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实主义探析《县委大院》的视觉传播价值
2023-11-10孙田田
□ 孙田田
电视剧《县委大院》2022年12月7日起登陆CCTV-1黄金时间独家电视首播,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该剧每集平均综合收视率达1.941%;酷云直播关注度累计11天同时段全频道电视剧排名第一,单集直播关注度最高1.9817%。同时,各卫视播出收视也都表现不俗。该剧的热播态势同样体现于网络平台,腾讯视频热度破2.7万、连续多日站内热度第一;咪咕视频播放量截至目前已破39.4亿。在YouTube频道,该剧播出成绩同样突出,首集观看量现已突破114万,集均观看量30万,在同期新上线华语剧集中名列前茅。
《县委大院》是一部带有理想主义光芒的现实主义作品,在题材的强度、主题的深度、反映现实的广度方面在近年来的电视剧中都难能可贵,《县委大院》充分体现了正午阳光的创作态度,其价值和意义超出了艺术和娱乐的价值。该剧表达了强烈的为民情怀,彰显了时代特征。立足当下,直面社会矛盾,比较立体全面地反映了县域治理的环境和状况;在艺术处理方面,该剧在现实主义当中加入了理想主义色彩,在政治生态中融入百姓日常,把政治的刚性和情怀的柔性进行了巧妙地处理。《县委大院》作为一部政治题材剧,有三点突破:一是题材特点上,突出中国政治题材剧执政为民这一鲜明的理念,表达时代性和人民性的特征;二是人物塑造特点上,典型人物不带光环,让剧中人物更具有普遍性和亲和力;三是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上,不是围绕一个事件,不是围绕一个领域的工作,而是全方位的表达。以客观真实呈现的白描式方式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基层县域治理的全部工作内容,在叙事特点上也是很有创造性的。
现实主义电视剧与视觉传播路径思考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电视剧即以电视媒介呈现的贴近现实生活、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其最大的魅力源于对现实生活和人物的“原生态”复制。2022年12月23日,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办了线上“电视剧《县委大院》研讨会”,胡智锋教授提出:“中国的现实主义剧作应该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一条道路,避免高高在上的悬空式现实主义,以及走向灰暗的灰暗现实主义,应当在这二者之间选择第三条道路,即温暖现实主义。”
《县委大院》作为一个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杰作,纵观全集的剧情推进,无论是电视剧人物塑造、道具策划还是故事情节和政策环境,无处不体现着真实的社会痛点。现实主义电视剧因其反映现实的能力很容易被观众诟病,《县委大院》时刻围绕着温情为现实主义剧提供了一条新的传播路径。首先,现实无法回避,直面现实恰恰是勇敢面对的魄力,百姓直白的苦衷对应干部深沉的问候;同时,现实的社会痛点、窘境难点以及尖锐点的呈现并不是简单的自白,而是赋予深意和思考的现实价值,更是激励温暖力量、享受温暖情怀的集体认同。
视觉认知建构。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提出“景观社会”,景观不是影像的聚集,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间的社会关系。[1]影像展示依托于媒介呈现,现代社会被媒介生产的景观包围,传播技术的推陈出新使媒介形态多样化地呈现现实面貌甚至建构“社会景观”。德波进而认为视觉传播会造成真实性危机,视觉是以视觉认知语言沟通传授双方的活动方式,电视剧作为视觉传播的重要形式,其画面、人物、环境等要素的设置并非对于现实事物的真实化再现,而是在主题统领下通过多重元素的构思、创造以及组合抽象化的视觉信息重构。视觉传播中所呈现的元素与现实的社会元素间的动态互动需要中和性元素的介入以打破隔阂,即从“看”到“看见”也就是从视觉接收到视觉接受的成功转变。从视觉主题上看,现实主义剧作所呈现的社会景观是伴随着矛盾冲突的演变甚至固着,冰冷的现实与温情的面孔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成为视觉接受的调和剂。
