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1-08张革英袁娜乔湘平

大学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立德树人

张革英 袁娜 乔湘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湖南工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立足地方高等院校教育与人才培养需求,主动适应新形势,以观念创新推动育人实践,以综合改革提升育人内涵,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文章阐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育人模式构建的目标与原则、探索与实践过程,总结了育人模式特色与育人模式实施成效。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4-0084-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1]。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团队立足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与人才培养需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创新高校思政课育人模式,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

一、“纲要”课“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的目标与原则

(一)树“立德”宗旨,明确“纲要”课育人目标

笔者所在的“纲要”课教学团队以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名师工作室和一流课程建设为平台,依托学科、专业、师资以及图书资源优势,以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为抓手,经过长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思政课教学经验,经过摸索,教学团队逐渐形成了一套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主体,主要针对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手段两个重要内容,依托课堂展示、校外实践基地、第二課堂以及网络等平台,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教研教改常态化的“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从而实现以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学生、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二)守“铸魂”初心,创新“纲要”课育人渠道

1.通过思想引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文化助力,创新“纲要”课教学形式

“纲要”课的理论课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专题式、问题链式、情景再现式、探讨式等,将本土红色资源与校本特色相结合,逐步形成一种基于学习动机理论、重过程并最终落实在能力培养上的教学模式。首先,突出株洲红色革命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建设示范高地的地域特色。其次,突出湖南工业大学“工业底色+包装特色”的校本特色,深入发掘株洲工业史、学校发展史、工业包装史资源,巧用红色元素,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工厂、观看红色电影,用株洲故事、本校故事引导学生要坚守初心。最后,根据学生的专业差异,制订实践教学考核计划。

2.通过校内课堂展示、校外实践基地、第二课堂、网络虚拟实践平台,创新“纲要”课多元实践平台

校内课堂展示平台:学生通过自主进行创新性研究性学习、制作红色微电影、主题征文演讲、社会调查、经典文献阅读等诸多途径,获得研习成果,并利用“课前5分钟微课堂”平台进行成果展示。

校外实践平台:一方面,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场馆“探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利用株洲市本土红色资源,聚焦贫困地区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养老、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人才等诸多方面,用学生的镜头和学生的笔触,观察和呈现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成效、伟大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校地共建实践基地,比如共建秋瑾研究中心、湖南省中特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株洲市地名学会等,为“纲要”课提供课外实践教学基地。

第二课堂平台:建设高校品牌红色社团。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在大学生中开展宣传、培训、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

网络虚拟实践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学校建设全国首批“数字马院”的契机,打造VR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模拟场景立体化,多维度地呈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

(三)抓“育人”重点,力求契合育人现实需求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学习了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理性思维、批判继承能力,更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因此,当前思政课教学应抓住“育人”重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契合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现实需要,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短板。

湖南工业大学按照思政课建设相关要求与规定,不断完善优化思政课育人项目、推动课程改革成果转化、落实一系列主要措施和创新举措。一是建立教学督导小组,增加教学公开课及教研活动。配合学校督导,建立学院—教研室教学督导小组,形成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全程常态化督导机制。二是建全教师队伍建设和以全程追踪为核心的过程性考核机制。三是建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打造地方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团队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区,包括博物馆、研究中心等,创新探索学术讲坛(“秋瑾讲坛”)和移动的思政课堂(“博物馆里讲党史”)等思政课堂新形态,深化校地合作的内涵与力度。四是建设课程教学基础图片库、资源库、案例库、视频库、课件库,并基于此建构育人效果显著、地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政课品牌。

(四)破“思政”教育难题,追踪育人成效

1.建立学生+督导+同行互评机制,实时跟踪检测教学成效

本教学团队通过学期末学生评教、校(院)督导随机听(巡)课以及同行相互听评课相结合的模式,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动态督导,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教学团队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挖掘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难题

一是与红色资源区密切沟通联系,开设相应的传统文化、红色资源实践课程。二是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场地。如秋瑾故居、株洲市博物馆、株洲市规划馆等。项目实施初期,在校内、市内进行试点运行。三是注意实践教学安全。教学团队采取分散自主实践、研究性学习与网络虚拟实践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形式。

3.重点关注师生特殊群体,做好重点人群帮扶工作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群体、有心理问题及残疾的学生群体等需要重点帮扶的师生群体,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二、“纲要”课“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纲要”课覆盖全校各专业。以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课一品”项目、“纲要”课名师工作室、湖南省“纲要”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项目、湖南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学院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湖南省高校思政课精品课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本教学团队分阶段逐级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教改与实践探索,制订了系统化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讲义及科学、有效、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形成了学校(院)党委领导下的以理论课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化、高素质课程协作育人思政队伍,构建起“纲要”课“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新模式。

