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融入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的路径及评价研究
2023-11-08王磊
王磊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彰显了红医精神深刻而丰富的时代价值,既为新时代高校培养医学生赋予了崇高的职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为高校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尝试分析目前外科学课程思政的困境,通过挖掘红医精神的思政元素这一主线,建立两级指标,以三大团队合力探索出适合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四条路径,构建学生—教师团队—用人单位相融合的五维评价体系,促进红医精神有效融入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
[关 键 词] 红医精神;外科学课程思政;路径;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033-04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医学教育自然也要回答好这一问题。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以“5+3”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一流医学专业,推出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可以说,这一文件明确了“怎样培养人”。2020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这就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因此,医学高校要培养的不仅是技术精湛的人才,更是医德高尚的人才。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就要在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上下功夫。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这就给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目标。而外科学作为医学专业中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就更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让学生大展抱负去实现当初的医学生誓言。因此,要做好外科学课程思政,不能简单地将外科学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强硬叠加,要把两者联系起来更需要桥梁和纽带。将红医精神有机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指引了江西省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基于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笔者围绕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这一主线,明确两级指标,依托三大团队,构建四条路径,利用五维评价形成全方位正向循环的课程思政体系。
一、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指标
红医精神即为“红色医生精神”,其精神内涵在革命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卫生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在历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更是诠释和赓续了这一不灭精神。
(一)政治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
红医精神的“红”就在于医务工作者對党的忠诚,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政治上成熟、思想上坚定,才能做到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才能践行救死扶伤的初心。新时代,更需要培养一批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在外科学绪论部分中,教师讲述我国外科学成就及对专业发展的贡献,通过专业课程的讲述挖掘课程思政的素材主要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为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医德高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需要医务人员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救助患者。做到尊重患者的生命,给予患者心理关爱,减轻患者的痛苦,尊重患者的权利。革命战争时期,红色医生前往前线抢救伤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救治伤员,降低伤员痛苦;新时代,医务人员更需要尊重病人,缓解医患关系,全心全意为患者健康服务。外科学输血和麻醉章节,可以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有:通过讲述志愿献血事例激发医学生积极奉献的精神;通过讲述我国革命时期麻醉药品稀缺,医生想方设法为患者减轻疼痛,从而告诉医学生要全心全意为患者健康服务。
(三)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医疗条件艰苦,医疗设备、药物短缺,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压垮医务工作者,反而激发了大家的昂扬斗志。这种一直延续至今的吃苦耐劳、不懈奋斗的品质很好地诠释了红色医生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到,要“推进重大传染病、重大疾病等相关疫苗、检测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科研攻关”。因此,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医务工作者都离不开开拓创新的意识。因此,在外科学中烧伤章节,教师可以介绍我国在烧伤治疗中不断更新技术,创新治疗方法,根据病患的烧伤程度开展不同形式的治疗,正是因为烧伤治疗技术的革新,才让烧伤患者治愈率不断提升。
(四)爱岗敬业,对患者极度负责的职业态度
救死扶伤、技术优良是医护人员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红色医生代表白求恩,将这一职业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1938年,白求恩大夫带着器械、药品,来到陕西省神木市贺家川一二〇师后方的医院第三所,在这里连续工作了5天,为50多名重伤员做了手术,帮忙搭建了手术室,解决了一些医疗器械问题,还给医务人员上课,提高换药技术。在中国工作期间,他以高超的技术医治了成百上千的伤员。尽管自己被感染,还坚持救助伤员,直至去世。现在,医护工作者应继续彰显技术优良、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同样,外科学中讲述了外科医疗技术的改进,帮助患者减缓病痛的折磨,例如,外科微创技术就是结合美学需要产生的科学和人文结合的医疗技术。
如今,红医精神的内涵有了新的解读,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咨询,本次将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为两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思想引领、情感培养、工作作风、职业精神四个方面,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思想引领细化为政治坚定、国家意识,情感培养细化为医德高尚、救死扶伤,工作作风细化为埋头苦干、迎难而上,职业精神细化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二级指标的设定让课程思政的目标更加明确、方向更加清晰。
二、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的困境
随着对医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红医精神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很多医学院校挖掘红医精神内涵,将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也尝试着将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但是由于师资薄弱、融入方式简单、融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给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带来困境。
(一)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的师资相对薄弱
思政课教学主体为专业思政课教师,他们具有专业思政知识背景和丰富的思政课教学经验,能够将思政知识很好地传输给学生,但外科学教学主体为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专业课教师,他们更擅长将外科学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因此,课程思政虽然在高职院校受到重视,但专业课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运用到外科学教学中时,他们的思政知识储备相对于思政课专业教师来说比较欠缺;而没有医学知识背景的思政教师无法进行专业课教学。思政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存在一定断层,两类教师无法有效地融合,导致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的师资相对薄弱。
(二)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的内容相对简单
红医精神蕴含着深刻且丰富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元素,这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是高度契合的。当前,高职院校外科学课程思政的内容相对简单,尤其将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思考较少,融入的内容相对简单,缺乏深入的加工,没有实现红医精神教育与外科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作为外科学教学的主体——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如果对红医精神的思政元素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很难发现红医精神与外科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共同点,导致难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从而达不到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方法相对单一
当下对医学院校专业教育要求愈加严格,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红医精神为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新元素。教学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红医精神的融入效果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外科学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主,而外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主要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需要充分发挥我省的红色文化优势,充分运用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故事、红色榜样人物等红色教育资源,借助新媒体,通过多方式、多维度、多渠道教育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成为具有坚定立场、远大抱负的医学生。当前,高职院校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方式相对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形式、内容创新,未发挥红色文化优势。
三、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的纾解
