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养生外治技法”临床实践课程的思考与建议
——以瑶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
2023-11-07闫国跃尤剑鹏
马 艳,闫国跃,尤剑鹏
(1.广西中医药大学 a.瑶医药学院;b.广西瑶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化研究中心;c.广西壮瑶医药与医养结合人才小高地,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民族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1)
为培养高层次的瑶医药人才,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瑶族医药,广西中医药大学组织专家编写了普通高等教育瑶医学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共11本,包括《瑶医医道纲纪》《瑶医治道》《瑶医打道》等[1]。其中,独具特色的“瑶医养生技法”是《瑶医治道》中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主要课程,目前也是我校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包含瑶医治道的主要理论指导、瑶医治道起源和发展、瑶医治道治疗原则、瑶医外治法、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等。在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包括盈亏平衡论、气一万化论、三元和谐论、百体相寓论、症同疾异论、诸病入脉论等,形成了祛因为要、风亏打盈、治求专方、恶病不补、捉母擒子的特色治疗原则。
一、课程实施情况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重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理论向具体实践操作转化的桥梁,是成功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关键步骤。临床实践教学具有直观、具体和整合的特点,医学生通过参与临床实践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锻炼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素质。但是,在实际医学教育中存在临床教学实践资源有限、考核形式化、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目标不具体等问题,使得临床实践教学效果达不到既定目标[2]。据目前情况而言,瑶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养生外治技法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理论课堂授课方式单一
教师的教学模式仍旧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一般通过PPT的形式进行讲解,PPT上的内容往往又是书本上内容的简化,容易造成学生专注观看PPT,不重视对讲解内容和书本上主要内容的把握。知识的输出以单向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不多,从而影响其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足
“瑶医养生外治技法”的临床实践课程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融入,其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途径拓展方面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而言,大多知识只能被动地接受,对于知识获取的渠道有限,大多以学校发放的教材为主。
(三)个性化培养不突出
对于尚未接触过民族医学的学生而言,“瑶医养生外治技法”临床实践课程的理论知识带有明显的瑶医药文化特色,教师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的临床实践课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少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教师所讲内容,制约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发展。
(四)临床实践重视不够
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与操作技能的提升。但“瑶医养生外治技法”课程课时设置较少,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得到具体的操作机会。目前尚未开展临床带教学习,通常情况下,会采取教师操作学生在旁边观摩的方式,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从而影响动手能力的发展。
(五)瑶医药文化自信缺乏
“瑶医治道”目前主要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大多以中医学、药学为主,对瑶医药没有过多了解;授课教师大多是具有中医学学习背景,学习民族医学专业的占比较小,瑶医养生外治技法的临床体会不深刻,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少。
二、改革优化课程教学
(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跟生活相结合
在抗击新冠病毒感染时,医务工作者冲在战“疫”第一线,他们展现了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职业的崇高价值。临床教学是结合临床实践的学习,抗击疫情就是最好的临床实践课堂[3]。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成为人类面临的一种全球性新型传染病,在抗疫期间,民族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时事背景,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从多角度对该疾病的认识、防治等方面展开阐述。《瑶医治道》中重点介绍了“瑶医养生外治技法”,主要包括针刺法、火攻疗法、发泡药罐疗法、刮推法、熏浴疗法、芳香疗法、外敷药法及其他疗法。结合《熏浴疗法》章节展开讲解,熏浴疗法包括了庞桶药浴、熏蒸疗法、熏洗法和熨法。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时,有报道说,不少中医院在门诊大厅进行艾熏防疫,以起到提正气、抗病毒、抑菌作用,在预防病毒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4]。
(二)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应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等要求,教师需通过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探索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式。
面对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笔者认为有必要建设“瑶医治道”网络课堂与在线课堂。MOOC平台、超星平台、雨课堂、学习通App等为远程在线教学提供保障,由教师在课前完成素材收集、授课视频制作与上传。钉钉、腾讯会议这些音视频会议产品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其次,建立较完善的线上资源库,打造精品课程,利用电子图书馆资源、线上瑶族博物馆资源等,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智能化学习平台。“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向学生展示了获取知识的各类渠道,获取知识的源头不再仅仅被教师掌握。相较于以往的线下学习,线上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5]。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更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学生可以采取在课下观看课程视频等方式完成在线自主学习。比如,瑶族药浴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瑶医磨药疗法”和“瑶医滚蛋疗法”已进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纳入非遗的疗法都专门制作有视频,可以让学生先通过线上视频学习对《熏浴疗法》《刮推法》《其他疗法》这些章节的内容有所了解,并且将自主学习后对疗法的探究讨论、作业练习与考评测试等内容迁移至课上。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完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在线联络方式与授课教师联系,获得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这可有效克服课时缩减、课堂时间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增加实践机会,提升临床能力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国家教育及行业政策,在“瑶医养生外治技法”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强调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注意事项,并结合临床运用举例,除了大班理论授课以外,大多外治疗法可以分小组互相操作,在课程结束前分配一些时间给学生分享操作体会,教师予以点评和总结。在临床实际课程中,参与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际操作过将让学生更敢于实践,更好地学以致用。在课后,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课题、大学生创新课题、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课题,发散思维,让可行的想法有途径地落地实践,让理论学习进一步结合实践,比如,结合瑶医养生外治法的学习,可联系民族医技法进行整理与挖掘,通过此类科研活动,促进学生科研实践及临床能力的提升。
(四)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构建及优化临床实践基地
临床思维是医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临床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环节,而临床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临床实训中心、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所以要建设高水平的瑶医临床实践基地,打造一流的临床教学平台。第一,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目前学校已构建临床实训中心,针对瑶医学科设有瑶医目诊室、瑶医治道实训室等,还有瑶医文化展厅,展示了部分瑶医常用的治疗工具,可加深学生对瑶医养生外治技法中常见外治疗法的感性认识。第二,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现有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瑶医科、仁爱分院瑶医科;建设完善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民族学特色诊疗中心等相关科室,建设并完善相关教研室。第三,加强瑶医临床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要人员,强大的临床实践课程教师队伍,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该团队必须熟练掌握瑶医理论及诊疗技法。第四,重视内涵建设。突出临床基地的瑶医特色,扩大瑶医在科室及整个医院的应用范围,开展瑶医技法传承、瑶药制剂研发等。
(五)注重文化熏陶,提高瑶医药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医药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优势、中国品格气质,特别是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控中,中医药全程介入、深度参与、全程救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为国际抗疫提供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魅力[6]。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中,瑶医药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民族医药的重要作用,护佑一方百姓,瑶医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离不开其背后确切的疗效、深入人心的文化魅力。
首先,非物质遗产传统医药项目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可将纳入非遗保护项目的瑶医技法有机融入实践课堂中,例如:针对中医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介绍瑶医滚蛋疗法的发源、发展、保护、传承脉络,结合有效案例重点讲述该疗法的运用,课后鼓励学生自己实践体验并反馈,从文化的价值、保护、传承与运用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师生对瑶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其次,瑶医药源于民间,课后鼓励学生开展相关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民间调研学习及瑶族博物馆参观学习,开展民间拾遗工作,近距离接触感受瑶医药神奇独特的魅力,以帮助学生提升传承传统文化的认知,培育医学生对民族医学文化的自信,筑牢医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念。最后,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性,授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至关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教学的同时,更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对民族医药的文化自信。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应与时俱进,“瑶医养生外治”课程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切合临床实践的操作内容,针对目前出现的短板,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新颖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搭建临床实践学习平台,增加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注重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瑶医药文化自信。瑶医学科虽然形成晚,但发展迅速,对瑶医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将继续前行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