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本位”理念下张忠华儿童电影研究

2023-11-09许小周高原

艺术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

许小周 高原

摘要:目的:1919年,“儿童本位”理念进入中国,起先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种创作范式,后经发展,逐步实现了“儿童本位”理念与中国儿童电影的结合。张忠华导演作为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者,其作品深受“儿童本位”理念的影响。文章在研究张忠华的儿童电影的基础上,探究其作品在“儿童本位”理念下呈现的主要美学特征,分析“儿童本位”理念在其电影中的具体呈现,论述“儿童本位”理念在当今儿童电影创作中存在的必要性。方法:文章采取内容分析法,以张忠华导演的具体影片为研究对象,结合影片中的主题意蕴、情节建构、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文章总结“儿童本位”理念下张忠华电影在主题上表现出的一系列鲜明特征与“儿童本位”观在其电影中的具体呈现方式,并结合具体数据,进一步论证“儿童本位”理念对当下儿童电影的创作产生的积极意义。结论:从《紫陀螺》到《树上有个好地方》的成功,张忠华导演用实践证明,“儿童本位”理念在儿童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創作者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趣味、蕴含深刻主题、高立意又接地气的儿童影视作品。同时,能够为中国儿童电影的新生代创作者提供有益的创作思路与创作经验。

关键词:儿童本位;张忠华;儿童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5

“儿童本位”论起源于教育理论相关概念,“在儿童本位的教育中,儿童不再是单纯的被塑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相反,儿童成了教育过程中的积极的、主动的、创新的主体”[1]。换言之,要以“儿童为本”,强调让儿童回归儿童。“儿童本位”理念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个体,有独立的人格、精神世界与心理需求,以及独特的成长发展规律;第二,应当尊重儿童“游戏”和“快乐”的天性,反对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第三,虽然主张将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反对看不到儿童的天性和将儿童的思想等同于成人的思想,但同时反对将儿童与成人世界完全割裂;第四,核心思想是让儿童回归儿童,呈现儿童应有的状态[2]。

“儿童本位”理念在儿童电影中的运用,第一,要求创作者将儿童看作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且不同于成年人的“人”。儿童电影应当规避成年人对儿童的刻板理解,避免用成年人的价值取向来笼统地替代儿童的价值观念。要尊重儿童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发掘儿童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认识,体现儿童基于对这些感受和认识的理解而形成的行为、表达方式,使“儿童回归儿童”。第二,尽管儿童电影的表现主体是儿童,但创作主体是成年人,这要求创作者让自己回到儿童时代。创作者要以儿童的思维逻辑去审视故事题材,紧贴儿童的审美趣味,深刻且准确地观察、理解、把握儿童在情感、思想与心理层面的变化,创作出儿童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第三,儿童电影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通过表现儿童在实际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矛盾与阻碍,展现他们个体经历的挫折与成长。第四,儿童电影应当平衡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将教育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荧幕前的观众既获得美的体验,又实现思想升华。

1 “儿童本位”理念下张忠华电影的鲜明特征

张忠华,中国“80后”新锐导演、编剧。张忠华自2006年起不断创作优秀的儿童电影,并先后获得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青年影像单元“最佳长片”奖、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奖、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创意奖”、第十三届百合奖“优秀儿童片奖”、第三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第二十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新片展获奖作品、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题材影片奖”等。其作品根据“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在主题与叙事上具有鲜明的特征。

1.1 主题上

首先,对儿童生活的人文关怀,这是由“儿童本位”的本质决定的。张忠华的电影落脚于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表现他们充满矛盾的“不完整”的生活,聚焦儿童的成长困境以及情感与精神裂缝。不同的是,张忠华导演并非以反映儿童充满矛盾的生活来刻意博取观众的同情,营造一种苦情的影片基调。张忠华创作的重点在于表现儿童的本质特性,而在儿童的世界里,并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失去本真的快乐,因此张忠华的电影基调是愉悦的、幽默的。例如,《霸王年代》中对丁家三兄妹的关怀,《火箭鹌鹑》中对炮伦的关怀,《紫陀螺》中对席布鲁的关怀,《树上有个好地方》中对巴王超过的关怀,等等。通过这些关怀,观众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大多游离于多数人之外,在成年人的道德判断中,他们是不合群、不合规的。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充满尖锐的矛盾。但张忠华导演并未刻意放大这些矛盾,甚至从成人的视角来解构这些矛盾,而是回归儿童的视野,表现他们看到的充满矛盾的生活,展现儿童解决矛盾的态度和方式。因此,在张忠华的影片中,更多的是幽默的故事情节和个体性格鲜明的儿童形象,同时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题。

