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军工”创院院长陈赓教育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23-11-06杨道涛

关键词:哈军工陈赓办学

杨道涛

(南京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协会,江苏 南京 210094)

陈赓大将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的创院院长,明确了“哈军工”的办学指导思想,铸就了“哈军工”新中国最高军工科技学府的辉煌。2013年1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国防科技大学考察时,高度肯定了“哈军工”的办学成就,“‘哈军工’为我国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发挥了开创性作用。‘哈军工’是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1]“哈军工”至今仍然在国内外教育界享有盛誉,源自“哈军工”具有独立建制的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都成为“双一流”大学,在“哈军工”建校七十周年之际,系统研究和总结其奠基人陈赓大将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实践出真知,实践又是检验理论的标准。陈赓经历丰富而传奇,求学于黄埔军校和抗日军政大学,担任过彭杨步兵学校校长,创建了豫陕鄂军政大学、云南军区步兵学校等,为创办“哈军工”积累了经验。陈赓在越南战场和朝鲜战场上,直面武装到牙齿的法国军队与美国军队,深切地感受到我军因武器装备落后而付出的巨大代价,陈赓深刻地认识到国防装备的现代化和军事工程师的重要作用,为办好新中国的最高军事科技学府——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奠定了基础。

一、陈赓办学思想精髓

1.“两老办院”,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本

陈赓认为“哈军工”培养的是“军事工程师”,所以既需要军事人员制定军事方面的课程和训练计划,培养学员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和强健的体魄,又需要工程技术教育专家按照教育规律,以科学精神和工程师素养为培养目标,来制订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哈军工”一方面抽调了富有军事管理经验的将军和部队管理干部,另一方面抽调了著名的专家教授和海外留学人员。陈赓称他们为“二老”——老干部、老教师,陈赓院长在“哈军工”倡导“两老办院”。“两老”即老干部、老教师,充分发挥了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管理系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行政管理权力和学术管理权力的协调与平衡,为“哈军工”军事学院和工程技术大学多重办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建院之初,“二老”产生过矛盾,部分老干部认为江山是他们打下来的,老教师则是“吃面包、住洋楼,八国联军”,从而导致部分老干部不尊重、不信任老教师。1953年7月1日,陈赓在老干部、老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我们的学院要有两根柱子,老干部是一根柱子,老教师也是一根柱子。”并通过一系列形象幽默的话语为“老干部”打开心结,实现“两老”团结办学:既要承认你光荣的“两万五”,也要承认人家的十年寒窗苦;戴过“八角帽”(红军军帽)和“四角帽”(博士帽),上过“太行山”(老八路)和去过“旧金山”(留学人员)的都是学院的宝贵财富。[3]172-174

陈赓要求对待老教师做到“政治上信任,思想上关心,工作上放手,生活上照顾。”[4]公开宣布办大学主要依靠知识分子。1952年12月陈赓大将在军事工程学院党员干部会上提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3]175这是他重视人才培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本的简洁表述。“哈军工”还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二老办院”的实施,特别是保证“老教师”的学术权力,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首先,学院为了保证教授的学术自主权,在全军率先成立了教育工作者协会和教授会。教育工作者协会由陈赓院长倡导,总政治部批准,为教师提供了政治学习、文化活动和教学科研的交流平台。“哈军工”按学科专业成立了教授会,教授会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体现了教授治学。其次,1956年1月,明确了院系委员会改组方案,确定委员会成员中老干部、老教师各占一半,充分尊重“两老”的办学决策权。再次,要求科学教育部、教务处、科研部等业务部门由老教授担任正职,老干部担任副职。为了照顾好老教师的生活,哈军工自1952年底到1953年上半年做出十条规定:囊括了教授入职时的看望、搬家补助费、公费医疗、子女入托入学、用车等方面的福利。

陈赓院长对老教师的重视,实质是重视知识分子,因此他对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青年教师的发展也非常重视。1953年,他亲自向中央写信,与高教部交涉,商调哈工大20名研究生到“哈军工”任教。1956年,“哈军工”遴选人才,200多名青年教师成为讲师,一批拔尖的青年讲师破格选拔为副教授,形成了老中青紧密衔接的教师队伍。1960年11月,在他给“哈军工”的遗嘱中强调了“培养更多更好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科学队伍”。[5]383

“两老办院”尊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遵循教育规律,调动了老干部和老教师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哈军工”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强调出身、强调红色基因的文化氛围中,在“哈军工”这样高度保密的军事教育重镇,陈赓院长对学者的尊重和信任,更能凸显陈赓院长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远见卓识,开明博大的胸襟和格局。

2.以教学为中心,形成严谨严密严格的学风

1953年2月,陈赓主持制定《关于执行教育任务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学院的中心任务为完成国防技术教育,培养各兵种高级技术人员。”[7]并对各部门提出要求,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应成为各部门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教学为中心”就成为哈军工的教育宪法,明确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明晰了高等教育育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他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少坐办公室,天天围着教师、学员转,天长日久,总会见到成效。”[6]9这种主张体现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办学精神,充分尊重老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在陈赓的倡导下,“哈军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主,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一中、二主、三严”的办学传统。(1)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R]. 2006.

