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满族家谱中蕴含的忠孝观

2023-11-07孙守朋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家谱满族家族

孙守朋,陈 晨

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呈现的特殊文献。在内容方面,它被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之一,记载了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重要人物事迹等历史情况,被视为一部记录着家族血脉传承和文化传统的历史图籍。清入关后,满族人分驻全国各地,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怀念先人和故土,于是各氏族开始积极修纂谱书。后又出现对某个地区的家谱进行汇编整理的,成果比较显著的有尹郁山的《吉林满族家谱资料选编》[1]、关捷的《盛京满族家谱精编》[2]、李林的《本溪县满姓家谱研究》[3]、张晓光的《吉林他塔拉氏家谱》[4]等,这些家谱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随着满族家谱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有关满族家谱的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例如:以某个满族家族为研究对象集中对这个家族史并且配合家谱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佟明宽的《满族佟氏史略》[5]、薛柏成的《叶赫那拉家族史研究》[6];以满族家谱研究满族家训的文章有王伟的《从满族家谱看满族家训内容》[7]、李佳佳的《满族谱牒中的家训研究》[8];以家谱整理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有吴雪娟的《清代八旗户口档与家谱整理研究——以瑗珲满族扎库塔氏为例》[9]、何晓芳的《论清代满族家谱的收集与整理》[10];以家谱的研究价值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有杜家骥的《满族家谱对女性的记载及其社会史史料价值》[11]、常裕铖的《满族家谱的文化特征及其史料价值》[12]等。这些文章或著作,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或深入浅出,或以小见大地将纷繁复杂的满族家谱逐渐归纳总结出一套比较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满族家谱的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不乏体现满族生活观念的作品,但其中关于满族人的忠孝观念这一方面的研究内容略显薄弱。因此,本文将以满族家谱为载体,研究与分析其中蕴含的满族人的忠孝观念。

一、满族男子忠于君主,扬爱国主义

满族男子自古以来就以忠诚和爱国为荣,将之视为自己的家族、血脉的根本责任。作为满族人民的骄傲,忠君爱国是满族男子矢志不渝的信仰和行为准则。这一观念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满族人民的心中。自从满清统一中国以来,满族统治者逐渐接受并推行儒学,使其成为满族社会的主要思想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忠诚、孝道和仁爱,深入满族文化,对满族男子的忠君爱国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学强调君臣关系的正当性和稳定性,将君主视为天命所归、理所当然的统治者。满族男子在儒学的教导下,从小就被灌输忠君的理念,将君主视为国家的父母,对其怀有至高无上的敬意和忠诚。他们从儒家经典中学习到君臣间的互相依存和责任关系,明白作为满族人的责任就是以忠诚和奉献回报国家和君主的恩情。

在这一过程中,满族男子忠诚于国家、忠君爱国的形象日益凸显。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奉献,表达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不仅本身如此,更加要求后世子孙保家卫国、为国尽忠。这在满族家谱中有丰富体现。

(一)满族男子对国家的忠诚与爱国情怀

清同治五年(1866)穆宗载淳皇帝提出,全国学孔孟,各姓氏推广用字排辈,大多数家族的排辈歌中都包含着 “忠” 的字眼,当然满族家谱也不例外。例如,盖州《关氏宗谱》中就有爱国爱家的记载: “家是国之土,国为家之柱,土壮柱坚实,卫国保家富。”[13]312其中强调了国家至上,更要求家族子孙要保卫国家。再如凤城《赫舍里氏宗谱》中的辈次字,七言四句,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2]141满族《常氏宗谱》辈次字: “永世龄裕春,德隆衍芳麟,明玉贤圣忠,景仁智兴崇。”[2]293雅河傅家堡满洲正黄旗《傅氏(富察氏)谱书》推出字辈谱四十个字: “令昌恩玉天,志生振国华,世君兴传业,圣学俊明章,孝友继家承。忠良荣耀光,仁义德善广,太平多吉祥。”[2]230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排字歌中都涉及到了 “忠” ,要求后世子孙忠于君主,使家族荣耀。满族家谱《齐家谱书》也有这么一段: “文景魁增守,明清继世光。华兴多忠信,国厚乐荣昌。……盛隆勤英政,志业宏恩伟。耀崇立腾成,宗远皓彦恒。”[14]类似的排字歌,在其他家族的家谱里也很常见, “忠良” “国厚” “耀崇” 这些字眼的背后,都隐藏着满族男子忠君爱国的信念,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满族家族对于家族后世光宗耀祖的殷切希望。

