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研究
2023-11-10孔庆为
孔庆为
(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堂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1]。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有效性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思政课教师担负的神圣使命和艰巨任务,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久久为功,持续不懈地进行探索。
1 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独特的区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形成各具特色、形态丰富的地方文化,把这些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推动地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和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发挥地方优秀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作用,为实施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铺设桥梁,建立框架,构筑基础。一方面,地方优秀文化具有强烈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符号,识别性较强。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作为一所市属高校,生源主要集中在当地和周边地区,距离感的缩小天然拉进了地方文化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把它作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作为生动感性的实践教学载体,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有益补充和鲜活印证了以科学性、抽象性、政治性、思想性为典型特征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摆脱了思政课难以走心、走深、走实的现实困境。因此,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易于操作,可行性强[2]。
1.1.1 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实效性和趣味性思政课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使其自觉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提供人才支撑。目前,高校思政课理论缺乏新颖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需要生动的生活素材和现实资源去充实。因此,急需我们运用地方优秀文化建构高校、思政课、学生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涵养思政教育内容,建立学生广泛参与、真心喜爱、真正走心的思政课堂,使思政课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1.2 发挥双重教育作用,涵养学生精神世界和行为规范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完成这一根本任务,要有效利用高校育人的主阵地和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学生精神世界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只有不断熏陶和滋养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其建立科学的思维范式,夯实思政教育。泰州地方文化中崇儒祠、胡公祠、韩贞宗祠、郑板桥故居、安定书院、蒋垛苏维埃公园、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等这些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和思政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现场教学意义,是独一无二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既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兴趣,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在地方优秀文化细水长流般渗透引领下,升华学生精神境界。地方优秀文化形成的教育基地是行走的课堂,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联系现实、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应将地方优秀文化实践基地学习与学生课堂理论学习有机融合,把思政课堂与实践课堂全面打通,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与行为模式的外化,使地方优秀文化隐性教育作用与思政课显性教育作用有机互补,相得益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1.3 传承和发展地方优秀文化,厚植青年成长沃土地方优秀文化是地方人民独特的精神家园和形象符号,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到地方优秀文化传承来看,要开发地方优秀文化发展谱系,利用好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平台优势,做好地方优秀文化研究、分类、传播、推广工作,使地方优秀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激发地方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学生作为地方发展建设的骨干力量,更应该对这些优秀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和传承,树立文化意识,担当文化传承人。
1.2 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地方优秀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与思政课显性教育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没有地方优秀文化的教育互补作用,思政教育的成效不会理想,同样,没有思政教育的政治引领,地方优秀文化就找不到正确的育人目标方向。在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扬长避短,使思政教育的政治学习与地方优秀文化的人格培育紧密联系起来,为学校思政教育共同发力。二者育人导向和社会方向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过程,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发展、推动文化育人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政教育中,不仅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还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地方优秀文化,批判文化虚无主义,为正确文化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扫除障碍。发挥好协调育人作用,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文化发展方向[3]。具体到泰州来说,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建设了一批成熟的文化智库,产生了大量的文化成果。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构建了课程思政的学科结构,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地方传统文化协调研究中心,盘活地方优秀文化教育资源,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优秀文化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引导促进地方优秀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无缝隙、无死角、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融合发展。
2 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从地方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必然要求、学生成才的教育目的出发,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融入的整体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地方优秀文化难以走进学生心中
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不断更新,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往往被传播的花样、形式的新颖所吸引,而不顾及文化自身承载的历史底蕴和内容的精准性、精华性。同时,在娱乐文化的包围中,学生难以真正静下心来探究和欣赏地方优秀文化。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3 个方面,一是学生缺乏了解地方优秀文化的兴趣。即使参观走访泰州文化资源遗迹活动,也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在文化情境体验中增强感情、提升认识,没有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二是教师地方优秀文化与教学融合的能力不足。教师在紧扣教学内容、找到融合的切入点等方面能力不足。三是教师主要采取传统“填鸭式”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对地方优秀文化的讲解也只限于现有的理论文献,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地方优秀文化难以融入教师的学术体系
教师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体力量。要做好地方优秀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工作,就要打造一支热爱地方优秀文化并致力于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教师队伍。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要充足,学术兴趣要广泛,要具备推动这一成果落地的教学能力。但由于文化研究主题宏大而深厚,研究方向零碎且不统一,对泰州地方优秀文化的研究未有系统性成果,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教师开发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而影响其在教学体系转化中能动作用的发挥和课堂效果的把控。
2.3 地方优秀文化难以增强高校责任主体的自觉意识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虽然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但是对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还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够重视地方优秀文化本身的教育作用。地方优秀文化是与学生拉进思政课堂距离最有效的内容,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的重要内容。如果对其认识和重视不够,就会影响地方优秀文化的教育效果。二是不够重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为课堂上简单讲解,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转化。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有限,没有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检验理论教育成效。只有思想上的重视,才有行动上的坚决和底气,反之,只是沦为形式主义,无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要做好系统建设和制度管理,促进顶层设计与教学实施有机结合,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集全校之力研发校本教材、科学构建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全面贯彻和实施教学评价等,履行好高校“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确保课程改革成效[4]。