“哈军工”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体现为健全制度、过程管理、严把质量。1953年9月,《军事工程学院教学过程组织基本条例》颁布实施,包括九项教学制度,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教授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明确了教学的规范与要求等。严把质量体现为:第一,严把学员入学关。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哈军工”重视学员政治、军事、学业和身体四个方面素质的考查。比如,1962年,“哈军工”从全国招收了600名学员,参加全国统考后,六门课程的平均成绩为83.4分,与北京大学相同,仅比清华大学低0.3分。[3]989第二,严把人才培养和考核质量关。在“哈军工”第一二期教育计划中,技术课、政治课、军事课、体育课分别占总课时的82.5%、10.6%、4.7%、2.2%,体现了“哈军工”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原则。“哈军工”制定了严格配套的学员质量考核、控制制度体系。[7]从1953年9月1日至1966年6月1日,学院共招收13期18 233名学员,毕业生仅为10 867名,可见“哈军工”要求之高、淘汰率之高。“哈军工”8期校友、唐天标上将对“哈军工”的严格记忆犹新,“入伍教育,我们这一期淘汰两百多人。学校的要求非常严,政治上要求非常严,训练上要求非常严,作风要求非常严。对我以后的思想、工作、作风有深刻的影响。”[6]33

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又红又专

陈赓非常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他在庆祝“哈军工”成立一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求将来学院毕业的学员,不仅是具有军事科学技术知识的工程师,而且是一个政治坚定、品质优良的军官。”[8]“哈军工”坚决贯彻陈赓院长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指示精神,注重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加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政治立场坚定,可靠顶用,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忠诚于党、忠诚祖国和人民、献身国防事业的优秀人才。在入学录取时,政治要求和背景考察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环节。学院政治课课时占总课时的10.6%,特别强调政治课考试不及格的学员要留级。

1953年8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哈军工”颁发训词,明确了创办“哈军工”的使命任务、办学宗旨。陈赓大将把“训词”作为传家宝,并作为办学的根本遵循,同时也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纲领,是学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激发学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的荣誉感、忠诚奉献的军人使命感。

“哈军工”注重军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注重通过军事素质的培养,锻炼强健的体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坚强的意志,将入伍教育、野营教育、部队实习等作为军事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入伍教育一般为三个月,前两个月学习内容为基本的军事理论课和政治理论课,强化学员的军事生活养成教育。第三个月,学员参加实兵实弹的野营训练,内容有战术、射击、筑城、地形、工程测量等,以近乎实战的形式锻炼学员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作风,此外还要求学员到部队见习锻炼。

陈赓院长通过全员、全过程、多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陈赓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1953年夏专门邀请朝鲜战场归国的秦基伟军长讲述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和上甘岭战役。所有的同学都听得血脉贲张,发誓献身国防事业,一定要把武器装备搞上去。[6]15

陈赓院长认为“一个好的政治报告对教员和学员的思想进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有很大意义。经常给学员做报告,应该成为我们军工的一个传统。”[9]35他率先垂范,先后多次为全校的师生员工做报告,形象生动,起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干子弟占全院学员的6.5%,[3]957针对“哈军工”高干子弟多的情况,“哈军工”将学校教育与家风教育相结合。先后有陈毅元帅给陈丹淮的家书、董必武给董良羽的家书、罗荣桓给罗东进的家书等,通过良好的家风带动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陈毅元帅1963年到学校做报告,勉励学员“青年人一切要靠党、靠组织、靠我们自己。要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罗荣恒元帅给儿子罗东进的家书,既谈到学习专业与学习政治相结合,也谈到如何处理与同志的不同意见,团结合作。

据相关资料,仅1964年,全国先后有80多所兄弟院校500人次到校学习“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由此可见“哈军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和全军的示范作用。[9]189

