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发展机遇、困境及对策
2023-11-07梁培轩周永农芸
梁培轩 周永 农芸
(1.广西大学体育学院;2.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1],针对以应试化与单一化为导向的体育教学体系,全面推动“德、智、体、美、劳”学校体育教学新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做强做优“线上”体育学习服务,开发整合优质的线下体育教学资源[2]。“双减”政策落实减负的同时,也在推动双增,即增加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参与课外体育培训的机会,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教学体系赋予了新的使命与责任。
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在线学习、技能培训、等级考核与赛事管理等服务,打造“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平台将面临新的发展机会,但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于“双减”政策下的体育培训行业和学校体育的关注程度较高,对发展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的研究却很少。鉴于此,笔者开始从“双减”的角度研究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发展。2022年5—12月,通过电话、邮件咨询广西、广东、四川和陕西等地区“体教联盟”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的运营情况,并提出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发展的路径,为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发展机遇
1.1 国家政策支持:为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发展提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青少年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应试化、教学结构单一、学生高分低能等问题,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新生态。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体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初中、高中学业水平测验列入体育项目,并逐步提高测验分数。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励建立全国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网络平台。2022 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以“教会、勤学、常赛”为宗旨,致力打造“线上+线下”青少年体育教学体系。所以,强化以专项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构建“考核+赛事”的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是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
1.2 社会需求导向:主动体育引导运动技能专项化
主动体育是指学生自觉、自愿参加体育活动、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自我发展。一方面,在“双减”大环境下,持续深化主动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锻炼兴趣,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3]。上海市体育总局在2018年颁布《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为其制定了包括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等11 个项目的4等12级基础分级体系,鼓励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通过登录网址或手机APP 等方式观看运动技能教学视频,参与运动技能等级考核,获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促使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主动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为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另一方面,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仅从2021年上半年的数据看,就发现青少年体育培训相关公司3.3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9%。体现了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导致线下体育培训行业座无虚席,使主动体育成为青少年运动技能专项化的重要途径。故此,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作为创新型体育培训服务平台,利用主动体育将线上基础教学与线下技能矫正相结合,积极引导青少年运动技能专项化发展,为青少年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体育产业推动:赛事运营助力体育产业链式协同化
链式协同化是将多个目标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系统的分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4]。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社会资本不断向青少年体育赛事领域聚集,这对于促进我国体育竞技表演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通过与多家机构合作,协同开展学校竞技体育公开赛、U系列竞赛等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既能给我国的体育竞技表演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又能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如今,体教联盟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拥有70 万+的青少年资源,举办了500余次系列青少年体育赛事,例如“约见未来”青少年篮球运动技能等级赛等。由此可见,通过向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注入体育赛事等多元要素,能够实现“勤学”与“常赛”相结合,助力新时期青少年体育教育产业链式协同化高质量健康发展。
2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发展困境
2.1 育人共识薄弱,应试思维越加恶化
其一,“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后体育服务的开展成为有效检验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成效的标杆。一方面,从社会公益意识的视角来看,社会体育教育机构一般都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在帮助学校开展课后体育服务活动方面存在不足,缺乏为学校提供的高质量公益性教育服务。另一方面,从家校共同育人意识角度来分析,学校在执行相关政策的时候,往往只会从对学校本身有利的角度进行考虑,并没有将与之相匹配的家教工作做好。此外,大多数的家长都希望教师在课后为孩子进行辅导,只有极少数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课后体育活动,导致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识的迫切需求与落后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念制约课后体育服务开展的矛盾长期存在。
其二,应试教育的理念对我国的教育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损害[5]。一方面,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中高考体育逐步提高分值并加入技能考核内容。但是,由于唯分数论的教育倾向,家长对体育中高考成绩滋生了“考什么,练什么”的非理性应试思维,导致青少年运动技能提前化、训练超负荷等副作用,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精神世界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部分父母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传统观念削弱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支持。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观念的缺失,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参与课后体育服务的支持程度和学生参与服务的兴趣下降,这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2 技能教学项目形式单一,内容同质化严重
