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造口袋联合可塑贴环在腹部引流管渗液伤口中的应用
2023-11-06刘欢李彩花付禄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江西吉安343000
刘欢 李彩花 付禄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 (江西 吉安 343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析对腹部引流管渗液伤口患者应用肠造口袋联合可塑贴环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腹部引流管渗漏伤口患者3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6)和观察组(n=16),对照组患者接受两件式造口袋干预,观察组患者联合可塑贴环干预。对两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效果、并发症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每天换药频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事件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相关因子指标测量所得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引流管渗液伤口患者采取两件式造口袋干预联合可塑贴环能够促进创面愈合速度,降低风险事件,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协同辅助效果。
引流管是外科腹部手术常用辅助手段,对手术质量、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方面均有重要意义,但在应用过程中因为渗漏问题而导致患者身心负担增加的情况并不少见[1]。肠造口袋收集渗液是当前临床对腹部引流管渗液伤口的常见处理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盆腔、腹腔引流管等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缺陷,但在干预中发现单一肠造口袋模式对创面愈合促进作用不尽如人意,且创面愈合期间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康复、正常生活[2-4]。有鉴于此本院积极探索对腹部引流管渗液伤口患者更为高效的干预配合方式,自2019年始对收治腹部引流管渗液伤口患者展开肠造口袋联合可塑贴环干预模式。现对本院收治的32例腹部引流管渗液伤口患者资料及干预内容、效果等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9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腹部引流管渗漏伤口患者3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7~77岁,平均(58.61±2.54)岁;12例患者为引流管周围渗液,3例为拔出引流管后窦口持续性渗液,1例为肠瘘。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5~79岁,平均(59.82±2.59)岁;13例患者为引流管周围渗液,2例为拔出引流管后窦口持续性渗液,1例为肠瘘。在对腹部引流管渗漏伤口患者随机分组后组间基线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立项、流程方面满足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标准要求,予以批准。
纳入标准:①凝血功能确认无异常;②未在伤口发现有活动性出血;③无合并出血性疾病;④未应用抗凝药物;⑤腹部手术治疗后伤口裂开;⑥腹部伤口渗漏程度每天在50mL以上;⑦告知本研究内容后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文件。排除标准:①患者伤口诱发原因为恶性肿瘤;②临床资料缺失;③依从性低或者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观察组:评估伤口,备好可塑贴环及两件式造口袋。操作步骤:①对引流管口还有周围皮肤组织使用浸润有聚维酮碘、生理盐水的生理棉球先消毒,然后再清洗,之后擦干。②如患者存在有刺激性皮炎引流管、窦口或者瘘口情况,在周围皮肤均匀地涂抹造口护肤粉,然后喷洒3M的液体敷料。观察皮炎状态,使用水胶体、藻酸盐等方式加快皮肤炎症消退速度,然后粘贴造口底盘、造口袋。评估引流口周围皮肤情况,在对口袋底板进行裁剪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到引流管口的大小、性状等,配合固定缝线位置以确保能够满足需求,确保相对于引流管口,造口袋中央孔径要大1~2mm。③揭除造口袋底板粘贴纸,并与可塑贴环黏合备用。④在引流管拟穿出造口袋的位置进行裁剪(裁剪大小根据引流管直径)与造口底盘相扣。⑤引流管使用血管钳夹闭引流管近端,分离引流管和引流袋,消毒引流管及引流袋口径后用裁剪的两块无菌敷贴包绕。⑥引流管末端经粘贴可塑贴环造口底盘的中央孔径与造口袋表面裁剪的开口用血管钳拉出。⑦引流管口和造口袋的中央孔两者相对准,造口袋要确保固定妥当,和皮肤相紧贴,一定不要存在缝隙从而导致渗漏,粘贴完成后使用手掌从内到外抚平,按压底板2~3min,使用底板黏胶和皮肤紧贴,根据患者在床上休息的体位以及是否能够下床,将开口袋扣合在底盘上,锁上锁扣将3M胶布沿造口底盘周围环形粘贴,二次固定。⑧将引流管近端口及引流袋敷贴揭除,经消毒后重新连接,将剪裁的Y型敷贴将引流管穿出造口袋的出口缝隙粘贴严密,用造口夹于封闭造口袋开口,造口袋收集漏出液达到其容积30%~50%时,及时排放。如造口袋无渗漏和脱落,可3~5d更换1次。