媒介接收碍于选择,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从传播学角度看,选择性接触指个体倾向于接触那些与原有态度一致的传播,而避免接触与自己的意愿不合的传播,个人还会倾向于注意消息中那些与其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非常一致的部分,这也就是选择性注意。[2]人们基于价值诉求,以语言符号为中介与媒介展开社会互动,正是在这一社会交往过程中媒介认同建构得以成为可能。[3]《县委大院》作为党的二十大献礼剧,以基层实践呈现干群间推翻无形藩篱、深化改革干部作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等重大问题,可这并不足以成为唤起观众选择性注意以及媒介认同的理由。先前宏大背景叙事的电视剧作所呈现的治理面貌已然作为观众针对此类体裁的记忆认同,问题的重大性和蓝图的宏大性多存在于视觉化接触层面,视觉化的呈现所附着的归属性情感才是建构认知的内在逻辑。在以“温暖现实主义”为总基调的叙事中,《县委大院》平铺直叙地讲述着体制内特有的真实以及基层百态,与此同时,政策的跟进激发着领导班子为人民服务的正义感、为国家社会谋安康的幸福感以及为子孙后代谋传承的成就感,牵引着观众的内心共情。
《县委大院》现实主义的视觉表征
原生态的图像符号。媒介符号不仅是工具,同时兼备表意功能。题材、人物、风格等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色彩搭配、空间结构、环境氛围等元素符号组合形成完整的表意单元。作为基层干群面貌的生活化呈现,从物品形象角度看,干部们上衣掖到裤子里的扮相、简单朴素的服化道,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不同品牌的老式手机,老旧的办公室陈设的文件柜、台式电脑、打印机以及桌签承载着厚重的时代记忆。以自然呈现的形式毫无违和感地组合不同场景,以事件为线索有条不紊地勾画一副原生态的基层样态。物件在时间轴上是时代特色符号的载体,在空间轴上是所属场景深层意涵的人物关系,极富原生态的物像符号呈现是联系剧情与观众情感的中介。从人物形象角度看,书记、县长、村长不同层级的干部以及城管、商贩等在肖像、动作、神态等不同维度所呈现的日常轨迹、行动思路以及思维逻辑存在较大差别,同时通过视觉细节呈现刻画不同干群的理解和行为方式。如三宝村长,穿着较邋遢,大嗓门,一言不合就急着骂人、踹人、撂电话,以生动的形象刻画展现村干部较粗犷的行为方式。物品是静态的符号,而人物是动态的符号,同时也是赋予符号意义的主体,原生态无包装的表达方式在视觉上打破政治话题和日常生活界限,以亲近性拉近客观存在的社会距离。
接地气的话语互动。语言是表达的外衣,是认知的标识,也是语境场景的文本基调。《县委大院》所呈现的农村生活面貌是该剧的核心主线,立足农村以及地理界线定位,说着字正腔圆、书面样式的普通话必然显得格格不入,接地气的话语互动所呈现的随和以及亲近感符合农村基层的文化语境。交流作为双向互动,文化主体的沟通方式是交流的智慧,即跨越干部学识的主观认识,尽可能从百姓真实生活视角理解农村生活情景,通过农村生活经验习得常识解释自身的观点和立场。在电视剧视觉传播中,语言是占据着主体性地位的艺术,编剧王小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为了更好地完成剧本创作,让情节更加接地气,其曾到江西省大余县挂职副县长近半年,期间大部分时间走到基层采访,并表示“好剧本是用脚踩出来的”。剧中诸如梅晓歌书记与村民宝根的对话内容:“叫啥书记嘛,我是傻哥,你忘了?”(意图握手)“哎,我没洗手。”“洗啥手,你从小就不爱洗手。”“我看门口的杏树还在呢…小时候天天爬,那屋上的瓦都给踩烂了。”“您还记得呢?”“记得啊,天天挨你妈打。”短短几句唠家常塑造了极为接地气的县干部形象,与此同时,口头语言附上副语言以及态势语的恰当运用,形成了言语、声音、动作、姿态的统一传情,既拉近了官员领导班子与村民间的情感距离,又营造了谈话的轻松氛围。
画面意象的直接呈现。“意象”是象与意、物与心、情与景的有机统一与自然融合。[4]通俗来讲就是意义与形象的相互作用,可视的画面作为呈现媒介的方式,其意涵通常以间接方式如象征、隐喻等表达深刻意义。针对画面意象呈现,《县委大院》摆脱寓意镜头的回味无穷,转而采用白描手法调动观众情绪,立于百姓立场,以直观化视觉捕捉回应意象的影视化表达。拆迁、迁坟、环保整顿等桩桩大事作为百姓日常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基层干部工作中棘手的矛盾问题代表。通过直接呈现推土机推倒房屋,家庭抵制祖坟的拉扯,触目惊心的污染土地以及河道意象画面,将真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原汁原味地搬到荧屏上,使得利益相关者,即荧屏前的所有人都身临其境感受和面对真切事件带来的震撼和思考。从意象画面呈现看,拍摄视角从聚焦于干部立足国家发展大局谋求经济发展立场转向基层农民针对政策的真切反应以及行动思量立场,直接呈现戏剧化矛盾发展起始源头。拍摄手法摆脱含蓄表达方式,直接呈现现实画像景象,摆脱精细的情节衔接,充分使用长镜头的连续画面,并非纯粹触碰百姓内心深处的冲突激起情感共鸣,而是干部从基层百姓视角回应人民关切,展现百姓人文情怀的温暖。
《县委大院》现实主义传播价值
