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构建

2023-11-08王博洋孙维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8期
关键词:日常化价值观核心

王博洋 孙维佳

[摘           要]  对大学生来讲,形成良好的“三观”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帮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三观”。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构建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149-04

“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亨利·列斐伏尔在1936年抛出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他强调要使人成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只有通过改变甚至是革新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建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在第一课堂,而是要建立意识形态的日常化构建,这种构建融合在第二课堂和“生活即教育”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价值观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大学生群体的行为习惯映射出他们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只有真正了解和理解大学生惯有的意识形态的共性和个性,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要求的培育在大学生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与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一系列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代表一定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方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生活、教育、文化、法治等方方面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文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单位等文明建设,由此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有序的发展局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把握其历史渊源是十分必要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在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和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对中华传统智慧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需要深入理解其历史演变和社会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思想体系。在儒家经典中,“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得到了倡导和弘扬。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与儒家价值观有很多相通之处,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此外,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在促进价值观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支柱。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根本,提高全社会的思想政治素质,挖掘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构建,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才能更好地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为此,我们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社会活动中,让其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同时,政府也应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引导全社会形成道德建设合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最终,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不断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时代的要求,构建更加美好、和谐、富强的中国。

二、大学生价值观表征

所谓日常生活包括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观念。大学生的价值观在这些日常生活中得到综合反映,而大学生作为自然人、社会人,其价值观培育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契合。

(一)国家层面:大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缺位

當下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他们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事件中,他们的国家情怀是炽热且理性的;在重大活动中,他们勇于担起历史使命、时代责任,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调查统计可以发现,大学生喜欢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也会关注时事政治,其中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国内外的国计民生是他们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这恰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文明相契合。和谐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国家和个人上得以统一。同时,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重大民生事件的讨论也折射出他们对国家文明程度的关注。大学是学生在心智上成为成熟的社会人的阶段,有了个人的“三观”,他们会将个人情感代入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心中。但缺乏从个体事件中看到国家民族的文明问题、看到人类文明的进程问题的能力和视角,这也是实施教育过程中的自省,大学生的能动性未能在国家层面调动起来。

(二)社会层面:大学生鲜有自主探究制度根源

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熟练运用使他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远远快于以往任何时代,但网络消息难以甄别,导致对接收到的信息真伪难辨,在其价值形成处于分水岭的时候,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师单向输出的主题式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快速做出正确判断的需要。通过大学生对社会新闻尤其是负面新闻的关注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群体对公正、公平的追求,但是大学生习惯于参与讨论事件的过程和关注事件的结果,却鲜有探究事件归因。社会制度、社会机制方面的根源问题,一直是大学生缺乏思考和主动探究的。

(三)个人层面:大学生对他律缺乏主动关切

“00后”大学生更乐于彰显个性,崇尚独立自主,渴望年轻即获成功,处于校园集体中的大学生认同诚信、友善,更在意自我要求而非对他人的劝诫、帮助。

1.个人成功是敬业的前提

每一时期的大学生,其奋斗目标都与所处时代背景、社会价值观密切相关。当我们耳边充斥着马云、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的时候,大学生不再遵循单纯的、奉献式的爱岗敬业,他们比未经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更需要在短期内实现自我价值,也更有明确的动力和目标。

2.自律是诚信的基础

当我们天天在倡导诚实守信的时候,论文、学历、履历造假等事件在各种社交媒体传播,这让大学生的品质和诚信不断受到质疑,负面的声音不断响起。高校年年进行诚信教育,大学生很清楚要自律,但现实中自律和他律时常在博弈。例如针对“考试作弊”的问题,一些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作弊,但不管别人是否作弊”。大学生普遍认同作弊是不诚信的行为,但还是有学生会忽视作弊行为本身的不诚信属性。

3.友善以尊重独立为原则

个性独立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标志。他们比过去任何时代年轻人的个性都独立,前所未有渴望得到长辈的尊重和强烈的自我。笔者以“好朋友因情感问题导致消极,你会怎么办?”这种典型案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有一半学生选择主动关心疏导,另一半学生选择在背后关心帮助,既在心理、情感上帮助了朋友,也给予了朋友独立和尊重。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友善是理性的、保持距离的。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元化平台的利用

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目标是微观目标。为什么上大学?为了找工作,为了成功,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一些学生求学目的很简单,理想化的就是“找到与专业和兴趣相符、待遇好、稳定的工作”。当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发展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怎么办?大多数大学生赞同顾全大局。所以不管是生活化的个人发展目标,还是对民族理想的差距化认识,都要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挂钩,需要在大学生各种竞争机制中发挥导向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主要围绕24字方针有了更新,并且与各行各业相互融合,对高校思政课、专业课程等也提出了围绕24字方针展开的新要求。但是仍然有近4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些高职院校甚至有学生说不全这24个字,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疏离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是宏观且抽象的,而日常生活是微观且具体的,如何在教育内容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大学生的日常关注点等融合起来,是增强价值观教育内容吸引力和现实性要积极思考和探索的。