其次,儿童的童真观念与成人的现实观念之间矛盾的有机平衡。张忠华导演的创作,体现出一种摆脱成人观念束缚、回归童真的创作趋势。张忠华的电影并不是对儿童进行说教的工具。儿童作为“独立的人”出现在他的电影中,故事的落脚点是童真。这种童真体现在儿童思维的纯真与单一上,对儿童天性的固守以及与成年人相互抗衡的过程中。例如《树上有个好地方》中的巴王超过、《紫陀螺》中的席布鲁、《火箭鹌鹑》中的炮伦、《霸王年代》中的奇剑等,这些儿童形象有一个共性,即他们在面对生活中尖锐的矛盾时,并不会呈现出成年人的情感价值取向。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依然选择固守淳朴与善良;他们的思维不像成年人那样复杂多变,往往对在成年人看起来很棘手的事情有自己的理解;他们在与成年人的世界抗衡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宝贵的“童真精神”。当然,这种“童真精神”仍然需要成人观念的正确引导,因此,在这些电影中,还是能够看到成人观念的影子,如巴王超过的粉提老师、席布鲁的米兰老师、奇剑的“阿姨”安芝等,只是电影并未赤裸裸地展现这些成人观念,而是与童真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机平衡,且这种平衡在不断贴近“儿童本位”的核心——重视儿童的情感与思维。

最后,在故事发生时空的选择上。时间层面,由于“儿童本位”理念要求创作者深刻认识和把握儿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张忠华往往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置在自己的童年时代——20世纪80年代,从而更加真实、准确地展现当时的儿童生活。空间层面,侧重于借助重现过去的客观空间进行内容批判,作品集中呈现乡村面貌的表现特征。张忠华导演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陕西农村,因此观众能在他的影片中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农村儿童真实的生活境况与浓郁的陕西本土风情。而在影片中,农村又是一个意象化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观众可以看到这些地方的保守教育正在抹杀孩子们的天性[3]。导演正是通过对此客观空间的重现批判当时乡村陈旧的教育制度,以此表现影片内在的主题意蕴。

1.2 叙事上

“以故事为主要依托的儿童故事片,故事的完整性是最基本的一个特征”[4],“因此,新世纪儿童电影多采用简单的线性结构,线性叙事则体现出故事的集中性,符合儿童单一性的逻輯思维”[5]。例如,在张忠华的电影《紫陀螺》中,贯穿全片的有一个明确目的——席布鲁想拥有一个精美的陀螺,多个矛盾串联起来,包括席布鲁与“八大金刚”的矛盾、米兰老师与男朋友的矛盾、席布鲁与米兰老师之间的矛盾等,最后以米兰老师给席布鲁精心绘制了一个有美丽图案的陀螺,离开村庄而结束。

再如,《树上有个好地方》有主、副两条线索,巴王超过在殷神仙、粉提两位老师以及父亲的不同教育方式下面对的现实矛盾是故事发展的主线,而巴王超过在遇到粉提老师之后的情感变化属于副线。主线展现乡村教育,副线展现儿童成长,两条线索清晰明了,叙事结构清晰易懂,符合儿童的观看逻辑,这体现了“儿童本位”理念对叙事方法选择的影响。

