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

2023-11-06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思政

单 盈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

单 盈

[南京审计大学]

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是近几年来高校明确立德树人任务背景下提出的热门词汇。本文通过梳理建国以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阐明大学生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在一致性,以证实课程思政契机下探索劳动教育的价值。并通过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拓宽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劳动教育体系、搭建丰富的劳动教育载体、营造和谐建康的劳动教育环境等路径全面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人才力量。

课程思政;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选择

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领域常议常新的话题。新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高要求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劳动群体,是强国建设的主力军。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劳动者。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劳动生产方式的革新与进步,大学生劳动教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梳理这一历史进程,对于高校总结劳动教育的经验,完善全面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过渡探索阶段(1949- 1957)

该阶段处于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工农业生产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劳动教育的地位日渐显现。但受到旧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思想,不想当农民和工人,一味追求成为脑力劳动者。为解决上述问题,党和国家在总结前期教训及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理论教育方面,部分高校和专业设置了生产劳动课,以讲授生产劳动的相关知识和实操技能为主,帮助大学生纠正错误的劳动思想,培养他们参加劳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有政治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高校在党中央领导下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的初步探索。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激进变革阶段(1958- 1977)

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我国迈向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新型人才和劳动者。在1958年9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一文中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在该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全国开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劳动教育正式纳入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同时落实生产劳动实习制度,这一系列成功的举措至今仍在沿用。但由于该阶段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和误导,出现了过度重视体力劳动、以劳代教的现象,劳动教育的方向有所偏离。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恢复重塑阶段(1978- 2012)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逐步复苏,劳动教育也有了新的进展。高校在坚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方向开设了针对性的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方式上,更加突出实践育人,增加了公益性劳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在劳动教育目标上,纠正了以往对劳动教育内涵存在的片面认知,让劳动逐渐回归其育人本质,劳动教育逐渐遵循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尊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部分传统体力劳动被机器取代,导致人们的劳动观念有所淡化,劳动教育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阶段(2013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1年4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2022年5月,劳动教育本科专业获批并开始招生。该阶段,高校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育人方式上实现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硬约束和校园文化软渗透的软硬结合,育人目标上强调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双向需要。劳动教育成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在一致性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一致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命存续的根系,是社会主义维系的纽带。世界的进步以及人类的发展本质上都依赖于劳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此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是劳动教育的理论遵循,该理论指出人的能力包括劳动能力、智力能力、潜力能力和现实能力等,与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相呼应。同样地,高校思政教育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开展的,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体系中,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在本质上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同向同行,并构成了课程思政的理论根基。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的一致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课程思政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一致

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补充,是将劳动和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其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劳动精神,增强其创造性的劳动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产物,是通过课程这一渠道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结合专业知识传导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课程思政,都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构建合理有效的育人体系,改善高校德育“孤岛化”,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容指向一致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劳动教育的内容应充分体现各个学段的教学特色,其中除了包含劳动技能的习得和劳动实践养成以外,还包括了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形成认可劳动、自立自强、勇于奋斗、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这不仅体现了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的内容相互融通,更表明了劳动教育本身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偏差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往往更强调德育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师生对劳动的概念理解过于狭窄,将劳动等同于低端、粗糙的体力劳动,并认为其是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和内容,或将劳动课程看作是配合学校完成的形式化任务,被动式的接受。部分专业课教师习惯以专业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精神品质,他们认为劳动教育的任务应由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来承担,或者是学校总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来统筹安排,与专业课教师无关。这种认识是片面和错误的,忽略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也与课程思政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已将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但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上响应国家号召,有的只开设了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另外,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的侧重点区别于基础教育阶段,应结合专业学科方向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目前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未突出高等教育阶段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劳动实践活动方面,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的计划。校内以清理校园环境、勤工助学或简单志愿活动为主,形式上缺乏创新,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需要。校外主要以专业实习作为主要路径,在实习岗位上也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三)劳动教育的资源和保障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虽然在政策、制度和资金上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相符、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专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第二,劳动教育的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有限,未能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锻炼机会。同时在引进行业先进工作者、劳模、教育典范等进校园的举措方面还有待加强。第三,家庭、学校、社会未形成教育合力。目前00后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裕,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基本上是“只要安心学习,其他都不用操心”,家长自身对家庭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有失偏颇,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同劳动教育造成了障碍。第四,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难以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对劳动教育的认知

新时代人才培养语境下的劳动教育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扩展,高校教师要积极纠正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偏差,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突出“新”。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劳动教育不再是劳动技能的机械训练,而应关注被教育者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其次,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全”,劳动教育在塑造大学生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劳动教育既要重视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劳动精神的培养,也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教育的本质,避免产生“有劳无教”或“有教无劳”的现象。[4]第三,劳动教育要落实“合”。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关键突破口,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以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的。此外还要注重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配合,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让教育资源互融互通,形成协同发展生态。

(二)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论为指导,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各级政府和高校要从宏观上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局规划,对劳动教育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统筹和部署。第二,打造一支政治品德过关、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除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严谨的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此外,应通过加强教师的研修培训、学术交流、行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水平。第三,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当注重在劳动教育中加强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制定有区分度的劳动教育方案。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评价、第三方评估等,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保证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搭建丰富的劳动教育载体

高校劳动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善以往劳动教育载体单一、资源匮乏的困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融入校外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聘请企业家、技术工人等行业精英进校园,通过互动交流、实践指导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确保劳动教育效果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要加强科技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支撑,一是可以利用现有的媒介,如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整合优质的劳动教育网络资源,传播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点的教育类视频。其次,可以建立劳动教育云平台,开发新的劳动教育系列网络产品,实施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劳动教育模式,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创新劳动教育成果。

(四)营造和谐建康的劳动教育环境

教育学原理表明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此,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尤其重要,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劳动教育合力。首先,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弘扬劳动精神,如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调动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在社会层面,应净化不良风气,防止青年大学生被奢靡享乐、炫富拜金、娱乐至上等不良现象所“异化”,要规范信息传递途径,加强正面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应充分利用政府的经费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打破专业教育的空间限制,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感悟和成长。在家庭层面,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突破应试教育体制下“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同时要积极与学校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更好地打造协同育人成效。

五、结语

高校劳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高校应该深入探索和实践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和价值,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1]常亮,杨春薇.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探索:历程、经验与深刻昭示[J].高教探索,2022(05): 11-17.

[2]蔡钰萍,姚梦雪,刘欢欢.高校书院: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维度新机制——以东南大学健雄书院劳育实践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4(S2):34-36.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0-12-1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程文宣,黄海鹏.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 57-59.

基金课题: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路径研究”(2021SJA0348);南京审计大学国家一流专业(行政管理)建设专项课题“混合式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2021JG144);“大数据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21JG139);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