(二)满族男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付出与牺牲

顺治元年(1644),满族入关统治天下,满洲世家逐渐由 “效忠旗主” 向 “效忠皇帝” 的观念转变。满族一向弘扬骁勇善战的精神,因此作为臣子最能体现 “效忠帝王” 这一观念的行为则是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以报君恩。在满族家谱中可以看到很多满族男子在战争中为国家献身,他们不怕艰苦,不畏牺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他们的行为和精神鼓舞着后人,使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坚定。

编纂成书于雍正朝的《八旗通志·初集》中,《忠烈传》序有言: “师武臣之捐躯马革,及守士官之见危授命者,所在多有。……将士奋勇前驱,亦有于行阵者。此皆尽忠报国之臣。”[15]言者于此道出了何为忠烈的标准,作为臣子要 “公忠体国” ,甚至 “以死勤事” 。具体而言,武臣 “捐躯马革” ,守土官 “见危授命” ,将士 “奋勇前驱、殁于行阵” ,只有这样才是 “尽忠报国之臣” 。例如,《镶黄旗苏完瓜尔佳氏宗谱》中关于费英东的记载: “费英东,开国佐运功臣,直义工,位超五等之首。” 其中恩荣禄中直义公费英东碑碑文上写道:

国家缔造鸿图奖于劳勚,厥有常典,至隆备也。况始事之臣,栉沐风雨,功载盟府,为国无穷者乎。尔费英东忠亦有谋,沉雄善断,当太祖武皇帝时,首先归命,渐涉崇班,始力擒兑沁巴颜,两征佛讷赫地方,度取抚顺,皆能奋勇先进,出奇制胜。额奇克贝勒,矫制移城,尔独能抗直不回。大义凛凛,攻叶赫志在必克,进无反顾,卒下其城前后数十载,劻勷大业,遐畅天威,摧陷之勋,实多嘉赖,虽积劳殒身,修烈未泯。

先皇受命之初,追念厥功特崇显爵,配享庙庭而表章(彰)尚阙,因树兹贞石昭示将来生健壮献,殁膺宠恤,荣哀有赫,式慰永怀。庶使宣力国家者,闻之有感云。[2]125

费英东跟随努尔哈赤征伐转战,每战必身先士卒,战必胜,攻必克,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这都是源于费英东对于君主、对于国家的忠诚,才能让其有誓死的决心。

辽东《曹氏宗谱》中也有关于曹氏族人清保忠于君主、为国牺牲的英勇事迹。

清保,字一泉,由考中印务笔帖式历官骁骑校、印务章京兼公中佐领,道光二十年简湖北兴国营参将,……经两湖总督保裕泰疏请钦加副将衔(从二品),并赏戴花翎。……经巡抚张奏留守德胜门,贼于沙井连营筑木栅数十里,贼艘蔽江德胜门适当其衝,尽夜婴陴固守,贼屡攻受挫。五月贼用地雷轰塌城墙数丈,督兵抢护,六月深夜贼复用地雷轰塌城墙十七丈,霹声裂地,火光烛天,督率兵勇猛力抢堵击退,转危为安,身受刀矛火缶重伤,于九月十三日伤殁,经巡抚张以抢护危城受伤病故,人奏奉旨照都司病故例赐卸,赐祭葬阴(荫)袭国史列传,诰授武显将军(从一品)。[2]442

曹清保临危受命,征战沙场,没有一丝怨言,与贼人周旋,勇往直前,都是因为心里保留着那一份忠义心。

佟佳氏家族扈尔汉也名垂青史,权倾朝野。扈尔汉能征善战,文韬武略,精忠报国之志略见一斑。他的子孙中也不乏因忠君爱国受封立传者。如康熙年间,佟氏兄弟佟国纲和佟国维同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勇敢无畏地冲入战场,奋勇杀敌,为平定外患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不幸的是,佟国纲中箭身亡。他以身殉国,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综上所述,满族家谱中记录了很多满族男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付出。满族男子的忠诚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他们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满族在历史上取得重大成就和贡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今社会,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断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二、满族女子忠于夫君,守贞节观念

