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11-08应良波徐飞跃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应良波 徐飞跃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举措与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如何真正做到协同发力、同向同行、知行合一,需要思想上统一认识,组织上协调配合,方法上不断创新,行动上步调一致。从高职院校“系统观念、问题导向、自信自立”办学导向出发,围绕立德树人总体目标,明确课程思政“决策、执行、保障”主体职责,健全“管理、培养、运行、保障”机制,优化“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主线,为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提供有益样本。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3W1H”;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105-04

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优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是推进“三全育人”走向纵深,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各高校结合办学优势和特色,从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内涵特质深入分析到协同机制、实践路径创新探索方兴未艾,但对课程思政建设统一认识、协同配合、教学落地、资源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困惑与争议亟待厘清。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解读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文件旨在引导各类型教育从“重教学”向“重育人”转变,全方位全员参与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理论教育与各课程育人实践相结合,以全面优化育人体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文件明确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提出了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分专业分课程推进、教师意识与能力提升、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等任务,引导各地各高校健全推进机制,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厘清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关键要素,抓住工作的着力点是全面提升工作成效的关键。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开展了研究分析。武群堂认为要着力发挥思政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李江等认为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决策机制。李国娟等提出要从“课程为基础、思政为重点、教师为关键、院系为重心和学生获得感为成效”等五个层面把握着力点[3]。吴月齐等提出理论课程、教师观念以及校园文化与实践育人是工作的着力点[4]。邓海龙等则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推进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综合分析两个“纲要”的指导思想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探索,管理层面的“设计—运作—落实”,教学层面的“教师素养与能力提升—课程育人实践—专业特色凝练”,行政部门的“资源平台搭建—激励机制保障—评价模式改革”等关键要素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上海复旦大学构建了课程思政“方法、教材、质量提升、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五大工作体系;北京联合大学提出了“学校要有氛围、学院要有特色、专业要有特点、讲授要有风格、成果要有固化、课程要有品牌、教师要有榜样”等七大目标;南京大学实施“熔炉工程”,强化使命担当,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教育实践[5];东北大学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构建“十百千万”工作格局,推进示范课程、示范专业、教材教改、师资建设、考评体系、理论研究[6]。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构建“校—院—课”课程思政组织体系,实施课程思政卓越项目;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实施“专业思政试点、课程思政示范”等六大工程;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互联互通工作机制[7];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绘“一张线路图”,夯“两大核心基”,建“三支专业队”,抓“四个着力点”,构“五环关键链”,布“六块保障格”,构建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8];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以“知行合一,名师与团队培育工程”“润物无声,高水平课程建设工程”“交通工匠,最美交通人培育工程”等體系框架[9]。以上探索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工作环节、指导保障等方面的优化;课程思政理念、建设管理、师资培养、课程育人等方面的支持管理举措;课程思政协同平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育人品牌建设等的创新。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聚焦

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张博(2022)认为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部分主体对“课程思政”认知度不高,比如专业课教师思想意识存在偏差,高校各部门的主体责任不明确,学生政治观念思想认知尚且不足等;“课程思政”建设合力协同不足,如教育主体之间协同合力不足,各类课程之间协同合力不足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案不系统,存在课程体系建构困难,培训指导不够到位,制度保障有待落实,教学评估亟待完善等问题[10]。姜嫄(2022)认为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依然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多数建设成果“泛”而不“精”、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主要是高校的配套制度建设重视不够,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体系脱节以及部分专业教师育人意识与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11]。对于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庄旭旺(2022)认为课程思政的低效化教学现状,具体表现出标签化、碎片化、生硬表面化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当前对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属性挖掘不足,对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并且缺少主动建设课程思政的意识,致使思政价值的实现效果不够凸显,且评价方式也有待优化[12]。郭慧,李峻峰(2022)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存在认识不足,观念不到位;教学实施的主体责任不清晰、分工不明确;教学方式有待提升;教学资源不足,教学体系未建立等问题[13]。

三、高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一)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协同育人工作体系

1.强化理论研究,形成共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存在于社会大系统之中,会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和制约,也就是需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处于统一和谐环境之中”[14],其内涵是一种科学的协同育人观。应当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一高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出发,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以马克思主义协同育人理论为行动遵循,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出发点、认识论为着力点、价值论为落脚点,厚植协同育人理念、谋划协同育人顶层设计、细化协同育人行动、营造协同育人环境,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形成构建并探索实践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2.强化顶层设计,健全育人工作组织。围绕“立德树人”总体目标,高职院校成立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专业系为核心的学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中心,以组宣、学工、教务、科技、人事等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专业系为基础形成学院层面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运行保障中心。研究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党委在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中的责任主体,确保党对学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主导权;明确课程思政细化落实行动,确保每门课程、每个团队作为执行主体在学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的主体性;明确各职能部门作为保障主体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的支撑性。

3.强化机制建设,健全育人工作体制。着力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协调配合机制、师资培养机制、规范运行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四大机制。一是搭建党建思政协同平台。出台落实《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监管,营造思政育人文化环境。二是搭建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依托“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平台,开展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线上线下培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修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教师年度考核》等评价管理办法,规范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行为,提升育人意识与能力。三是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对一指导教师、系党员干部和课程团队,共同开展课程思政集中培训、集体备课、集中听课评课,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堂教案、课程评价,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课程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组织与方法、课程评价模式与标准。四是加强课程思政育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将课程思政纳入《专业与课程建设标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管理规范,实施專业、课程、教学质量诊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专项工作督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综上,通过各部门互联互通,协调工作路径与方法,全面优化政策激励环境、师资培养环境、资源配套环境、思政育人环境和校园治理环境,协同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工作。

