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学习视域下大学生知识视频收视行为研究
2023-11-09郭静
郭 静
(南京邮电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一场新的媒介变革正在兴起。网络视频的内容生产、情感逻辑、算法推送、运营模式等都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小至改变个人娱乐与生活方式、大到影响经济的发展,甚至事关国家形象、民族信念、历史文化的话语建构。传播学的媒介化理论认为,新媒介改变了公众的认知图底,它不仅融入其他社会制度与文化领域的运作中,而且其自身也相应成为社会制度[1]5。一组值得关注的数字是,2021年泛知识视频内容在B站总播放量占比达到了45%,有1.9亿用户在B站观看泛知识类视频;2022年有45位院士、4位诺奖得主在抖音上分享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抖音知识类作品发布数量增长35.4%,高校直播共21 103场,较2021年全年增长46%,观看高校直播的抖音用户达9 500万,每14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在抖音上观看高校公开课。也就是说,人们不仅通过网络视频平台购物、看新闻,还利用网络视频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行为。所谓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学校或其他机构发起的结构化的教育活动而言的,通常是有意义的,但不是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习者手中[2]。那么,人们究竟如何利用网络视频进行非正式学习?这种非正式学习的动机、行为和效果如何?它和正式学习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才能让网络视频更好地为人们的学习需求服务?
以上问题无论是在传播学界还是教育学界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传播学领域,网络知识视频虽然已经进入部分研究者的视野,但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在对知识视频传播进行基础的理论探索,如知识视频的传播特征研究[3]、传播机制研究[4]、构成要素和传播逻辑研究[5]等,这些研究往往站在媒介内容生产的角度,对网络视频时代的知识生产进行理论思辨、提出对策建议,忽略了从用户的角度对知识视频的使用行为进行分析。在教育学领域,非正式学习是近年来的热点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资源建设研究及评价认证研究四个方面。这些研究大多在互联网视域下展开,将互联网或新媒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时代背景或学习环境进行研究,没有细致考察网络视频这一独特的媒介平台给非正式学习行为带来的影响。作为研究者,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的新媒体实践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深入了解人们基于网络视频平台的非正式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利用网络视频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网络视频时代的用户行为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并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思考与见解。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明尼苏达小组在1970年提出的知识沟理论是具有较为深远影响的传播学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此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现扩大而非缩小之势[6]。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外学者们做了大量的跟进研究,讨论新媒体对知识沟的影响,数字鸿沟的概念也由此提出。凡·迪克认为一部分人能够将数字技术用于工作和教育,并从中获益;另一部分人则只能使用基本、简单的应用,并主要以娱乐为目的[7]。韦路等认为因特网上较大的使用沟也导致了更为显著的知识沟,使得数字鸿沟不仅在强度上,更在后果上有甚于传统媒介的使用差异[8]。金兼斌等研究发现知识沟不仅存在于不同阶层的人群之间,还存在于同一阶层内部,因为同一阶层人群内部有学科背景和媒介使用偏好的差异[9]。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也有学者提出,知识沟的演变取决于异质性个体的能动性因素[10]。基于上述文献,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大学生用户的知识视频收视行为因其性别、年级、学科、学校等级的不同存在差异。
H2:大学生用户基于知识视频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效果与大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人们基于一些基本需求从传播对象中选择媒介或讯息[11]。尤其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理论也有了更大的舞台[12]。这就意味着用户是出于某种动机收看知识视频,知识视频满足了他们的某种需求。根据非正式学习理论,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明确目的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多数时候非正式学习的目标并不是清晰明确的[2]。一项关于在线学习的动机测量研究发现,学习者的认知兴趣维度得分最高,显著高于整体水平和其他各维度水平,这说明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或兴趣[13]。此外,根据网络传播的特性,网络知识传播往往具有可视化、技术形塑力强、互动性高的特点[14]。综上,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大学生用户收看知识视频的主要动机是满足兴趣爱好。
H4:大学生用户对知识视频的需求是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H5:大学生用户基于知识视频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效果与收视动机、收视需求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法,发放对象为全国各高校的在读大学生,覆盖包括985高校、211高校、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等在内的多类别、多学科高校学生。共回收问卷789份,经人工筛选,最终获得77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8%。
