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离职倾向与离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023-11-09赵杨侯月洁天津市儿童医院
赵杨 侯月洁 天津市儿童医院
近年来,公立医院中出现了儿科医生受个体特征、工作特征及满意度等影响产生离职倾向或已经做出离职行为的情况,这对公立医院和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下,要在了解影响儿科医生离职因素的基础上制订解决儿科医生大量流失问题的有效措施,保障儿科医生储备充足。
一、离职倾向与离职行为概述
离职倾向与离职行为的关系相对密切,离职行为是指离职倾向转化为实际行为,是已经发生的事件。离职倾向是指员工在发生离职行为之前出现的离职想法。以往,大多数专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离职行为或离职率的研究上,后来,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离职倾向的研究上。当前的离职倾向是指员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产生离职想法的倾向强度,是指员工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变换工作的可能性,是测量离职态度的一种手段,普遍受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两个因素影响,其测量结果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备表明单位组织实际治理水平的能力。虽然离职倾向同离职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但不具备解释离职行为的具体功能[1]。
二、公立医院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影响因素
(一)个体特征变量带来的影响
不同等级水平的公立医院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是存在差异的。公立医院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受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工作年限及工作满意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且每个因素对离职倾向强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另外,儿科医生的自我价值观、职业倦怠水平及对职业的认可度等也会影响离职倾向,且强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如果儿科医生对职业的认可度越高,其离职倾向越弱,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发展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出现很大的差异。如果以40 岁为一个界限,年龄在40 岁到59 岁的儿科医生,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成熟的人际关系和对岗位的深厚情感,同时,来自生活和家庭的压力在逐渐减少,自我对岗位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会上升,因此会产生较弱的离职倾向;但处于成长早期,即年龄在20~29 岁的儿科医生群体容易产生较强的离职倾向,这个时期的儿科医生自我意识较强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由于儿科医生的工作待遇无法达到预期,其很容易产生离职的想法;而年龄在30~39 岁的儿科医生会在家庭压力和职业发展矛盾的影响下产生考虑其他工作的想法。经过研究后发现,本科学历的儿科医生相较于高学历的儿科医生更容易产生离职倾向。有数据表明,我国执业医生群体中本科学历的医生占比最大,达到了53%,在三级医院中更加倾向于给高学历的儿科医生提供更好的工资待遇、更多的深造机遇等,不平等的对待也会降低儿科医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使其产生离职倾向[2]。
(二)工作特征变量带来的影响
组织和工作特征也会对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团队氛围会影响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一般情况下,团队氛围低迷相较于团队士气高昂更容易导致儿科医生产生较强的离职倾向。此外,工作场所出现暴力行为等也会导致儿科医生产生较强的离职倾向。患者亲属的暴力行为会影响儿科医生的情感,每发生一次暴力行为,医生的心理资源便会被消耗一次。伴随着暴力行为的逐渐增多,医生的心理资源会消失殆尽,情感层次上出现巨大损伤,并转化为强烈的离职倾向,从而导致公立医院出现儿科医生资源流失的问题。在医疗体系中,医生属于“高危职业”,存在面临医闹的风险,因此,很多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不从事对应医生的岗位,转而成为其他与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这一现象从根源上导致了执业医师数量的减少,而部分在岗人员也会不断担心自我的人身安全,不具备坚定的从业态度,在岗位上面临苦难后很容易产生较强的离职倾向并发生离职行为。
除此之外,研究表明,综合医院中的儿科医生存在较强的离职倾向和较高的离职率。综合医院中儿科的工作强度较大,且工作内容繁杂,儿科医生在为患儿诊治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获得的回报有限。
(三)薪酬和付出之间的差异、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带来的影响
除了受个体特征和工作特征影响外,公立医院儿科医生还受薪酬和付出之间的差异、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离职倾向并转化为离职行为[3]。
公立医院的薪酬待遇和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公立医院儿科医生离职倾向的产生。如果儿科医生认为自我付出与薪酬之间不具备等量或是近似等量的关系,则会产生离职倾向。同时,如果在岗体验较差,对工作满意度不高,也会导致儿科医生具有较强的离职倾向。除此之外,组织承诺、职业认同感也会对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如果公立医院遵守组织承诺,为儿科医生提供相应的工作待遇和福利待遇,那么其不会产生很强的离职倾向;反之,会导致部分儿科医生出现自请离职的倾向或是继续深造学习的情况。
三、公立医院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
(一)儿科医生的流失现状
儿科医生的流失现状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儿科医生的流失数量只增不减,二是流失的儿科医生中以中青年儿科医生为主。以某省儿科医生的流失为例,当地近十年内儿科医生在从事岗位工作后,会由于留学深造等原因变更执业范围,注销从业资格的人数有所增加,长此以往,会导致当地患儿出现看病难上加难的问题。另外,中青年儿科医生的流失数量增加,已经影响到了医院儿科的管理和运作,也影响到了儿科医疗队伍的建设速度和质量。
(二)离职行为影响因素