(二)坚持问题导向,细化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1.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工作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改革工作都是在不断面对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中产生、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5]。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而言,着力探讨课程“为什么要思政、融入什么思政元素、在课程哪里进行思政、课程怎么思政育人”等基本问题,有利于厘清课程开展思政育人的价值导向与建设路径,把握课程思政特点和工作规律,真正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2.做好整体设计,厘清工作思路。一是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与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梳理优化课程育人目标,分析本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侧重点及对专业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深入分析课程思政育人的必要性,源头上弄明白为什么要课程思政的问题(“Why”)。二是围绕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内容体系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提炼“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解决课程融入什么思政元素的问题(“What”)。三是围绕课程思政元素提炼,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思政育人方向,深入分析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合路径,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的融合点(“Where”)。四是围绕课程思政育人融合点,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育人方向,深入分析本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具体教学方法,研究分析课程思政育人的方式方法(“How”)。

3.坚持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领。坚持在课程体系中,根据学科的特色和专业技术知识,做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探索实现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开展有效教育,做好专业课程的引流与课程教育责任的有机结合,通过实现教育综合性改革,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课程思政的独特价值和育人效能,推动相关课程从本源上价值、知识和能力的三体合一,达到在当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扩展隐性和显性结合的思政教育功能,在兼顾教育成效的基础上拓展教育的边界,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不断挖掘教育的深层次意义,动员所在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育力量,赋能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职能,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润物细无声;同时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的重塑和传承,使知识传授在价值引领和塑造的过程中实现升级。

(三)坚持自信自立,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品牌

1.搭建数字平台,推进共建共享。着力打造了集“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平台、课程思政模块库、课程思政大赛平台、课程思政成果展示平台”于一体的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平台,统筹推进教师课程思政系统培训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分类共享共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典型案例分类展示、课程思政竞赛评比与成果培育数字化管理,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能。一是依托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平台提供的课程思政理论、教学设计案例、课程思政示范课等培训课程,引导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内涵本质,理解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重难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二是依托课程思政模块库按照育人元素分类提供的大量课程思政优质思政案例视频、教学资料、案例视频等育人素材,帮助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建设优质校本课程思政特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三是依托课程思政大赛平台,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教学设计等比赛和评比活动,并进行优秀课程思政作品的展示和留存,通过以赛促教,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四是依托课程思政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校内优质课程思政在线课程、示范课堂、微课,促进全校教师交流学习,展示校内优秀课程思政教师或者课程思政教师团队风采,发挥优秀教师及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2.坚持自信自立,打造育人品牌。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凝练专业群和专业(学科)课程思政品牌,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品牌文化,不断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力。探索常态化开展以“系部主任说一系(部)一品、专业(教研室)主任说一专(学科)一特、主干课程负责人说一课一策”的课程思政“三说”活动,形成了一系一品的独特思政学科体系,如在农经类专业植入“学农、爱农、尚农、从农”育人元素,打造“知农爱农,强农有我”育人品牌;旅烹类专业融入“学食、懂食、创食、惜食”育人元素,推进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培育,打造“民以食为天,生以匠为师”品牌;汽车类专业实施“匠心凝聚力量 行动成就未来”工程,将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打造“匠心引领,技精创新”品牌,培育新时代“匠人”;艺术类专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故事等元素融入红色主题数字展馆、乡村振兴文化礼堂等实训项目,打造“以艺为媒,学史增信”品牌,培养爱国“艺人”;公共基础类课程中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打造“以美育人,启智润心”品牌,助力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形成“系系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3.树立人格自信,提升队伍自觉。要不断提升新时代环境下课程思政专业教师队伍的自觉性,树立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品德追求,育人先育己,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树立“躬身入局,置身事内,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的教师思想道德底线。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要修炼自身理想、信念、价值观、格局,树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和主力军的理念。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教师的思想价值认同感,强化广大教师课程育人的自觉意识,提升专业拓展能力,增强理论学习意识,重视教师德行建设,规范言传身教行为,努力成长为指引学生方向的“新时代引路人”。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舉措,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有效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既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更高要求,更是高校提高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在课程思政建设行动中,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直面建设中理念、主体、资源、参与等碎片化现实困境,建立健全“信任、协同、整合、参与”的协同育人行动路径,不断夯实课程思政价值意蕴,推动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共建、课内课外同频共振,构建良性互动课程思政建设格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6):33.

[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J].中国电力教育,2020(6):6.

[3]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4]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5]胡金波.实施“熔炉工程” 锻造时代新人:南京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Z1):7-11.

[6]东北大学以试点单位和示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上培养家国情怀[N].中国教育报,2020-06-15.

[7]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培养高职院校时代新人[N].中国教育报,2020-07-06.

[8]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推课程思政建设,确保《指导纲要》落地见效[N].中国教育报,2020-07-06.

[9]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培育新时代交通人才[EB/OL].(2022-05-02)[2023-04-13].http://zj.people.com.cn/n2/2022/0502/c370990-35251 491.html.

[10]张博.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11]姜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

[12]庄旭旺.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13]郭慧,李峻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J].职教论坛,2020,36(7):163-16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