贞节是中国对妇女行为要求的传统道德,是儒家的一种伦理理想。由于满族社会在女真人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受族群文化的影响,婚姻制度相对灵活,包括收继婚、多妻制度等。满族女子入关前没有 “从夫、从父、从子” 以及 “从一而终” 的观念,社会对婚姻和性别观念持相对宽松的态度。这与汉族女子夫死守节、从一而终的忠孝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别。而满族人从收继婚制度转变为守贞节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历经时间和文化交流的演变过程。随着满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满族人逐渐接触到中原文化中强调婚姻忠诚和贞节观念的价值观,认识到婚姻忠诚和家庭稳定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清朝的建立对这种转变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清入关后,战事不断,清初统治者为了安慰作战的战士,逐渐规范和调整满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家族伦理观念,强制妇女忠于丈夫守节,强调忠诚和贞节的婚姻道德。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遵照汉族儒家伦理观念,满族女子的忠孝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变。满洲旗人女子开始同汉族女子一样,夫故在家守节,抚养遗孤,赡养姑舅。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且在满族家谱中也有体现。通过梳理满族家谱资料,归纳出了几种比较常见的守节形式:

(一)贞女未婚守节

未婚守节是指当妇女的未婚夫去世后,她们按照妻子的礼仪前去奔丧,并立下终身不再嫁人的誓言。这种行为被称为室女守节或未婚守志。室女通常会到未婚夫家中守节(也称为过门守节),照顾丈夫的父母,有些甚至会过继子女作为继承人。这种坚守节操的行为展现了妇女们对逝去未婚夫深深的忠诚与尊重。《清史稿·列女传》记载的 “多宝聘妻” 是宗室女,满洲正蓝旗人,大学士灵桂兄女。两人订下婚约后,多宝去世,宗室女前往吊唁,并 “立从子英煽为后” 。灵桂将此事奏闻,同治皇帝书 “未吉完贞” 四字以赐。[16]14140不止于此,《陈氏宗谱》中,陈霞池聘妻钱氏,未举行婚礼,霞池死亡,钱氏去往夫家,并为其立后,县里的士人前往存问,说道: “朝廷旌贞女,与节烈并重,当请於有司。”[17]她们的夫君都是在订立婚约但未成婚时逝世,而她们不仅选择忠于夫君不改嫁,且去往夫家照顾翁姑。此外,还存在一种情况:若男子未娶,女子也未嫁,二人情感深厚,彼此相爱。当男方不幸去世后,女子选择了终身不再嫁人,并守节以示忠诚。这种行为也表明了女子对男子的忠诚,展现了她们对感情的专一和深沉,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对逝去男方的深深情感,以及她们终生守护这份贞节的坚定决心。

(二)节妇夫亡守节

清代满族曾存在过 “兄死妻嫂” 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封建社会,满族的妇女夫死后有转房习俗,但后来受儒家文化熏染,提倡妇女守节的传统。对于那些年龄在30 岁以上至50 岁之间的妇女,如果她们能坚守节操并终身不再嫁人,社会将予以表彰,建立纪念碑、设立纪念场所,通常被称为 “贞节牌坊” ,以使她们的名字流传千秋。正因如此,满族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往往能够坚守节操并终身守节,以追求贞节的美名。

清代末期,奉天府盖平县城东暖泉村(今盖州市暖泉镇前暖泉村)出了一名举人——陈桂生(原名陈荣铭,字芗林,出生于道光年间)。《陈氏谱书》[18]中记载陈桂生的母亲邵氏怀他在身时,其父亲不幸亡故。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陈家陷入贫困。上有守寡的婆婆,下有尚未出生的孩子,所有的家庭重担突然间全部压在邵氏一人身上。然而坚强自立的邵氏并未被磨难击倒,她甘于贫苦,以纺织养家糊口,上奉侍守寡婆婆三十余年并为其养老送终,下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并供其入学读书。陈桂生自幼便刻苦读书,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教育下,在光绪元年(1875)终于中举,光宗耀祖。邵氏苦节50 余年,于光绪九年(1883)去世。其节孝事迹感动乡里,经地方层层上报至朝廷礼部,光绪十一年(1885),光绪帝亲下圣旨为其立碑建坊进行表彰。碑首为九眼透龙浮雕,碑额雕刻楷书 “贞能致寿” 四字。碑额处雕刻楷书 “圣旨” 二字,彰显了其不凡等级。碑面右侧标题为 “旌表·陈太孺人贞节坊” ,正中为陈桂生亲笔 “褒扬节孝” 四个大字,左侧落款为 “大清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孟夏月初八日男桂生敬立” 。

