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

2023-11-06高丹刘瑞杰

佛山陶瓷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公园城市城市公园长沙市

高丹,刘瑞杰

(吉林建筑大学,长春 130118)

1 前言

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对我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并强调城市新区的规划一定要体现出“公园城市”的特点,要将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也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述。本文立足于公园城市的时代背景和“公园城市”内涵的研究,结合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原则,探索公园城市导向下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理论及设计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探索以及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公园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近几十年来,在城市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出现过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理念,公园城市理念虽然跟这些城市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但其内涵又与后者有所区别。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理念相比,“公园城市”理念相承于“园”、着眼于“城”、核心在“公”[1],同时又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公园城市的本质是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整合公园绿地与公共空间,联系各类公共服务功能,塑造公园城市网络,融入城市活力生活[2]。相比之前实施的“田园城市”和“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理念则更突出以下三个特点:

2.1 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强调不能过于注重发展的迫切性和视觉美学,而应该实现经济环境和人文之间的协调,兼顾弱势群体的环境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发展,突出公园的公共属性。

2.2 更突出公园生态文明理念

国内许多的城市,盲目崇拜欧洲国家早已淘汰的城市美化运动,追求城市的标新立异,对城市美学的培育视而不见。公园城市理念则要求应从公园的生态哲学、生态美学角度看待城市治理问题。在生态建设方面,要树立生态美学的认识观和价值[3],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之路。

2.3 更强调构建多层次的绿地空间系统

通过区域、中心城区以及街道社区,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尺度上的策略进行配合,达到城市绿色空间的统筹兼顾与平衡。

3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公园绿地设计原则

基于上述对“公园城市”背景、内涵特征的分析,“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当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

3.1 生态优先原则

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尊重自然,尽可能的保留原有场地的自然基底,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去保障它的生态功能完好,将用地的建设对场地的人为干扰性尽可能的降低,保持其自然生态性。

3.2 地域特色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人文特色,注重生态优先的同时,还要注重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提炼,可以将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格融入到公园中的建筑、公共设施、绿化的设计中去,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

3.3 公共开放原则

“公园城市”的建设的重点便是将绿地的功能释放,公共性是城市公园最主要的特征,是将公园的建设造福于全人民而不是限制绿地的空间和边界[4]。这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从满足大众需求出发,将公园绿地的公共功能完美的体现出来,而不是对绿地空间进行限制。

3.4 以人为本原则

在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不能因为建设而建设,要从使用群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出发,去平衡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到使用群体的舒适便捷性、尺度的适宜性以及当地居民的民俗习惯。

3.5 整体性原则

为保证公园建设的整体性,公园的规划应该与城市保持一个整体,除了在选址上要顺应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周边建设功能用地整体相考虑,还要体现在生态、文化、设计风格等多个方面。

4 长沙市公园绿地建设现状

4.1 公园绿地数量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截至2022 年,长沙总面积11815.96 平方公里,辖6 个区、1 个县、代管2 个县级市,分别为:岳麓区、雨花区、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市、浏阳市。

根据《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截至2020 年,长沙市应达到联合国最佳人居标准,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4.87 平方米,人均绿地46 平方米,绿地率42%,绿化覆盖率47%。依据《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全面建成级的公园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达到(≥12 m2/人)的标准,长沙市目前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87m2/人,已经符合该项指标的规定。通过百度POI 查询的公园名录显示,当前长沙市共有150 个综合公园,但每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尚未达到公园城市的建设标准。在建成面积方面,面积最小的友邻公园面积为0.03 公顷,最大的岳麓山公园面积达84 公顷,面积差异较大,面积小的公园绿地的居民使用频率较高,建设更多的小型社区公园将更有利于未来城市的发展与公园体系的建立。综上所述,长沙市公园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并不均衡,在数量方面仍有待提升。

4.2 绿地空间分布特征

对于绿地空间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选取长沙市主城区(岳麓区、雨花区、开福区、天心区、芙蓉区)五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五个区域的人口活动和居住密集度相对较高,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如见图1,长沙市主城区的公园绿地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以岳麓区分布最多,芙蓉区分布最少。河东(湘江以东)区域绿地数量较少,大多为人造表皮的建筑用地等,河西(湘江以西)地区绿地数量较多,分布更广。根据调研,长沙市的大型综合公园大部分都分布在岳麓区,其中有7 个面积超过50 公顷的大型综合公园,而其他行政区域分布的公园大多为面积小分布广的社区公园。大型公园的分布不均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景观正义的缺失,这种不平等的现象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加剧。

图1 长沙市主城区用地类型分布图

4.3 长沙市公园绿地建设现存问题

4.3.1 绿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长沙市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城市,地处洞庭湖平原的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受其城市内部山水格局、湖泊以及河流等自然资源的影响,导致其内部绿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同的区域又因为政治经济等原因而导致绿地资源与人口数量不匹配的情况出现。

4.3.2 整体景观设计缺乏系统性的控制规划,效能发挥不充分

从目前长沙市城区城市公园的分布情况来看,城市公园在规划选址以及布局方面与自然山水格局以及建设用地布局的耦合关系并不明显,尤其是在湘江以东地区,公园绿地分布较为零散,且规模上以小型绿地为主,这样就不能填补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的空白区。大部分城市公园的类型和定位均不明显,从而导致单个的公园绿地的效能发挥不充分,公园与公园之间的联系性较差,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园体系。

