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

2023-11-05古须强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4期
关键词:桂剧彩调戏剧

古须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3)

引言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备受关注。有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已遇到瓶颈,具体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性较强,受众面窄,造成部分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传承人正面临断层断代的情况,非遗传承的脆弱性日益凸显[1]。有专家指出,与旅游融合是促进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旅游发展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形成良性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好的传承空间,带来更多元的受众群体。国家和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尤为重视,2021 年,文化与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22 年1 月,《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旅游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同时提出要加强“广西民族戏曲传承振兴”。因此,如何引导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让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从价值共创的角度出发,以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为提高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广西“非遗”+“旅游”模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产旅游开发现状

(一)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多元主体现状分析

1.旅游景区、非遗馆等非遗传播场所

旅游景区、非遗馆等场所作为旅游开发运作主体在非遗旅游中承担着策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展示展演活动,与时俱进地调整配套旅游接待功能和旅游服务等,将非遗的资源形态转化为游客可感受、可体验的旅游产品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方面,截止至2021 年12 月,广西拥有国家5A 级旅游景区8 个,4A 级旅游景区307 个,3A级旅游景区335 个;2022 年10 月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有2 家,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8 家。此外,广西罗成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入选2022 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也是广西唯一一个入选名录的旅游度假区。目前,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知名度较高的品牌项目是印象刘三姐和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在非遗馆方面,与传统戏剧相关非遗馆主要分布在桂林、南宁等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桂林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此外,承担着对外展示展演、宣传教育、产品交易等功能并且与传统戏剧相关的展示中心和传承基地大概有29 个。

2.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体,传承人在非遗旅游项目中参与策划、指导、宣传、展示展演等方面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旅游供给,还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从目前传统戏剧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来看,广西有一定的基础。截止至2022 年12 月,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3 位,据不完全统计,传承人参与旅游节庆相关活动包括“广西粤剧节”“壮族三月三”、南宁“两会一节”“全国非遗文化遗产日”等。在传承人的传播活力方面,根据“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中显示,2023 年1 月,在“传承人活力展示”榜单排名前20 的非遗传承人中,12 位为粤剧、京剧、豫剧、越剧、晋剧等传统戏剧名家;在该板块传承人入榜排名中,广西戏剧类传承人有3 位上榜,分别为彩调傅锦华,排名第265 位,桂剧罗桂霞和粤剧冯杏元,并列第327 位;在“传承人进步活力”板块中,彩调传承人傅锦华排名第82 位,上升181 位,粤剧传承人冯杏元和桂剧传承人罗桂并列排名第123位,均上升119 位,其他传承人活跃进步排名并不高,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承人参与大型活动的活跃程度。

3.旅游者

旅游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宣传的受众体,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纽带,旅游项目中加入传统戏剧类非遗元素,能够让旅游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的理解戏曲的内涵,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近年来,从游客参与传统戏剧类非遗旅游节事活动的情况来看,游客参与度较高。2021 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在14 个设区市同步开展的1000 多场“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活动中,据统计,共接待游客1577.58 万人次,比2019 年同期增长3.1%,实现旅游消费125.36亿元,比2019 年同期增长4.6%。从群众关注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情况来看,2023 年1 月,正值农历春节,根据“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显示,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的活力排名第一;从省级层面来看,在31 个省市区排名中,广西彩调、桂剧、壮剧排在第17 位,活力值为64;从市级层面来看,南宁市的邕剧、粤剧和壮剧在全国各地市排名第17 位,桂林市排名第93 位,但与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并无关系,非遗项目传播活力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游客对非遗项目在各类平台相关信息传播的关注程度。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非遗项目,游客对传统戏剧的关注度较高。

(二)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现状

目前,广西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以两种模式为主(详见表1),一是“非遗”+“旅游景区”模式,二是“非遗”+“节庆活动”模式。在现有的旅游开发模式中,桂剧和彩调最具代表性,由于桂剧和彩调均发源于广西桂柳地区,历史悠久,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景区的融入已经深入人心。

