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研究
2023-11-08杨娇
杨娇
编者按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包含任务能力、情绪调节与交往协作等多个维度,其对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可谓意义重大。本期聚焦“社会情感能力培养”话题,分析新世纪以来有关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研究的进展,并提出未来展望;探讨社会情感学习融入语文教学的原理及案例;开发构建指向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班本课程体系。
[摘要] 为适应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应当增强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分析社会情感能力的年度发文数量、研究作者与机构和研究热点主题。结果发现:相关研究经历了缓慢上升和波动上升两个阶段,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主要有社会情感的主体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策略研究三大主题。未来研究则要建立U-G-S的协同研究机制;注重家校社协同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研究;深化社会情感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推动“适性扬才、评价引导”的培养经验提炼。
[关键词] 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策略;小学生;科学知识图谱;家校社协同
2023年2月,教育部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到,要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重点培养社会情感素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后工业时代,人才转型离不开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可见,增强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数字化时代创新人才是时代使命。鉴于此,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工具,对2000-2023年我国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在研读本领域权威文献的基础上,对新世纪以来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策略的发文数量、研究作者与机构、研究主题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讨论,从而提出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未来展望。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D)为资源数据库,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界面,以小学生、社会情感、培养策略为核心关键词进行检索。为确保所需文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精确匹配、分别检索文献、期刊(核心)、硕博士论文。由此,获得总样本数据为277篇,经筛选,剔除采访实录、会议纪要非学术性文献,获得有效文献255篇。
(二)分析方法
为直观呈现新世纪以来社会情感主题的研究样态,本研究将文献计量学方法与内容分析法二者相结合。
1.文献计量法
将CNKI中的255条有效文献导入CiteSpace 6.2.R2版本中。进而选取合适的参数、节点与时间切片,从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着手,将论文作者和研究机构共现,探索社会情感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作者合作程度,以及该主题的核心研究机构等。再分别探析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挖掘社会情感领域的研究主题与核心内容。
2.内容分析法
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读、分析核心研究机构与作者的文献,同时结合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的可视化图谱,对文献进行定性分析,探索出“社会情感培养策略”的重点研究主题、核心研究机构与作者。在精读核心作者的文献基础上,进行文献内容的具体分析,从而基于“社会情感培养策略”的历史回顾,提出其未来展望。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成果年度分析
通过分析发文数量的年度变化,整体把握该领域的发展趋势。20年来,社会情感策略主题相关研究存在一定波动性,可分为缓慢上升和波动上升两个阶段。
1.缓慢上升期(2000-2012年)
该阶段发文总量为62篇,其中期刊论文60篇、硕博士论文2篇,发文总量在2012年达到第一个峰值,共计16篇。这是因为在2012年,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各地启动了SEL(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和新疆五个地区的250多所学校被选为试点,进行实证研究。由于中国SEL项目的大力开展,这一时期的论文发文量较之前有飞速增长。
2.波动上升期(2012-2023年)
该阶段发文总量为193篇,其中期刊论文182篇、硕博士论文11篇。这一时期较上一时期的发文量增长了3倍,形成了两个峰值:分别是2015年的24篇、2020年的32篇。2015年,經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社会情感能力纳入PISA评估体系,在该试点时期,2015年的发文量较多,得到了学界更多的关注。2019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和相关试验区省市相关研究团队,依托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国东中西部14个不同省市区域实施社会情感能力项目。在各项目的稳步推进中,“社会情感”主题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于是在2020年迎来了第3个峰值,共计发文32篇。
(二)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选取Citespace中的“作者”与“研究机构”分别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得出核心作者与合作作者的相关信息。
1.核心作者分析
根据普赖斯公式N=0.749×(N代表核心作者发文量,Nmax代表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该领域中最高产作者为毛亚庆,发表主题论文23篇,因而在本研究中发文量阈值等于或高于4(保留整数)即为核心作者。而当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总量达到该领域全部论文的50%,说明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
基于作者可视化图谱,统计作者发文量,核心作者主要由毛亚庆(23篇)、杨传利(9篇)、杜媛(6篇)、李明蔚(5篇)、田瑾(4篇)等5人组成。5位核心作者发文总量为47篇,占“社会情感”领域全部论文(255篇)的18.43%,这表明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2.合作作者分析
依据核心作者、合作机构的可视化图谱,结合Citespace后台合作作者中心性频次表,主要梳理出8组合作作者。依据发文题目、作者、期刊来源、发文年份、研究机构等五大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在研究主题方面,前4组合作作者主要依托国际视野、围绕国家政策,着重对社会情感的相关理论进行探究;而后4组合作作者都以毛亚庆老师为首,前往一线开展社会情感的现状与策略调查研究。在合作关系方面,8组作者的合作发文时间集中于2019-2022年,作者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与研究院,且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为三大主要研究机构,而与一线研究机构的合作较少。
(三)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1.研究主题划分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主题的高度概括,是相关学术思想和观点的精华。而关键词共现分析是依据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探测社会情感策略的研究主题与内容。基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Q表示模块值,反映网络结构,值一般在[0,1)区间内。本次生成的聚类知识图谱,Q=0.91>0.3,表明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表示平均轮廓值,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若在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数据显示,该知识图谱显示S=0.87>0.7,表明聚类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经统计分析,在社会情感培养策略研究领域可细分为六个聚类:大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社会情感、杜郎口中学、小学生。也即表明,在社会情感培养策略主题研究中,关注对象主要有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更加关注培养策略的实际操作。
