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
2023-11-07巩晨都市发展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00
文/巩晨 都市发展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大连 116000
1.规划背景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具有辐射带动经济增长、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作用,在发展消费型经济、实现“小康社会”中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观光旅游作为外部的敏感性产业,受各方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又是具有复原性与创新力的产业,新冠肺炎病毒过后国民的健康意识增强,对低密度旅游、生态旅游、乡村观光和医养类旅游产品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也将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1]。
2.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基础
2.1 城市发展
大连对开发中国旅游业具有先天的历史资源优势,早在一九九八年,大连就被评为国家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五百好城市,此后还连续获得了中国国际环境安全先进城市、国家首届杰出旅游城市、全国环境保护示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旅游休闲标兵城市等荣誉。并荣获2016-2017 世界魅力城市200强、全球宜居城市第90 名、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排名85名、中国康养城市排行第30 名。
2.2 自然环境
大连市具有丰富的海洋地形格局,主要特点为山海交织、海岛砣密集,全市海岸线总长为2211 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全长1371 千米,海岛海岸线840 千米,海洋海岸线全长在中国国内县级市中排名第二,大陆海岸线全长在国内也排名第一位。海岸大都是陡峭丘陵组成的石质岸,天然形成岸线曲折多湾,岛砣密布,潮间带狭窄,坡陡水深流急。境内还发育了波浪起伏的海蚀、侵蚀台地、喀斯特化侵蚀台地,这些台地构成了海蚀风景、喀斯特景观的物质基础。
2.3 社会人文
2.3.1 历史文化
大连有着脉络完整、类型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是辽东半岛地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因山控防的高句丽山城防卫系统,依海设防的明清海防体系,是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格局变迁的主要见证地,同时也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和工业发达的代表性城市。
2.3.2 城市文化
大连枕山襟海,“海-港-城-山”有机融为一体,作为曾经的殖民城市,日俄文化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古典放射同心圆形态与现代窄密方格网形态相结合,呈现出不同肌理拼接的城市形态特色。
2.3.3 社会文化
大连具有浪漫开放的人文特征,将缤纷多元的移民文化、历史悠久的辽南文化及现代都市文化兼容并蓄。大连是近代东北地区移民文化的传承地,具有独特的辽南传统民俗、公益等,也是中国有名的浪漫之都,足球之城,形成了现代时尚的文化特征。
3.大连市旅游业综合评价
3.1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1.1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
大连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有山海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双重优势。其中,山地、岛礁等地文景观特色鲜明,山海类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品质得分,表明该类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潜质。
3.1.2 普通级旅游资源较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
旅游资源中普通级、优良级、特品级旅游资源均有涵盖,但普通级旅游资源较多。除资源本身的价值外,还受开发利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1.3 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便于旅游线路组织
大连市优良级以上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多集聚于黄、渤海两翼,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多集聚于陆域中部,各类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3.1.4 旅游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系统性不强
现状旅游产品以资源开发型为主,观光型产品比例较高,全市域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观光体系,不同区域各自发展,且旅游资源开发强度地区差异明显,缺少系统性整合。
3.1.5 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精品化开发
大连具有优良级以上旅游资源共593 处,占比31.5%,目前主要是浅层次的开发,由于缺少文化发掘和设计创新,部分景区之间出现雷同,甚至相互竞争的情况。
3.2 旅游产业综合评价
3.2.1 品牌影响力变弱,缺乏城市特色
大连具有绝对优势的是海洋旅游资源,但目前海洋旅游产品多以观光为主,对大连城市文化底蕴挖掘不够,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在国际上容易被取代,品牌影响力不断弱化。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和健身运动等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足,与观光游览等主导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2]。
