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化妆品解析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11-08曾蓉龙瑾
曾蓉 龙瑾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而专业课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化妆品解析及应用课程为例,通过剖析本课程的教学现状,从基于“岗课证”重构课程框架,构建“思政+专业+行业”的教学团队,重塑课程教学目标,整体设计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推进“三全育人”,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六个方面重点阐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本课程通过以上改革与实践,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水乳相融”。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化妆品解析及应用;教学改革;医学美容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049-04
“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特别是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1]”,为高职院校随即全面推进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教师80%是专业教师,开设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课的学习”[2]。这一数据说明专业课教师是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群体,专业课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介绍高职医学美容技术专业课化妆品解析及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期为同类型专业课提供课程思政建设借鉴。
一、课程概述
化妆品解析及应用是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大二开设的专业课,共48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安全用妆、诚信营销、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熟知化妆品的分类、剂型、常见原料及营销技巧,分析主要功效性成分的作用特点和优劣,复述化妆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说出化妆品的配方原则及新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内容,并根据求美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化妆品选择建议。本课程旨在培养未来从事化妆品讲解、销售,胜任美容导师岗位的人才。
二、課程教学现状
(一)“岗课证”融合欠紧密
基于建构主义的职业教育课程认为技能学习本质上是基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建立实践共同体,追求学用一致,强调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3]。在教学内容上,课程内容虽体现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但尚未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课堂上讲授化妆品原料与剂型、功效性成分理论知识偏多,而结合美容导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运用化妆品知识的教学设计偏少。“岗”即市场岗位能力需求,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更新迭代会引起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4]。美容行业为更新换代迅速的朝阳行业,教学内容对美容行业最新市场岗位能力需求的调研以及行业新技术、新业态的纳入具有滞后性。“证”即1+X证书,是学生学习后获得关于某种专项职业能力水平的证明[4]。本门课纳入了美容师(中级)职业等级证书考试的部分内容,但融合过于片面与牵强。在课时分配上,本门课理论课时为44学时,实训课时为4学时,理论与实训课比例分配不合理,学生在课堂上“做中学、学中做”的时间不足。在育人主体上,企业与学校存在壁垒,在知识教育、技能实践、资源共享等方面良性互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素养尚需提高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要解决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分离的育人问题,是对课程和思政的有效融合,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程思政教学素养[5]。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实现价值塑造。本门课的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以下困境:第一,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面,尚未有效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之间的融合。课程可供挖掘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然而如何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具体的融合路径是什么,思路不清晰,未形成本门课的思政育人特色。第二,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面,现有的教学策略不能平衡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思政元素通过何种途径融入专业课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案,部分教学内容思政元素的融入过于生硬,导致学生的思政获得感不高。第三,在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方面,资源种类单一,资源内容与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结合不够。第四,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面,重结果而轻过程,评价主体单一。
(三)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
“所有关于教的问题的思考和设计,都应以对学的理解和把握为基础。”[6]在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之初,通过对学生的情况尤其是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审美跟风,选品盲目
