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医联体医疗设备维修模式创新探析

2023-11-10周少彦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上海200435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17期
关键词:联体医疗机构医疗

周少彦 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 (上海 200435)

内容提要: 文章着重探讨区域性医联体内部医疗设备维修的模式创新。医联体内部存在医疗设备维修困难问题,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遭遇设备维修成本高,设备运行故障率高,维修保养人员专业技术不精,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困扰。尽管他们迫切期待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出路,但是仅靠自身力量较难如愿。如果能借助医联体平台,利用医联体内某些医疗机构或医疗中心的专业资源和优势力量,整合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资源,形成医联体内设备维修合作机制,对解决医联体内设备维修难题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医疗设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作用更不能低估。我国医疗设备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中,基层医疗机构即使拥有少量先进医疗设备,也严重缺乏专业维修技术人才。据统计,广东省80%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在广州等大城市大医院,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仅有20%[1]。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维修保养对他们而言是一难题。有些基层医疗机构担心设备使用过多发生故障,尽量减少设备使用,甚至将先进医疗设备闲置起来,成了摆设,造成卫生资源很大浪费,加剧医疗服务供需矛盾。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医联体建设成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通过医联体建设,通过区域医疗协作关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优化区域医疗服务的质量,让更多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在推进医联体制度建设过程中,加强医联体内医疗设备维修的合作制度建设,成了题中之义。

本文着重探讨区域医联体内医疗设备维修合作模式创新问题。论文首先界定了区域医联体的核心概念,对协同论的理论工具加以解读,强调了医疗服务中的设备维修的重要性,分析了设备维修的基本状况与存在问题。探讨区域医联体内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合作模式创新问题,最后对进一步推进医疗设备维修模式创新提出一些理论思考。

1.核心概念与理论工具

1.1 核心概念

本文核心概念是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所谓区域医联体,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一个医疗资源和影响相对突出的著名三级医院作为核心,出面联合区域内的若干个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康复医疗机构,并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形成区域医疗服务合作发展的共同体。

目前城市医联体建设有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两种方式。纵向联合主要有两种模式:①紧密型医联体;②松散型医联体。紧密型医联体由独立法人集中管理。核心决策机构是管理委员会,一般由卫生部门及核心医院领导共同组成,内部各医疗机构的人、财、物等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此类模式的资源高度整合。内部关系稳定,竞争和发展优势明显。但需要付出较高整合成本,全面推行不易。松散型医联体,保持成员单位的独立人财物管理权,仅限于医疗服务等业务领域合作,不涉及利益分配和人事安排。此类医联体建设阻力小,难度低,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互补。但是,实现医疗资源区域均等化的程度相对不高。

截至2018年,上海医联体平台建设已达40余个,医联体模式也呈现多元化特点[2]。以上两种类型的医联体模式都属于“3+2+1”纵向型联合模式(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中心),纵向联合模式还有“2+1”模式(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此外,横向联合模式,例如新华医院儿科与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科专业合作模式[4]。

本文在探析医联体内部医疗设备维修模式时,借鉴了不同类型医联体内医疗设备维修合作模式的经验,解读这些经验,深化了我对医联体内设备维修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认识。

1.2 理论工具

本文主要理论工具是“协同论”。此理论工具主要研究在非平衡或非等价情况下,如何通过自身内部协作互动,形成时间与空间上的合理有序结构,提升研究对象的整体实施效率。

协同论运用在企业组织多元化研究时,主要探讨企业组织之间或内部成员之间合作问题,在医联体研究中借用协同论工具,主要研究现有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医联体内部加强合作,形成合理有序结构,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5]。

2.医疗设备维修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一般流程

2.1 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的重要地位

医疗设备在医疗服务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各种医疗器械在对患者诊治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工具的使用都可能发生损坏或故障,医疗设备的使用也必然会发生故障和损坏。但是这种故障一旦发生往往产生严重后果。一旦在诊治医疗期间,发生医疗设备故障,就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也可能酿成重大医疗事故。因此,医疗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发生故障时的及时排除,其重要性就非常清楚了,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为过。