张忠华的电影在叙事策略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营造叙事空间。“电影空间,不仅具有客观纪实性,并且具有主观表现性,不仅是客观空间的再现,并且还是人类心理空间、情感空间和思维运动的体现。其结论是,‘空间的性质已‘起根本变化,实现了从客观空间、物质空间到人为空间、美学空间的转化。”[6]张忠华导演重视用客观空间表现影片的表层含义与儿童的内在精神。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指导人的思维运行的媒介是视觉思维活动中的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是通过人为的视觉经验或视觉记忆指导知觉的选择作用而生成的“心理意象”[7]。在《树上有个好地方》中,导演创造了学校这样一个客观意象以承载影片探讨乡村教育的主题,故事中的人物行动都围绕这一客观空间展开。同时,导演创造性地以一棵大树作为电影中的另一个关键空间,这棵大树游离于学校之外,它并不能承载剧中人物的主要活动,但代表着主人公巴王超过的精神世界——孩童天性、与成人世界的斗争、萌芽的朦胧情感等。而巴王超过的精神世界,正是影片蕴含的内在主题——对儿童成长问题的探讨。

2 “儿童本位”理念在张忠华电影中的具体呈现

“儿童本位”理念在张忠华电影中具体呈现为:第一,以儿童生活为基本表现对象,创作视角回归儿童的现实生活,着重关怀儿童的精神生活;第二,以儿童为主要人物,展现多样的儿童形象;第三,喜剧化的风格处理。

2.1 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

张忠华电影的主人公往往是成人眼中的“坏孩子”。他们面对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套成人设定的固定标准,这套标准用来衡量儿童是否“合格”、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平时表现是否乖巧。如果符合这套标准,那就是成人眼中的好学生,反之就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张忠华的电影主人公游离在这套标准之外,因此,他们的现实生活必然与成人世界充满矛盾。

面对这些现实矛盾和压力,张忠华导演选择以儿童的视角加以解构。在巴王超过、席布鲁所处的生活里,纵然充满成人的批判,但他们并不会对此感到畏惧,反而更加积极地去反抗这些批判。例如,巴王超过会偷出被没收的娃娃书、会用自己收藏的蓝色球去兑换奖品,以此反抗校长和小贩对孩子们的欺骗;席布鲁为了得到一个陀螺,求着父亲给自己做,却在经历了父亲几次敷衍之后,最终想尽一切办法自己削出了一个陀螺,以此反抗父亲对自己的言而无信。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张忠华导演并没有回避这些矛盾,而是将其完整、真实地呈现出来,同时没有基于成人的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而是回归儿童视野去看待和解决矛盾。

此外,张忠华导演还通过精心的情景细节设置,来还原20世纪80年代的儿童生活。其用“80年代校舍”“看小人书”“玩溜溜球”“玩链子枪”,以及“打小抄”“树上荡秋千”“三八线”“田间烤红薯”等一系列儿童学习、生活、娱乐的真实情景,构建起生动的、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关中乡村儿童生活情景。这种对儿童现实生活情景的真实还原,正是导演贴近儿童生活、尊重儿童本真的“儿童本位”理念在实际创作中的体现。

2.2 关怀儿童的精神生活

“80后”乡村儿童生活的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民间游戏生活、民俗生活、文艺生活。他们的精神生活大部分来自自然、同伴以及自身[8]。除了注重表现儿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以及对儿童现实生活情景的精心还原外,张忠华导演还重视挖掘、表现儿童的精神生活,表达儿童的情感诉求,反映儿童的心理需要。

在《树上有个好地方》中,巴王超过的情感诉求在粉提老师到来之前一直是被忽略的。学校老师如此,父母亦是如此,同龄人更不会在意巴王超过在调皮捣蛋外壳下深藏的细腻情感。于是导演借粉提老师,向观众逐步揭开了巴王超过的精神世界。被巴王超过视作珍宝的大树,实际上是他与现实生活抗争的精神堡垒。巴王超过想要争取的,是得到父亲和老师的尊重,而不只是做一名被无端训斥、习惯固有教化的孩童。巴王超过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认真聆听他的情感诉求;同时是愤怒的,他愤怒成人对自己的欺骗与双标的教条,于是顽固地与成人世界抗争,真实地表达自我。粉提老师的到来让巴王超过感到欣喜,因为她拥有极强的共情能力,她愿意倾听巴王超过的情感诉求,能看到巴王超过内心的善良和身上的闪光点,满足了巴王超过在亲情和友情匮乏下的心理需要。实际上,粉提老师更像是承载巴王超过精神与情感抗争的载体,一种关怀与尊重儿童精神生活的电影符号。这种电影符号同样存在于张忠华导演的其他影片之中,如《紫陀螺》中的米兰老师、《霸王年代》中的安芝“阿姨”等。

