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制度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证融合研究

2023-11-08张燕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8期
关键词:课证会计专业证书

张燕红

[摘           要]  “1+X”制度的推进、双证毕业的要求、产教融合的加深,都迫使将“1+X”证书的内容融合到课程中,建立以证书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证融合。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1+X”制度落实数据着手,从证书选取、教师胜任力维度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证融合实施的问题,进而从证书、课程、院校、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课证融合的策略。

[关    键   词]  “1+X”制度;课证融合;DACUM职业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057-04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数字化、智能化经济的转型,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运用性不强、创新性不高、课程内容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2019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将“1+X”制度融合到高职财会类课程体系中,开展课证融合,推进产教融合,不但解决了“1+X”证书培训教师资源不足与证书覆盖面不广的问题,还能优化课程体系,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二、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落实情况调查分析

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国家推出了“财务共享服务”“大数据财务分析”“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智能估值数据采集与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了了解课证融合及“1+X”制度的落实,本文从学生“1+X”证书培训现状、教师“1+X”培训能力及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反馈三个维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考取情况。学生“1+X”证书培训现状从培训方式、证书类型、通过率(平均)等层面展开了调查;教师“1+X”培训能力以年龄为界从教师参加“1+X”频率及教师拥有“1+X”证书的数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与“1+X”证书有无关系,本文收集了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期间企业对相应岗位学生职业能力的适配情况,设置了适配率和职业证书人均拥有率两个指标。具体调查结果如文末图1。

(一)学生“1+X”证书培训现状

高职院校对“1+X”证书培训多采取利用周末或晚上在考试前一个月由教师线下集中培训,但也有一些院校线上听课、线下辅导混合式培訓,更有极少数院校完全采用线上培训。院校没有采用线下培训主要是教师资源匮乏、培训时间难以协调所致。另外,对于国家推出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院校选取的培训类别也不尽相同。较多院校选取了“财务共享服务”“大数据财务分析”“业财一体化”“智能财税”职业技能证书进行培训,而这主要基于国家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推进。

(二)教师“1+X”证书培训能力

教师“1+X”证书的培训能力影响着学生证书的通过率,关乎学校“1+X”证书培训的开展和“1+X”制度的落实,也是院校实施课证融合的因素之一。教师“1+X”证书的培训胜任能力也是影响高职院校课证融合的主要因素。调查可见,20~30年龄段的教师每学期的参训频率为0.8,参训频率最高的教师集中在30~40年龄段,但40岁以上的教师对新的知识、新的软件却抱有抵触心理,并没有参加对应的“1+X”的培训,参训评率和证书人均拥有率都比较低,对学生“1+X”证书的培训能力较弱,因此,院校的“1+X”的培训工作也多是由30~40年龄段的教师担任。整体来看,教师对“1+X”证书的培训能力参差不齐,但若将“1+X”证书的相关内容融合到相关课程,教师的胜任力更显不足。

(三)学生工作适配度调查分析

“2+1”培养模式的出现、“1+X”制度的提出、双证毕业的落实,最终目的皆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过渡期,适应工作需求。在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适配率和职业等级证书人均拥有率的调查中发现,职业等级证书拥有率与就业岗位适配率是正相关的关系,学生考取了相关的职业等级证书,能够帮助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与该证书相关的岗位技能要求。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对自己的就业岗位模糊不清、摇摆不定,即使确定了目前的就业岗位,也难以避免未来跳槽的可能。为了使所有学生在毕业时或未来跳槽时能够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高职院校应将“1+X”证书的技能进行全覆盖的培训,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路径就是将“1+X”证书的内容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中,实施课证融合。

三、“1+X”制度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证融合问题

(一)职业证书考取功利性强

“课”代表着人才培养,“证”代表着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课证融通”可实现育训结合、精准育人,加深产教融合。但随着“1+X”制度的落实,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学生对于职业证书的考取目的认识不够,功利性较强。目前,职业证书种类繁多,良莠不齐。高职院校在选取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等级证书时,没有从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出发,也没有考虑证书的含金量,而是从经济效益和通过率出发,选取了一些投入少、较为容易考取证书类别;学生在选取自己考取的证书类别时,也没有结合自己将要就业的岗位需求,以是否容易通过为选取标准。证书功利性导致含金量较高的证书无人选择,“水”证书却人满为患。功利性的滋生使证书失去了推行的初心,阻碍了课证融合的开展。

(二)教师胜任力不足

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以及特定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态度的综合”。在“1+X”制度背景下,教师胜任力也蕴含了新的含义。教育理念是“1+X”制度下教师胜任力的核心,教师能力在教师胜任力结构中扮演着主体性作用,专业发展是教师胜任力的基础条件,教育科研是教师胜任力的支柱。在教师胜任力结构中,教育理念与教师能力与“1+X”证书的要求相差甚远,较为突出的是教师不具备“1+X”证书所需要的实训教学能力。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虽然教师拥有相关的证书,但对学生的培训效果欠佳,这就是教师胜任力不足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弱,但也存在教师懒惰、不思进取的原因。另外,系统化的线下培训欠缺、校企横向科研体系不够完善也是造成教师胜任力不足的一个原因。