3.2.2 缺少代表海洋文化的标志性项目
大连文化开放性与接纳度十分显著,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缺乏本土精神与创新意识,导致具有大连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缺乏海洋旅游产品爆点及对外宣传的突破点,客源市场逐渐缩小,境外游客数量增长缓慢。
3.2.3 旅游产品的衍生开发度不足
大连现状旅游产品开发更加注重具体景点的产品本身,对产品的延伸开发不够。如滨海旅游,目前多以观光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主,对文化旅游产品、休闲旅游产品等辅助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够,使景区旅游内容显得单调。核心景区辐射带动效应较小,与周边景点的开发缺少统筹规划,未能形成丰富的大旅游区。
3.2.4 旅游体验品质不高
大连旅游目前缺少文化内涵及相关主题,导致游客的缺乏情感共鸣。同时,在旅游服务智慧化及便民化方面,缺少线上智慧平台及线下旅游导引,导致旅游体验品质不高。
3.2.5 服务设施结构老化
大连的星级酒店结构老化、服务及消费形式老化,缺少创新;餐饮方面虽然以海鲜闻名,但缺乏特色餐饮的开发及推广,体验形式较为单一。
4.旅游业发展趋势
4.1 中国旅游业正由高速度增长,走向高品质发展
就世界范围内而言,近年来对旅行目的地的打造主要坚持“景观之上是生活”的概念,而更为强调人文内容、目的地品牌等文化内涵。由于消费者收入和需求水平的提升,旅游者不再满足单一参观观光的活动,而趋向于寻找更适应自己需要的游览活动,现代游览行业呈现着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旅行者希望寻求更加深刻的目的地人文感受和从旅行中获得精神的释放,旅行度假产业将逐步替代观光旅游作为全球旅行的主导。
当前旅游业正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营造高品质的体验感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4.2 旅游与健康、文化相互赋能
旅游业面对新冠肺炎的冲击以及随着经济层次的提升和生活观念的改善,民众更加关注身体健康问题,通过这次活动,民众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将提升到新的高度,观光旅游产品的内容将回到生活休闲的观光本质,凸显生活、健身特色。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复苏和增长正进行重大转型与改革,旅行市场将从出境游和国内游并重转变为国内游,并同时重视城市游、省内游、临地游;散客旅行数量明显增加,但团体旅行数量明显下降;第旅行形式更重视户外体验,但大众对休闲旅行需求更加丰富。
5.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策略
5.1 发展定位
5.1.1 海洋度假
依托优良的海洋资源,针对黄、渤海岸线不同的资源特点,开发多种类型的海洋度假产品。
大众型海洋度假产品:依托渤海优质的沙滩资源,发展大众观光、滨海运动等被大众认可、产品线丰富的海洋度假产品。
高端型海洋度假产品:依托黄海岸线现有的旅游设施,发展高端度假游。
商务型海洋度假产品:依托会展业发展优势,提供配套齐全的会议设施等,发展会议类度假游。
5.1.2 文化体验
依托大连特有的近代历史及多元的文化资源,开发不同种类的文化体验游。
城市建筑体验:大连城市的欧式建筑、中式古典式建筑与日式别墅式住宅建筑交相辉映,形式丰富多样,传统与现代、优雅与艺术、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全面发掘大连区域多样与人文交融的文化特色内涵,发掘城市建筑体验游。
历史人文体验:历史上大连一直是中国北部的水上交通枢纽和沿海国防战略要地,我国近代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旅顺遗留下来的炮台、碉堡,和大量宣传日本侵略中国“功绩”的碑记等。充分发挥旅顺丰富的近代历史资源,开展近代历史文化体验游。
工业文化体验:大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城市内遗留了类型多样的工业遗址、遗迹,规划对其进行改造利用,与旅游结合展示工业文化,丰富旅游类型及文化内涵。
5.1.3 康体养生
借助大连得天独厚的山海风光与温泉资源,以全球认可的全健康服务为基本宗旨,以自然环境、特色资源、传承人文、现代科技为基础,以提升人体机能、保证心理安全、实现身心和谐为主要目标,以护养身心、提高生命品质、激活生命潜力为核心功能,积极打造健康养老的旅游产业。
5.2 发展战略
5.2.1 国际化战略
(1)构筑良好的城市形象
增强中国城市的整体实力,积极参评世界著名城市排行,增强旅游发展视角,积极争创国内著名城市旅游品牌。在海洋度假的宗旨下,通过丰富海洋度假的文化内涵,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和认知度,增强海外知名度。
资源开发方面,注重旅游资源高品质化的提升,推动城市旅游全域发展,彰显城市魅力。目前,大连现代化花园都市的雏形已基本建立。未来要明晰城市发展定位,形成富有鲜明品牌、特色氛围的城市总体面貌,在突出现代化滨海城市旅游品牌建设方面应着力体现城市个性,形成海洋度假的现代城市气息,进一步增强都市商业化氛围。
拓展城市名片,通过引进国际性活动及文化赛事项目,发掘城市的人文特点,宣传大连的文化,做大本地节庆项目,并借助可视、可看、有形、有声、有色的文化节庆项目,形成城市光环效应,宣传大连“浪漫海湾名城”的文化品牌。
(2)体现鲜明的城市文化
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发掘能够引领未来的文化现象。利用历史、人文、科学和时尚等元素融合展现大连城市都市人文内涵,赋予城市人文地标区特有的滨海风情人文魅力与感染力,满足广大旅客更深层次的精神情感消费需要,促进城市周边旅游以及其他行业发展,树立城市的旅游形象与名片。
(3)提升枢纽体系的链接能力
构建完整的国际航线网络,加大国际航线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北美、欧洲等地区的直达航线,强化美洲、欧洲市场的联系,拓展大连机场的辐射范围,积极建立广阔的旅游腹地。
形成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相互联系的区域走廊,打造我国东北部沿海地区航运大通道的关键节点。推进渤海海峡连通,打造公铁综合廊道;改善大连市交通尽端布局,增强大连市的地域交通运输衔接功能。