从《紫陀螺》到《树上有个好地方》,张忠华均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观察儿童在面临生活、亲情、友情、理想的矛盾时所呈现的情感反应与表达,并将其作为影片的叙述主题,构建起影片的深层次立意。张忠华所设立的如粉提老师、米兰老师等电影符号,在关怀与保护儿童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在引领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儿童出发,用儿童视野进行情感表达,引起全年龄段观众的反思,同时产生精神和情感共鸣。

2.3 叛逆的儿童形象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起着传达创作者创作立意的作用。张忠华电影中的儿童往往以叛逆的形象登场,以成长的形象退场。他们虽然叛逆,但温暖善良,拥有无数闪光点。

从外在形象来看,无论是巴王超过,还是席布鲁、奇剑、炮伦,他们的身体特征均是瘦小且整日灰头土脸的。他们的着装也从一而终,破旧不堪。他们的外在形象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游离在大多数群体之外。从行为心理来看,他们反抗叛逆,个人特征鲜明。其往往会做出大多数人不理解的举动,表达与大多数人截然相反的意见。

综合来看,他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被认定为“不合群”的儿童,他们与“大多数”展开激烈的抗争,表达自己不同于“大多数”的观点。他们与遵守一切纪律、人见人爱的贾苗红等被认定为“合群”的儿童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实际上,张忠华导演塑造的这些叛逆儿童形象,蕴含着他对陈旧教育模式的质疑与批判,并通过儿童在影片中的外在形象与内在行为心理表达出来。

在《树上有个好地方》中,巴王超过面对的是充满规则的教育环境。以父亲为代表的家庭规则和以校长为代表的教育规则将孩子们牢牢困在“合规”的圆圈内。但这些规则一定是正确的吗?导演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父亲在吃饭的时候训斥巴王超过要把脚放下去,但他自己的脚正踩在椅子上;校长一直严格要求孩子们的考试成绩,却为了学校的“第一名”公然教孩子们作弊。可见,这个“合规”的圆圈只不过是成年人强加给儿童的个人意志烙印,成年人自己却游离于这套规则之外。

而巴王超过的叛逆,就是一个摘除成年人的个人意志、回归儿童本身、尊重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试想,如果全片都是如贾苗红一般的合规者,所有的儿童都符合成年人的判断标准,那么将鲜有儿童自身的主观印记,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也就无从谈起。

2.4 成长的儿童形象

艾布拉姆斯指出,小说中的成长叙事为:“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经历的各种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9]成长叙事的研究多出现在成长小说中,直至近几年才出现在电影研究中。在儿童电影中,成长叙事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大部分儿童电影以儿童为主人公,而儿童本身处于发展阶段,处在成长过程中[10]。

“儿童本位”理念认为,应当将童真从成人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同时否定将儿童与成人完全割裂。儿童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儿童电影需要立足于儿童的成长,而并非单纯记录儿童的日常生活。

纵观张忠华的电影主题,均实现了从“儿童本位”向“成长本位”的跨越。例如,《树上有个好地方》的结尾,镜头给到了一棵新发的嫩芽,标志着巴王超过成长的跨越;《紫陀螺》中,席布鲁的学习成绩不断提升,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削出了属于自己的陀螺,这是属于他的成长跨越。

成长是儿童电影中最重要的议题,儿童电影的创作者须承担起利用儿童电影引导儿童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引起人们全面正确思考儿童教育的社会功能,以此更好地服务儿童、关怀儿童、保护儿童。因此,张忠华导演在展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矛盾时,从始至终都在寻求一种平衡。因此,他会设立如米兰老师、粉提老师这样的儿童成长引领者的角色,保证影片中的儿童最终实现各自的成长,避免儿童与成人的完全对立以及忽略对儿童成长的观照。