(三)烈妇夫亡殉夫

在清代东北旗人家庭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 “烈妇” 的女性,她们在丈夫去世后选择殉夫从死。这些烈妇的行为,彰显了她们对家庭的忠诚和无私奉献。举例来说,早在清初就有一位名叫希光的奉天满族旗人烈妇。希光姓钮祜禄氏,属于满洲正白旗的族人,嫁给了员外郎伊嵩阿。丈夫早逝后,她为了守节而被赐入节孝祠。[19]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 “光,……夫病,割股以疗,不验,矢以死从,……女嫁之次日,赋七言律二章见志,自缢死。”[20]1692-1693希光为了治疗丈夫的疾病,不惜割下自己的一部分股肉。然而,丈夫最终去世,希光下定决心以死殉节。为了抚养幼女长大成人,她努力维持了长达十年的时间。直到女儿出嫁后,她毅然决然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希光还具备诗才,曾作《烈妇词》二首,题曰 “为舒文襄公儿妇栋鄂氏作” ,实亦自伤之词。诗曰: “殉夫慷慨女宗贤,日下芳名众口传。我欲捐生犹未得,羡君今已著先鞭。”[21]“夫君寄托意殷勤,忍死权留现在身。传语英魂休笑我,须知我亦后来人。”[20]1696

满族女诗人佟佳氏创作了《挽希光钮祜禄氏》这首诗,以表达对希光的悼念之情。诗云: “守志故云难,死节诚不易。存孤殉烈间,泰山鸿毛异。忠孝丈夫心,节义女子事。……我亦个中人,濡迟乏断制。生前未相识,安得瑶华寄。长言敢曰诗,聊备管彤志。”[22]虽然佟佳氏与希光在生前并没有相识,但佟佳氏对希光的生平事迹有所耳闻,对她为了守节而舍生殉节的行为深感赞叹。无论是 “存孤” 还是 “殉烈” ,虽然佟佳氏和希光在选择上有所不同,但她们对 “节义女子事” 的接受与认同是一致的。两位女子都体现了对家庭和道义的高度承诺,以及对忠诚和纯洁的崇尚。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使她们成为忠贞不渝的榜样,值得我们敬佩和敬仰。

(四)节妇以死拒奸

有一句民谚说: “寡妇门前是非多。” 在妇女守节期间,她们很容易成为图谋不轨的淫邪之人的目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满族女子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与内地汉族的节妇相似。一开始,她们选择与亲人同住,同时尽量避免穿着鲜艳的衣物,尽量减少与异性接触。有些貌美的节妇甚至采取极端的方法,如剪断发丧失容貌。更为极端的情况是一些节妇采取了 “以死拒奸” 的方式。这些措施旨在保护妇女的贞操和尊严,以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这种极端的行为意味着她们宁愿牺牲生命,也坚决拒绝受到侵犯。这种做法展现了她们对贞节的高度执着和坚定的决心。如吉林乌拉正黄旗伊达色妻郭氏, “有赵官济者,窥其独处,冒入,将犯之,仓卒无可呼援,力掴其面,坠齿。官济负痛且怒,遂害之。乾隆二十二年予旌,入祀节孝祠。”[23]满族贞节妇女中,一部分是出于深情而守节,为了爱情而坚守,然而更多的妇女是出于道义和原则而守节。在孤寡无依的境况下,她们以坚韧的意志忍受屈辱,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境,并承担起重重的家庭责任。她们为自己的家庭,甚至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妇女以她们的坚忍和牺牲精神,彰显了她们对家庭价值和社会道德的高度认同。

三、尊宗敬祖,慎终追远

自古以来,满族就注重家族传承和家族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在汉文化的日益影响下,满族人也逐渐形成了修撰家谱的风气。在满族家谱中,尊宗敬祖逐渐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满族人尊宗敬祖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家族传承、修纂家谱和祭祖等方面,强调了满族人对孝道的重视。这些传承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家族家谱的历史记录中。

(一)传宗接代延香火

俗语,水有源,源远则流长,木有本,本固则枝荣,唯有人祖。祖宗者,子孙之本也。汉族如此,满族亦然。 “人之有婚配,所以才会有宗亲嫡传。涉及承宗庙统,渊源悠长之事,怎么可以不慎重从事呢?”[24]

