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优势

2023-11-06黄伊楠陈泽秀陈燕华吴晞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17期
关键词:扫查乳头状容积

黄伊楠 陈泽秀 陈燕华 吴晞*

1 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汕头 515000)

2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东 汕头 515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优势。方法:对76例患者共101个乳腺肿瘤进行常规手持式超声和自动全容积超声成像进行检查对比分析,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1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通过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检查确诊的有10例,检出率为76.92%;通过常规手持式超声检查确诊的有8例,检出率61.54%。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高于常规手持式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5)。结论: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更有利于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形态、结构以及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更有效地提高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包括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1,2]。多数患者无不适症状,患者通常是因为乳头溢液就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瘤体较小时一般不能扪及,有时可于乳晕区扪及小结节,轻压时即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或咖啡样液体;或仅间歇性、自主性乳头溢液,液体为血性或浆液性。但较大的瘤体若阻塞输乳管时,可生成疼痛性肿块,一旦积血排出,肿块也随之变小,疼痛缓解、消除,这种现象可反复出现。目前,临床上首选的影像诊断方式为常规手持式超声,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形态结构与导管及周边组织的关系通过常规超声不一定能得到很好地显示,同时常规超声除了对手法的依赖,其对于肿瘤的形态、结构及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也会因为单切面导致影像信息不足[3,4]。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是一种通过超声探头自动扫查乳腺体数据的三维成像技术,能够获得全乳腺解剖结构,将乳腺不同方位的不同解剖面(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以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成像技术,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自动乳腺容积超声通过冠状面和多切面联合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导管的分布以及导管内部的异常回声,本次临床研究主要探讨其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8年6月~2018年9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乳腺病变切除已经活检的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0~70岁,平均(45.37±14.17)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常规手持式超声检查及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进行检查。

1.2 方法

1.2.1 常规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SAMSUNG三星RS80A,线阵探头3~12MHz。患者取仰卧位,根据乳房大小提前选择好预设条件(包括检查类型、频率、深度等)。患者取仰卧位或者对侧斜卧位(如果乳腺过大,倒向同侧,则身体向对侧倾斜),检查侧手臂尽量上抬外展抱头,充分暴露乳腺及同侧腋下。由超声科两位不同资历的医生通过手持式超声,以探头做扇面(以乳头为中心,进行360°的钟表指针样旋转)或者矩形(探头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在乳腺表面的矩形范围内移动)扫查全部乳腺。

1.2.2 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系统检查方法

采用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型号:IBUS BE3,生产商: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产地:广东省汕头市,粤械注准:20192061227),该系统由主机、5~12MHz宽频带自由臂乳腺扫查装置和工作站组成。根据乳房大小提前选择好预设条件,让患者取仰卧、侧卧位,分别扫查外侧位-乳腺外象限、前后位、内侧位-内象限,3个标准体,个别特殊体型或病灶位置偏离标准切面的,可补充扫查外上象限、上象限、下象限等位置。另外,再用线阵探头L8LC补充扫查腋下淋巴结。扫查结束后,将患者档案传输至PEI-3工作站进行诊断分析。每个体数据均可分别对其矢状面、冠状面和横切面的不同层面的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并进行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System,BI-RADS)分类。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乳腺超声BI-RADS评估分类及相应处理意见见表1。

表1. 乳腺超声BI-RADS评估分类及相应处理意见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76例患者中,手术共发现101个乳腺病变,其中,病理结果为良性61个(60.40%),恶性40个(39.60%)。病理结果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3例,其中4例伴有乳腺导管癌。

2.2 常规超声检查、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结果及病理结果对比

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的诊断结果:13 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确诊10 例(76.92%),难辨别2 例(15.38%),误诊1例(7.69%)。其中两例难辨别的病灶,分别为乳腺纤维腺瘤半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周围型)并导管周围肌上皮增生;误诊断的1例,大小约7mm×13mm,回声类似乳腺纤维腺瘤,内未见导管扩张,病理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肿块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见表2。

表2. 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诊断结论与病理结果的对比(n=13)

常规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查结果:1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确诊8 例(61.54%);难辨别3 例(23.08%),见图1;误诊2例(15.38%),见图2。常规超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见表3。

图1. 难辨别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图2. 易误诊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表3. 常规超声诊断结论与病理结果的对比(n=13)

1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BI-RADS分类与通过常规超声和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的诊断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在1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012)。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常规超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见表4。

表4. 自动乳腺容积超声、常规超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

3.讨论

自动乳腺容积超声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1980年Maturo等首次提出全乳房自动扫查概念[5]。早期乳腺容积超声成像系统存在扫描时间长、空间分辨率低及恶性病灶检出率低等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材料技术等领域的快速突破和发展,医用超声拥有了高度复杂的信号和二维及三维图像后处理及分析技术,尤其是现代高清晰图像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厂家积极研发这类技术,有不少厂家也已经产品化。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是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乳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具有能够获得全乳腺解剖结构成像的特点。

