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3-11-05李萌萌
李萌萌
(中共盘锦市大洼区委党校,辽宁 盘锦 124200)
引言
新时代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来使用,无论在什么时期都能总结前人的成果,并得出结论:某一事业已经步入新时代,比如,常见的就是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走进了新时代等。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时代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原文是这样形容这一新时代的精髓:一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代;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拼搏、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富的年代;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年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本
(一)仁爱思想
儒家思想中仁爱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仁者爱人”理论以及孟子的“爱人的人是人的恒爱”理论均反映了仁爱思想。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同样需要遵循仁爱思想,才能保持良好的关系。而“推己及人”又是仁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体现了人文关怀理念。
(二)民本思想
周代已有民本思想。从周公“敬德保民”观念出发,演变为先秦诸子百家的君民观念。
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水则载舟兮水覆舟”都强调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就是它政治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例如: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战争带来的民生凋敝迅速复苏,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唐朝还把臣民凌驾于君主之上,使得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了“万国来朝”盛景。并且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民本思想被赋予新的含义。清末梁启超提出了民主制度并指出它是一条天下公理。从古代民本思想到民主制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内生力量。
(三)公平正义
我国古代特别注重对个人德行的研究,把它当作考核个人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而德行方面,公平正义思想与诚实守信思想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言必信、行必果”“驷不及舌”都把诚实守信作为做人的基础。而传统美德之中,公平与正义又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古人的追求普遍表现为大公无私,公私分明的精神,同时还表现为奉献精神与爱国情怀。孙中山对《礼记》“天下为公”进行了诠释,提出了民权与“公天下”主张,主张民主权利。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内容也反映了中华人民在关键时刻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意识。
(四)和合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为其最高境界与核心理念,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其次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加强调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寻求,内“天下一统”外“协和万邦”大大体现了和合思想。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继承的必要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
要实现民族复兴的大梦,需要对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解剖,提高整体认知度并保持头脑清醒。积极倡导跨时空、跨国度文化精神,开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时代精神,不把优秀传统文化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环境和国度,而要走向世界,主动宣传文化创新的成果。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更不用说民族复兴之梦。全面增强民族文化创新力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深挖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重视道德规范、强化人文精神、保证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时代要求、彰显中华文化时代魅力。
(三)新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
要想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应把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而不应该仅仅停留于书本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刀切地对待。学术界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识别,并可从学术研究、调查实践、争论中得出结论。新时期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分析。
四、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策
(一)教育视角
第一,科学,合理地编排课程,创设文化氛围。各级党校应科学研判,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主体班次教学重点纳入课程体系,选准专题,科学编排,合理组织,适当增加比例,循序渐进地丰富内容和形式。以弘扬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为党校教育“正心工程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融入主业主课中去,推动党校教育培训取得实效。例如,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作是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向纵深发展与扩展,使其内容有机结合,主次分明,增强其针对性与实效性。要唤起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就必须在讲学过程中讲清楚,要学习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而非回归旧传统。结合发展新实际,打造特色新文化,党校领导要带头上好党课、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
第二,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发展现场教学。教师自选课题多为常规教学,可尽量设法激发受训者能动性和促进受训者参与,许多受训者都来自各行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不同的理解,激发了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要点,使党员干部能够在深度沟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陶冶与影响,从而达到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心,外化为行的目的。教师要搞好充分调研,为一些具有较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学员提供施展空间,由学员自选课题再备好课,在党校教室里,做到学员与教师角色互换、展现学员风采、推动教学相长。
发展党员干部培训“第二课堂”,也是优化党校传统优秀文化课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当前不少地方都是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组织参训人员赴实地观摩、学习、感受体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发达地区可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之旅和体验式培训学习以提升文化自信自觉意识。
第三,党校姓党,党校教师也必须姓党。由于党校工作的特殊性,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老师只要在党校工作,他既要具备较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有高度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师本身做到二者融会贯通才能够在教学中向学员讲解,其课程联系自然、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二十大召开后,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关注的鲜明姿态与立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基本方向。党校姓党、为党代言,党校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敢于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
(二)社会角度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还需要积极地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引导社会正常的发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保护,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强对其的关注,促进其保护,传承与弘扬,实现积极作用最大化。保护过程中可以有力地推动有关立法工作。我国很多地区虽认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但仅仅将其进行商业上的发展,这就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商业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尽管也是对其的一种保护,然而商业化过重会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原有的内涵和底蕴。健全保护法规、规范商业化行为、加大保护力度。也可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保护过程当中,促进数字化建设,扩大文化产物的范围,同时加大保护力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有助于进一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三)媒体视角
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使信息在传播方式与传播范围上相比之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着我国步入新媒体时代。
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利用媒体的正面作用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提高民众认知程度,促使民众养成弘扬意识与传承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长久传承下去。
五、结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可以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其作用非常显著,应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开发。中华民族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认识,提高文化认同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发扬,使之成为一种观念、意识、行为举止等方面的规范章程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国民文化素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文化基础和建设可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