4.重视科学研究,锚定前沿抓尖端

1952年12月,陈赓大将在阐述办院思路时说:“将来我们这个学院还要成为国家的国防军事学术研究机构,作改良兵器和特种技术研究工作。”[3]178根据陈赓的指示精神,1954年1月,“哈军工”提出:“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是两件并重的工作,缺一不可。只有开展科学研究,才能使我院成为军事科学技术的最高学府。”(2)哈尔滨工程大学50年通鉴(1953-2002)(Z),第22页。1960年11月,史称“陈赓遗嘱”的信中他说:“大力抓科学研究工作,要搞些成就。” 强调抓好科研是他对“哈军工”的最后六点嘱托之一[3]881,也是他着墨最多、一再强调的事项。

1956年,“哈军工”党代会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扩大专家队伍”的三项任务和制定科学研究工作5年计划和12年规划,在高年级学员中广泛开展科学研究等措施。明确“哈军工”总的目标是“军事工程学院不仅成为全军培养军事技术干部的基地之一,而且成为全军军事技术思想的研究中心之一。” 1955年至1956年,学院公布了“哈军工”科研的系列工作制度,包括《科学研究工作条例》《科学研究奖励办法》《科学研究对外联系办法》《稿酬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哈军工”的学术刊物《工学学报》也于1956年5月创刊。

“哈军工”195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以加强教学科研后劲、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开军队院校风气之先;1956年2月,“哈军工”召开第一届科学技术研究会议,加强教师的学术交流,教师队伍中后来有15人当选两院院士;1959年,“哈军工”修订教学计划,将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维护、修理现代化兵器装备的军事工程师改为培养研究、设计和制造的军事技术人才。我军工程技术教育形成了三级体制:“哈军工”作为最高军事科技学府,培养研究、设计制造的军事工程师;军兵种工程技术学院作为第二层次,培养维护和使用兵器装备的军事工程师;中级技术学校作为第三层次,则是培养一般军事技术干部。加强图书资料的建设,其他军事院校规定“除了俄文书外,其他外文图书,包括纯科技书籍,一律上交没收”,而陈赓具有世界眼光,不限于俄文,还有英文、德文和日文等,从全国各地收集外文书籍,还从军委申请外汇,从国外购买前沿科技图书资料,为“哈军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赓重视科研工作,“哈军工”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成果显著。1958年10月,彭德怀元帅在《视察军事工程学院等单位工作的报告》中说到军事工程学院“结合我国的地形、气候特点和我军的战略、战术,独立地进行了国防科学技术的研究设计工作,已经成功设计一些新式武器和战斗器材,并且有些已达到了或者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3]757“哈军工”研制或设计了建国后我军第一批武器装备和实验平台,如:从低速、跨音速到超音速的配套风洞群、2.5倍超音速歼击机设计试制、地—空导弹系统指挥自动化设备、海军水翼快艇和气垫船、12KM战术火箭、轻型坦克和坦克电台、远望1号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等一百多种武器装备。[3]1868

1959年陈赓提出“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战略规划,集中资源推动“哈军工”勇攀高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创建了导弹工程系、电子系、原子系、计算机系四个系,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和计算机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成为军事科技高端人才的摇篮。钱学森先生在晚年的回忆中指出,“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5]286

二、陈赓办学思想的成效

1959年,“哈军工”成为全国20所重点高校之一,办学仅七年就得到国家最高层次的认可,充分证明了陈赓院长办学思想的正确和办学水平的高超。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哈军工”:“北大、清华所以能享誉中外,五十年代创办的‘哈军工’所以能很快成为名牌大学,说到底是因为这些学校培养质量高,培养出大批出类拔萃的人。”[10]

1.“哈军工”培养的人才群星璀璨,红透专深

据不完全统计,“哈军工”13期10 867名毕业生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为24人,培养的将军有143位(包括上将6位、中将17位、少将120位),省部级以上领导27位,高校校长或党委书记31位。[9]266-300平均每500个学生就产生一名院士,进一步印证了“哈军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从杰出校友的风采可以看出“哈军工”的精神谱系和专业素养,我们分别以王泽山院士和钱七虎院士为例:“哈军工”炮兵工程系二期学员王泽山院士,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爱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攻克含能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先后三次荣获国家一等奖,并于2017年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哈军工”工兵工程系三期学员钱七虎院士,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学科,为铸就我国“地下钢铁长城”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于2018年荣获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王泽山院士、钱七虎院士都荣获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他们还不约而同地捐献了个人的收入,王泽山院士捐献1 050万元设立了“泽山育才基金”,钱七虎先后向各类公益组织捐款1 600万元,充分体现了两位院士忘却小我、为党为国为民贡献大我的精神和风采。