学生向往美、追求美,对能让自己和周围人变美的化妆品十分感兴趣,然而在审美和化妆品的选择上容易受流行的影响。根据学习通线上问卷显示,85%的学生在选择化妆品时主要根据广告或身边人推荐,对产品具体的成分和功效不清楚。76%的学生使用过国产化妆品,吸引她们购买的原因是便宜量多,在经济允许、购买力提高的情况下更想选择国外大牌化妆品。59%的学生愿意尝试中药化妆品,剩下的学生认为很多中药提取物作为功效性成分加入化妆品中是否能产生实质性效果值得怀疑。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中医药美容养颜文化及对民族化妆品品牌缺乏认同感。
2.安全意识不足,法律观念薄弱
随着2021年1月1日新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国家对化妆品安全及功效的更加重视。通过课前问卷发现,不到30%的学生知晓新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91%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特殊化妆品的种类,83%的学生认为选择化妆品首先看功效而不是安全,87%的学生觉得安全使用化妆品仅仅是在保质期内使用化妆品,对化妆品的违法成分尚不清楚。
3.利重于信,职业道德经受考验
通过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也有化妆品销售业绩要求,为了让美容院、顾客更加认同产品、提高销售量,工作中有时会面临诚信的考验,例如是否选择夸大产品效果博取消费者的眼球等。
4.不愿劳累,缺少服务意识
美容导师作为化妆品厂家代表或者品牌讲师,需要经常出差开拓市场,学生认为美容导师出差奔波辛苦,更倾向在舒适的环境下迅速积攒财富。企业反馈近两年实习生离岗率较高。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一)基于“岗课证”重构课程框架
教学团队多次赴化妆品公司进行岗位调研,梳理美容导师岗位核心素养,对接美容导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运用,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析与重构,重构后分为认识化妆品、化妆品原料与剂型、肤用化妆品、其他化妆品和化妆品营销实务五个模块,并且融入新的政策法规、化妆品与皮肤微生态、化妆品直播营销等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业态。课时分配上,加大实训课时占比,积极推进理实一体、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基于岗位情景学习,提高参与度和完善岗位胜任能力的训练。课证融通上,选择更加贴合岗位的证书——第四批1+X证书皮肤护理。基于皮肤护理职业等级证书的内容,将该证书中的化妆品选择与搭配模块的内容融入课程具体子任务中,学生在课上既分析皮肤又讲解、搭配、营销化妆品。
(二)构建“思政+专业+行业”的教学团队
与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接,任教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加入课程团队,思政课教师协助专任教师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教学环节。邀请来自美容行业化妆品公司的企业导师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教改活动,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携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等。通过组建优势互补的“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跨学科、跨领域、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在研讨交流、集体备课中制定了化妆品解析及应用课程思政教育的整体规划,立足学科专业特征和当下学情,梳理具有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并完成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
(三)重塑课程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激发对中医药美容养颜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加强对民族化妆品品牌的认同感;遵守新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理解并重视安全用妆;认同诚信宣传、营销化妆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于服务、善于沟通表达、团结协作。
能力目标:具備对各类化妆品进行分析、讲解、搭配和营销的能力。能灵活运用化妆品知识为不同肤质的顾客提供有针对性的化妆品选择建议。
知识目标:归纳化妆品分类和特性、主要功效性成分及作用。列举化妆品剂型、常见原料和配方原理。说出新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安全相关内容。
(四)课程思政整体设计
1.课程思政目标设置思路
在课程设计上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突出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基于学情分析及美容导师岗位核心素养要求,结合课程的三维目标,提炼出四个层次的思政元素:第一层:中医药文化自信;第二层:安全用妆;第三层:诚信营销;第四层:吃苦耐劳。
2.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思路
实施“导—学—研—用”课程模式。课前通过在线课程的任务清单导学,课中师生互动探究学成分,小组合作探究研学鉴别比较,学以致用分析选择和推销化妆品。导: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载体,课前线上导学,发布学习任务清单。学:课中以企业产品为示例,学习不同类型化妆品的原料、核心成分等。研:结合岗位典型情景,小组合作研讨鉴别功效类似化妆产品、化妆品组合的搭配等突破难点。用: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用所学知识为不同肤质人群选择、搭配、营销合适化妆品。开展多样化师生、生生互动,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式学习、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让其在思考、研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格和专业技能。从知识本身、行业现状、课内外体验实践探索“聚焦知识—放眼行业—体验实践”三个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3.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思路(见文末表1)
(五)以课程为载体推进“三全育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总格局。以课程为载体,推进“三全育人”的具体举措如下。
1.育人主体由单一转变为多元