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基于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的目标,通过构建三大团队,打造四条途径来实现这一困境。
(一)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的团队
要将红医精神很好地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构建强有力的团队是保障。为此,工作中打造了三大团队,三个团队有主次之分,也有不同的明确目标。第一个团队是教师团队,以本校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为主体,以校外红医精神研究院校的教师为辅助,这个团队主要是找到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教材、教案、教学计划中的融入点。思政课教师与外科学教师的学科研究方向不同,但是与教书育人的要求一致,在学校形成“共同备课制度”,教师定期面对面讨论授课计划,挖掘外科学课程思政元素,讨论红医精神与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融合的元素,既促进外科学建设,又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建立“专业教师+实践教师”团队,外科学课程思政教育不仅限于课程理论教学,还要充分利用我省的红医文化资源,开展实地教学、研讨,可发动学校团委、宣傳部等部门教师组成实践教师队伍,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团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将红医精神融入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第二个团队是师生团队,以辅导员、优秀在校生为主体,以优秀毕业生为辅助,这个团队的作用是发挥朋辈效应,将红医精神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三个团队是校外团队,以外科医生为主体,以外科护士和其他医务工作者为辅助,这个团队主要是为了将红医精神与今后的工作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一个稳定的“铁三角”团队形成,为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力量。
(二)红医精神融入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的路径
红医精神融入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既是对红医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的丰富和拓展。因此,本研究构建了四条途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促进,探索红医精神融入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有助于拓宽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一条路径为线上教学途径,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医学相关视频等为载体,以实现用红医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科学严谨的专业素养。第二条路径是线下教学途径,利用翻转课堂、CBL、TBL等多种教学模式,以红医精神为指引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积极开展线上活动是第三条路径,通过红医精神网上问答、红医发源地云游等多种形式,以红医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线下实践为第四条路径,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实地研学等方式,展现红医精神熏陶下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实战”能力。
1.夯实理论根基,提升教师的红医文化素养
理论基础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夯实理论根基,才能实现红医精神与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红医精神与外科学的融合为跨学科的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素养与能力。教师团队既要掌握课程知识传授技能,又要深化思政理论学习,通过经常性组织理论学习、集体研讨等,拓展教师学习途径,如我校组织红色研学活动,让师生走进红色文化教育点,通过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让教师深刻把握红医精神概念、实质内涵、精髓等,从而将红医精神渗透到外科学教学当中,丰富外科学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载体,丰富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以线下课堂方式为主,采用教师灌输式教学,教学效果不明显,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将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转为积极思考。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红医精神教育。将学生带出传统课堂,充分利用现有的红医精神实践基地,走进现场教学场景,通过红色研学、红色走读、医院参观学习等形式实现红医精神与外科学课程思政相融合。
3.健全保障机制,激发教学动力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构建红医精神融入大思政格局,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汇聚力量产生合力,实现红医精神与外科学课程思政有效融合。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采用积分制或者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倾斜政策,集合外科学教师与其他教师的集体智慧,让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二是建立相关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增加科研、教学等经费投入,搭建教学平台,着力打造红医精神教学实践点,实现外科学课程思政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红医精神融入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体系有助于检测红医精神融入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考核,本研究尝试通过采用班级学生成绩、学生评价、团队自评、团队互评、用人单位评价建立五维全方面评价。之后,不断总结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团队,进一步解决新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从学生角度建立评价体系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评价能够直接反映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建立的评价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考试。授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包含将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内容作为考题进行卷面测试,学生考试成绩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分析学生考试成绩,通过分数把握课程效果;同时找出学生易错题,今后教学可从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内容入手。课程考试既是对学生的检测,又能为教学服务。二是学生评价。以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的课程评价,进而以统计软件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全面分析,收集意见和建议。反馈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改,制定更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
(二)从教师自身开展评价
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建团队,可以让红医精神更加有效地融入高职院校外科学课程思政。合理的教师团队应该是专业互补、资源互通的,他们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开展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教师团队评价也是红医精神融入外科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一部分,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团队经常利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评估等做好教学设计、纠正教学偏差、做好教学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发挥教师团队自我评价的正向作用。
(三)形成用人单位评价体系
柏拉图、赫尔巴特均认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服从社会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社会服务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有职责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教学效果可以反映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具体表现中。学校可定期回访实习单位、就业单位等,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工作表现及在工作中弘扬红医精神的情况,通过形成用人单位评价体系,把握红医精神融入高职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效果,为今后学生培养提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课程思政需要挖掘多样的思政元素运用到專业课教学当中。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高校应更加注重培养立场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开拓创新的新时代医学生。基于此,在外科学教学中围绕红医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实现红医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为医学院校学生教育、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孙宇航,王萍,岳长红,等.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融入医学生培养的路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8):901-906.
[2]王帆,韩雪峰.红医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思考和路径探析: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5):9-10.
[3]张珊.红医精神的特征、内涵与时代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7):792-797.
[4]李堃.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49-53.
[5]许宇彪,韦尊,陈盛越,等.外科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4):604-607.
[6]莫安胜,覃明慧,黄毅,等.外科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3):183-187,192.
[7]顾润国,刘艳艳.外科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2):41-42.
[8]郭玉伟.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价值之基、实然之困、应然之路[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3,31(2):160-16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