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
2023-11-10余德通
余德通
(连平县畜牧兽医渔业综合服务中心,广东 连平 517100)
猪轮状病毒是导致生猪出现急性肠道病的最重要病原之一, 也是引起猪只极易发生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传染性较强,因此需要不断提高疾病诊治的科学性, 从而推动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流行特点
猪轮状病毒主要存活在生猪的胃肠消化道中,此类病毒可以随着生猪粪便向外排出,同时扩散到周边环境,对健康的猪群造成不良影响,因仔猪的抵抗力较弱, 感染猪轮状病毒的可能性较高。 轮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播速度较快,各生长阶段猪都可感染,所以一般呈现出地区性的流行趋势。 春冬两季的气候温度比较低,是此类疾病的高发阶段。 猪轮状病毒对于各类酸性和碱性的消毒药物存在很强的耐受性,但是对于高温的耐受度相对较低, 在60℃环境下30 分钟会部分活性,导致其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季节频繁发生。 其对70%乙醇和1%次氯酸钠溶液较为敏感, 这些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病毒失去毒性;病毒的感染性很强,而且传染的路径多种多样,导致预防的困难相当大。 已发病的母猪、带病毒的猪是重要传染源,它可以经由口腔传染,并且污染周围环境,生猪通过接触,就可以感染病毒。
2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生猪在发病初期, 其饮食量会明显降低,同时表现出精神状况差、经常躺卧,甚至会出现呕吐症状;且部分病猪会出现腹泻症状,排出的呕吐物中带有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 随着疾病发展,常排深褐色或者黑绿色的粪便。 对于气味恶臭比较大的病猪腹泻的时间比较久, 甚至发作时间也比较长,自身虽然抵抗力好,并没有导致很大的死亡率, 但是却会对生猪的生长发育情况造成很大的影响, 继而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生猪在感染此类疾病以后,常出现食欲不振和精神状态低下,还可能出现全身脱水、肌肉颤栗等症状;部分免疫力较强的生猪经过防控后,身体上的病症会逐渐削弱直至完全恢复, 不会对日后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而部分病猪虽然得到了控制,依然出现发育迟缓等情况,会对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
3 科学诊断
3.1 鉴别诊断
兽医需要针对猪轮状病毒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因猪轮状病毒病和其他疾病有相似的病症,包括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鉴别,以便科学诊断,精准用药,从而提升防控效果。 首先,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产生的,不同年龄的生猪都容易感染。 10日龄以下的仔猪自身抵抗力低下, 且情况较为严重,易出现腹泻呕吐的情况,容易造成脱水死亡;通过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其小肠部位出现明显的病变,存在肠绒毛萎缩、急性卡他性肠炎等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 母猪的发病率为15%~90%,哺乳仔猪、 架子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病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24~36 小时,育肥猪为2 天。 猪轮状病毒病(Swine rotavirus disease)是由轮状病毒(Rotavirus)引起的新生仔猪和小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仔猪感染后一般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以后产生严重腹泻、脱水,一般腹泻3~7 天后死亡。 腹泻物黄色或黑灰色,呈水样、 粥样或发酵状;10~21 日龄的仔猪症状温和,腹泻数日即可康复;育肥猪和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不见临床症状。
3.2 病理学剖检
通过对病死的生猪进行解剖,进而对轮状病毒的病理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剖检发现胃肠为主要病变部位,同时小肠绒毛发生变化。 猪流行性腹泻病理学特点是:小肠明显扩张,内部充满黄色的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缩短;组织学变化,见空肠段上皮细胞的小空泡形成和表面剥落, 肠绒毛数量明显减少。 绒毛直径和肠腺隐窝深度的比值转变为3∶l; 在发生腹泻症状以后的2 个小时内上皮细胞开始脱落。 而猪感染性胃肠炎病理学特征为:其病灶部位集中于胃肠道中,在胃部产生大量凝乳块,胃黏膜轻度充血出血,并伴随卡他性炎症病变。 肠道内含有夹杂着泡沫状的黄绿色内容物, 并且这些内含物中还存在着未消化的凝乳块。 病死猪的小肠壁明显扩张且越来越薄,呈现半透明状,并逐渐缩小,肠系膜淋巴腺和肠系膜血管充血水肿, 小肠绒毛也明显收缩并变短。 且刚出生仔猪的患病率非常高,且存在明显腹泻,极易造成脱水死亡。 但通过对病死猪体进行结构检查,发现部分生猪的小肠弥散性出血。因为病毒可以给发病仔猪的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造成很大的冲击, 从而在仔猪的胃肠内残留着大量未消化的乳汁凝固成块状。
4 防控措施
4.1 采取自繁自养
养殖户在饲养生猪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尽量做到自繁自养,防止从外引进种猪给养殖场内的生猪带来传染病, 引入生猪要按照相关要求从正规渠道引进。 针对刚引进的生猪进行隔离观察, 在确定其健康后进行混群饲养。 通过对母猪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可以提高母猪对病毒的抵抗力, 让仔猪通过母乳获取相应的免疫,降低猪轮状病毒的传播。
4.2 加强饲养管理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 养殖户应根据生猪年龄段不同营养需求饲喂专门的高品质饲料,为了降低生猪出现传染病的概率, 要避免给生猪喂食变质的饲料, 及时给生猪补充多种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促进生猪的健康生长。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疾病的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疾病, 快速处理, 通过科学的方法做好该病的预防。 在饲养过程中,认真观察生猪的发育状态,生猪如果存在精神萎摩、食欲不振、恶心、拉肚子的情况,则应适时予以注意实行分离喂养,并对其生活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 要根据临床表现、化验检查等手段,进行疾病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3 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饲养人员在平时的养殖中,必须做好猪舍的消毒清洗工作。 特别是对猪舍内的排泄物进行及时清理,避免其滋生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传播难以控制。 此外,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消毒管理制度,积极落实各项消毒措施。 通过使用70%的消毒酒精、1%氯化钠溶液、生石灰粉等消毒药物,可以对病菌进行有效消除,同时需要根据消毒药物的应用特点和性质进行组合利用, 其可以起到更加优质的消毒效果。
4.4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通过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可以对病毒性传染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同时其具备成本低、防控效果明显的优势。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在国内生猪养殖场正在大规模使用TGEV-PEDVPRV 三联弱毒活疫苗, 给待产母猪注射TGEVPEDV-PRV 三联弱毒活疫苗, 可有效预防仔猪感染猪轮状病毒。 从免疫程序上分为产前三针免疫和产前二针免疫2 种方法, 猪场在具体应用中要结合实验室抗体检查技术(lgA)评价免疫的有效性。 同时将疫苗的应用范围分为随胎免疫和季节免疫二类,猪场据情斟酌选用,不但可有效防止仔猪轮状病毒传播以及发病, 还可有效防制猪流行性腹泻和猪感染性胃肠炎。 但疾病的预防并不是彻底的, 应经常检测猪群抗体含量,进行查漏补缺,进行补免和增免。 接种免疫后,如果由于感染压力太高引起感染,应尽量的为养殖区减少感染风险, 养殖场可加强母猪接种工作,根据实际的养殖状况定期进行接种,并对母猪体内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 积极进行补免工作。 一般条件下,母猪在怀孕前一周内可实施免疫, 在母猪的分娩前1 周和3 周内则可选用油乳剂灭活疫苗, 而弱毒苗则主要用于生产前2~5 天实施免疫。
5 结语
综上所述,猪轮状病毒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需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控、科学诊断、选取合适的防控方法, 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