问卷包括四部分,一是人口统计学变量信息调查;二是知识视频收看行为调查;三是知识视频的收视需求和学习效果量表;四是由学者田澜、潘伟刚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15]281-284。有效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问卷中的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运用SPSS 26.0进行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量表每个维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均大于0.85,说明本次问卷信度较高,设计比较合理,可靠性比较强。采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判断数据是否能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980,非常接近1,表明问卷的效度较高,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
四、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用户知识视频收视行为分析
1.知识视频收视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在平台选择方面,有83.9%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习惯在B站上收看知识视频,B站是大学生用户收看知识视频的主要平台;有52.1%的大学生表示会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收看知识类视频;而网络视频课程平台只获得了32.4%的大学生的青睐;另有29%的大学生选择使用网盘收看知识视频。
在知识视频的类型选择方面,大学生的收视行为有着明显的学业导向性,只有3.4%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收看的知识视频与学业无关;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经常收看的知识视频是与校园学习相关的,比排名第二的人文历史类视频高出12.5%;而社科类视频、科技类视频、艺术类视频与职场类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收视占比则从52.7%依次递减至32.1%。
在付费行为与付费意愿方面,大学生群体的知识视频消费力十分有限,并且他们的付费意愿与知识视频的类型密切相关,大多数大学生只愿意为与校园学习相关的知识视频付费。40.4%的大学生曾为知识视频支付过100元以下的费用;38.2%的被调查者从未有过知识视频付费行为;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支付的知识视频费用超过了500元。
在媒介资源获取方面,大学生们往往带着明确的目的主动搜索知识视频,86.4%的大学生通过自己搜索的方式获取知识视频资源;有59.5%的大学生表示曾通过大数据推送的方式获取知识视频资源;经同学、朋友推荐获取知识视频资源的大学生占比分别为44%和37.7%。
在参与互动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与知识视频发生过互动,互动形式覆盖点赞、评论、提问、打赏等,只有12.7%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与过任何一种形式的互动。
2.大学生用户知识视频收视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将构成大学生用户知识视频收视行为的五个维度,即平台选择、内容选择、付费行为、资源获取和参与互动,分别与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学校等级进行交叉表分析和卡方检验。(1)限于篇幅,结果留存备索。虽然从交叉表中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规律,如大学生所在学校等级越低,越倾向于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非正式学习;学校等级越高,学生越爱看社科类知识视频;相较于理工科学生,文科生更习惯于收看由大数据推送的知识视频;研究生的知识视频消费力更强;男生更爱看科学与技术类的知识视频,女生则更爱看艺术类及和职场相关的知识视频。但事实上,只有内容选择与性别的交叉分析通过了卡方检验。这意味着性别与知识视频的内容选择偏向之间确实存在显著关联关系,而年级、学科、学校等级等自变量与大学生的知识视频收视行为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
综上可知,研究假设1不成立。在网络视频时代,大学生用户收看知识视频的行为是一种常态化的普遍行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高校学生不存在明显的知识视频收视行为差异,只有男女生在视频内容选择方面具有显著的不同。
(二)大学生用户收看知识视频的动机与需求
1.提高学业水平是大学生用户收看知识视频的第一动机
据前文的分析,大学生的知识视频收视行为有着明显的学业导向性,收视动机量表的结果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如表2所示,对于大学生用户而言,他们收看知识视频的目的非常明确,并不是一种盲目的从众行为,最主要的收视动机是为了提高学业水平,其次是满足兴趣爱好和通过考试。这意味着研究假设3部分成立,满足兴趣爱好只是大学生用户收看知识视频的主要动机之一,但并不是第一动机。
表2 大学生对知识视频的收视动机量表描述统计
2.科学性、针对性是大学生对知识视频最为看重的要素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大学生对知识视频的需求分为科学性、生动性、互动性、全面性、针对性五大要素,通过构建相关陈述题项,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量受访者对每个需求要素的重视程度。如表3所示,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所有要素的均分与中立值3分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知识视频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均值同为4.03分,生动、趣味性则位列第三,均值为3.93。说明研究假设H4不成立。
表3 大学生对知识视频的收视需求量表描述统计
3.互动性并非大学生对知识视频的主要诉求
