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审计学”课程设计
——基于新文科背景

2023-11-06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1期
关键词:审计学文科会计专业

梁 超

(长春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文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文科对应传统文科,但并不是对其的否定,而是在认可传统文科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对文科的培养模式和内涵进行全新的改革和设想,以期建立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开放性、系统性及针对性的文科[1]。

一、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复合人才的要求

周毅和李卓卓[2]认为,新文科对于提升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质量、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四新”战略的构成之一,新文科包含双重内涵:一是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突破,即突破现有文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理、文科等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对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等重新认识或实现结构重塑。二是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内容。以保证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前提,在现有传统文科专业内涵基础上,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一)政治素质:防微杜渐、立场坚定、态度端正

新文科要求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在立足当下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在政治态度方面,社会主义会计人才要始终有专业为民之心,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政治信念要坚定。会计人员坚定政治立场,关键时刻不能摇摆不定,要坚决守住政治底线,自觉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最后,会计人员要增强忧患意识、面临风险事件时做出正确选择。当今世界,在经济领域存在多重风险,世界范围内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交织,风险隐患不可忽视。

(二)道德修养:忠诚诚信、廉洁自律、守法善制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人员职业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诱惑也不断增加,从而对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应具备以下道德修养:第一,忠实守信。会计人员在记录经济业务时,要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如实反映经济业务实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记录,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第二,廉洁自律。会计人员职业性质特殊,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现金、有价证券等贵重物品,因此,在执业过程中要廉洁自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杜绝监守自盗等不道德行为。

(三)知识结构:专业化、综合化、人文化

新文科建设要着力推进融合教育,破除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保证专业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文理融合,将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教学内容与专业提升协同,专业化和综合化并进,在夯实新文科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有机实现国际化、综合化和专业化的融合。国际化是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的深入,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知识,处理国际化的业务和决策。知识的专业化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在能够进行基本的会计处理的基础上,能够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综合化是指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既要立足于本专业的精通,还要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融合性,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注重会计专业知识的讲授外,还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数据分析、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整合,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四)专业能力:信息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提升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首先,要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会计人才需要提高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清洗等能力,在大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目前,财务软件可以执行大部分的记账和报表功能,会计人员的价值由原有的账务处理逐渐转向会计估计的判断、财务决策和管理。因此,广泛搜集信息,完成复杂账务处理并进行正确的会计判断,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最后,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对会计职业的影响不断加大,会计职业边界不断被拓展,由原有的记录经济活动扩展至管理、决策和预测等诸多方面,会计人员亟待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对新技术的运用能力。

二、“审计学”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审计学”课程现状

“审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内部审计三大类,分别由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监督、计算等。相较于会计专业其他的专业课,“审计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在掌握必要会计和审计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将审计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审计实务,在实务中探索审计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社会学科。

审计学是来源于审计实践,经过审计实务的检验不断进行发展,以正确反应审计的客观本质及其规律。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互为矫正和发展,否则就成为脱离实际的理论。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应加强大数据与审计知识的结合,比如,教师应结合现实讲授运用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等。另外,由于审计课程的实务性较强,为了更好地加深知识的理解,应在介绍基本概念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现实中的审计案例,分析管理层舞弊的动机和手段等,加深对审计知识的理解,加强课程思政的教育。

(二)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多所高校尽量在“审计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逐渐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教学融合,并设置一定比例的实验课,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高校的“审计学”课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不够深入,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例较低。从高校的“审计学”课程安排来看,虽然大部分学校都设置了实践教学部分,但整体占比较低,远远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审计实操能力的效果。通常而言,审计实践教学包括案例分析与审计实操,应该结合审计案例和审计软件实操,讲授审计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很多高校的审计教学中,多是以审计理论讲授为主,很难将审计实践与理论讲解进行有机融合。实践课程仍在传统课堂中进行,无法让学生结合实际审计场景深入企业体验审计软件及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较少的实践课时无法让学生进行充足的实操训练,限制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难以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学生。

2.课程设计缺乏与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审计实践带来了巨大改变,与传统的账务审计不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要求利用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多维数据对企业及经营环境进行综合判断,识别审计风险。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大数据审计课程,在传统的审计课堂中,也较少引入爬虫、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关于前沿审计技术的学习,影响学生审计实操能力的提高。