构建“学校—企业—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邀请美容导师订单班的企业导师参加课程教研教改活动,参与课程部分内容的教学及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评价等,校企联合开展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多种活动。同时,协同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企业文化、企业劳模精神融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中,突出校企双元育人的特色。毕业校友是学校育人的最终成果,校友的肺腑之言、人生之路更具有说服力。[7]通过整合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校友资源,将优秀校友的职业规划、工作态度、人生经验等内容以短视频、案例的形式融入化妆品解析及应用教学中,并定期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与在校学生交流,学生正面感受榜样力量的同时,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以“为母亲选择一款抗衰化妆品”为代表的实践活动,让家长参与课程活动中,发挥家庭育人的功能。
2.育人过程阶段性转变为全过程育人
思政育人过程贯穿本专业学生从入学到实习的“识岗—融岗—顶岗”三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前识岗,课程开课之前,除了专业思想教育以外,与订单班企业联合开展“职业体验周”活动。学生利用长假到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美容导师职业体验,活动内容包括职业体验、职场沙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第二阶段为课中融岗,实施校企双元教学的同时,引进化妆品企业产品进入课堂,让学生在岗位典型任务情景中分析和运用企业产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云课堂连线优秀的美容导师,观摩如何在美容院活动现场进行化妆品搭配与营销,并在模拟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完成实践练习。第三阶段为课后顶岗,订单班学生在最后一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美容导师岗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并持续追踪学生实习情况。
3.育人形式固化转变为全方位育人
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多途径多场域的育人活动。结合社会热点、时事政治从正、反两个方面选择化妆品相关典型的案例開展线上线下头脑风暴、辩论、研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第一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建立遵循思政工作规律、符合校园实际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显得尤为重要[8]。基于准职业人的素养积极推进第二课堂活动。在非医学美容技术的其他专业班级开展化妆品知识小讲课、为身边的亲朋好友挑选和搭配合适化妆品活动;结合“全国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开展系列活动。例如2022年的全国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主题是“安全用妆、携手‘童行”,校企合作于校内举办化妆品安全知识寻宝大赛;校外与辖区所在小学合作,开展化妆品安全科普海报、视频制作与宣传,并派在校学生代表进小学校园与小学生家长就儿童化妆品主题进行交流和指导等。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协同、彼此促进,实现以“行”为归宿的“知与行”的统一,学生在各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职业素养,在社会服务中增强服务意识,实现了1+1>2的育人效果。
(六)探索“三阶段、四维度”的考核模式,提升课程思政达成度
从“识岗—融岗—顶岗”三阶段设置考核评价点,突出以学生为核心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知识技能教学环节,围绕“中医药文化自信、安全用妆、诚信营销、吃苦耐劳”这一课程思政主线的四个维度建立配套的课程思政资源、观测点和题库。积极开展实训课考核评价改革,重新制定实训课的考核评分表,将职业道德、素养等纳入实践考核的各个环节。通过思政主题讨论、实践考核评分表等让思政考核评价可评可测。在考查考试知识效果的同时,以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情感效果评价。过程性评价中评价主体更加多元,采取生生互评、师评、企业导师评以及家长评价等。
四、结束语
化妆品解析及应用课程在实施教学改革后,取得了一些成效:第一,思政引领,突破重难点。实施教学改革的2020级美容导师订单班的平均成绩比未实施改革的2019级期末成绩的平均分高了近6分,学生基本能安全挑选化妆品。第二,顶岗爱岗,增加自信。所教班级的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企业反馈实习生到企业后的岗前培训时间大幅度缩短并且离岗率显著下降。第三,多方联动,育人效果佳。多名学生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优质诚信的服务受到顾客的好评,被评为优秀实习生,企业也向学校发来感谢信。下一步,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改革重点将致力于课程思政考评体系的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探索学生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4-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 606.htm.
[2]邓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N].光明日报,2020-06-06.
[3]曾天山.试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J].教育研究,2022,43(5):10.
[4]张慧青,王海英,刘晓.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 (21):27-34.
[5]钟斌,任茵.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实践困境与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70-77.
[6]向葵花,陈佑清.聚焦学习行为:教学论研究的视域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2):6.
[7]刘丽莉,邹择芬,汪露,等.“分子生物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6-11.
[8]王茹.“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3):23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