根据聚类结果,进一步导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频次较高的前20个关键词(详见下表),再结合6个关键词聚类,进一步分析20个高频关键词,从中总结出以下3个主题:社会情感的主体研究、社会情感的理论研究、社会情感的实践策略研究。
2.研究主题分析
(1)社会情感的主体分析。社会情感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和学前儿童。阅读文献发现,对中学生社会情感的研究,主要基于“校园欺凌”“心理抑郁”等问题而展开,何二林、叶晓梅、潘坤坤、毛亚庆等研究者,通过对4744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越高,校园欺凌行为越少;并建议实施社会情感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
在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影响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因素和培养社会情感能力的路径。其中,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校园氛围等,主要培养路径是打造和谐校园氛围、开设专门社会情感课程或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社会情感能力,如德育课程、家校社共育等措施。
针对学前儿童,社会情感主题研究旨在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从而为未来学校生活做好准备。现有研究中,美国伊利诺伊州在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研究中,有完善的学习标准和实施机制,而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标准与机制。
(2)社会情感的理论探析。①社会情感能力的概念解读。社会情感是指,在集体组织或团体在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情绪感知。通过阅读文献,社会情感的界定,有直接定义,也有间接定义。直接定义,如郭元祥、王金提到社会情感是人的情感,具有社会性,是主体对客观世界反映的高级情感体验,是关于社会的情感。同时,还有间接定义,如社会情感学习和社会情感能力等概念界定。人是社会的人,人天然具有社会属性,因而人的情感也是具有社会性的。由此,其提到的社会情感,更加强调在集体组织下的社会属性。
综观现有文献,社会情感能力主要由发展说和关系说界定,发展说表明社会情感能力是在社会的活动中,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关系说则强调社会情感能力是非认知方面的软技能,包括目标动机、自我控制、与他人合作和管理情绪等方面的能力。可见,社会情感能力指向促进自我和社会发展,在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交往和做负责任的决策等方面的技能。
②社会情感能力项目分析。自2002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实施社会情绪能力学习的十大基本原则。美国CASEL提出了社会情绪学习(SEL),其中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交往、做负责的决定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英国开展SEAL项目,课程包括五个方面:自我意识、管理情感、动机、移情和社会技能,有基于SEAL计划的硕士论文研究,研究了英国中小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澳大利亚SEWB项目,与美国的SEL计划和英国的SEAL计划不同,社会和情感幸福有七个维度:一般社会和情感幸福、复原力、积极的社会取向、积极的工作取向、积极的学校指标、积极的家庭指标和积极的社区指标。
2012年,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國各地启动了SEL项目。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动机、同理心和社交技能五个维度,遵循英国SEAL模式,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进而支持其社会发展。
(3)社会情感的实践探索。有关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研究、社会情感能力的因素研究、社会情感能力的路径研究。
①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研究。现状研究主要基于SEL项目进行展开。毛亚庆和杨传利研究团队,在广西、宁夏、北京等地开展了“中国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学校管理综合变革研究”项目。该项目以问卷、访谈的形式,在西部农村地区、东部农村地区和广西侗族地区开展中小学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在西部农村地区学生对自我社会情感评价较低,且学生在民族、性别、年级、留守经历、家庭地理位置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还有一定空间,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应当按学段、性别等要素进行因材施教。
②社会情感能力的因素研究。影响因素分析多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运用SEL项目组开发的问卷,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问卷,如“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标准”。此外,还使用了项目组开发的学校管理调查问卷。这两份问卷都被用来研究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和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探讨了学校管理,还涉及学生的家庭资本、家校合作关系、班级社会网络的密度、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的中介作用、欺凌和学习成绩等。研究发现,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从家庭到学校和社会的所有群体。
传统学校教育偏重认知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往往导致了情感的匮乏与淡漠。社会性情感的缺失不仅会阻碍个体与他人积极交流、沟通、协作,还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学业质量。随着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SEL项目的大力推广,国内外对于社会情感学习的关注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关研究已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多采用量化研究,进行数据分析,故而更加科学、客观。
③社会情感能力的路径研究。路径研究主要基于一线中小学的实验进行探索,包含以下四大策略:
一是使用大五人格学习导向目标。近年来,心理学家通过词汇学方法,发现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由此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型(OCEAN),俗称人格的海洋。以大五人格学习为目标导向,在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中,应当注重开放性、培养责任心、注意外倾性、强调宜人性、注重神经质性。
二是尊重性别差异,因“性”施教。李明蔚在《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四川西部农村1393名中小学生开展调查,发现在社会情感能力的6个子维度: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和集体管理中,各子维度及总分都是女生自评分显著高于男生。因此,对于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要因“性”施教。
三是将社会情感课程作为内容。阅读文献发现,当前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课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开设的专门课程;另一种本质上是学科课程,是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课程当中。