3.课程设计未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较少引入审计软件。在现有的审计教学中,虽然部分高校引入了大数据技术,但还是停留在技术阶段,与审计实务的有机融合有所欠缺。尽管在风险评估和审计业务流程中,介绍了大数据的应用,但教学目标多为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现有技术,课程在设计时未考虑企业及金融市场对大数据审计的现实需求,而非让学生深入企业现实,结合真实的企业情况应用大数据审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突破和创新。目前,审计实验课程的作业多为运用相关的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爬取,展示的知识学生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但缺乏与企业审计实务的融合。另外,受制于经费约束,部分高校尚未引入审计软件,实践课程还停留在纸质数据的计算机分析,传授的知识与注册会计师实际工作差别较大,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3]。

4.高校教学与企业授课未实现深度融合。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审计课程均由校内教师单独完成,高校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能够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理论知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部分高校教师实操经验有限,尤其是在审计软件日趋完善,大数据审计变成趋势的今天,仅仅通过校内教师进行理论讲授对于发展学生的审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审计实务进行有机融合,运用最新的审计软件掌握审计工作流程,利用合适的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的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因此,应引入企业导师进行审计实操课程的讲授[4]。

三、“审计学”课程设计优化

根据现有“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结合新文科背景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基于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审计学”课程可以通过提高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提升企业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程度、增加企业实地教学环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手段加以优化[5]。

(一)教学目标

新文科背景下的“审计学”课程兼具文理相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将实践应用作为授课的核心。“审计学”的教学目标,在关注审计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等能力;拓展审计教学方式,进行传统的课堂理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要融合实践课堂、实习环节和案例分析,为企业、事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培养优秀的复合人才。

(二)教学内容

第一,增加了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内容以优化“审计学”教学内容,包括通过爬虫技术对非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知识,通过相关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在现代审计当中采用的最先进的审计技术。第二,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优化后的“审计学”课程大幅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审计学”课程的理论较为抽象,实务性较强,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大数据技术又属于跨学科内容,掌握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应该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将课堂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大数据技术,充分融合到审计实践中进行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在审计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融合的方式,目前大多数审计课堂都是先理论,后实践,二者的融合性较低。优化后的“审计学”课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交叉进行。第三,为了有效补充传统审计课堂的理论教学,优化后的“审计学”课程增加了企业实习内容。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相较而言,“审计学”课程是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对于审计风险、审计程序和审计循环等知识的掌握,需要结合审计实务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例如,高校可以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在每年寒假审计高峰期,输送会计专业的学生去事务所参加实习,了解现实中审计的工作流程,并对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实习报告进行提交。

(三)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优化后的“审计学”课程引入了案例教学、项目研讨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首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像以往一样使用已有的分析型案例,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数据,进行真实分析。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言,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结合企业实际的采购数据、销售数据、产品情况、行业前景及竞争对手情况,运用大数据技术评估企业审计风险水平以及风险主要集中的领域。第二,在项目制研讨中,学生针对审计课程的内容,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审计操作和推进,最终形成成果进行展示。如围绕着控制测试这一主题,学生自主选择喜欢和擅长的大数据技术,根据前期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并测试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并最终形成项目成果进行展示。这种项目研讨的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拓宽思路,针对企业实际进行有价值的拓展。

(四)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指挥棒,优化后的“审计学”课程同时考量定性和定量指标,完善了原有的考核方式。考核评价不仅仅拘泥于期末试卷和课后作业,应该进一步结合案例研讨以及项目实践等方式综合进行,为保证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可以多个教师进行评分,由理论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评定。具体而言,应该综合考量学生的案例分析、项目展示及课堂表现,项目成果的评价重点关注项目成果的完成度、创新性、应用性,同时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案例分析应重点考察对于课堂理论内容的应用,以及对案例中描述的问题进行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结语

优化后的“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进行了改进,从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讲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更加深入到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实时关注审计的最新动态,甚至引导学生产出能够满足审计行业需求的项目成果,培养符合新文科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猜你喜欢

审计学文科会计专业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豆文科作品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孙文科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