首先,在满族的孝观念中,子孙不旺、后继无人被视为家族中最大的不孝行为。满族家庭高度重视子孙繁衍,尤其生育男孩和多子多孙的老人在族人中享有崇高地位。他们认为子嗣兴旺,香火得以延续,家族才能得以传承,所以说,子嗣兴旺是满族人民的强烈期盼。在最初的满族家谱中,男性入谱的人数通常远多于女性,女性在家谱中的记载极为有限。只有那些能生育男孩的女性才能在家谱中留下自己的姓氏,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只有男性才能实现传宗接代以表孝行,这也足以证明传宗接代在满族人心中的重要性。

其次,传宗接代还与维护家族团结息息相关。家和万事兴,便是对先祖无尽的孝。《他塔喇氏宗谱》中明确规定了嗣续的制度,认为没有后代是大不孝的行为。因此,宗谱规定 “无子立嗣宜遵宗法先于同父周亲内序立,无则准于从堂兄弟之子择立。”[13]312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宗法的规定选择同父亲兄弟内的合适人选来继承家族。如果在内部选择中仍然没有适合的人选,可以考虑从堂兄弟的子孙中选择。允许兼祧的情况下,一人可以作为两个分支的继承人,但必须根据其子女的情况来决定。如果该人有双方子孙,则可以分别承继两个分支的家业。然而,如果该人只有一个子嗣作为单传后代,那么同时兼为两个分支的继承人将变得困难。 “除愿分承听之外,其不愿分承者,此子先尽所亲,无子者可以另继。”[13]312此外,宗谱还明确禁止异姓乱宗的事情发生,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地惩罚。从中可以看出,满族家训中的规定要求家族成员严格遵守封建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家庭内部的等级秩序,以维持家族的稳定团结并尽孝道。

(二)续修家谱传忠孝

家谱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家族的光辉历史和发展轨迹。它记录了代代相传的家族传统,凝聚着族人或同姓氏人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家族集体认同感。家谱不仅仅是一本图书,更是一部承载着家族记忆和价值观的珍贵文化遗产。满族入关以后,儒家思想的忠孝观加强,康熙皇帝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撰《圣谕广训》,专门论述如何尽孝道。与此同时,推广满族修编家谱,乾隆九年完成《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掀起了第一次修谱高潮,到嘉庆、光绪时又出现了两次修谱高潮。满族各氏族的家谱序言中几乎都描述了修谱之目的,就是以忠孝传家,别支派,叙昭穆,明亲疏,睦宗族,使阖族之人尊祖敬宗,慎终追远。也就是说,家谱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后人,其中以忠孝教育为核心。

富察家族氏族谱书相比于其他氏族家谱强调祖先之孝的内容尤为突出。一些富察家族家谱序中言 “创修谱本,宗祖功德,赖以垂昭”[25]120, “为我族敬宗之德,为敬祖寻根之便,续写族谱”[2]381,《富察氏谱本》记载: “人家旺,敬祖上,以聊忱追远之念,俾得先祖之庇” 。从这些序中不难看出富察氏家族编撰谱书的缘由多为追根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然《讷音富察氏谱传》序又言: “族谱之作,殆古仁人孝子,不忍祖其亲尽而作乎?……此吾富察氏族谱所以修也。……于乎是殆古仁人孝子,不忍视其亲尽而忘而作之遗意乎?……彰亦得谨尾数言以志,彰之幸,且庶几族中子弟,他日诵之识之,而仁人孝子之心,将油然生也”[26]558-559,此序认为族谱编修的另一缘由在于后世子孙的孝道,不忍祖先的亲情丧失殆尽,此即家谱 “维系亲族” 的作用之一, “而仁人孝子之心,将油然生也” 即家谱 “明孝悌” 的又一功能。又据《沙济富察氏宗谱》序中载: “爱合族人而重为订正,汇云礽于群从,缅绍续于前昆,此固孝子慈孙之美举”[26]446,言者那清安认为重新订正族谱是孝的一种表现。

此外,其他家族谱书中也有体现,如《赵氏谱书》记述: “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又记载 “知本若何?知我宗族,无论或远或近,或亲或疏,或百户或千户或万户或万万户,皆一祖之遗留,正如一本之众枝,一水之长流也。”[2]380赵氏家族认为修谱是为了永远孝敬祖先,缅怀先人,一代接一代地将家族的兴旺延续下去。《索绰罗氏统宗》记载: “客有问余,何为而集谱书也?余应之曰:此编一成,上之可以追述先人,下之可以流传后世。凡人皆重本源,况我满人,尤宜郑重,而不容遗忘也。”[27]由此可以看出,修纂谱书也是满族人对先祖表示尊敬与尽孝的一种方式。

