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的基本蕴涵
2023-11-06陈光
陈 光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并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论述过程中,我对科学家精神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底色。科学研究需要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支撑和无私奉献的境界追求。我国科技事业7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广大科研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科技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家应当秉持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宗旨,将自己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转化为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科研与国家需求、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不忘国家使命,勇扛国家责任。“国之所需,我之所向”正是我们团队师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根国防科研一线的初心和追求。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把过去“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变成“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加快实现目标导向型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加快实现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
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从0到1,攻克世界难题,做世界唯一。我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需要科技工作者树立敢于创造、敢于超越的雄心壮志,坚持“四个面向”,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更加需要牢牢地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科技创新成果为“杠杆”,撬动更多新的发展机遇,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以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面对一个个世界难题,我们团队紧盯我国材料学科“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经过数十年的艰难探索、成百上千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终于在科学发现、基础理论、制备技术、使役性能、强韧化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突破,解决了西方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久攻未克的国际难题。
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求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是一大批中国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由始至终,他们都在科研中下“真”功夫、“细”功夫。正是他们这种敢于突破、敢闯新路的追求和志向,才开拓了新领域、攀登了新高峰。
科技工作者应将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坚持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坚持立德为先、诚信为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社会风尚的践行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反对脱离实际“闭门造车”。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不为环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计个人得失,追求真理,献身科学,这就是科学家精神的精髓。搞科研必须沉下心来,排除一切干扰,甚至牺牲掉眼前利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得始终。
正是有一代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舍身探索、无私奉献,才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伟大进步。面对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重任,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秉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韧品格和“十年磨一剑”的钻研劲头,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五、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协同是大科学时代通往真理的必由之路。当前,科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不断加深,科学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日益增强,跨界融合、团队协同、国际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科技工作者应厚植团队合作意识,形成集智攻关的强大合力;要坚持全球视野,秉持开放信任的合作理念,为推动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材料学科有着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贯穿宏观微观、应用领域宽广的学科特点。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材料学科大有可为。溯源芯片、航空等,我国材料领域有许多“卡点”需要我们去攻坚破题、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接续奋斗。我们要主动投身到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以“国之大者”,建设大国之“材”。
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育人是科学家的使命和担当。建设科技强国需要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接续奋斗,只有薪火相传才能臻至大成。科技工作者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打破各种利益纽带和裙带关系,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根本任务,首先要具备极高的道德修养,最根本的是要三观正、情绪稳、懂感恩,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培养“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基础宽厚、后劲充足、洞悉发展、面向世界、服务国家的创造型人才”,一直是我作为教师的使命担当。自1982年3月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以来,我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培养出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不少人还担任了高校院系或部门负责人、军工集团设计师,十多人次荣获国家、省部科技奖或教学成果奖,入选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成为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
七十年沧海桑田,南京理工大学诞生于新中国朝阳中,从深根固柢直至枝叶扶疏,南京理工大学始终顺应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势,面向国家战略,聚焦创新驱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科技创新的立国之策、强国之略中,我们更要强化使命担当,拓展“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宽广视野,弘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做到勤学求真、躬行实践,在艰苦环境下迎接挑战、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