纪实美与自然主义。纪实性美学伴随着改革开放先引入中国电影界,融于艺术创作逐步成为电视剧拍摄的美学追求。纪实元素在现实主义电视剧体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试图摆脱舞台感的假定以及主题塑造下人物的标签和人设,不刻意回避农村村民间、村干部与村民间、下发政策与干群关系间的戏剧化冲突,而是以现实叙事手法表现人物自然质感,力求还原事件发生现场、人物反应以及生活场景,贯穿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关注。《县委大院》作为干部下基层了解百姓及地方风土人情的风向标,尤其在刻画农村村民的朴实以及干部关切方面极为细致,体现了普通人身上凝聚的自然主义人性。《辞海》界定“自然主义”为一种文艺创作倾向,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忽视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概括,忽视对社会现实的本质的揭示,甚至歪曲生活。[5]自然主义的刻画手法无论如何描写,都与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以及社会现实场景密不可分。电视剧对于生活现象的分析蕴含于空间、事件以及人物的相互关系中,呈现着人物土生土长的原始样态,透过基层干部关切及关系的描绘进一步挖掘生活的本质。每一个村民不再仅仅是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小人物,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个体,这使得电视呈现逼真,成为下里巴人的生活化艺术。
乡土美与淳朴风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社会的乡土属性,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使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而构建起的“乡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性所在。[6]电视剧中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风情进行细致描写,对光明县的人物故事进行细致刻画,呈现一幅农村题材的现实文化图景。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传统价值观会不断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祖辈赖以生存的乡土成为年轻人融入城市文化试图摆脱的故乡,与之对应的乡土情怀正在被边缘化。乡村里至今还生活着大批老一辈,其乡土生活的主体文化景观依然呈现出较强的乡土风貌,如邻里矛盾、人情世故、乡土民俗等,这表明乡土文化中乡土秩序依然存在较强的文化约束力量。电视剧中的村民听不懂宣传法律的册子,试图摆脱城市环卫创建的琐事,参加围炉夜话只为领几袋洗衣粉,叽叽喳喳为陈芝麻烂谷子小事吵架,老房子乱糟糟的摆放,都充满着农村味道和乡土风情。村民的形像是不拘小节的,语言是粗暴直接的,心理是以家庭利益为主却也是质朴的,无论在村民形像、语言还是神态心理描写,均塑造着乡土生活的传统思想以及淳朴风貌。
情感美与人文情怀。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高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乡土人情和人文精神被时代渐渐忽视。电视剧中领导班子摆脱经济利益至上的义利观转而以人民关切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为要,充分体现影视制作以人为本的创作情怀。《县委大院》电视剧采取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以人文情怀承载历史乡村文化积淀,以关照百姓生活体现平民立场,显现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依赖以及寻找精神家园的渴望。如在招商引资大力推行背景下关停污染企业、农业现代化转型、集体诉讼打环保官司等是对百姓身体健康负责,为子孙后代谋安心,也是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号召,归根到底是对百姓的底层关注和情感关怀。艺术真实与生活现实在电视剧呈现上很难找到平衡点,作为大众传播艺术,宏大的叙事结构容易走向假大空的说教,用浅显的表现手法、人物情感刻画呈现亲民的艺术感染力。总之,具备这样的人文情怀影视作品所传达的理念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赢得群众的认同与赞赏。
结语
《县委大院》作为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缩影的现实题材剧,伴随着多台播出迅速出圈引发热议,是当下中国电视剧生产中重要的空间生产的新模式,其温暖现实主义视觉传播路径的开拓对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创作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对原生态符号、接地气话语、画面意象等现实主义温暖元素的多维度呈现,进一步回应纪实美与自然主义、乡土美与淳朴风貌以及情感美与人文情怀的视觉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