第一,儿科医生对工作岗位丧失了认同感。认同感是个人产生行为的基础。医生职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职业认同,相较于其他医生,儿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更低,但大部分儿科医生对单纯的儿科工作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不过很多的儿科医生并不认同子女投身到这项工作中。这也从侧面再一次证明了儿科医生对职位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其根源在于,儿科医生从社会层面上感知到的社会认可是相对较低的[4]。
第二,薪酬是影响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公立医院会通过提高岗位薪资待遇的方式留住儿科医生,但效果并不理想。其症结的根源在于薪酬往往会影响儿科医生的绝对价值感,不影响其相对价值感,而儿科医生的相对价值感会受岗位公平等影响。长期以来,儿科医生的薪酬待遇与预期之间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儿科医生失望的情绪逐渐增长。另外,与其他岗位医生的薪资待遇相比,儿科医生的待遇偏低,这让儿科医生体验到了不公平感,因此,相较于其他岗位的医生,儿科医生更容易出现离职行为。
不可否认,薪酬会对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儿科医生离职行为的普遍性不仅仅受薪酬影响。当薪酬等福利因素趋于饱和后,儿科医生会逐渐追求公平等激励因素,使得激励因素的缺失成为儿科医生高离职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此外,儿科医生需要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临床诊疗上,参与科研的时间较少,相较于其他科室,科研成果偏少,在职称晋升中不具优势,使得其职业发展愿景不明显。这同样导致了儿科医生相对价值感的缺失,最终体现在了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上。
四、公立医院儿科医生流失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职业晋升发展机制
为了提高儿科医生对岗位的认同感,降低离职率,卫生行业主管部门、公立医院要完善和优化职称评定体系。国家卫健委的相关指示明确,应对儿科医生职称的评定和晋升适当倾斜。各地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出台符合医院实际的倾斜规定,拓宽儿科医生的晋升路径,让儿科医生看见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首先,要打破原有的晋升模式,挣脱科研晋升的束缚,合理确定儿科医生的晋升评定标准。针对儿科医生大部分精力用在临床上、科研相对不强的实际情况,在评定儿科医生的职称时,要将评定重点放在业务能力、临床技能水平上。
其次,在同等条件下,对工作在临床一线、坚守岗位的儿科医生给予政策倾斜。
再次,公立医院要不断促进儿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关注儿科医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政府可从财政政策的角度为儿科医生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补助,同时通过学会、协会举办儿科医生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儿科医生的临床专业能力水平。
最后,公立医院还需不断完善专科医生培训制度,重视儿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严格监督培训质量。必要时,政府可以为公立医院提供专项资金,以保障专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5]。
(二)减轻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
由于儿童患者的特殊性,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是相对较大的。长时间的高压工作环境,会对儿科医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导致医疗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部分儿科医生会在长期压力的影响下产生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造成公立医院儿科医生的流失。
实行分级诊疗制度,由社区负责首诊,如果社区无法解决转诊至二级医院,如果二级医院也无法解决再转诊至三级医院。与此同时,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将病情得到改善且达到转院标准的儿童患者转交给下一级医院或是直接转交给社区,以降低综合医院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此外,政府要加大投入,满足儿童就医在病房、床位、器械等方面的需求,提升综合医院的综合实力。
加大儿童家庭医生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与社会联合,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到个体家庭中,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以便做好儿童疾病预防、诊治和保健服务工作,降低儿童患病率,减少综合医院就诊的儿童患者数,降低儿科医生的职业压力。
(三)引导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生和患者应该是共同体,但当前不少患者站在了医生的对立面,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这一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同时也导致部分在职医生长期工作在不安全的环境中。当下,有必要打破儿科医生同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壁垒,引导双方和谐共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社区中加大儿童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居民科学养娃、合理就医。让每个家庭了解有效预防儿童疾病的知识,有利于降低儿童的患病率,从而减少就诊人数,从根源上避免医患关系的恶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但同时也造成了谣言的广泛传播,一些人员在网络上随意抹黑医务工作者,或是个别记者、媒体工作人员在不了解医闹的具体情况下,仅凭猜测肆意报道不实信息等。这些行为不仅抹黑了医疗工作者的形象,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政府要加大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严惩报道失真新闻的记者和单位,让新闻工作人员和单位高度重视新闻的真实度;另外,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刻苦工作、无私奉献的儿科医生予以充分的肯定和宣传,树立医护工作者的正面形象。
要给予儿科医生高度关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儿科医生解决家庭和生活上的问题或矛盾,采取防范措施为儿科医生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