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法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缺血事件预测价值
2023-11-06曹伊楠裘淼涵严育东田浩甫李颖颖李丰怡韩雅玲
曹伊楠, 裘淼涵, 严育东, 惠 曼, 党 丹, 田浩甫,李颖颖, 李丰怡, 李 毅, 韩雅玲
北部战区总医院1.干部病房二科;2.心血管内科,辽宁 沈阳 110016;3.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世界范围内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在逐年升高[1-1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其中的严重类型,具有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12]。因此,对ACS患者预后的评估十分必要。目前已有数个风险预测评分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CAD患者的缺血事件和死亡风险[13-15]。同时,在CAD患者中,生物标志物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相关[16-18]。CAD患者常规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高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ity troponin-T,hsTnT)、N端B型利钠肽(N-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主要反映心肌损伤、心脏功能及炎症反应情况。既往研究表明,在低密度脂蛋白较高的患者中,多个生物标志物联合评分的方法可预测CA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19-20]。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的ACS患者中,是否可以通过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的方式预测患者的临床结局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法对接受PCI的ACS患者发生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 456例接受PCI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因ACS住院并接受PCI;(2)住院期间完善相关检查,具有完整的生物标志物数据;(3)完成相关随访。排除标准:(1)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2)生物标志物数据缺失。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及终点 本研究基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介入标准化网络平台(CV-NET系统,思创贯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中国)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一般临床资料及手术相关特征。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生物标志物水平(每个升高的生物标志物记为1分,hsTnT≥0.1 μg/L、NT-proBNP≥450.0 pg/ml、hsCRP≥2.0 mg/L为升高),将患者分入低风险组(0~1个生物标志物升高;n=2 450)、中风险组(2个生物标志物升高;n=1 704)、高风险组(3个生物标志物升高;n=2 302)。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研究主要结局为12个月内的缺血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次要结局事件为12个月内缺血事件的组成部分与全因死亡。分析各组与临床结局的关系。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组患者年龄、性别、CAD类型、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hsTnT、NT-proBNP、hsCRP,以及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卒中、PCI、吸烟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百分率/%)
2.2 3组患者手术资料比较 3组患者支架个数、支架总长度、SYNTAX评分,以及桡动脉入路、靶血管位置在左主干和左回旋支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手术资料比较/例(百分率/%)
2.3 3组患者出院后用药情况比较 3组患者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出院后用药情况比较/例(百分率/%)
2.4 3组患者结局事件比较 3组患者12个月缺血事件、心原性死亡、全因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缺血事件:中风险组比低风险组风险比为2.38(95%可信区间1.60~3.52,P<0.001),高风险组比低风险组风险比为2.55(95%可信区间1.76~3.70,P<0.001)。心原性死亡:中风险组比低风险组风险比为3.59(95%可信区间2.04~6.31,P<0.001),高风险组比低风险组风险比为4.20(95%可信区间2.46~7.16,P<0.001)。全因死亡:中风险组比低风险组风险比为2.80(95%可信区间1.74~4.50,P<0.001),高风险组比低风险组风险比为3.79(95%可信区间2.45~5.87,P<0.001)。
表4 3组患者结局事件比较/例(百分率/%)
3 讨论
在CAD患者的常规生物标志物中,hsTnT、NT-proBNP、hsCRP可分别反映心肌损伤、心脏功能、机体炎症反应,且均与心血管事件相关[21-23]。近年来,我国CA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其中,ACS预后较差[11-12]。因此,指南推荐以评分方式预测CAD患者的风险[24]。目前,已有多种风险评分预测方法及其衍生改良方法出现[13-15,25-27],生物标志物也可作为CAD患者的常规检验方式进行风险评估。
本研究发现,PCI后的ACS患者采用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法评估预后时,高危患者缺血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更高。有研究表明,多个风险评分模型累积能够更好地预测不良事件[28]。Fagundes等[20]研究发现,复合评分的方法可以预测CAD患者出院后冠状动脉搭桥、复杂PCI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这可能是由于生物标志物复合累积后可以反映全身病理生理的情况。复合评分的方法可能有预测其他事件风险的潜力。目前,临床上支架内再狭窄的PCI比新发病变更加复杂且远期预后更差[29],因此,评分法在临床上对其他事件的预测值得进一步探索。IMPROVE-IT亚组研究发现,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法评估的高风险患者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可获得相对较高的绝对收益[19]。因此,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法可为ACS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观察性、单中心研究,可能存在一定偏倚;(2)本研究涉及的生物标志物权重相同,虽然操作简便易行,但可能会忽略生物标志物对结局预测权重的差异;(3)本研究只分析了住院期间生物标志物,并未观察其长期的变化,会导致预测出现偏倚。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PCI的ACS患者,采用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法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出院后12个月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为高风险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也为ACS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