(一)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主体,构建有地方特色的“纲要”课程资源新体系

本教学团队按照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培养模式特点和专业特色,凝练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中国理论、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用足用活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案例,将国情省情、教育资源、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特色等融入课程教学,构建主题鲜明、地域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专题式教学资源库、案例库、图片库,现在已拥有20多个优质教学案例。

(二)以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手段为两翼,凝练具有“工业底色+包装特色”的“纲要”课教学新特色

1.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高质量转换

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把理论化的教材语言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语言,打造师生互动良好、关系和谐的思政课堂,构建亲和力强的思政课话语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着力打造思政课程新形态

突出地域特色,秉承“工大精神”,将工业文化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收集并应用湖南株洲红色故事和典型案例。首先,突出地域特色,创设应用湖南株洲红色故事和典型案例的精品课堂,突出株洲红色革命圣地、新中国工业建设示范高地的地域特色。其次,突出湖南工业大学“工业底色+包装特色”的校本特色,深入发掘湖南工业大学校史、株洲工业史、中国包装史资源。最后,巧用红色元素,实施个性定制。本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差异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如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看红色观影,讲株洲故事、“工大”故事等。

(三)“三化”助力“纲要”课程教学,探索课程教学新内涵

1.教师队伍专业化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纲要”课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线上线下教学培训、论坛、研学实践以及研讨会。近年来,湖南工业大学先后组织思政教师到衡阳抗战纪念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省党史馆、雷锋纪念馆、杨开慧同志故居、刘少奇同志故居等开展红色之旅系列社会研学实践活动,并组织思政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全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建设论坛、新四军精神与高校红色文化育人高层论坛,等等。本校每年组织或参加研学实践、论坛会议(年会)或开放式课堂培训活动等不少于10场次,以吸取省内外校内外经验,打造红色师资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的辩证思维与价值引领、分析判断、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扩大课程团队的社会影响力。

2.教—学过程信息化

思政课教学过程信息化就是立足教研资源和平臺,抓住“教”与“学”两个关键,通过教学手段科技化、传播信息化、方式现代化,实现“教”“学”联动,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信息化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信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需求。本教学团队依托学院正在建设的思政课“一课一品”项目和湖南省“纲要”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项目,推进国家“纲要”课一流课程建设、建设虚拟仿真平台、推广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公众号等,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3.教研教改常态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建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要求,高校应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亲和力。一是本教学团队不断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申报湖南工业大学线上一流精品课程、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湖南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湖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及省级、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等,并获得立项;二是本教学团队依据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专题式教学,同时开展集体备课、实践研修等教研教改活动,并积极进行思政课教学教改理论研究,撰写教研教改论文。

(四)“四结合”创新“纲要”课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教学新模式

“纲要”课程教学团队遵循“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一致”的原则,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提升与凝练,形成了“四维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1.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紧扣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要求,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培养计划,确定考核方式。一是将人才培养目标的稳定性与思政教育状况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纲要”课全体教师第一时间开设了“战疫,我们在一起”主题抗疫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顺利通过疫情大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二是将思政课程的单一性与课程思政的长期性、复杂性结合起来。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紧密结合,并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标准,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效应。

2.教学与教改相结合

一方面,本教学团队根据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专题式、问题链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形式,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形成讲稿和教学设计,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和亲和力,使“纲要”课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另一方面,本教学团队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进行思政教学教改研究,先后立项了“红色资源教育与实践”等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多次获得省、市、校级教学成果奖。

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首先,网络融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使用学习通、学习强国、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运用案例式、小组讨论、情景再现、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新媒体技术,探索“VR+红色资源”双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与模式。以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为依托,融合“虚拟—仿真—体验”+“实践”的学习方式,完善“VR+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应用的策略及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后,改革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形成了专题授课、线上自学、课后阅读、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新形式。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纲要”课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注重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一是近距离参观考察。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就近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规划馆等;学校团委利用各种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组织革命圣地游,如组织学生到韶山、茶陵县工农兵争渡旧址等地参观、瞻仰和考察。二是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服务乡村建设志愿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

三、“纲要”课“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势而新[3]。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湖南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实际,“纲要”课教学团队在构建“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过程中,凝练了自身的育人特色。