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系统,系统架构包括检查仪主体、显示器、支撑臂和超声扫查装置,显示器安装在检查仪主体上,支撑臂的一端安装在检查仪主体上,超声扫查装置安装在支撑臂的另一端;超声扫查装置包括外壳、超声探头、能够使超声探头移动的探头移动装置,外壳的底部设有硬质底板;超声探头和探头移动装置均安装在外壳中,超声探头的下端面与特殊材料制作的硬质底板上表面接触并通过耦合剂耦合。由于其中的超声扫查装置采用硬质底板,当超声扫查装置压至人体被扫查部位后,硬质底板可以将目标体固定,超声探头扫查过程中,目标体不会移动和变形,使超声扫查结果更加准确,另外,超声探头没有与人体直接接触,避免扫查过程对人体造成不适。

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系统的成像原理为:大孔径宽视野探头固定在扫查装置的扫查导轨上,当启动扫描时,扫查装置的机械控制装置带动探头进行扫描,超声系统实时采集序列的乳腺超声回波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成像系统中。由于数据是一系列的二维数据序列,成像系统继而可根据用户需要,将乳腺的不同位置不同解剖面(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以图像和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切面信息。

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系统的检查流程如下:①乳腺(外侧位):受检者仰卧,双上臂平肩,与躯干呈90°,前臂弯曲,躯干、胯部配合同侧膝盖向对侧膝盖跨越,保持身体不晃动。以腋中线为基准,扫查装置尾端位于受检者腋中线;另一端(头端)边界位于内侧乳晕外缘1cm(约1指),装置一侧与受检者锁骨并列,另一侧包含乳房下缘,按下压键1次,装置与组织紧密贴合。扫描过程中,扫查装置底板与乳房应始终保持紧密贴合,充分包含乳房轮廓,使乳房呈半球形。②乳腺(内侧位):受检者仰卧;双上臂平肩,与躯干呈90°,前臂弯曲。以胸骨旁为基准,扫查装置头端边界位于胸骨旁;另一端位于受检者外侧乳晕外缘1cm(约1指)处。装置一侧与受检者锁骨并列,另一侧包含乳房下缘,装置底板与组织紧密贴合。③乳腺(前后位):受检者仰卧;双上臂平肩,与躯干呈90°,前臂弯曲。扫查装置内的探头中心线与乳头并列,乳头位于定位中线右侧;确保装置一侧与受检者锁骨并列,另一侧覆盖乳腺下缘。扫描过程中,扫查装置底板与乳房最大面积接触,并始终保持紧密贴合,乳头居中。一般单侧乳腺常规采集3个体数据(即前后位、外侧位、内侧位),要求覆盖全部腺体组织,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可自行增加扫描上方位SUP、下方位INF、上外侧位UOQ等。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对比可知,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体数据的冠状面和多切面联合诊断,更有利于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形态、结构、乳腺导管与肿瘤之间的关系,以及肿瘤及周边组织的情况,更有效地提高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见图3、4所示)[6-8]。

图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冠状面

图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切面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但有5%~12%的病例可升级为恶性病变的风险,且具备不典型征象[9-1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形态结构与导管及周边组织的关系,通过常规超声检查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显示。通过常规超声来筛查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能够通过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来实现多切面联合诊断,正好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能够更准确更清晰地显示乳腺导管内瘤的形态结构,以及导管的分布和周边组织的关系[12]。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具备了常规超声缺少的诊断优势。成像效果见图5、6所示。

图5. 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切面

超声作为乳腺疾病的基础检查,在各级医院普及使用,但是超声检查质量取决于操作者个人经验、技术熟练程度,和区分异常/正常的敏锐程度,并且日常工作中,个人习惯,不同医院要求不同,描述内容、报告语言千差万别,诊断结果各不相同,不能给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帮助。美国放射学会于1992年推出乳腺BI-RADS分级,BI-RADS规范报告术语为超声报告的书写提供统一的描述语言,避免对病变的描述含糊不清。对检查结果提供统一的建议,加强医务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便于医生和患者对病情的理解和解释。本文结果显示,1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BI-RADS分类与通过常规超声和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的诊断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在用于诊断时,由于容积探头本身没有彩色多普勒超声、弹性成像等技术,需要通过普通线阵探头来补充扫查腋窝淋巴结、彩色、频谱和弹性成像,无法一次性按照乳腺超声指南的要求完成扫查,增加了时间成本,故目前无法完全取代手持超声检查。未来,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系统将作为乳腺癌筛查和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在远程会诊方面展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但尚存在成像设备大、采集及阅片诊断时间较长等挑战。因此,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乳腺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大幅度提升阅片和诊断效率和精准确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AI实时识别数据病灶,并自动进行标识。根据医生的实际诊断需求,对病灶进行勾勒并对图像上病灶的边缘进行描迹,参照BI-RADS标准(第5版)输出病灶的形状、方位、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的定性特征描述将作为未来AI诊断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13]。

猜你喜欢

扫查乳头状容积
核电厂辅助管道相控阵超声检测装置研制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钢板超声波自动扫查方式对探伤覆盖率的影响
TOFD检测中初始扫查面盲区高度确定方法分析
巧求容积
基于RCC-M标准的对接焊缝超声波扫查工艺及其分析
截断的自适应容积粒子滤波器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不同容积成像技术MR增强扫描对检出脑转移瘤的价值比较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