经日渐成熟,但耽美题材的广播剧仍然占据半壁江山,可见早期的网络广播剧中表现边缘文化或者少数群体的题材会更多。另外,早期的网络广播剧一般是在晋江文学论坛的版区、微博、网易云平台等音乐平台,受到的关注极少,国家也缺乏相关法律对其中不健康和违法的录制予以取缔,对一些边缘文化的描写也缺乏制度去规范。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群体有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部分有能力的人或配音团体有表达的欲望,供需关系就建立了。因此,声音艺术成为边缘文化题材表达的“第二选择”,这是第一种声音代偿的实现路径。

对原IP的补充。据数据显示,在“收听广播剧原因”这一项调查中,65.71%出于对原IP的喜爱,62.38%出于对配音演员的喜爱。同时,收听网络广播剧的主要年龄群体是18-25岁,占46.9%,其中女性群体占69.91%。由此可见,网络广播剧的主要受众画像为“对网络热门IP感兴趣的年轻女性”。以《小蘑菇》为例,大部分广播剧受众都是在阅读《小蘑菇》原著之后购买并收听该广播剧的,对原著的喜爱足以让原著粉投入广播剧的购买中。另一方面,热门IP的改编一般不止一种形式,《小蘑菇》不仅有广播剧,也将拍成电影。大部分原著粉对改编的首要要求都是尊重原著,他们渴望在新的形式里欣赏到原著里的经典情节。更典型的例子是《魔道祖师》IP的改编,这一IP有广播剧、影视剧、动漫、漫画、Q版动漫五种改编形式。从观众的反响来看,原著粉对广播剧的满意程度高于对影视剧的满意程度。因为影像版的IP改编没能和原IP保持一致,广播剧版的IP改编做到了。因此,这充分显示受众希望用广播剧丰富原IP的呈现形式,且改编程度不能过大。广播剧的声音代偿作用不是发生在对原IP的还原上,而是发生在影视版IP改编不能满足观众需求的情况下,这是第二种声音代偿的实现路径。

声音艺术的未来

结合上文,本文认为声音代偿的作用发挥是声音艺术繁荣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相信声音艺术会继续补充影像艺术。同时,由于资本介入,声音艺术迅速发展,国家对它的作品呈现也加强了审查。换句话说,广播剧的声音代偿红利也许会在未来大大减少甚至消失。因此,以广播剧为代表的声音艺术要创新发展,确立自身特色和魅力,长久地存活下去。

由于广播剧的审查制度仍不完善,这一声音艺术仍有较长时间发挥声音代偿作用,结合上文中声音代偿的实现方式,声音艺术将继续通过呈现更多边缘文化题材的作品和丰富原IP两种方式来补充影像艺术。

在边缘文化题材的呈现方面,第一,比起影像艺术强大且直接的影响力,广播剧凭借单一的声音媒介,其呈现含混的特性令广播剧可选择的题材更多。第二,与影视剧相比,广播剧制作的花费少,周期短,数量多。第三,广播剧的审核机制基本归于收听平台,较为宽松。这些都令平台保留和呈现更多边缘文化题材的广播剧作品。在丰富原IP方面,第一,出于各种原因,大量IP不能转化为影视剧,只能退而求其次转化为广播剧。广播剧通过声音发挥代偿作用,自然对原IP有丰富作用。第二,广播剧凭借单一的声音媒介创造新的IP改编形式,这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大量IP的涌入为广播剧提供了大量不同题材和内容的作品,在改编的过程中,广播剧的技术不断得到提升,呈现出更优秀的作品。第三,广播剧也能在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影像媒介为主导的时代,依靠声音缓解人们的视觉疲惫,满足人们新的感官需求,提供新的信息接受路径,填补视觉效果不能覆盖的碎片化时间。

目前,受到资本的影响,网络广播剧的商业价值增长,版权管理更加严格,配音演员收费标准提升,网络广播剧制作成本不断增加,付费收听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商配广播剧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高点。然而,声音艺术繁荣的背后一直潜藏着危机。

一方面,声音代偿现象在网络广播剧发展的早期体现得更为明显。资本介入广播剧的发展,但其盈利模式成为了一把双刃剑,虽然保证了广播剧的质量,但也会摧毁早期网络广播剧的生态,挤压边缘文化题材的广播剧生态空间。因此,即使网络广播剧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仅追求刺激和商业化,广播剧原本的文化意义就会丧失,彻底沦为现代社会碎片化生活的消耗品。另一方面,随着声音艺术审查制度的完善,广播剧的发展会更加规范,比如多个广播剧平台都在近日下架了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作品,相应的,声音代偿作用的发挥空间也会缩小。

综上可见,网络广播剧等声音艺术可以继续发挥声音代偿的作用,享受声音代偿的红利,但也要对它保持警惕。声音艺术一定要走创新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魅力,满足人们新的感官需求,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同时,合理表达边缘文化,提升制作技术,让这种艺术形式长久地存活下去。

结语

广播剧凭借独特的声音媒介,模仿影像的叙述方式创造了一个个想象世界。在影像艺术受到限制的同时,声音代偿作用助推了声音艺术的发展。然而,随着广播剧审查制度的完善,声音代偿红利将逐渐减少。未来,网络广播剧需要在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继续补充影像艺术,也要进行创新性发展,保持自己的声音魅力,提升自身品质,实现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广播剧代偿影视剧
关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几个问题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