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县汉简《论语》校读三则

2023-11-05郑子良

出土文献 2023年2期
关键词:简文整理者汉简

郑子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要:本文结合定县汉简保护与信息提取项目重新获取的图像,对定县汉简《论语》篇三例字词进行探讨,认为原整理者所释简1666“”当是“亡”字俗体;所释简1586“”当是“栈”,系“柴”音近而讹,“献”“遮”分别为“喭”“庶”音近通假,“居”字可能为“屡”字省形。此外,简2053“亦”字,则体现了《鲁论语》与《古论语》在文字上的差别。

关键词:定县汉简论语校读

1973年,在河北定縣八角廊村40号汉墓中发掘出土大量竹简。根据发掘报告,其中初步被认为是《论语》的汉简有620多枚,残简居多,录成释文的共7576字,不足今本《论语》的二分之一,并指出简本和传本有不少差异(多达700多处)。①由于这批简炭化严重,资料公布时仅有张守中先生摹本,并无竹简图像照片。虽然《文物》及文物出版社先后发布了相关材料,但因材料所限,关于定县汉简《论语》的相关探讨难以深入。②2019年以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启动定县汉简保护与信息提取项目,重新获取了较为清晰的原始图像,为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即结合此次新获取的图像,举代表性的三例进行探讨。③

此段文字应属《论语·先进第十一》。《十三经注疏》本作:“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①“色庄”两字颇为难解,历来有不同的阐释,且出入较大:

.何晏集解:“色庄者,不恶而严,以远小人。”

.邢昺疏:“色庄者乎者,言能颜色庄严,使小人畏威者。”②

.朱熹《四书集注》:“为色庄者乎,言不可以貌取人也。”③

.《论语集释》“别解”引《论语意原》曰:“色庄者,不践履其实也。”④

定县简此二字较为清晰,后一字显系“状”字。有学者认为“状”“庄”古音相近,时有通混。⑤前一字左旁为“亻”,右旁作,与今“亡”字形似。《定州汉墓竹简〈论语〉》隶为“状”(51页)。有学者指出,“”通“亡”,“亡状”乃秦汉时期常见词,多指不善、不贤、不法、无功、无德等。⑥《说文》乚部:“亡,逃也,从入从乚。”作“”。战国秦汉时“亡”多作匕形。⑦从出土资料来看,出现类似“亡”这种字形较晚,如(罗福颐《汉印文字征》“长毋相亡”)、亡(熹平石经)、(曹全碑)等⑧。但在定县汉简其他篇章,亦有“亡”字,如(数术类文献08/简号0392)(《儒家者言》04/简号0794作,此简虽裂,但字形应与上字相同)。因此,在定县汉简中“亡”字多作形。平壤本《论语》此二字作“色状”,⑨前字与现传世本同,后字则与简本同。有学者认为,“色”与“”字有可能形近而讹;也有学者认为“”实为“色”之变体,因隶定而变形。从字形上看,《说文》色部:“色,颜气也。从人卪。”楚秦文字至汉代早期,“色”字构形也有作“从人从卩”,然与在字形上差距更大。从辞例及文句内容来看,释为“亡(无)状”,意思上也讲得通。据此,有可能是“亡”的一种俗体,系定县汉简书手传抄时采取的一种书写形式。

此段文字由若干残片缀合而组成,对应现通行传世本,应属《论语·先进第十一》。①《十三经注疏》本作:“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类似的记述:“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二者次序上略有不同。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文句略有不同。②两者相较,明显的异文有:

1.“栈”与“柴”

简文,左旁为“木”,右旁上下均为“戈”,即“戋”字,与马王堆(《经法》23下)、(《纵横家书》69)形同,故可释为“栈”。《定州汉墓竹简〈论语〉》释为“”,字形不合。《十三经注疏》本作“柴”,指孔子弟子高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高柴,字子羔,少孔子三十岁。”③《孔子弟子目录》郑玄注:“高柴,字子羔,卫人,少孔子三十二岁。”④平壤本亦作“柴”。⑤

“栈”与“柴”古通,《公羊传》哀公四年:“揜其上而柴其下。”何注:“揜,柴之者。”《周礼·地官·媒氏》《春官·丧祝》郑注均引“柴”作“栈”。⑥为此,“栈”应是“柴”音近而讹。

2.“献”与“喭”

简文,右旁“犬”形完整,左旁残,但从残存笔画可看出,应为“献”字。整理者释为“献”字。平壤本亦作“献”字。⑦现通行本作“喭”。

阮元指出:“案《说文》有谚无喭,喭乃谚之俗字。”⑧“喭”之义,依据古书注释,指跋扈或刚猛而失容仪。《论语注疏》引郑玄注曰:“子路之行,失于畔喭。”⑨焦循《论语补疏》:“《大雅·皇矣》‘无然畔援,笺云:‘畔援,跋扈也。《韩诗》云:‘武强也。《汉书·叙传》注作‘无然畔换,《文选·魏都赋》云‘云撤叛换,刘渊林注:‘叛换犹恣睢也。换、援、喭声近相通。……皇疏:王弼云:‘喭,刚猛也。说与郑君义同。邢本‘吸喭作‘畔谚,沿俗改字。而疏云:旧注作‘吸喭。《字书》:‘吸喭,失容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吸喭失于礼容也。”①