四、“1+X”制度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分析

对于“1+X”制度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构建,主要采用DACUM职业分析法。DACUM分析法因其科学性、高效性及经济性的优势,深受研究者的喜爱,广泛应用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构建及各种能力标准的制定。在DACUM职业分析法下,首先聘请了包括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及企业财务经理等20余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于我院学生毕业就业较多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从共同能力、岗位技能、智能化技能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然后将研讨后的能力要求设计成问卷,发放对象是企业的会计人员、会计经理、各个院校的会计教师,然后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对职业能力再进行筛选、验证,最终确定的会计职业能力如下表1。

五、“1+X”制度下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证融合策略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实现课证融合,首先学校正确解读“课证融合”的理念,课证融合不是为了完成双证毕业的要求,也不是将课程教学与职业证书培训简单叠加,更不是以此通过率作为招生的筹码,而是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加快产教融合,以人才带动经济,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在此理念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定方向——确定融合职业证书类型

在职业证书泛滥的今天,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职业能力标准、数智化发展、证书培养目标和培训内容,选择质量高、实用性强的证书类型。为了确定我院要融合的证书类型,聘请了一些学生就业较多的单位如代理记账机构、制造型企业、外贸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共同商讨,最终确定的证书类型如表2。

(二)融课程——构建模块化融合课程

初级会计证是大数据与会计的老牌证书,对于该证书的考取,也为了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课程。将业财一体化、财务共享服务、智能财税和财务机器人职业证书的内容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融合,建立课证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虽然都设置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但在课程设置和证书选择上不尽相同,因而课证融合时,要坚持一院一专一方案的原则。目前,我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存在职高、普高与中高职一体化三种类型,在设计课证融合方案时,要结合每种类型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考证需求设计三种融合方案,课程与证书融合时,遵循“进退增减”机制,要不断修订课程的类别。大数据与会计普高类型课证融合的模块化课程如表3。

(三)改标准——奠定课程实施新要求

将“1+X”证书的技能内容融合到相关的课程章节中后,就必须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及教材选用上进行全新的制定。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选用教材、组织课程教学及考核的主要依据。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将“1+X”证书分配过的内容以新的章节或穿插到其他相关章节的形式融合进去,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课证融合初阶段,还没有涵盖教学大纲所有内容的教材,教师可以选用两本及以上的教材,从这些教材中选取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章节,编制适合本院学生、迎合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自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依据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的教学方式。课证的融合也体现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以证代考或考证结合的灵活评价方式。课程标准的修改,奠定了课程实施的要求,指明了课证融合的方向。

(四)投资源——保障课证融合实施

课证融合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是院校资金投入较少。融合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职业等级证书也由单一的初级会计证衍变为财务机器人、智能财税、业财一体化多形式的证书,这些证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需借助多元化的软件支撑。为了保障融合后课程的日常教学,高职院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引入软件,构建计算机,创建实训机房。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企业课堂”,让学生能够随时走出学校,踏入企业,检验自己的技能,形成边学边检的良性循环,实现毕业即能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无须二次改造的办学目标。

(五)強师资——优化课证融合工具

教师是课证融合后课程的讲授者,是课证融合的实施者。课证融合后,技能证书内容融合到课程中,技能培训也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全覆盖地提高教师胜任力是课证融合推进的关键。高职院校需采取对应的措施,提高教师参与职业证书的培训、课证融合工作。首先,高职院校应把职业证书培训进行量化,每学期至少一次,并将其加入每学期的期末考核中,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其次,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的、系统的教师培训考核制度。虽然教师参与培训时,培训机构会以证书获取(60分)作为评价,但证书获取条件中,考勤和作业占了较大的比重(50%),获取证书不能成为教师技能培训合格的唯一标准,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自己的教师培训实践考核指标,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加快教师胜任力的提升速度,推进课证融合的深度。此外,高职院校重视人才的引进,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丰富教师队伍。

六、结论及建议

课证融合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也是课程设置创新化的手段。在课证融合过程中,政府要下达引导性和鼓励性政策,在提高课证融合热情的同时避免功利化;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软件引入与实训室建设,为课证融合提供条件的同时,客观评价课证融合的效果,避免求量不求质现象的出现;教师要秉持初心,勇于挑战,加强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为课证融合拾柴添火。三管齐下,终能实现课证融合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实用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杰.“课证融合”模式在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中适度推行的探讨[D].厦门:厦门大学,2014.

[2]左宗姣,彭智军.“课证融合”视阈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铜陵学院税收学专业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3(2):120-124.

[3]赵春芳,钟平.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合研究: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3(9):216-218.

[4]张晓丹.基于1+X“课证共生共长”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探索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2):33-36.

[5]刘惠娟,宋新硕,邓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9):78-83.

[6]董静.“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证融合”模块化教学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9-21.

猜你喜欢

课证会计专业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中职助产专业“一专两岗、课证一体”课程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