“哈军工”11期校友、曾任全国政协主席的俞正声评价母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一种献身意识,强调用自己去发展事业,而不是用事业去发展自己。”[6]23杰出校友的评价进一步印证了陈赓院长提出的人才又红又专要求——“红要红透、专要专深”。

2.三所学校对“哈军工”优秀办学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陈赓院长的办学思想成为“哈军工”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具有“哈军工”渊源院校办学思想和优良校风的精神源泉。我们以源自“哈军工”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探讨陈赓院长办学思想和“哈军工”优良传统的深远影响。

三所全国重点高校都以源自“哈军工”为荣,其办学理念、校训和校风深深地烙印了“哈军工”底色,充分体现了“哈军工”又红又专的育人传统,传承着陈赓院长办学思想的精髓要义。国防科技大学校歌的第一句就是“我们从北国雪原走来,带着哈军工的风采”,校训为“厚德博学、强军兴国”,人才培养标准为“对党绝对忠诚、科技基础厚实、创新思维敏锐、军事素质过硬、作风纪律优良”。

南京理工大学由“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分建而成,校歌《使命》第一句就是“荟萃北国,军工学府声名远”洋溢着源自“哈军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其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厚德博学”,坚持“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并认定“献身”精神是校风的核心,体现为敢于牺牲的勇气,勇于超越的雄心和甘于奉献的胸怀。

哈尔滨工程大学由“哈军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建成,将“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为价值追求,弘扬“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教风。为了表达对陈赓院长创建“哈军工”所作的杰出贡献,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年 11 月决定将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命名为“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3. 三所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国铸利器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秉承陈赓院长“军事科技最高学府”的精神,以服务国防科技为己任、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的重要战略力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数8个,其中A+档学科数4个,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自主创新成果包括:“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天拓”系列微纳卫星、高能激光、激光陀螺、超精加工、磁浮列车等,创造“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精度”。

南京理工大学形成了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获评A+学科,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获评A类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前1‰。南京理工大学系列成果包括:世界领先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首创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快速计算方法,建立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体系;合成了全球首个氮五阴离子盐,引领国际新型高能含能材料发展;发明高温PST钛铝单晶,攻克钛铝合金室温脆性大和服役温度低两大国际性难题;研制出国内首个固态图像增强器件和红外图像信号处理专用芯片。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分别获得A+和A-等级。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高性能船舶设计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船舶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是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三、 陈赓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陈赓大将的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防科技发展的实际,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科研,狠抓质量,体现了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的完美统一,铸就了“哈军工”的辉煌。陈赓的教育思想现在看来仍然熠熠生辉,对于当代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陈赓院长在“哈军工”坚持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统一,坚持为党育英才,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毛主席训词为主要内容的军人使命感教育和以军事训练为主形式的体能和意志教育,形成了奉献祖国、献身国防的献身精神,团队合作、协同攻关的团队精神,顾全大局、遵守纪律的自律精神。陈赓院长将“又红又专”人才培养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技术教育、军事素质教育等关键环节,体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所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11]

2.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学生

陈赓大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无论是“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两老办学”体现的都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才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从而激发“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士为知己者死”的士大夫气节,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老教师”为国奉献、为国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与1931年至1937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师资为大学之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亟也”[12]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完全符合习近平同志2013年第二十九个教师节对教师的殷殷嘱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3]“一切为了学员”体现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有政治上的严格要求、学业上的精益求精、意志上的砥砺磨练、生活上的悉心照顾,从而才能培养德才兼备、政治立场坚定、精通工程技术的红色军事工程师。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最高价值目标和终极关怀,他在《资本论》中声明,未来社会是“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14]。我们可以看出陈赓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终极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是对师者的尊重,更是对学生成长的尊重,能够推动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 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1954年11月,陈赓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8年10月,中央决定成立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军委、中央科学小组领导下工作,主任为聂荣臻元帅,陈赓兼任国防科技委唯一的副主任。在此期间他多次提出普遍开展国防科技研究的要求,强调实行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国防科委的干部们都叫陈赓“科技大将”,聂荣臻元帅在回忆中深情地说:“陈赓同志是我们党内热心科学事业的老同志”[31]。

陈赓院长坚持面向世界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办学思路,奠定了“哈军工”的高标准和高质量,特别是他作为主管国防科技的主要决策者之一,深知国防科技的战略需求,深知国防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强调教育、科研和生产的三结合,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哈军工陈赓办学
哈军工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路径研究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哈军工纪念馆:不能忘却的纪念
肩负育人使命 传承军工精神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不忘“哈军工”的红色使命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传奇名将陈赓
青年陈赓革命生涯中的几段往事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