其一,“双减”实施以来,随着学生减负工作的不断深入,课后体育活动日益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但目前我国青少年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存在体育项目种类偏少、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在体育课程类型上,青少年体育教育平台仅以足球、篮球为主,反观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项目,除了三大球以外还含有棒球和垒球等。在课程服务计划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兴趣存在差异,致使体育教师对专项运动技能的研究不够深入,单纯地从趣味游戏、体能训练、徒手练习等方面进行技能教学,缺乏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创造性,偏离了运动技能专项化的教学实质。
其二,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补充行为,能够弥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泛化、形式呆板等缺陷。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来看,在不同的运动技能训练中仍然存在着“跑动、核心、体能”等交叉技能的练习,不但没有促进青少年的运动技能熟练度,而且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相一致,妨碍了青少年体育教育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发展进程。
2.3 教练员培训泛滥,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其一,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体育总局办公厅于2021 年12 月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明确指出,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应遵守证照齐全、合法合规的职业资格要求[6]。目前,市面上各类体育教练员的入职资格证书种类繁多,其中包括青少年体适能教练证、中考体育指导师证、社会指导员证等。不良机构为了扩大教练员队伍而故意降低考核标准及报名条件,有的组织甚至将业余运动员列为考核报名条件。较低的报名门槛导致了体育教育培训行业中的教练员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课后的体育培训教学服务品质。
其二,在体育培训机构中,训练服务质量的保证有两方面:一是教练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二是教练员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当前,有一些从事羽毛球、体适能和中考体育项目的培训机构,其教练员体系以大学生和体育院校的运动员为主,从而促进青少年对专项运动技术、战术的掌握,但是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仍然存在着“有技术无观念”的问题。特别是在集体授课方面,由于教练员往往是从专业化的角度进行教学,导致班级组织训练强度过高、兴奋与抑制失去平衡等问题,不仅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而且还会造成学生运动受伤。
3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育教育平台发展对策
3.1 融合教学设计,推广“eAI 青训OMO”智能教学新样态
一方面,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OMO理念的产生也推动了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行业由单一渠道的直线式服务向全方位闭环式服务转型。在线下教学设计中,还应该建立多样化技术构成的教学空间,运用智能化的体育教学体验空间和更加真实的虚拟实境教学;在线学习需要利用新的互联网教学系统,通过平台上的提问、互动等方式获取和拓展知识点,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扩充。
另一方面,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是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人造机器上实现的类人教育[7],是智能机器实现的与人类智能相关的功能总和,能够推动eAI 青训OMO 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为OMO的无缝融合起到引导作用。从个性化角度看,eAI 赋能OMO 教学模式(见图1),通过对线上线下、同步异步的全过程进行观察,挖掘学习活动网络所蕴含的数据信息,以优化OMO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过程与服务体验。
图1 eAI青训OMO智能教学体系
3.2 赋能运动技能,打造“学—练—考—赛”体育教学新模式
“学—练—考—赛”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会、勤练、常赛”学校教育体系为基础[8],以《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为切入点,建立完善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实现纵向连接、横向协调、内外结合、形式统一的综合性体育教学体系(见图2)。
图2 学—练—考—赛体育教学新模式
一方面,建立“学、练、赛”一体化体育教育体系,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通过“教会、勤练”完成运动技能从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变化过程;再通过“常赛”完善运动技能掌握,进一步巩固运动技术的基本要领。以校园篮球课程为例,依据不同运动技能学习阶段和程度,可将篮球运动技能等级设定为6级3期4等,从而实现篮球教学纵向衔接和学习目标内外统一,同时加强学校篮球赛的组织和开展,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形式联结效果。
另一方面,体育能力是衡量青少年体育学习结果和评价体育学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双减”政策规定,要提高课后延迟服务的质量,而体育教育评估则是检验其质量的标尺,应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评定与评估制度。采用《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智能运动专项技能测评系统,以便客观、迅速地对专项运动技能进行测评,在评定过程中体现出同年级间的横向一致。
3.3 完善教学理念,培植青少年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意识
家校社青少年体育协同育人意识指以学校体育为主导,以家庭运动为主,以社会体育为辅的体育教育思想。
一方面,学校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体,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人力资源是体育教师[9]。学校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大部分学生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项化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例如,设立各种体育项目,趣味赛事等,让每位青少年都对运动技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家庭是青少年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单位,而家长则是青少年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人力资源。家长应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同时,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体育活动,也有利于家长和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
此外,社会是青少年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而青少年体育教学平台则是把学校与家庭联系起来的一个辅助性角色。青少年体育教育平台通过开设线上运动技能在线课堂,完善青少年专项运动技能的理论知识;开展线下运动技能修复与提高训练营,从而达到强化青少年运动技能水平,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结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