4.3.3 缺乏特色景观的营造

改革开放以来掀起了城市建设的热潮,导致了公园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控制与指导,一些城市公园在建设的时候,没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是生硬的将其他发达城市或者是西方国家的设计风格照搬过来,这样严重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没有将历史人文特色融入到景观空间中去。

4.3.4 内部空间结构单一,场所感缺失

长沙的大部分公园都采用了较为简单的空间结构设计,一般都是简单的轴线串联,有的小公园甚至只有简单的植被种植和广场砖的铺设,毫无空间感和场所感可言。

4.3.5 公园边界空间较为封闭

在以往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为了对用地进行保护,部分公园会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段里从特定的出入口进出,这对周边居民们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部分城市公园规划在小区或者商业区旁边,本意是为其周边建设用地服务的,但是又通过道路和围墙将其孤立了起来,没能与外界的其他建设用地产生较好的联系,也没能很好的服务区域内的使用人群,间接的削弱了城市公园的功能性。

4.3.6 功能缺失,无法满足某些特定群体的使用需求

公园城市理念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这就要求城市公园的规划过程中要注重服务群体的全覆盖,从年龄、职业、收入层次、身体状况等附加特征尽量全方位考量。但有一些公园因为设计年代久远等多个原因,没有为弱势群体设立专门的游憩和通行空间,还有的功能区平时都闲置了下来,只有特定的时间段才有人群活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景观功能缺失。

5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策略

自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以来,全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在通过网上和实地调研明确了目前长沙市公园绿地建设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公园城市理念的概念内涵以及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原则,提出如下营造策略。

5.1 完善区域城市公园体系,打造景城融合的格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沙市的城市功能也愈发趋于完整,城市空间的品质提升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只有提升了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形象,才能吸引和留下人才,促进城市更快的转型。完善城市公园体系首先要增加绿地总量,长沙作为一个滨江城市,区域内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可以依托岳麓山、梅溪湖、松雅湖等自然资源来进行拓展增绿。二、建设更多的街旁绿地和口袋公园。不同的街旁绿地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来设置不同的使用功能,如适当的增加小广场数量、休息座椅设施、林荫空间等节点来为周边人群提供一个交流、休闲、运动场所。三要丰富绿地的使用类型,对城市中缺少的遗址公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各项专类园进行有机的补充,发挥各自的生态环境效益,形成有机的互补。一个完善的区域城市公园体系包括了“自然山林-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广场用地”,只有完善区域公园绿地体系,才能打造景城融合的格局,形成“城在园中”的未来“公园城市”模式。

5.2 对公园绿地布局进行优化

在进行优化绿色空间布局时,要以“300m 能见绿,500m 能见园”为目标,保障城市居民从家中和办公场所出发可以在5~10min 以内到达该区域内的公园绿地,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景观正义。二是合理的增加公园绿地的数量,对境内所有的绿地进行优化。除了平面上的绿色空间植入外,在竖向设计中,也可以考虑加入更多的绿色元素,横向增加和竖向拓展并举。对于屋顶花园、和墙体绿化等立体增绿方式进行全面推广,这样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分布更广的绿色生活环境。绿地空间的优化不仅是对其空间品质进行提升,还要将其功能复合性达到最大化,通过景观要素的植入去发掘空间功能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进行生态、游憩等功能的叠加,同一空间不同的时间段创建不同的活动类型来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

5.3 融入城市特色地域文化,提升公园品质

在公园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打造历史人文和地域特色的景观要素。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5]。首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挖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其次,进行设计符号的提取,让其从概念上得到升华,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符号的并联来构建独特的公园城市特色文化体系。

5.4 以人为本的功能分区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和类型的适用人群,创造更优化的公园内部空间结构,应对其功能分区进行改造优化,使游客得到更加便捷的游园体验,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干扰。在进行功能分区规划的时候所依据的是考虑功能的差异性,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应着不同的元素特征,所以,应该结合不同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特征来进行分区。城市公园的日常使用人群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到了周末,则以家庭单元为主,所以老年人和儿童的使用需求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首先,在公园的设计中,应充分考

虑老年人生理、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特殊性。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可以增加一些活动设施和场所,创造更多受老年人青睐的公共和私人的活动和交流空间,满足老年人动静活动的要求[6]。另外,在儿童活动空间的塑造上,可以参照张唐景观的“山水间”,打造更多的智能游乐设施,激发儿童好动、爱好探索的天性,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使用需求。

5.5 塑造公园绿地与周边建设用地的共融空间

根据环境心理学,人们往往喜欢在人多的地方聚集,一个积极的公园边界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的户外活动,也可以提供一个合适的社交场所,来满足居民对交往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空间的流动性,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到公园内部活动。针对现状许多公园的边界封闭问题,应当结合周边用地来将边界打开,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组团来代替围墙和铁栅栏,再根据周边环境来设置更加多的次级出入口,方便周边的使用者更便捷的进行游园体验。

6 结语

“公园城市”作为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对未来中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通过长沙市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现状调研和“公园城市”理念梳理,来探讨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方法,希望能为其他城市的公园设计和公园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公园城市城市公园长沙市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从公园规划到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初探
四川省公园城市试点建设基础评价
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思考
江门市公园文化服务供给实证研究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长沙市控编减编工作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