2.2 医疗设备维修的一般流程

医疗设备维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必要的管理流程,进行分类管理。

2.2.1 设备维修的服务机构分类

医疗设备维修工作主要由两种机构承担:①医疗机构自建的设备维修中心成员;②专业维修公司的专业维修人员。自建的设备维修中心人员,主要负责医疗设备的一般维修和日常保养。不少基层医疗机构,限于条件有限,设备维修中心规模较小,维修设备和工具较为简单,维修人员较少,只能承担日常保养与简单故障处理。一旦较复杂的医疗设备发生故障,往往无能为力。专业维修公司提供的维修服务,不少是医疗机构采购置医疗设备时的合同提供的善后服务。但是保质期过后,就另当别论了。由于专业维修公司的专业维修人员专业技能较好,维修设备和工具较齐备,维修效果较好,但是往往需要预约,要求设备停机等待处理,难以提供即时服务。而且设备保质期过后的收费较高[6]。

2.2.2 设备维修的基本分类

医疗机构等级不同,设备配置要求也不同。不同患者需要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与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因此,医疗设备维修首先需要对诸多设备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诊断设备、治疗设备、手术设备、检验设备等基本类型的设备。此外,不同类型的设备,由于其科技含量和精密程度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维修方法和流程,替换不同价格的零部件。因此,还要对不同医疗设备的维修要求和维修成本进行分类造册。

2.2.3 设备维修的基本流程

医联体内部的医疗设备维修是一个系统工程,维修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设备故障检测。维修人员首先需要对故障设备进行检测,逐一排查故障之处,确定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和排除故障进行维修的方案。

设备维修方案确定。根据故障发生的原因和设备类型及其基本特性,维修人员需要确定最合适的维修方案和所需维修的设备和工具。

设备维修方案实施。维修人员按照维修方案对设备进行故障排除作业,更换所需部件,重新启动设备加以检验,直至设备正常运转。

设备维修结果评估。维修人员需要对维修后的设备的测试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以便保障设备维修后能够正常运转。

设备维修全部记录并归档。维修人员需要对设备故障性质、故障发生原因,维修的全过程,检测结果和评估逐一加以记录,最后须将维修记录归档,以备日后参考。

3.医联体内医疗设备维修现状与问题

医联体内各种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维修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3.1 维修资金不足与设备故障率频发

城市医疗机构普遍承受着繁重的医疗服务压力。由于城市人口多,患者多,常用的医疗设备通常都是高负荷使用,以致医疗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设备故障频发往往还与维修资金不足相关。由于维修资金不足,一旦设备过了保质期,就需支付更多钱更换零部件,为了省钱往往在排除故障时,购置价廉的非原配零部件应付,其结果必然是故障频发。故障频发又会增加维修成本,使原本捉襟见肘的维修经费更加紧张[7]。

3.2 及时排除设备故障难度大

现代医疗设备通常都具有较复杂的机械构造和繁琐的操作系统。尤其是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复杂医疗设备,一旦发生故障,一般医疗机构内部的维修人员是无能为力的。如果轻率处理,轻则损毁设备,重则造成人身事故。因此,必须请相关的专业维修人员处理。而请外部专业维修人员,需要预约,并停机等待。这给进行中的医疗服务,会造成很大困扰。基层医疗机构及时排除设备故障的压力不小[8]。

3.3 维修队伍专业素质不足

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发生医疗设备故障时,难以依靠内部维修人员及时排除。其直接原因就是医疗机构内部维修队伍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足。结果往往只能请外部专业维修人员上门服务。因此,加强医疗机构内部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已成为医联体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3.4 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不少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故障频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他们的总体建设规划中,往往缺乏医疗设备维修计划,没有制定明确的医疗设备维修的流程规范与防范故障的规定,造成日常设备保养不重视,养护不足,平时出现小故障,又不能及时彻底排除,于是就留下设备故障频发的隐患。减少事故发生,需要从制度建设抓起。

4.区域医联体内设备维修模式创新研究

现参考上海多种某医联体平台设备维修合作经验,对医联体内医疗机构设备维修模式创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4.1 设备维修方式创新

目前上海区域医联体内的医疗设备维修,主要依靠两类机构:①医疗机构内部自建的设备维修中心;②医疗机构外部的专业设备维修公司。即“自主维修+外包维修”模式。基层医疗机构自建维修队伍的维修,尽管成本较低,但是维修质量不稳,容易遗留事故隐患;如果完全聘请外部专业维修公司维修,又会增加维修成本。这对基层医疗机构是两难问题。

要解决此类两难问题,可以创新维修模式。对一些常见的、比较简单的设备故障排除,仍然可以由自建维修队伍成员承担。但是,对于复杂的设备故障,以往需要请专业维修公司,现在有了医联体后,就可以聘请医联体内部有资质的合作伙伴帮助解决。这样,既能及时解决问题,又不用支付高额费用。这种创新的医疗设备维修模式,完全符合医联体制度建设的宗旨。