3 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
正视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摆脱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困境,需要从以下方面来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3.1 建设文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途径
首先,建设地方优秀文化育人环境。营造全员学习地方优秀文化的浓厚氛围,改变学生不爱学、不主动学的被动学习态度,促使其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线上思政教育平台,利用微信、QQ、学校公众号等传播丰富的思政内容,并开展线下报告会、读书会、演讲、讨论会、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增强思政教育实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建设融入地方优秀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以建筑物、地方名人雕像、文化长廊等形式立体展现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地方优秀文化的海洋中,打造全方位育人空间,树立文化资源教育品牌。开设校园广播的文化专栏,利用校史馆、橱窗、宣传栏、横幅、微课等,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促进地方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全方位传播地方优秀文化,厚植学生理论信仰,夯实思想文化之基,打造文化育人的立体环境。现代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因此要利用好网络媒体教育的优势,培育学生认知地方文化、感知地方文化、传播地方文化。由学校牵头建设地方优秀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络教育中,进一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由地方文化名人、教师队伍组成的专家团队设置多样化的传播手段,以线上直播、录播、微课、慕课等方式阐释地方优秀文化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地方优秀文化这一重要途径。从传播内容来看,要注重地方优秀文化的内涵式建设,从制度上保证文化研究的深入推进、文化成果的大量涌现,多出精品,传播广为地方人民熟知的优秀文化内容。从传播方式来看,要用学生喜欢的互动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扩大地方优秀文化学习的主体力量,结合学生特点和思想现状,充分展现地方优秀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身心得到教育。高校要利用新媒体特点打造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库。在资源库建立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集体智慧,贴近学生兴趣,建设有趣味、有内容、有高度、有态度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构筑向上的文化力量。最后,建设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学生生活的行为环境。思政教育是塑造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它们相互影响,构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如果在学生实际生活中融入地方优秀文化,在思政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多重作用下,学生就会形成对地方优秀文化的自豪感、责任感,有助于锤炼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5]。
3.2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开展教师主导的教学实践
首先,强化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要打造一支专业过硬、情怀深厚、文化深邃的地方优秀文化研究教师队伍,既要让教师走出去接受培训,开阔学术视野,巩固研究成就,又要让其强化基本功,推动地方优秀文化深度研究和广泛传播。对教师基本素养和学识能力的要求主要有3 个方面:一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中汲取养分,激发学习动力,徜徉在地方优秀文化的海洋中,为思政课提质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转变学习观念,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实效性。二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高尚的情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文化人,为立德树人打牢文化根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思想高尚,对学生思想养成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感染作用,以言谈举止、文化底蕴深深浸润学生的心灵。三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教师既要有坚实的人文基础,还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要找准地方优秀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让学生在感受地方优秀文化魅力的过程锤炼精神修养,发挥思政育人作用,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巨大考验,也是培养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其次,教师要善于充实思政课教育内容。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内容中潜移默化提高思政素养。例如,将泰州革命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厚植学生不忘历史、砥砺前行的革命精神;将海军文化、三水文化、盐税文化、运河文化等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进历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思政课是育人的工作,只有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受益无穷的课程,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传统“填鸭式”教学侧重理论灌输,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要做教学改革创新的行家里手。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创新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专题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还要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两者融合的主要途径。课堂学习是知识积累,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和学习效果都要通过实践来解答和检验,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方式,校内实践有校园资源平台学习、地方文化大讲堂以及学工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周活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思政课讲、学、练、做活动,让学生在地方优秀文化学习中培育良好的精神品质,在实践教学中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良好品德形成,保证学生成长成才。校外实践方式有:通过学生实地走访、参观、调研,从直观感受中学习知识、形成正确认知。例如,我校利用泰州博物馆、文化馆、梅兰芳大剧院等,以及各类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专题式实践活动,以丰富的教育活动强化学生信仰教育,武装学生的头脑,巩固实践教学的思政成效[6]。地方众多的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体验式学习,开启一场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情感体验之旅,近距离走进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宝库。融入地方优秀文化的思政课教学,学生的感受和收获是传统教学课堂所无法给予的。
3.3 强化高校责任意识,突出高校主阵地的保障优势
首先,要明确地方优秀文化与思政课教学两者的关系和地位。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为其培根铸魂和育人成才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课程和主要渠道。要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主导,在贯彻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的原则指导下,融入地方优秀文化,是坚持课程设计原则性原则与灵活性原则的内在要求。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应在遵守国家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文化的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所以,国家统编教材是根本和基础,地方优秀文化因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手段和方法,两者主次关系不能颠倒,否则就会导致育人观念错位,弱化思政课育人效力。其次,地方高校在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地方优秀文化的校本课程设计。对内容要精心筛选,把地方优秀文化精华性内容写进教材,成为文化留存的经典之作和学生立德成才的价值宝典。要集合多方力量谨慎科学地做好校本教材的编订,只有教材内容规范、务实、丰富、有内涵,教师在课堂使用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学生才能爱上教材,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掌握。最后,要做好课程体系的建设。高校要协调好资源配置,保证课程建设的全面有效实施。职能部门要系统推动课程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标准,鼓励教师加大教材研发力度,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依托学校资源平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施立体化动态管理,促进教学融合持续发力、纵深发展,形成常态化教学管理模式。总之,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地方优秀文化内在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必然要求。直面融入困境,深入思政课程改革,建立多层融合机制,建设文化教育环境,为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针对性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