(三)祭祀祖先表孝恩

《富察氏谱本·祭祀仪注序》言: “夫祭者,记也,所记先人之遗事。祀者,恩也,克思祖宗之余恩。故水源木本,以此追远之孝。……我们富察氏,历代以来,族大支繁,散居各处,分孙蕃衍,尚对祭祀不彻底者,非但惹人识笑,尤恐我族子孙相继更感茫然矣。予甚忧之。”[25]126这充分表明了富察氏家族后人将对祖先的祭祀视为是慎终追远的一种孝道实践。不仅富察氏家族如此,一般的满族家族中都有类似确切的祭祖习俗,包括如何供奉祖先、祭祖事宜以及祭祀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在家谱中都以大量篇幅进行规定。

岫岩满洲镶红旗《丁氏谱书》中有关供奉祖先的内容是这样记载的, “满族人都是在本族的各户西山墙上的中央处设立一块祖宗板。”[28]1267满族《乌喇那拉氏家谱》中也有类似记载。[2]51大概的意思是在室内,满族人会在西墙供奉祖先的神圣牌位,这个地方被称为 “佛爷炕” 。在佛爷炕上,他们供奉着 “祖宗板子” ,并且有一些特定的规矩需要遵守。例如,不允许在此处挂衣物,过年期间也不可以张贴年画等装饰物。此外,尤其是女性应当避免随意坐卧在佛爷炕上,而且通常客人也不应在此处休息。更重要的是,绝对禁止将满族人日常使用的鞭子或者狗皮帽子放在佛爷炕上。后来由于各族旗人混住杂居,供奉祖先的形式略有变化。岫岩《易穆查氏家谱》中记述: “我岫岩满族内部满洲旗人,蒙古旗人,汉军旗人之间年深相处日久,各种风俗交织,故互相变异互相仿效,在所难免。我杨氏本为佛满洲正黄旗,但久居娘娘城山城之南,与山后邓姓相邻,故其祭祖方式,经三世祖黑色原仅为武略骑尉,无文化故决定效仿邓姓,汉军旗人之习俗中堂柁上木制家庙供之。其优点在于既尊又洁。如哨子河汪姓本纯满族同样供五案;汉军旗人,同样供西墙祖先。”[28]123可以看出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祭祀祖先的方式发生变化,但对祖先的孝心丝毫未减。

由于对敬祖的重视,在家谱家规中对于祭祖事宜以大量篇幅进行规定。例如《吉林他塔喇氏家谱》的家训篇中关于祭祀的内容有这样的记载: “每岁富者宜按季一举;中人之家,岁二三举;即贫者,亦应岁一举。他村酌量前去,同村而居者,必举族以往。其无故不至者,穆坤得严词以责之,以尽敦睦之谊。家祭每祀必涓吉。祀前数日先通知各族主祭之家,宜洒扫西室,虔备祭品。届时主祭之人固宜诚敬,与祭者与执事亦须恪恭将事,各穆坤及尊长有纠察之责。”[29]这里是说,家族中比较富裕的族人要按照季度进行祭祀,并且同族居住的人也要一同前往,应该到场却没有去参加祭祀的族人还会受到穆昆达的责罚。另一方面,还要为祖先设立祠堂,每年的冬至日举行祭祀活动,次日还要进行墓祭,并且每年要在清明节等节日进行拜扫。

有一些家谱对于祭祀的注意事项也有规定。岫岩《曹氏家谱》中记载: “一、家有病人,向祖先、天地祷告许愿,当病人病愈后,还愿祭祀。二、出征凯旋归来或幸存归来祭祀,以示祖宗保佑。三、庆丰收(农牧副渔业得丰收)祭祀时,请家族、亲友等人吃肉,喝酒,以示我家族、亲友、邻居之团结。”[30]

这些详细的关于祭祖的记载无一不体现出后辈子孙对于先祖的尊敬与重视。总之,满族人的忠孝观念体现在他们的家族文化中,他们通过祖先之孝的传承和弘扬,强调了家族传统和家族荣誉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孝道和尊老等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与实践。

四、尊老敬上,永言孝思

尊老敬上一直是满族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和传统美德。满族家谱作为传承家族血脉和智慧的珍贵文化遗产,无疑是尊重和敬仰亲人的具体体现。通过家谱的编纂和传承,满族人民表达了对长辈的深深敬意,并将其视为家族传统的核心。在满族的家谱中,尊老敬上的 “孝” 观念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赡养双亲