4.2 严格维修队伍管理制度

为确保医疗设备安全运作,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维修知识和技能的自主维修队伍。为此,需要制定一套相应的培训和管理制度。①定期举办培训班,聘请专业技术员作教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教员尽可能聘请医联体内部有资格的高级专业人员。②加强维修人员的实践操作训练,尤其是常见故障排除训练,提高维修人员实际操作能力。③建立维修人员的技能考核和综合评价制度,考核不合格者需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并且需要针对性的再培训。考核工作也可以聘请医联体内部有资格的高级专业人员参加,这样的考核工作显得更加公正、透明。依靠医联体合作平台,建立一套严格的维修队伍培训和管理制度,才可能从根本上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无虞。

4.3 加强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

医联体平台内的医疗设备维修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医联体内医疗设备维修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故障诊断信息化管理、维修方案确定信息化管理、维修方案实施信息化管理、维修记录归档信息化管理,以及维修结果评估信息化管理。

医联体内部信息化大数据,可以更好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4.4 重视维修设备质保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质保管理体系,是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医疗设备质保体系主要包括:设备维修合同制定、设备维修服务规范、设备维修质量监督检查、设备维修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规范制定。在医联体内部可以建立医疗设备维修质保管理的协作机制,充分利用核心医院或医疗中心的资源技术优势,帮助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维修质保能力。

4.5 有效控制设备维修成本

在医疗机构的日常开支中,设备购置和维修是一笔巨大开支。降低这笔开支就可大大降低医疗机构总开支。有效控制设备维修成本,需要:①制定自建设备维修队伍的合理规模和合理规划。以控制维修开支。②坚持必需合理的维修原则。设备采购优先照顾日常医疗服务必需的设备、日常设备维修和质保必需的工具和配件。杜绝设备过度采购和设备闲置浪费现象。③制定医疗设备维修的标准化规则,避免重复维修和过度维修,保障设备维修效率和质量,降低维修成本。④对于一些复杂设备故障,无力排除时,尽可能在医联体内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这样既可确保设备维修安全,也可降低维修成本,减少待机时间。

医联体内部设备维修模式创新的要点是:①医联体内医疗设备维修合作制度可以普遍试行,实际意义明显。②设备维修人员培训管理制度是关键制度建设,必须落实。③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不可懈怠。④完善的设备质保管理体系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管理制度,需要健全。

5.进一步推进医联体设备维修体制创新的理论思考

通过对上海医联体医疗设备维修多种模式的比较研究,给人不少启迪。如何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内设备维修体制改革创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5.1 关于医疗设备维修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设备维修信息化制度建设,是医联体内设备维修模式创新的抓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在深入发展,医疗设备维修的信息化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医疗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已经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例如,在医联体内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设备维修大数据的安全保障工作,就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因为医疗设备使用过程,需要输入患者的各种个人信息。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就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隐私保护法和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患者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为此需要设备维修人员保持设备维修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保密性。不能轻视这项工作,它不但关系到为后续维修提供参考依据,而且也关系到维修人员承担的保护患者的信息安全的法律责任。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从技术和管理层面,进一步加强医联体内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

5.2 关于医疗设备维修队伍的管理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维修队伍管理制度,是医联体内设备维修模式创新的关键。首先,需要完善对维修人员的系统培训体系,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定期脱产专业学习等制度规范。其次,需要建立维修队伍人员的科学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三,需要建立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等级制度,为设备维修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清晰和明确的方向。

5.3 关于医疗设备维修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估体制建设

控制维修成本,科学评估维修效益是医联体内设备维修模式创新的重要一环。在控制设备维修成本,首先需要增强设备维修的计划性,首先,要制定合理可行的成本预算。应该根据医疗机构总体的经费和资源情况,及其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医疗设备维修计划,和维修成本预算。其次,需要盘活存量医疗设备,增加现有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效率,尽力避免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现象。第三,需要建立科学的设备维修绩效评估体系,及时、准确评估设备维修效益和成果,为设备的后续使用或再购置设备保存必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上海区域性医联体内医疗设备维修模式创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前进。本文着重探讨了上海区域性医联体内医疗设备维修的模式创新问题,所提出的立论和观点仅供同仁参考,期待同仁批评指正。未来准备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对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设备维修的多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出更具普遍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的经验,以推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另外,本文研究主要集中于医疗设备维修模式的探讨,对于其他医疗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如设备采购、设备验收、设备保养等问题没有涉及,未来拟对此类问题加以研究。

猜你喜欢

联体医疗机构医疗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
做好医联体需“三医”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