表1 广西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旅游开发模式

二、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开发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在传统戏剧类非遗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到旅游景区、传承人、游客等多元主体诉求差异[2]。积极推进“非遗”+“旅游”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让非遗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主要承担着引领作用;旅游景区要引进非遗项目还需考虑非遗项目的发展状况、引进成本、预期效果等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在现阶段发展状况较好的景区不一定会转变思路引进非遗项目;传承人方面,对于广西大部分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都供职于事业单位,由于时间和精力等问题,也不一定会参与到非遗旅游相关活动中;游客方面,部分景区在以往的表演项目运作中,会单独制作演出门票额外收费,由于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部分剧种缺乏一定受众群体,旅游者不一定会为此买单。由于多元主体在诉求上有一定差异,协调各方诉求机制还有待完善。

(二)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有待突破

广西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3 人,在数量上相较于其他邻近省份偏低(广东29 人,云南15 人、贵州19 人,湖南42 人),年龄上普遍偏大,从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中可以看出,传承人参与到旅游项目和大型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此外,部分剧种缺乏年轻继承者,在创新上受到一定的局限,目前,除彩调、桂剧和粤剧外,其他剧种精品化不够,经典剧目不多,受众面仍然比较窄。与旅游项目的融合,还需考虑如何把传统戏剧融入当代,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到戏剧表演项目中来。因此传统戏剧传承与创新是与旅游项目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现阶段“非遗”+“旅游”开发模式较为单一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旅游项目现有的开发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以“非遗”+“景区”演艺活动和“非遗”+“节事活动”为主,表演形式过多,没有从源头解决旅游者对传统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难以接受和理解,在旅游中缺乏体验感等问题。此外,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不够,造成与广西传统戏剧有关的品牌文创企业并不多,不利于传统戏剧的文化传播。

三、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

(一)建立创新型非遗旅游工作协调机制

解决传统戏剧类非遗旅游项目开发过程多元主体诉求差异大的问题需要以有关部门为主导,一是建立创新型协调委员会,统筹景区、传承人、游客等各方需求。二是完善相关机制引导景区引入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以项目引进等较好的合作形式吸引传承人走进景区。三是推动广西非遗与景区的融合发展。四是为多元主体沟通搭建对话平台,定期召开协调工作会议,广泛收集各方意见,把非遗旅游项目融入“一键游广西”平台中,创建共创共享平台,为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实践拓宽交流渠道,引导非遗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二)建立健全戏剧类非遗传承和创新机制

就现阶段传承人参与旅游项目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应建立非遗传承人和景区合作共享机制,保障传承人的权益,还可以考虑设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构,负责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以及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管理,鼓励传统戏剧类年轻传承人加入到合作的行列。

解决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创新问题可以考虑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为传统戏剧的创作和改编立意。近年来,彩调和桂剧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运用戏曲中“以歌舞演故事”的手法,开创了剧种的表演形式,提升舞台呈现效果,引起强烈反响。其他剧种的创新也可以考虑此类做法。此外,传统戏剧的创新还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科技表现现代生活化场景,这将有利于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进入旅游景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三)进一步丰富“非遗旅游”的开发模式

除现有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外,还可以考虑“传统戏剧类非遗”+“研学旅游”,“传统戏剧类非遗”+“主题公园”等模式的开发。传统戏剧类非遗研学旅行项目的开发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类型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研学旅行方案,与各中小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让学生观摩和学习非遗传承者在特定环境中唱念做打的技巧,不同角色唱腔、身段、服装、妆容的差异,参与表演或演奏过程,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传统戏剧的文化和内涵,了解研学旅行的意义与作用,并在实践过程中践行理论知识。

依托广西各地景观或者现有的主题公园进行戏剧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改进。以桂剧和彩调为龙头,打造戏曲主题公园,把衣、食、住、行等产业链融入戏曲主题公园的打造中,同时推动传统戏剧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戏剧元素融入乡村,重点扶持品牌文创企业入驻主题公园,以彩调为例,形成彩调动漫、彩调书籍、彩调视频、彩调酒店等覆盖衣、食、住、行全产业链文创旅游产品。增加“体验式旅游”项目,让旅游者“着戏服”“登戏台”,体验传统戏剧的角色人物,领悟传统戏剧的历史进程,感受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桂剧彩调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非遗视角下广西桂剧的传承发展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经典彩调进校园
期待山花更烂漫
浅析广西桂剧的起源发展
新媒体视野下广西桂剧的现代化重构
戏剧类
娃娃彩调扬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