儿童是需要成长的,成长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张忠华在电影中塑造的成长的儿童形象,实际上是在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成人不同的引导方式,以儿童面对这些引导方式所表现的行为举止,来对比错误的引导方式和使儿童真正受益的引导方式,引起观众对儿童教育方式的反思,这同样体现了对儿童成长的关怀。

2.5 喜剧化风格

“儿童本位”理论要求创作者呈现儿童应有的状态,让儿童回归儿童。这就要求创作者不能以成人的观点去衡量儿童的生活,要在足够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以儿童的视角展现儿童的生活。

张忠华电影中的儿童纵使每天都会承受来自成年人的批判,但他们对快乐的追求丝毫没有打折扣。他们确实存在诸多烦恼,但更多的还是保有儿童的天真。反映到影片风格上,必然会呈现出喜剧化的倾向。

这种倾向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张忠华的电影均采用关中方言,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影片的乡土气息,以及朴实感与真实性,让角色与环境更自然地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关中方言独特的腔调能够大大增强影片的趣味性,外地人听起来会觉得新鲜有趣,本地人听到自己熟悉的土话时,会切实感到影片传递的幽默元素。

其次,表现在情节设置上。在《紫陀螺》中,席布鲁发现邻家爷爷门口有一个大木墩子,于是连哄带骗把木墩子做成了超级大的陀螺。隔天拿到学校给“八大金刚”看,自信地说这陀螺是“八大金刚”的陀螺的爷,结果陀螺因为太大压根转不起来;席布鲁将父亲用来耕地的锨把拆了,自己用来削陀螺,结果不仅被老师没收,其父亲干活时因为锨把短了一大截被人嘲笑……这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并没有强制设置包袱,刻意逗人发笑。这些幽默的情节大多来自儿童,故事的视点始终围绕儿童展开。换言之,让观众发笑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儿童天真的行为在无意中造成的无厘头效果。观众在片中的儿童身上找到了自己孩提时代的影子,产生了共鸣,从而对片中儿童滑稽的行为会心一笑,进而体会到影片传达的喜剧效果。这也正是张忠华导演的电影与其他喜剧片所产生的喜剧效果相比,别具一格的原因所在。

3 结语

张忠华导演的电影无论是在主题与叙事上所呈现出来的创作特征,还是对儿童生活的观照,抑或对儿童形象的塑造方式以及电影整体风格的选择上,都体现了鲜明的“儿童本位”理念,表明了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天性、表达儿童诉求、引导儿童成长的创作态度。

从《紫陀螺》到《树上有个好地方》的成功,张忠华导演用实践证明了“儿童本位”理念在儿童电影创作中的运用,有助于创作者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趣味、蕴含深刻主题、高立意又接地气的儿童影视作品。同时,其实践为中国儿童电影的新生代创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创作思路与经验。

张忠华导演的两部新作《树上有个好地方2:美术老师的放羊班》《河邊有个好地方》已于2021年、2022年相继杀青。在这两部作品中,张忠华导演坚守“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并将其与个人影像风格相结合,开始形成在“儿童本位”理念下具有中国西部地域特征的儿童电影的创作范式,这是对“儿童美学”这一舶来理念进行的一次本土化改造和全新尝试。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论儿童本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25-28.

[2] 付欣歌.“儿童本位”理念下儿童电影的叙事表达与视听呈现:兼论短片《安安》创作[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3] 刘耘非.《树上有个好地方》的意象表达[J].电影文学,2021(3):134.

[4] 周晓波.儿童电影艺术与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3.

[5] 丁冬梅.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9.

[6] 潘秀通.电影的空间观[J].文艺研究,1988(1):95.

[7] 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7-38.

[8] 王彩霞.从“80后”到“00后”:乡村儿童精神生活简史[J].今日教育,2023(6):25.

[9] 爱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18-219.

[10] 姚金玲.近年来中国儿童电影中的成长叙事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
核心素养观照下“发现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好玩”的教育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儿童本位,让语文课堂智趣飞扬
基于“儿童本位”的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儿童本位的学习方式新探
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本位思想
学校层面课程整合的误区与出路
大数据时代对儿童文学观念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