从字义讲,《说文》犬部:“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从犬鬳声。”段注:“献本祭祀奉犬牲之称,引伸之为凡荐进之称。按《论语》郑注曰:‘献犹贤也。献得训贤者,《周礼》注献读为仪。”“喭”字不见录于《说文》,《说文》言部段注:“按此与《尚书》乃逸乃喭、《论语》由也喭,皆训吸喭者各字。”根据简文上下文可知,“喭”与“愚”“鲁”“辟”分别为孔子对子路与子羔、曾参、子张四位弟子性格缺陷的精到点评,《论语集释》引杨氏曰:“四者性之偏,语之使知自励也。”②从《论语》对子路性格特征的描述看,其缺点就在于刚猛甚至流于粗鲁,比较符合“喭”之义,而“献”之本义与简文文意不甚相合。

从字音看,“献”为晓母元部字,“喭”为疑母元部字,晓母、疑母为旁纽,音近可通。③《书·无逸》:“乃逸乃喭。”《汉石经》“喭”作“宪”;④《隶释一》《成阳灵台碑》“驿宪渔”,洪适释:“宪当读为献也。”⑤故简文“献”字应是“喭”的音近通假字。

3.?遮”与“庶”

简文,虽右半略残,但确为“遮”字。《十三经注疏》本作“庶”。《说文》辵部:“遮,遏也,从辵庶声。”段注:“《易》:‘用锡马蕃庶。郑读为‘藩遮。”两字古音相通。《说文》广部:“庶,屋下众也。”段注引《释言》曰:“庶几,尚也。”此“遮”字应是“庶”的音近通假字。

4.与“屡”

简文,整理者释为“居”字,并认为可能是“屡”的省体。但从字形上看,上为“尸”形,下为“而”形,与“居”字字形不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⑥《汉书·货殖列传》有类似记述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意则屡中。”⑦均作“屡”。何晏集解也称:“屡犹每也。”平壤本作“屢空。赐不受命如□□焉,亿则居中”,前字作“屡”,后字释“居”。⑧

字应是从尸、从而得声。《说文》新附字:“屡,数也……从尸,未详。丘羽切。”“屡”为见母侯部字,与“而”音相去较远,与“屡”从形上看,有省形的可能。

5.?亿”与“意”

简文,字甚清晰,《十三经注疏》本作“亿”(皇侃本作“忆”)。邢昺疏:“亿,度也。”为臆测、揣度之义。《汉书·货殖传》引师古注曰:“意读曰亿。”平壤本亦作“亿”。①

《说文》心部:“意,志也。”段注:“志即识,心所识也。意之训为测度,为记。”并引《子罕》“不逆诈,不亿不信”、《宪问》“亿则屡中”,称其字俗作“亿”。②然据《荀子·赋篇》:“君子设辞,猜测意之。”注:“意者,度也。”③《汉书·鼂错传》:“臣窃意其冬来南也。”颜师古曰:“意,疑之也。”④意、亿两字古音相近,早至汉初,“意”“亿”二字通行。

此简虽简首尾残,“以”“矣”均残半,但字形基本完整。此段文字对应《十三经注疏》本《述而第七》:“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两者的区别在于“易”“亦”不同。原整理者释此字为“亦”。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四《论语音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音义》:学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⑤

《音义》中的《鲁》为《鲁论语》,《古》为《古论语》。陆氏乃是引用郑玄《论语注》,在敦煌写本《论语郑玄注》中也有类似的记载。⑥由于《论语》通篇涉及《易》仅此一处,李学勤先生曾撰文指出,这处异文意义非常重大,并指出《鲁论语》与《古论语》乃文字上的差别,而不仅是读法上的差别。⑦通过核验新获图版,定县汉简此字确作“亦”,正体现了这种差别。

综上,定县汉简《论语》与《十三经注疏》本等传世本在字形方面的差异情形多见,且部分为当今罕见的字形,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书写风貌。这为《论语》版本校勘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附记:本文撰写得到胡平生、贾连翔等先生帮助,谨致谢忱。

(责任编辑:姜慧)

猜你喜欢

简文整理者汉简
长沙吴简临湘侯国都乡民所在丘名考*
玉 佩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传记书坊
在“简文深教”中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简文深教,让阅读更加有效
《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札记∗
孔家坡漢簡日書釋文補正*①
血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