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习作与思政教学融通的“三重”价值

2023-11-05王晓永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教学价值舆情

王晓永

摘要:初中习作与思政教学高效融通,有利于学生全景式、整体性发展。语文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该发现融通的“三重”价值:注重舆情价值,通过透现学生“痛点”、班级“槽点”、家庭“缺点”,实现内容上的融通;把握教学价值,通过点面穿插与正反对比,实现方法上的融通;注重文心价值,通过培育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之心,实现思想上的融通。

关键词:学科融通;初中习作;思政教学;舆情;教学价值;文心价值

语文作文指导课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学科融通的整体育人优势,培养学生的作文力、迁移力与道德力[1]。初中习作与思政教学融通具有天然优势:就教育内容而言,两科教学可以聚焦学生在现实中的真实看法而深挖舆情价值;就教学方法而言,两科教学可以互相借鉴一些既轻松又高效的通用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而凸显教学价值;就教育指向而言,两科教学均可以引领学生追求真善美而彰显文心价值。以上“三重”融通重视学生生活、道德、创造、审美、向真等方面,值得语文教师与思政教师沉浸进去,演绎融通的精彩。

一、注重舆情价值,实现内容上的融通

悉心观察,初中生总是容易被舆情所影响———来自于学生个人成长方面的舆情、来自于班级及学校生活的舆情、来自于家庭教育成败的舆情,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因为这些舆情具有聚焦性与发酵性,是针对某一事件或现象所流露出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另有一些真实而鲜活的舆情案例本就存在于语文与思政教材中。深挖现实及教材中的舆情案例进行深刻涵咏,既反映在思政课的道德生成中,也反映在习作课的创新表达中,能够对班级的有效教学起到预警作用[2]。

(一)透现学生“痛点”

时下,线上教学成为线下教学的补充。新的教学样态为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成长中的痛点———部分学生过分依赖“作业帮”,沉迷于玩游戏、刷视频,甚至被网络负面价值所侵袭。关注这样的痛点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与规约,既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习作素材有来源,道德生成有依据。针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的教学,语文教师可与思政教师联手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原生态数据,包括“未经自己思考就查阅作业帮的学生有多少?”“每天进行网络游戏的学生有多少?”“崇拜一夜暴富的网红的学生有多少?”等。在细致分析、整体归纳的基础上,两科教师提出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对策。思政课上,教师引领学生理性对待网络,科学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助力,正确对待网红,形成健康、正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语文课上,教师趁机出示一些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身心受害的反面例子,引领学生就“真正的网络牛人”“科学利用作业帮”“传统文化与新潮网络”等展开溯源性思考,并进行有意义、有创新的习作撰写。可见,抓住学生现实或网络中的舆情资源,透现学生成长中的“痛点”,为习作教学与思政教学的融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能发挥较好的正效应。

(二)透现班级“槽点”

班级或学校生活中,不乏一些聚焦性的“吐槽”,尽管表现出委屈、不满、抱怨,尽管有点青涩,有可能属于学生个人的“一孔之见”,但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舆情”通报。忽视甚至无视这样的“吐槽”,教师与学生之间很有可能造成隔膜甚至“敌对”关系。例如,有学生这样吐槽:“数学老师总是挤占我们班的体育课,太不像话了。”类似对某某老师的意见或抱怨不是小事,而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重要舆情。这样的舆情不应小觑,应引起教师高度的重视与警觉。对此,语文教师与思政教师可以针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三框“师生交往”进行学科融通。第一步,两科教师均要求学生合理吐槽,尤其针对教师在挤占不属于自己学科的课时方面、类似于数学课时偷写小说(思政教材中的案例)方面,进行大胆而真实的吐槽。之后,带领学生对部分吐槽内容进行分析、交流、辩论,最终达成共识。第二步,两科教师联手开展“我心目中的理想老师或理想课堂”评选活动,进行“如何化解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金点子征集活动。第三步,语文教师针对以上活動组织学生进行习作撰写,既做到“吾手写吾心”,又做到自然而然的道德生成。可见,积极关注班级舆情,透现班级“槽点”,既能够实现学科融通,又解决了班级中的真实问题。

(三)透现家庭“缺点”

毋庸置疑,家长及家庭中产生的舆情对学生影响较大。家长的一厢情愿、不健康行为、不全面甚至负面的看法等一旦形成持续不断的舆情,于不经意间就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成长。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到:“妈妈总是告诫我:莫管别人的事,做好自己就行了。但是有时不管能行吗?小区内乱停车,我家的车总是过不去。我想去问问这些乱停车的人,但妈妈不允许。这与思政课上学过的‘参与民主生活所讲的道理不一样啊。”类似的家庭舆情,影响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与精神成长。对此,语文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可以针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参与民主生活”进行学科融通。首先,组织学生针对文本中小泽发现非法网络拨打市长热线的事例以及学生习作中的舆情资源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意义: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提升参与力与创新力,厚植家国情怀。然后,引导学生就关于参与公共生活的舆情资源为素材进行习作撰写。两科教师应该经常性透现这样的家庭舆情,既为亲子关系的改善助力,也为习作课的创新与学生的成长助力。

二、把握教学价值,实现方法上的融通

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用到不同学科中,一些精准的“方法路线图”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到学科的融通中,正所谓“一通百通”。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三框“敬畏生命”的教学为例,探析习作课与思政课融合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助力于课堂的高效与学生的成长。