(一)突出地域特色,以优秀工业文化引领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教学团队秉承“工大”精神,将工业文化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深入挖掘和阐发湖湘文化价值内涵,并将之融于教学理念,与湖南工业大学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合而为一。融入地方红色资源和株洲工业文化基因,开创精品特色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矩阵,大力彰显湖湘文化的魅力。开展精品特色工业遗产调查和保护活动,将株洲域内红色工业遗址,如国营三三一厂医院办公楼、株洲洗煤厂波兰专家楼、清水塘乘降所旧址、姚家坝火车站旧址、醴陵群力瓷厂旧址等开辟为思想政治教育移动课堂,让学生实地感受工业文化,引领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优秀工业文化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二)创新改革成果,分阶段逐级提升“纲要”课新内涵

“纲要”课教学团队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结合自身实际,依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分阶段逐级开展思政课育人探索与实践,以观念创新推动本科人才培养,助力思政课内涵提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建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通过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教学过程信息化、课程教改常态化“三化”建设,全面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平台,推广马克思主義学院思政公众号等;同时,根据教材体系和大纲教学要求,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思政教学教改研究,在《求索》《大学教育科学》《思想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各级教研教改项目等近60项。

(三)创建多元协同思政教育模式,助力教学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新动力

1.教育主体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主要力量,但不限于教师,还吸纳了政府工作员、企业、社区基层、农民、劳模、英模、志愿者、农村基层干部等各行各业的人士组成全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4]。

2.教育形式多样化

本教学团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专题讲座、红色教育主题征文活动、主题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重大纪念日活动、红色时政制作与演讲比赛、“人生·梦想”系列交流会、红色经典读书会,等等。

3.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需求采用新颖的方式。“纲要”课教学团队以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项目为依托,积极探索“纲要”课“VR+红色资源”教学资源建设、VR场馆设备与环境建设、“纲要”课教师VR技术应用能力培育、“‘纲要课—实体场馆—红色虚拟馆”项目建设,逐渐探索出“VR+红色资源”教学模式,建立VR+红色资源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搭建学生自主创作与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实现沉浸式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4.依托典型案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堂

“纲要”课“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依托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一课一品”重点建设工程、湖南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态。例如,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题活动。探起点:课前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任务。研起点:讲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师生一起思考、分析问题;观看南湖革命纪念馆网上展馆,VR、3D的展馆形式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场景真实地展示出来。悟起点:采取课后写感悟、讲红色故事、绘画、表演等多种展示形式。寻起点:教师用参观党的“一大”会址或红色研学实践的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红色实践。这种融讲授、探究、情景再现、展演、亲身实践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案例教学与科研教改相融合

1.采用专题+问题研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选择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将其与教材内容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解决一般性教材案例不能触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问题研究式教学法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收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教学案例,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建立更完备的课程体系。

2.采用“学中研、研中学、学中闯、学中创”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科研教改成果融入课堂,创建“学中研、研中学、学中闯、学中创”课堂教学模式,对课程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再创造,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实现教师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纲要”课“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的实践成效

(一)受益面广,师生满意度、参与度高

本教学团队自2016年来,着力向全校实施“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选课人数近10万人次。一方面,学生有所获。近年来,在学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竞赛、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中,团队教师授课班级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励。很多学生感慨:“没想到思政课还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终身受益。”另一方面,教师有所得。教学团队成员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包装教育优秀教师,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个人,株洲市高层次人才,湖南工业大学优秀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此外,还获得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奖、思政课教育教改相关荣誉奖项20余项。本教学团队指导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4项,指导红色文化等各类团体活动20余次。

(二)辐射面大,关注度高,示范引领价值提升

首先,课程育人辐射面持续扩大。在思政课育人探索与实践中,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同城异段·同课异师·同题异构”,推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同盟、全国“数字马院”联盟,同时注重组织教师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了“纲要”课育人模式的辐射面。其次,课程育人模式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近几年,学生对“纲要”课的评教满意率都在93%以上。本教学团队教师的学生评教排名连续七年居学校前列。再次,育人模式获得了上级部门和同行的高度评价。一方面,本教学团队立足现实,面对问题和矛盾,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线,不断改革、探索、实践,先后申报立项了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湖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流课程、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湖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湖南工业大学线上一流精品课程等。另一方面,本教学团队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梳理、总结,撰写的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有两个成功入选示范案例。本教学团队教师的先进事迹、学生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及其成果等被《中国教育报》《湖南新闻联播》、红网、澎湃新闻、学习强国等刊载或报道。

五、结语

思政课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如何上好思政课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纲要”课既是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又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课程,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持续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育人模式,切实增强“纲要”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 參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当代广西,2020(17):4-7.

[2] 王佳丽.地方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9.

[3] 董前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9.

[4] 易棉阳.全域思政新模式 小荷已露尖尖角[N].中国教育报,2020-11-23(5).

[5] 黄兰兰.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范畴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责任编辑:吴雪强]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立德树人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