曾子曰: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31]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父母的孝道有三个层面:首先是要以最大的尊敬对待父母,表现出深深的敬意;其次是不辱父母的名声和尊严,要以自己的行为和言行为父母争光;最后是能够承担起养育父母的责任,照顾他们的生活和需要。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孝道的实践。《他塔拉氏宗谱》中指出: “父母养育子女不容易,他们应该得到无微不至的温暖和爱护。”[32]这类谱书均以血亲报恩的朴素思想为基础,论证了子女对于父母的孝道义务的合理性。同时,满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竭尽全力,精心照料父母,以展现孝道的实践。如《吴氏宗谱》要求儿女应该 “对待父母要孝顺,做到内尽其心,外竭其力,晨昏定省,奉养无违,效羊羔跪乳,乌鸦反哺”①辽宁鞍山羊草、东台、南地号、八家子《吴氏宗谱》,1954年秋立谱,2002年春修谱,第44页。。家谱中的这些内容旨在劝告后人要赡养双亲表孝心,当然,也不乏突出者。

岫岩《汪氏宗族谱书》记载汪贞女,性好读经史,终身未嫁,伺候父母。

镶蓝旗,满洲福在之女,贡生色枵额,文生永升额之姊,文生岱龄、萝久,武生叔龄,俊龄之姑,文生希克伦、宝三、图克忠、图克志之祖姑文生庆贵之曾祖姑也。幼时许字某氏,稍长,膺足疾微跛。某有退婚意,属媒风示,父母皆难之,而窃窃然惟恐女知。女察其情,遽返其聘。父母交口谇责,女曰儿欲效北宫之女婴儿子者,事父母最乐,奚嫁为某奇女之志节,复属媒谢过,苦相要。父母将允之,开谕万端,终不从。由是依父母以居,温清定省,为诸男最。父母偶不豫,辄亲调药饵甘旨以进,持斋虔祷,往往有效。持父母之丧,动止悉遵古礼,佐两弟持家政,积年无废事。性嗜读经史,皆了了,尤喜吟诗,针黻之余,吟诵不辍。族中之秀者,读书成名,经传多其口授。女童子则教以《论语》、《内则》诸书。喜读孝经,每以不亏不辱,全受全归,为守身要著。旁通内典,慕钩翼之为人,朝夕诵经、必如藏数,衣粗食淡,至老神明不衰,年七十九无疾而逝,空中有音乐声,邻里仿佛闻之。[28]1373

汪贞女用自己的一生来照顾双亲,以最大的能力为父母养老送终,真正做到了尽孝尽善,值得颂扬。

(二)睦亲和顺

睦亲和顺也是满族人忠孝观念的重要表现。《弟子规》中的 “出则悌” 中有一句话: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33]这句格言传达了兄长对弟弟的爱护,以及弟弟对兄长的尊敬的重要性。当兄弟和睦相处时,不仅彼此和睦,也对父母表达了一种孝心和尊敬,强调了家庭中亲情和和睦相处对于传承孝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旧时,满族的传统家庭中几乎都是聚族而居,人口较多,这就要求兄弟妯娌之间友爱,这样才能振兴家庭。

满族传承了中国 “以和为贵” 的传统,弘扬着 “和顺宽让” 的观念。这一观念在满族家谱的家训篇中具体体现为倡导家庭和谐的齐家之道。尤其在促进兄弟之间和睦关系方面,《李氏家传》①李谦.李佳氏谱书.出版地不详.《李佳氏家谱》于嘉庆元年(1796),为五世孙李谦所书,民国13年,又为九世孙李清复书。的家训中的第四条规定为: “兄弟系同胞人也,其心何用异哉” 。兄弟是一奶同胞,要同心同德真诚相待互帮互助;第七条 “家中子弟,妻嫂子侄等,勿论谁多吃多穿,均是骨肉,不可争竞。近来多有这等人,亲手足如同陌路之人,食争饭,穿争衣,并私积银钱。男女往往口角嚷闹,霎时分居,兄不怜弟,弟不敬兄,忘手足之大情,伤父母之育恩。兄弟分居,以致父母吃穿无着昼夜悲啼。是何人子也?可恨!天必诛之。” 兄弟之间切不可由于食物、衣服、财务等方面你争我夺,而致兄弟不睦,忘却手足之情,令父母伤心。尚氏《先王遗嘱》中也有云: “平常喜庆各事,弟兄长幼,务极和气往来,刻刻以父母为念。”[34]显然,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可以使得父母免于操劳,安然生活。