(4)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在实体旅游服务方面,引入国际高端旅游集团,发掘自身特色旅游接待设施,避免同质化中端旅游服务产品;在网络旅游服务方面,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构建国际化旅游网络平台,推广城市旅游信息。
完善游客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具备推广宣传、咨询服务、预约、投诉等功能的综合性健康游客服务平台。
5.2.2 品牌化战略
以“浪漫海湾名城”的品牌理念,成功打造出了大连旅游名牌。以“氛围营造、特色打造、细节提升”的手段,以完成对本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并实现对旅游点的情感共鸣,进而建立起了大连旅游浪漫的文化魅力。
(1)氛围营造
节庆文化是人们创造环境的最佳方式,而海洋文化是大连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挖掘海洋人文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大连地区各大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围绕海洋主题,将传统服装文化、体育文化、海滨文化、海洋生态文明、传统民俗、会展文化等融合在一起,争取在全年12 个月都有不同的海洋主题节庆活动,做到旅游旺季狂欢不断,淡季活动不休,同时建议各个区县根据各自特点积极开展与海洋文化有关的节庆活动。
(2)特色打造
旅游城市周边环境直接影响旅游城市的总体面貌,做好景点周围的绿化、美化,与景点特色相结合,彰显大连的特色气质,努力打造美丽、时尚、宜居的都市氛围。景点周围、沿途村庄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与自然景观相和谐。
(3)细节提升
集中提高大连景点的竞争力,注重主题性、趣味性,从环节把控中彰显自身的区域文化。对景点设施和公共服务空间等实施特色化改建,采用增加有趣的可视化标志、营造精美设计的特色化游览产品等手段,增强游客服务的精细化和人性化,提高景点和旅游人间的互动关系,让游人可以时刻体验到“浪漫海湾名城”的特色气息。
5.2.3 文旅融合战略
(1)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借助历史文物资源发展现代文化商品,使广大游客在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人文之美;把地方文化内涵、文化符号、历史传说等渗透到景区景点,进一步发掘大连地方文化特点;在游览服务、旅游产品中添加地方文化要素等新内容。
(2)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
利用好景区、导游、游客等新媒体,宣传发扬中国城市文化、中华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内涵,全面发掘利用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更多文化遗产、人文资源、文明要素,转化为文化旅游商品;促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场等单位成为文化游览目的地,通过打造精品博物馆、文创产品和文化线下资源等活动,内容体验沉浸化延伸,以文创产品IP 为媒,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3)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通过对文旅产品的融入,产品融合与服务整合,形成了文化与旅游的复合体,一方面,既能够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人文意蕴,提高文化游客品位,以便于进一步满足个性化游客的需要,从而促进文化旅游行业做强做大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将更多的人文资产、文化元素转换为文化产品,进而拓展文化旅游空间,从而达到文化旅游特色化、优质化、经济化。同时随着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通过文化的结合提高了观光产品的体验度,让游客不再拘泥于在单纯的景区游玩。
5.2.4 主客共享战略
关注游客体验,建设高品质旅游环境。让居民和游客共享美好生活。通过当地人来发现身边的美好,塑造城市的休闲空间,把当地人的幸福宣传出去,成为大连市吸引游客的支撑点。
(1)策划“城市微旅行”线路
构建都市“15 分钟旅游圈”,打造宜游、宜乐、宜购、宜学城市商旅融合综合体,实现旅游信息服务社区全覆盖[3];打造“街区可漫步”的城市微游项目,活化历史文化遗产,推动都市游客服务发展。
(2)培育“建筑可阅读”产品
打造“建筑可阅读”为标志的文化旅游集群,推出“家门口的好去处”;开启“建筑可阅读”向数字化发展的新时代;提供文旅夜间场所。
(3)形成“人民大众节日”系列产品
积极发展体现城市历史脉络、创新城市人文内容的互动节庆项目;旅游节庆的品牌化建设,能推动旅游者更了解旅行城市,增加对品牌化认识,进而带动二次游览,从而延长旅游节庆市场的生命周期。
5.3 旅游产业发展
推动大连“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协调各个产业,形成产业联动,提升产品特色,增强产品吸引力,培育消费新热点,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和融合能力,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新格局。产业方向调整为“旅游+海洋”、“旅游+文化”,更加重视旅游开发与农业、健康、文化会展等行业的融合开发,同时积极推动旅游业开发与制造业、体育产业、海洋冰雪产业等的融合发展[4]。
5.4 旅游产品开发
以“浪漫海湾名城”为特色,发掘资源潜能,以海洋度假为主体,整合发展休闲城市、历史人文和温泉康养游产品,整合发展乡村观光和四季生态旅游产品,差异发展文化体验游产品,创造多元化旅游业态,共同推进大连旅游业向大规模、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近期旅游产品客群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发展定位为高端休闲及大众旅游为主。远期国际旅游业完全恢复后,旅游产品客群在国内游客基础上,以拓展东北亚国家境外游客为主,发展定位为会奖商务、高端休闲及大众旅游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