由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并不十分注重知识视频的互动性,在所有的收视需求要素中,互动性的均值是最低的。但在关于互动性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大多数大学生都与知识类视频发生过互动行为,最常见的是点赞,其次是评论和提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提问行为,有32.1%的大学生在收看知识视频时曾向博主提问,远高于大学生在正式学习中向老师提问的比例。网络的便捷性、匿名性等特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并满足了大学生的互动行为,因此,他们不再额外强调知识视频的互动性。
(三)大学生基于知识视频的非正式学习效果分析
1.学习效果整体良好
在本次调查中,有80.3%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将收看知识视频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并且有86.9%的大学生自述他们在观看知识类视频时可以做到注意力集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网络知识视频质量良好,甚至有43.3%的受访者认为知识视频的博主比学校老师讲得好;有70.2%的大学生认为收看知识类视频对其学业产生了切实的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基于知识视频的非正式学习效果整体良好。除此之外,有69.8%的大学生认为收看知识类视频能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养成新的学习习惯;有超过6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已经习惯性地通过搜索知识视频进行学习。
2.学习效果与知识视频的收视需求正向强相关
对学习效果量表数据与收视需求量表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r=0.807,p<0.05,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强相关关系。对每一个需求要素与学习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收视需求中的针对性要素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最高,而互动性要素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最低。进一步对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将学习效果视为因变量,收视需求视为自变量,回归模型显著性小于0.05,R2值为0.652,说明模型有效且拟合程度很好,收视需求能解释学习效果65.2%的变化。也就是说,对于大学生而言,越是看重知识视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表4 大学生用户知识视频收视需求与学习效果量表相关性分析
3.学习效果与知识视频的收视动机正向中度相关
将学习效果量表数据分别与每一个收视动机量表数据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基于知识视频的非正式学习效果间的相关系数最高,r=0.642,p<0.05,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向中度相关关系。进一步对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将学习效果视为因变量,收视动机视为自变量,回归模型显著性小于0.05,R2值为0.443,说明模型有效且拟合程度较好,收视需求能解释学习效果44.3%的变化。也就是说,对于大学生而言,收视动机越是出于明确的提高学业水平,越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综合以上两点,研究假设5成立。
表5 大学生用户知识视频收视动机与学习效果量表相关性分析
4.学习效果与大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显著正相关
笔者参考了成熟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该量表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能力追求型、求知兴趣型、声誉获取型、利他取向型四种,然后分别对其与知识视频的非正式学习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能力追求型的学习动机与非正式学习效果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754,p<0.05。其他三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非正式学习效果的r值介于0.58和0.68之间,p值均小于0.05,呈正向中度相关关系。进一步对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将学习效果视为因变量,学习动机设为自变量,回归模型的显著性小于0.05,R2值为0.427,说明模型有效且拟合程度较好,学习动机能解释学习效果42.7%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学习动机为能力追求型的大学生相对而言更能够在基于知识视频的非正式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研究假设2成立。
五、结论与思考
网络视频时代,人们的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通过收看知识视频进行非正式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常态。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在基于知识视频的非正式学习方面,不因年级、学科和就读学校层次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只是男、女生在知识视频的内容选择上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相较于传统的正式学习而言,基于知识视频的学习能够较好地体现教育公平,更有效地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本研究的另一大发现是大学生用户收看知识视频的目的动机、内容选择和效果判断都与其学业息息相关,而非全由兴趣使然。这种行为有着强烈的功能主义倾向,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将收看知识视频当成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式,因此,他们对知识视频的应用性、功能性、针对性非常看重,却并不特别追求知识视频的互动性。这不仅为网络知识视频的制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大学教师应尽早关注到大学生的知识视频收视行为,并据此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及方式进行调整,使高等教育真正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