有些家谱中还涉及了族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规条。例如《李氏家传》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六条分别记载了相关的内容: “邻里亲友,无论男女老幼必敬之。邻人如有红白事故,有钱帮钱,无钱帮力” ; “亲友如有急难,或穷困之事,欲求借贷家有余资,只管借去,段不可取重利。倘还不到,展限缓之” ; “街坊人等,总以和顺待之,如有急事,一呼即到。俗云:远亲不如近邻,真乃嘉言也。”②同上《李佳氏谱书》。此处提及了亲戚邻里街坊之间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为其提供帮助。由此可见,睦亲和顺也是孝的一种体现,且在满族家谱中成为要求甚多、规定详细、多处可见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尊老敬上

满族社会中,老人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全体族人将尊敬和敬重老人视为一项传统美德。在满族家庭中,年长者享有高尚的地位,因为他们认为年长者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家庭成员的高度关注和尊重。年轻一代也会积极地向年长者请教,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地处理家庭事务。康熙、乾隆皇帝都举行过数次 “千叟宴”③千叟宴,实施于清朝康熙年间,乾隆时亦有举行,是清廷笼络人心之举。千叟宴是指邀请耆老参与御宴的敬老活动。,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

在满族家谱中,关于 “尊老敬上” 的内容,有着十分详细的要求,在日常行为和礼仪方面,都有着十分突出的体现。如《岫岩满族家谱选编》附录中对于礼仪习俗的规定: “晚辈敬谨之礼,在途中忽然相遇时,如果骑马,要下马跪下叩头、让路通过。如果在坐着时或设宴时要跪下叩头。”[28]1661同时,很多满族家谱还规定,晚辈要每三天给父母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如果家中有老人或者是长辈去世,服孝期间,男子禁止剃发,女子禁止佩戴饰花,且在为期三年的服孝期内不得穿红色服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住在一起的晚辈们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给老人和长辈们请安。当老人和长辈对晚辈或者小孩进行教诲的时候,晚辈要洗耳恭听,不可以有任何的顶撞。当晚辈与长辈同路行走的时候,晚辈要紧随长辈的身后,进出门时,晚辈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注意开门后也要让长辈先行。这些规定几乎在每个满族家谱中都可以看到,只不过各个家族会有对后辈要求不同的差别,但从这些氏族家谱的家训中就可以更加翔实地看到满族尊老敬上的风尚。

上述众多谱书表明,满族家谱中体现了满族人的尊老敬上,包括赡养双亲、睦亲和顺、尊老敬老等方面的内容。满族人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尊重年长者,遵循孝道传统,同时也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体现出的满族人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家庭观念已经成为忠孝观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满族家谱是研究满族历史的第一手民间档案资料,是突显满族文化的载体。虽然各氏族家谱编写的繁简不同,但大多包括忠孝观念的部分,主要体现在满族男子忠于君主,满族女子忠于夫君,慎终追远的祖先之孝以及尊老敬上的家人之孝等方面。家谱融入了忠孝一体的思想,将其具体的观念和传统美德蕴藏于族谱文本之中。通过书写满族男子在家谱中的荣耀来彰显对国家和君主的爱国情怀,更深刻地体现了满族男子对于国家的付出与牺牲;通过书写满族女子在家谱中的位置和各种各样的守节形式,表达了满族女子对于夫君的忠诚;通过查阅家谱姓氏、来源等详情,得出满族人民是依靠传宗接代、纂修家谱的方式表尊宗;通过描写祭祀祖先时的礼节来体现对先祖的孝;通过翻阅家谱中关于家规家训的内容可得知养亲敬亲是尊老敬上的基本要求,睦亲和顺也是家人之孝的一种形式。

满族家谱传承至今天,是因为依然有其特有的价值和生命力。其中蕴含的忠孝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家族传统,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它体现了对祖先、父母和家族的尊重和珍视,同时也强调了家族凝聚力和传承家族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研读家谱,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家族的渊源和血脉相承的故事,还能够感受到民族的自豪和文化的自信。因此,家谱在国家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家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且这些满族家谱在档案、史料、文学资料、寻根认同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对此的研究将对全面了解清朝历史及满族史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家谱满族家族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HK家族崛起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