对照组:单纯应用两件式造口袋干预,操作方法与内容参考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每天换药频率:换药的需求要根据患者的伤口渗出量来决定,如果发现敷料的表面出现渗出,需要立即换药,到了病情后期渗出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调整下降换药频率,可每天1次或者隔日1次[5]。②创面愈合有效率:患者创面完全愈合且相关临床症状消失的为愈合;患者创面缩小,幅度在75%以上且相关临床症状消失的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创面缩小且幅度25%~75%,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为有效;未能达到上述指标的为无效[6]。③并发症事件:记录两组患者在干预期间发生糜烂、感染、疼痛、皮炎事件例数。④生活质量:对患者在接受干预前后两个时间段使用慢性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慢性胃炎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s-Chronic Gastriti,QLICD-CG)评价其生活质量状态变化,从社会层面、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以及正常生活四个维度分析,各维度所得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体验越舒适[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组间换药频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换药频率在5~10次/d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在20次/d以上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每天换药频率情况比较(n=16,n/%)
2.2 组间创面愈合情况
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有效率评价比较(n=16,n/%)
2.3 组间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事件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事件发生例数比较(n=16,n/%)
2.4 组间生活质量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项目因子分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目因子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分数比较(n=16,±s,分)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分数比较(n=16,±s,分)
注:组内干预前后比较,aP<0.05
组别社会心理生理正常生活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13.42±1.73 18.52±2.36a 14.03±1.85 18.11±2.25a 13.68±1.58 17.98±2.52a 13.61±2.51 18.01±2.49a观察组13.41±1.68 22.31±2.41a 14.01±1.56 22.51±2.43a 13.65±1.59 22.64±2.63a 13.58±2.47 21.69±2.52a t 0.325 5.659 0.368 5.965 0.366 5.698 0.373 5.697 P>0.05<0.001>0.05<0.001>0.05<0.001>0.05<0.001
3.讨论
腹部渗漏在腹部各种操作及手术中常见,较为典型的包括引流管管口周围渗液、引流管拔管后伤口持续性渗液、切口裂开渗液、腹壁瘘口渗液等,由于肠液、胆汁、脓液、尿液、粪便等渗液,对皮肤周围产生长时间的持续刺激,加上污染敷料、衣物等致皮肤糜烂、溃疡,导致患者痛苦不堪,从医护工作及资源角度而言也是一个严重的负担[8-10]。
造口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腹部渗漏伤口患者的临床干预中,其具有封闭性好、透明、便于观察的优势,通过观察渗液的颜色和性质从而调整对应干预细节,且对于渗漏情况有更好控制的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对腹部引流管渗液伤口患者单纯通过造口技术干预,容易存在造口袋渗漏,延长伤口愈合时间的情况,且该技术单一使用也不具备控制感染效果。本研究中,接受肠造口袋联合可塑贴环干预的腹部引流管渗液伤口患者,在创面愈合、安全性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相对于常规干预对照组患者均有显著优越性(P<0.05),提示了两种方法联合干预对于患者的临床积极价值,对其应用优势可整理到以下几个方面:①造口袋联合可塑贴环应用于腹腔引流渗液管理中可增加造口底座与皮肤粘贴紧密,能够更高效率完成渗液收集,避免伤口及周围皮肤受到渗液的浸润刺激,防止发生皮肤糜烂、溃疡的不良事件。②能够有效收集渗液,在确保量的同时还能够及时观察渗液性质,诸如量、性状、颜色等从而作为掌握病情的依据[11]。③降低渗液浸润衣物,从而避免衣物长时间刺激皮肤,同时造口袋的密闭程度能够避免气味逃逸,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度、满意度[12]。④应用造口袋后可以避免频繁换药的情况出现,为患者减少一定的换药费用,更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医疗氛围[13]。
综上所述,对腹部引流管渗液伤口患者采取两件式造口袋干预联合可塑贴环能够促进创面愈合速度,降低风险事件,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协同辅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