(一)点与面的穿插

课堂中思维的架构与课堂的推进离不开“点面穿插”。由“点”到“面”,或者“点面结合”,有利于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结构性思维、开拓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点面穿插”不仅是思政课上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需要,也是习作课上学生进行构思的需要。例如,针对“敬畏生命”,就可以“点面穿插”:一些人缺乏敬畏之心,对生命不尊重,乱捕乱杀珍稀动物,这是“点”。紧接着强调“面”:食物链与食物网受到影响,大自然生态失衡,正是人们乱捕乱杀导致的结果。这样的“点面穿插”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边界,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全面的道德认知。同样,习作课上学生选择素材、组织结构、正反论述时,也完全可以运用“点面穿插”的方式,力争使行文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佐证丰富,内容详实。可见,借鉴思政课堂中的架构艺术,通过方法共享,运用到习作课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上述内容均可以运用到两科教学中,上述方法的通用均可以促进两科教学的高效。

(二)正与反的对比

为了论述某一观点,思政课教师常常进行正与反的对比。正面追问与反向逆问之后,学生很容易提炼出最核心的观点,正向道德生成变得自然而然。这样的一种哲学眼光和思维方式,既是思政课上加深学生理解的需要,更是习作课上进行综合表达(尤其是议论文写作)的需要。仍然以“敬畏生命”为例,不妨提供几组具有对比性的主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如“乱捕与自律”“克制与贪婪”“破坏与建设”“敬畏与无所谓”等。通过正反对比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到文本所蕴含的多重意蕴。正是在正反对比中,敬畏生命的意义得以有力凸显,漠视生命的后患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学生开始痛恨那些肆意妄为之人,对那些对生命缺乏同情心、对大自然缺乏敬畏心的人进行人文意义上的价值规约与劝诫。实践证明,正反对比既为学生行为再造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思路与支架。两科教师应该以方法融通凸显教学价值,实现学习上的叠加与延伸。

三,注重文心价值,实现思想上的融通

不论什么学科都应该引领学生追求“真善美”,这就是所谓的“文心”价值。如果学生习得了诸多知识与技能,却没有拥有高尚的心灵与美好的品性,那么无论课堂多么精彩都是得不偿失的。语文教师应与思政教师联手,注重学生心灵大厦的坚固与精神世界的丰盈,通过思想上的融通,发挥文心价值的功效。

(一)走向“文心”之真

“说真话”作为一种考量要素,在学生道德成长中不可或缺。学习、生活与成长中要说真话,习作表达中注重真情实感,杜绝假话、空话、套话,倡导“吾手写吾心”。说真话守信用,既是学生道德成长中的底线,亦是学生行文中刻意要追求的思想境界。由此,走向“文心”之真,应该成为两科教学融通的一个重要视点。针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三框“诚实守信”时,两科教师可以联手进行跨学科融通。首先在思政课上,教师引领学生搜集古今中外“说真话、讲信用”的典型案例,说说现实中自己身边做得较好的真人真事,以此受到浸润,生成道德成长,真正意识到“捏着鼻子说假话”就是不对的。语文教师以此为素材,引领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方面的演讲或情景剧表演,从具身体验中生发出一种入脑入心的力量。再然后,引领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表达,做到写真话,表真情,实现思想上的融通。

(二)召唤“文心”之善

“向善”同样是较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同样是学生精神成长中的重要指标。向真向善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因为强调向真就忽视向善的一面。现实中,有些“真”是低俗的,所以应该坚决地说“不”。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语文教师,不能因为注重走向“文心”之真就允许学生无所顾忌地呈现负面的真实。例如,部分学生呈现了这样的真实:“忘不了那些欺负我的人。等我具备实力时,我一定要十倍地还回去,打得他满地找牙,他妈妈都认不出来……”这样的“真实”应该摈弃,学生应该远离血腥与暴力。对此,两科教师应该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为例,做实做活思想的融通。比如,课堂中出示一段网络小说中的暴力情节,也可以出示现实中令人发醒的打人事件,引领学生想一想、辨一辩、写一写,厘清其行为背后的法律意义和严重后果。学生意识到容忍、理解、悲悯、博爱、尊重、向善等,才是人性中最美好的,而以牙还牙与以暴制暴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融通教学指向学生行为的再塑造,这样的习作教学召唤“文心”之善,值得教师迈出建设性步伐。

(三)彰显“文心”之美

唤醒美、理解美是习作教学与思政教学的责任。唤醒美比较简单,但真正理解美需要下一番功夫。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吐槽爱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请停止你们的扰民行为吧,音乐声太大,住在广场附近的我们无法安心学习。”这个学生只听见了音乐的嘈杂,而无视老百姓对美的追求。对此,思政课教师与语文教师针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开展學科融通。首先,教师引领学生讨论:“广场舞行为究竟有什么意义,广场舞究竟应该什么时候开展才不至于扰民?”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撰文,有理有据地凸显老年人的创美行为,并在创美与扰民之间寻找平衡点。当学生了解到广场舞不仅仅是健身行为,而且治愈了抑郁症等,具有多重功效时,学生习作中的鞭挞少了,理解多了,“文心”之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上习作教学与思政教学融通的“三重”价值,不应小觑。发现并发挥“三重”价值,促进两科教学的同频共振,从“割裂走向融通”,为初中课程及课堂的内涵式改革提供了创新视角[3]。舆情、教学、文心价值一旦精确释放,必将演绎学科融通的精彩。相信指向“三重”价值的学科融通中,学生必将生长出面向未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亚萍.课程思政在作文教学中落地扎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5).

[2] 韩闯.发现学生习作的“三重”价值[J].语文建设,2021(3).

[3] 张希梅.学科核心素养的融通培养:现实诉求和基本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22(2).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教学价值舆情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舆情
舆情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