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本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3-11-09攀,胡

现代农机 2023年5期
关键词:证书校企育人

刘 攀,胡 洋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511483,广东广州)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入,我国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1]。

在职业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继承职业属性不变和对标本科属性发展转变的辩证统一[2]。要坚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向不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变、服务产业需求不变。紧扣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主线,以人才培养定位转变提升为导引、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升为核心、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转变提升为保障,通过发展内涵深化、发展理念提升、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提质升级和社会服务的提质增效[3]。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双高院校,软件专业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且有与韶关学院联合培养 “4+0”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多年办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与企业协同育人的经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职教本科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进行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1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根据招聘网站发布的《互联网产业求职指南》,互联网招聘需求中技术岗占2 成,软件研发人才需求最高,占比达到41%。与软件工程专业对口的有5 类核心岗位:软件研发、前端开发、移动研发、测试工程师、运维支持。如何让专业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岗位的持续性需求,贴近岗位的技能要求,是专业建设中首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滞后

学校的教学内容普遍落后行业技术6~24 月;人才培养方案落后行业岗位技术需求;强调原生开发(Android、IOS),忽略跨平台技术;小程序开发没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1.2 教学资源和师资落后

行业技术快速发展,要求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设备和课程教学资源)要不断进行更新迭代,专业教师也需要迅速掌握先进技术。但是在实际中,不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师资队伍,都很难跟上专业技术的发展。

结合软件行业的特点及教学现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是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很好地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但是目前不少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没有建立企业与高校的长效合作,合作没有深入,更多的是流于表面。

2 职教本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下面结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

2.1 多方联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软件行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职教本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力培养和岗位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实践对接岗位”的培养要求,校企双方依据国家、行业标准,结合本校实际,共商共建、深入合作,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4]。

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综合技能(含实践)课、专业拓展课及专业课外实践等四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综合技能(含实践)课为必修课,具体情况如表1~3 所示,专业拓展课及专业课外实践为选修课。

表1 专业基础课情况

表2 专业核心课情况

表3 专业综合技能(含实践)课情况

软件工程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实践和理论一样重要。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综合技能(含实践)课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综合本学期学习内容,完成学期项目实践,了解软件工程,更好地了解软件开发流程: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升级。

2.2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校企双方共建实践教学体系,联合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教学条件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包括学校自建实训室和校企共建实训室。

软件工程职教本科专业,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确保学生工作后的发展空间,而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就业后能立即参与工作。实践课程会聘请企业工程师授课,并且会为工程师安排一名校内主教教师,不仅避免了工程师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授课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也让校内教师参与了整个授课过程,接触到了真实的项目案例、目前先进的主流技术和企业常用的实现方案。

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从大三的暑假开始,学生会进入企业参加实训课程的学习,以项目方式让学生体验软件工程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真实项目,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同时为每一个学生分配一个企业工程师导师和校内教师导师,企业工程师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开发,校内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工作。

2.3 “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综合育人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强调一体化设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把真实情境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把富有趣味的技能竞赛融入案例和情境训练,把具有含金量的职业证书融入学习成果评价,实现相互间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使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充满活力,形成德技并修、理实并重、手脑并用、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岗位是方向,专业重点培养前端开发工程师,包括Android APP、小程序、PC Web、java 开发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工程师。

课程是基础,开设的专业课程方向定位明确,包括前端和后端,岗位技能凸显,前端包括原生开发、混合开发、小程序开发,后端为Java 方向SSM、Spring Boot。每个学期末的综合实训项目,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发,为行业真实项目案例。

比赛是提高,通过比赛,提升学生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算法类竞赛,比如蓝桥杯、数学建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软件设计类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计算机作品赛、互联网软件设计大赛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就感,也会增加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专业证书是检验,学生可以参加人社部举办的软件设计师、软件测评师的证书考试。通过走访软件企业,调研企业对软件行业的人才需求,制定软件类职业技能证书目录[6],参与了一些企业的1+X 证书试点,有中软的Java 应用开发中级证书、工信部考试中心的Web 前端开发中级证书、华为的移动应用开发中级证书。学生获得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经提交证书原件验证),可获得本专业1 门专业课程(3 学分及以下)学分。

3 结语

结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办学经验,总结了如何在职教本科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培养人才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专业能力,还能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沟通交流水平,全面培养学生成为素质高、专业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证书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WJCI 收录证书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