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的舍得之道
——以“土壤污染修复工程”课程为例

2023-11-06梁嘉良李芸邑赵志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1期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教师逻辑

梁嘉良,李芸邑,赵志伟

(重庆大学 环境与生态学院,重庆 400044)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引领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根据知网统计,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论文在2016年仅216篇,其后则呈现指数增长,2021年已达13 730篇。一大批着眼于内涵诠释、元素挖掘、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然而,目前的研究往往仅着眼于思政内容的建设,对思政内容融入带来的原有课程内容压缩、教学逻辑改变、教学效果不及预期等问题重视不足。对课程思政建设中“舍”与“得”的偏颇论述损害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实用意义,已经成为限制教改理论成果落地开花的瓶颈之一。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否面临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第一条:人类面临权衡取舍。然而,课程思政中的“舍”却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只是改变教学方式,核心内容不变,因此不涉及课时增加,或者学生负担加重问题。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上述观点并不成立,至少对于理工科专业课程并不适用。以“土壤污染修复工程”课程为例,在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体系中,课程可能涉及的板块已经由洪坚平主编的《土壤污染与防治》、张颖和伍钧主编的《土壤污染与防治》、陈怀满主编的《环境土壤学》、郭杰夫的《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2]等经典教材所囊括,具体选择哪些模块,以及如何在各个模块中构建教学逻辑,均有学科逻辑作为支撑,经过多年的教学,课时安排亦可十分紧凑。因此,在其中选择部分案例融入课程思政,无可避免造成原有课时的压缩。例如,在土壤污染物迁移部分,加入美国全氟辛酸污染案例不仅契合知识点要求,还能够深刻揭示西方民主法治的假面具,如果再添加我国处理局部污染时的积极案例,则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然而,上述思政效果的达成必然是以更多的课时消耗为代价的,视频资料的剪辑和课堂互动都将挤压知识点传授的时间。这种思政内容和原有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十分普遍,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思政内容”和“知识点”之间教学时长分配的权衡取舍。

二、理工科专业课为什么“舍不得”?

理工科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面临着“孤岛”困境[3]。以往“孤岛”困境往往用来形容思政课程在当下课程体系中的孤立现状,因而衍生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然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内容往往呈现出与原生课程内容的“不兼容”,生硬地嵌入导致了新的“孤岛”困境,从而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高校教师心中的“知识的傲慢”是隐形的主观障碍,而理工科课程相对闭环的学科逻辑则对思政内容的融入构成天然的障碍。

主观层面,理工科学科文化和思政视域下的教学文化之间的冲突是理工科高校教师不愿大量引入思政内容的内因之一。学科文化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以及研究者长期共同遵守的规训制度的总和[4]。在特定学科文化的熏陶下,高校教师潜移默化地尊崇着各自学科的学科文化,因而对特定的语言系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有了一定的“黏性”。目前的高校教师一般以基础科研素质作为入职标准,因此,高校教师普遍拥有较高的科研素养。理工类学科以因果逻辑为基础,呈现严谨、收敛的特点,而思政内容的加入实质上要求在某个逻辑节点中并联一部分内容,这与理工类学科文化有所冲突。对于学科文化的坚守,是教师在面对课程思政建设时“舍不得”改变的内因。王阳明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高校教师作为高阶知识分子,思想独立性强,对于自身学科文化的执着成了思政建设的“心中贼”。在该层面上,高校教师也面临着悖论:不坚守学科文化,难以在专业研究中脱颖而出,也就无从入职优质教学平台;学科文化越是根深蒂固,越是科研出类拔萃,则越容易将科研热情转化为“知识的傲慢”,不愿做出改变。学科文化和教学文化的冲突,是思政建设“两张皮”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也是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客观层面,理工类专业强调严谨、收敛的因果逻辑,思政内容加入对原有教学逻辑存在不可避免的扰动,课程思政建设难度较高。理工科专业课往往经历数十年发展,形成完善的科学逻辑,以土壤污染修复为例,土壤学是基础,辅之以土壤污染修复知识,构成课程逻辑。其中,土壤污染修复又以污染物迁移转化和毒理学为基础,辅之以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知识,最终整合成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在课程任何一个部分,课程逻辑几乎都可以无限延展,丝丝入扣,因此,在该课程体系中加入思政案例不可避免地破坏原有逻辑。目前,初高中教学模式长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知识的延续性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思政建设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权衡是高校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如何舍得?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舍得之道”就是解决科学内容和思政内容之间矛盾冲突的方法学问题。针对前文的“舍不得”问题,首先必须从教师认识层面解决主观问题,即“先破心中贼”,而后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取舍提出具有可执行性的原则,为破“山中贼”奠定基础。

在主观层面,高校教师应区分学科文化和教学文化。学科文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学科文化指导和规范着科研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逻辑。然而,科研和教学虽然互相支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科研以产出新知识为目的,教学却以立德树人为依规,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二者遵循的逻辑并不相同。我国高校教师的最高职责是立德树人,即在知识传授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以间接、内隐的方式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5]。因此,教学工作中一切知识传授必须以保证意识形态正确而存在。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师职业的底线,将思政建设作为教师工作的职业操守,在教学工作中将意识形态与知识传授放在平等甚至更优先的位置,则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展开就有了思想基础。

客观层面,思政内容融入的方法已经有很多成功论述[2,6-8],但是对于原课程内容如何取舍并未深入讨论。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本文提出“主线巩固、时间可控、适当补偿”三个取舍原则。首先,思政内容的加入不能改变课程核心逻辑。如表1所示,思政内容必须以原有课程的某个核心知识点为依托,进而扩展开去,进而对该知识点起到深化作用,而舍弃的内容则优先考虑与该知识点具有举一反三效应的内容,或者舍弃重要性次一级的内容,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维持主线核心知识体系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引入Tessier重金属五态的科学史内容后,则简化其他重金属形态分类方法,并舍弃没有定论的有机污染物分类方法。第二,思政内容和被舍弃内容的教学时长必须相等,这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被舍弃的内容可考虑以其他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网等多媒体平台上传相关资料,或者以作业的形式等。此类补偿方式可能造成课外压力增加,引起学生反感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此类补偿内容需要选择趣味性强的方式,如短视频、高质量宣传片、精选论文阅读等。能否准确判断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直接决定了补偿式教学的成败。

结语

理工类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以往研究对于如何搞建设着墨颇多,对如何做权衡重视不足。本文在既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舍得”概念,高校教师须先舍“知识的傲慢”,摆正意识形态和知识传授的位置,而后磨砺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参考“主线巩固、时间可控、适当补偿”三原则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为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理工科高校教师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