四是以家校社合作驱动来实施。已有研究中,涉及家庭、学校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但有关家校社合作驱动,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较少。人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对个体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校社的三方联动。
三、未来展望
(一)建立U-G-S协同研究机制
U-G-S研究机制,主要是形成“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参与”的合作体制,坚持目标一致、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从研究机构看,经观察得出本领域主要有8组重要的合作作者,合作作者的研究机构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主题相关研究合作机构类型较为单一,多为高校和研究所,与一线的中小学没有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未来,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应建立起U-G-S协同研究机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首的高校作为主要研究机构,可以联合兄弟师范院校,依托当地政府支持,对接一线中小学实践基地,丰富研究人员类型,合作开展更为广泛、全面的社会情感策略研究。
(二)注重家校社协同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研究
家校社协同培养研究,主要是依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共同培养小學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在社会情感能力的相关关系调查中,发现其变量有:学校管理标准、家庭资本、家校合作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社会资源等。其中,家庭层面的有:教养方式、社会交往、家庭资本、家庭氛围;学校层面的有:管理模式、校园氛围、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层面的有:社会政策、社会资源、社会舆论、社会环境等,这些都会影响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因此,未来研究中应充分挖掘家庭、学校和社会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资源,加强三方联动,合力推进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三)深化社会情感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社会情感项目依托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项目,在中国多地开展调研活动,调查多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主要调查学生民族、性别、年级、留守经历、家庭地理位置、师生关系、学校氛围和校长领导力等变量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关系。由此,针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调查,未来还应在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是调查的广度问题,调查者除了分析西部农村地区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因素外,还可以研究东部或发达城市地区,在社会情感能力课程充分开设的条件下,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情况。调查的广度还需要拓宽,调研的城市数量也需要适当增加。另一方面是调查的深度问题,针对社会情感能力的调查,不仅可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还应该学习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实地考察中仔细观察。能力素养的考评并非一纸文件所能涵盖,还需要更多的行为观察与分析。
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运用SEL项目组开发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的维度主要以主体进行划分,如学校、家庭和社会。经调查发现,主要影响因素有:学校管理标准、家庭资本、家校合作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社会资源等。未来,可以在教育学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中的“人格”“情绪”“情感”“认知”“思维”等相关主题知识,基于心理学视角,进行原因的调查分析,还可以立足个体自身的人格、情绪、情感、认知和思维等多方面,开展调查研究。
(四)推动“适性扬才、评价引导”的培养经验提炼
当前,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路径主要是开设专门课程,或者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社会情感能力。在未来研究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既要适性扬才,又要评价引导。一方面,要尊重性别差异。已有文献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男女在认知、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应当因“性”施教,增强适用性、针对性,防止“一刀切”。比如,在小学阶段,女生通常偏向文静、热爱学习,自尊心较强;男生则相对比较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针对女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应该注重人际交往、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以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和外倾性为目标导向,培养情感丰富、热情和好奇心等品质。针对男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应该注重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做负责任的决策等方面的培养,以大五人格中责任心和宜人性为目标导向,培养自我可控制、责任感、谦虚和移情等品质。另一方面,要注重评价引导。当前研究中,尚未形成多元的社会情感能力评价量表,并且对能力的评价应关注过程性评价,而非采用纸笔测试获得基本知识。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技能的训练。因此,在学生社会情感的培养过程中,还要明确能力的评价量表,以便高效、准确地进行社会情感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岑今.以数字素养框架推动数字化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23-02-27.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
[3]何二林,叶晓梅,潘坤坤,毛亚庆.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调节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
[4]张倩,何依儒.小学德育课程的社会情感教育研究:基于统编版小学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01).
[5]沈伟,陈莞月.美国伊利诺伊州儿童社会情感学习标准的落实:基于霍尼格政策实施理论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03).
[6]郭元祥,王金.课堂教学何以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05).
[7]Osher D. M.,et al. Advancing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Looking Back and Moving Forward[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16(01).
[8]黄忠敬.社会与情感能力:影响成功与幸福的关键因素[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6).
[9]杨传利,毛亚庆,林丽珍.侗族地区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1).
[10]刘雨.社会分层与情感不平等再生产:兼论学生情感公平及其实现[J].湖北社会科学,2018(02).
[11]李明蔚.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17(02).
[12]郝水娥.小学生情感缺失的德育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3(01).
杨 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