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08何新燕
何新燕
[摘 要] 问题链教学法是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以问题为纽带,紧扣教学目标,将问题链条化,层层递进讲解教学内容的方法。这一方法因其自身的价值意蕴在高校思政课中广受欢迎,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设置同质化严重,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问题实施过程中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精准设置逻辑严密的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在应用中聚焦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发挥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内在价值。
[关 键 词] 问题链教学法;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157-04
提振思政教育效果、提高思政课堂吸引力,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问题链教学法,以问题为索引,将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探究问题、师生互动交流为主的新教学模式。由相互联系的问题构成逻辑关系紧密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激起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问题链教学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观点与国家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系列观点不谋而合,也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问题链教学法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内涵
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引导我们前进的方向。问题激发了实践的动力,也为创新提供了源泉。“问题”一词最早被定义为需要解答的题目,在现在通俗语言中“问题”被认为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化解、处理的一系列困惑及难题。“问题”也构成了“问题链”的基本单位,但“问题链”区分于“问题”,不是在课堂中独立分散地存在,而是由多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连接起来形成的整体。问题链教学法则是教师在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目的,设计富有情景、多层次与探索价值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问题链贯穿于教学之中,问题层层推进、引人思考,进一步推动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包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其核心思想区别于传统教学所认为的知识是由教师传授到学生头脑中的,其更加强调知识是由学生主动探索,对所学知识点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应该向学生提出问题,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能真正融入课堂。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输理论,而是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建构主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且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围绕着这一目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课堂中给学生带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为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实际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要求,能帮助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加快教学模式的转型。
2.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区分于传统的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是发现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发现与探索,主张运用此类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手段与方法。发现学习理论在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之外,还着重关注教师的角色及地位。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履行引导者职责,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采用视频、图片、动画等案例素材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中。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学生在学习中必然要经历一个自己发现的过程,自己寻找结论、得出问题的答案。这与问题链教学法的理念是吻合的。问题链教学法同样想要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3.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理论是马赫穆托夫在《问题教学》中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创建是基于他想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认知及创造能力。马赫穆托夫认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很难达成他期望的培养目标的,因为传统教学重理论的灌输,轻学生的探究,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空间,不能为学生提升创造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此情况下,马赫穆托夫认为应该借助“问题教学”,但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谈到的“问题教学”并非简单直白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精心设置问题的情景,学生置身于情景中通过独立探索、分析、归纳才能得出结论。学生处在问题的情景下,紧迫性自然产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智力去独立探索获取问题的答案。基于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这与问题链教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问题”驱动教学过程的模式,为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大体可以归纳为:问题同质化严重、问题设置缺乏逻辑性、问题设立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
(一)问题设置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巧用问题能掀起学生思维千层浪。“千篇一律,诗道未成,慎勿轻看,最能易人心手。”问题链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优质的问题,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是首选环节,只有科学合理的问题才能有效推进后续教学环节的实施。而千篇一律的问题只会降低学生的兴趣度,丧失学生的求知欲,违背问题链教学法的“初心使命”。问题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设置普遍浅显,教师直接在教材中寻找问题,看似学生积极性高,踊跃回答,但这类问题太过于依赖教材,学生不经思考就能直接在教材中寻得答案,未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二是问题设置普遍为简单、直白的提问,课堂气氛“你来我往”看似活跃,但深究提问只是细碎、零散、随意的问题,比如:“是不是”“知道了吗”“对不对”此类认知程度很低的问题。教师提问此类问题时,学生回答也会十分简單,难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三是脱离学生实际,同一课程对待不同的学生设置的问题完全一致。教师在设置问题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认知水平。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学生思维活跃,面对当前两个大局交织的形势,他们会产生许多困惑。问题应该从学生的困惑讲起,回应学生的时代之问、人生之问,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理应根据他们的认知层次或专业方向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链,但实际情况却是同一课程的同一问题链应用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
(二)问题设置天马行空:缺乏逻辑性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问题链教学法是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但重要环节在于如何将问题形成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链”。这就要求问题链中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问题的简单相加或集合,更不是天马行空随意设置。问题与问题之间应存在内在的逻辑,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就当前高校思政课运用问题链教学法的情况而言,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重视以问题呈现,轻视问题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问题层次性不强,问题之间缺乏合理性、递进性。问题层次性不强,难度一致,通过问题无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应是从浅入深的,由表及里的。各个问题之间不能相互脱离,要有关联性,问题设置不合理,问题流于形式,不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问题缺少递进性,不利于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问题链设置未从整体上来把握,在设置子章节的内容时没有考虑大模块整体的教学目标及内在的逻辑性,这会导致问题链与问题链之间缺乏逻辑性。思政课教学无论是从专题还是章节来看,都得从大的模块或者单元上来把握每个课时的内容。从整体性上来把握问题链的设计,有助于逻辑的严密性,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问题设置信马由缰: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不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问题链”教学应当是师生全员参与,并非由教师全权解答问题,应更加注重思维的开放性,以“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思维的“千层浪”。然而,在高校思政课应用问题链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设置跳脱出学生主体的现象,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存在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进度节约时间,在问题发布后未能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课堂中更是经常打断学生的思路,还时不时暗示学生答案,甚至自问自答。这导致学生还未深入思考问题,答案就已经揭晓,影响了学生主体思维的培养。二是存在部分教师提问时,选择的对象多为成绩偏中上游的学生,忽视了其他水平的学生。这并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反而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没做到一视同仁,对待学生有失公正。三是存在部分教师设置问题时,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问,多是让学生被动思考,影响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被束缚,影响学习与思考,课堂的参与效果大大降低。