(一)传统教育平台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有传统第一课堂,也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第二课堂,要求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其中对大学生“三观”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思政课,说明现行的高校价值观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认为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只是看起来比较丰富多彩的“面子工程”,实际采用的教育方式、语言方式、应用手段等仍然陈旧和单一,很难让大学生真正感兴趣,学生希望能让新媒体在价值观教育中发光发热。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互联网教育平台

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是多样化的,有课堂、有传统四大媒介,更有各种App。“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反映家长、教师、朋友、自我等显性教育主体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形成中产生的影响在衰减,以各种新媒体为主的隐性教育主体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利用新媒体等隐性教育主体进行多元化多维度主体协同参与的日常价值观教育体系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建构的培育

(一)确立日常培育的积极导向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构建在教育目标上有两条原则:(1)这是促进大学生个人日常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宏观目标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微观目标在现实中存在差异,对大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影响深远,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相互交融和依附決定着价值观教育必须要将研究大学生的日常性发展需要放在首位。(2)价值观教育应当具备积极导向性,这是传统灌输式、纠错式的教育理念向积极发展式、融合式的新时代教育理念转型的需要。

(二)融入新媒体、新话语、新思维的表达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必然,第一课堂的传统教育场所由教室搬到了网上,教师不再板书,学生的奋笔疾书全部变成看PPT,但教师的表达方式却是一成不变的,只是表面改变一下授课形式,学生依然不感兴趣,导致不少正能量的专题网站和论坛萧条。由此可见,价值观教育形式的更新应该强调全方位机体的更新。首先,此类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要符合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惯于使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网络语言。其次,此类教育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比如制作高质量的、符合大学生审美需求的、颂扬中国精神的短视频,利用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

(三)构建多主体协作教育机制

高校思政课作为教育主战场,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的专业指导和系统分析,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解读,在价值观、方法论上强化对大学生的培育引导。教师需要细致思考、精心设计承载教育功效的活动,尤其注重活动开展是否能起到实质效果,引导学生养成对制度性、根源性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不做流于形式的无效教育活动。增强社会和家庭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责任意识,原生家庭往往是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的根本原因,同时要发挥学生自我教育、朋辈教育的作用。认识到在尊重学生讲求自我的同时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规范、自我管理、互助互诫的教育机制。

(四)采取科学的教育模式

1.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衡量已经不能够用以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所以大学生培养目标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构建过程中,应该确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统筹分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变化趋势,保证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还应该将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心理素质五个维度的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关于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让当代大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可以使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理论素养的培养则是保证大学生通过积极学习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其主要是为了保证大学生掌握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并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则主要是让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够真正上升到新的高度,这样才能够立足于道德层面来满足现代社会的建设需要;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为了让大学生通过不断学习逐步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总目标,再合理地将这个目标进行细分,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

2.确定科学的教育内容

当前各个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构建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总目标作指引,着重从三个维度来确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首先,通过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进行教育,保证大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促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其次,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保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通过在大學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大学生采取合理的激励方式,注重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保证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不逃避、不退缩,从而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面对的问题。

3.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在大学生的日常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培养。因此,各个高校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积极革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引导式的教学策略,这样通过突出优势互补的作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或者是短视频的形式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不但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切感,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五)以崇高的校园精神文化引领日常化构建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也是高校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优秀的文化理念。校园精神文化具体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建设中。校园精神文化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能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全身心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需要学生进行过多的言辞表达和说教,便能够让学生的精神受到启迪。尤其是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像水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随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大范围蔓延,警惕不良的社会思潮深入到我们的大学校园中,从而让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侵蚀,这也很容易对当前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造成强烈的冲击。因此,为了让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需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用先进的价值观来引领社会的思潮发展,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日常化构建的重要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构建,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日常生活的辨别性重建,将价值观铸造成融入骨血的本能,这是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构建的起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价值观表征层次丰富与个体自觉意识缺失共存的局面,提示了提升价值观教育生存状态的必要性,也说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建构的革命尚未成功。

参考文献:

[1]苗苗.对当代“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2):39-40.

[2]张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贴近”的实践探究[J].大学,2020(52):5-6.

[3]林玲.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探赜[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4):73-75.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日常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及其日常化管理研究
公众环境权利的诉求表达:激进化与日常化的内在逻辑解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日常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新视角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