三、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施中的改进策略
(一)明确导向,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防止问题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问题需要具有导向性,导向明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1.提高站位,强化思政教育的引领
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使命在肩、责任重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传达好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过于随意,站位要高,方向要正确,才能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工作。比如思政课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成为新時代改革创新的生力军,问题可以这样设置。以国之重器为主线,设置为:为什么国之重器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针对这个问题,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讲述国之重器的重要性,在近代由于科技创新的落后,导致我国落后挨打。了解了“为什么”,接着了解“怎么做”,设置第二个问题:如何将国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通过案例讲述依靠创新这一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将国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再结合我们抓住创新这个关键,设置第三个问题:新时代十年国之重器取得了哪些新突破?学生通过三个子问题形成的问题链,层层分析与思考,强化思政引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领悟创新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创新是引导发展的第一动力。思政课重在价值引领,结合问题链呼吁青年要具备创新意识,并提升创新能力,勇担历史赋予的重任,牢记科技创新的使命,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2.精准设置,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千篇一律,并不是来自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从教材中直接生搬硬套过来的,或是从其他老师、其他平台搬过来的。这种毫无针对性的问题,非但不能成为教学的起点,还会影响问题链教学。教师精准设置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这既遵循了国家对思政课顶层设计的要求,保证思政课“讲政治”,又结合了学生实际,提升了学习热情。提高问题的针对性,需要教师完美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精准掌握教学对象情况,才能契合学生实际设置问题。例如在讲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内容时,设置的问题链可以精准结合学生专业。因为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就包含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精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具体分析强国目标及实现强国目标面临的困境,问题具有针对性,学生思考会更加深入,教学效果也会更显著。提高问题的针对性,还需要教师善于进行问题调查,了解学生思考的问题。从“小切口”出发,以问题为突破口,将知识点内容转变为学生乐于思考的问题,有效回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切,让高校思政课回归生活、贴近学生。
(二)逻辑严密,提高问题的层次性
优质的问题链应层次性强,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能聚焦教学目标这个“主线”,且能相互串成“链”。这样的问题链才能呈现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思考。教师问题设计要有逻辑性,提高问题的层次性,体现思维的进阶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立足教材,设计连贯性的问题
“问题链教学的核心归根到底是要呈现能够展现课程主线和教学目标的大问题。”设置问题应当立足教材本身,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总结出问题。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只有系统整合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将教材中分散的元素连贯起来,进而激发出教材的内生活力。高校思政课采用的教材均为国家统一版本,教材内容繁多、体系复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很难建立完整的知识板块,这不利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在问题链设计中教师要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立足教材回归课本设计出具有连贯性的问题链。以“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一内容为例,从漫谈马克思开始设置第一个问题:马克思是谁?回归经典,从马克思的原著中探寻马克思;紧跟着抛出第二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你知多少?从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引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及特征;接着抛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借助案例,从国际视野中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力量。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将问题与教材内容连接起来,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能回归教材,将知识点的内容“串”成一个“链”,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建构。二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连贯性的问题,逻辑性更加严密,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是互通的,巧用知识迁移,完成知识建构。
2.立足整体,全面把握问题链
设置问题链属于教学设计的内容,这是在教学实施之前对教学过程的预设,设计出逻辑严密的问题链需要教师立足整体,不拘泥于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不拘泥于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点。对完整的教学流程作出合理安排。从课堂开始的提问到课中的连续发问,再到课程结束的归纳提问,伴随着上课进程的推移,问题也在教学环节中得以解决。立足教学整体环节构建问题链,更加具有层次性,这既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他们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逐个击破问题。此外,设计逻辑性强的问题链,还需要立足教学整体内容。对教学内容做好整体安排,统筹好单元模块、系列专题的知识点,厘清教学重难点。问题链中各问题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形式的递进,更应该是内容上的递进关系,立足教学内容,课堂活动围绕重难点,从整体上把握才能设计出内容层层递进的问题链。通过教学内容的由表及里,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问题,把难懂的理论讲透彻、抽象的概念讲明白、晦涩的知识变有趣。只有完整准确、逻辑严密的问题链,才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助推思政教师把理论讲透、讲活,帮助学生消除思想困惑,加深对课堂内容的了解。
(三)聚焦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问题链的设计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1.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链
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技术技能和困惑点出发,聚焦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贴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实际设计的问题链,能真正引人思考,引起共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破除思想困惑、解决难点疑点。首先,设置问题要走近学生,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學生的实际情况,不仅是学业方面的情况,还包括在生活上面临的困惑。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收集,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出来,这样在设置问题时会更加具有目的性。其次,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问题的关注度。引导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具备问题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任务或者给出具有迷惑性、探究性的观点,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并充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这样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学生感兴趣、愿解答的问题链。
2.关注全体学生,应用问题链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在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时,课堂发问只是针对部分学生。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时应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不能只提问成绩好、积极发言且能作答的学生,要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到全体学生,教师可利用小组探究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对于难度较低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共同探究并在必要时给予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抛出的问题得到学生回应后,一定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与有效的反馈,这样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1.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0(9):4-11.
[5]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6]王静.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21(11):95-99.
[7]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22-24.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