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3-11-05曹静华
曹静华
(内黄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河南 内黄 456300)
随着养殖场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饲养的羊品种不断增多,出现的羊疾病也增多,影响羊的生长发育,严重的会导致死亡。本文主要以各地区常见的羊脑包虫病为例,研究有效降低该病发病几率,提高其治愈率的方法。
1 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1.1 病原体 羊脑包虫病是多头蚴感染所致,多头蚴是该病的病原体,该虫的体型较小,长度在0.4~0.6 m,宽度为0.5 m。一般为椭圆形,白色或半透明状,囊体中含有大量的液体。主要寄生在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不仅会感染羊,牛、猪、马等动物都有一定感染几率。多头蚴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存活能力。在没有宿主的情况下,能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低温环境中可长期存活,但不耐高温。另外,该病可以诱发很多并发症。幼虫不仅可以寄生在脑部神经或脊髓中,还可以在羊的肠道中生存,引发肠道疾病。该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各养殖场都在积极研究防治该病的方法。
1.2 感染途径 该病多发生在春季,一般日龄较小的羔羊感染率较高。常见易感染群体是山羊或绵羊,感染途径是:(1)消化道感染羊误食了含有多头蚴虫卵的饲料,虫卵进入羊体内在适宜条件下孵化繁殖并引发疾病。携带虫卵的羊排泄物中也会有一定数量的虫卵。(2)如果饲养人员没有及时做好环境卫生清洁处理工作,而圈舍中的养殖密度比较大,就会导致同圈舍中其他健康羊感染该病症。(3)犬科类动物也是羊脑包虫的主要宿主。而且,该病症属于典型的人畜共患病,这说明人与羊接触时,也有可能造成疾病的大肆传播。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
2.1.1 发病经过不同 (1)急性型。病羊会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比如,病羊会在原地不断转圈,盲目横冲直撞,严重时会发生癫痫症。另外,病羊在病程后期会出现体重减轻、精神状态异常,有些病羊体温升高。部分病羊的视物能力减弱,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病羊大多会在30 d 内出现死亡。个别病羊由于感染急性脑膜炎,可能在1 周左右死亡。
(2)慢性型。该型病羊也会发生癫痫症,但发病频率低。其潜伏期较长,原因是入侵病羊体内的脑包虫数量少,还没有完全压迫神经系统。慢性型也会造成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病程后期会因营养不良出现身体虚弱无力,个别病羊会出现排便异常。慢性型病羊存活时间较长,通常病症持续3 个月左右没有得到缓解,可能会引发病羊死亡。
2.1.2 感染部位不同 (1)入侵羊脑前部时,会导致羊的脑部神经异常,出现病羊无法控制四肢的情况,引发肢体不协调、经常高抬前肢。在圈舍内奔跑时,病羊遇到栏杆不会转弯,常常将头抵在栏杆上发力。而且,病羊长期卧地不起,喜欢将头部埋在胸前。(2)入侵羊脑后部时,病羊会经常突然性的后退,头部不断后仰,发病时会躺倒在地,四肢不断抽搐。(3)入侵小脑时,会出现行走能力异常的情况,应激反应较为强烈。(4)入侵脊髓时,病羊的身体会被麻痹,尤其是脊背和盆腔位置,这是造成病羊失禁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病症特点及时、有效的采取对应的解决对策,是最大化提升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需要养殖场着重在日常饲养羊时,关注羊的精神、身体变化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2.2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羊可见,急性羊脑包虫病死羊脑膜炎症状,观察其脑膜时,脑膜有寄生虫爬行时留下的痕迹。慢性病死羊脑部和脊髓有囊状多头蚴,病变部位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骨穿孔等症状。所以,很多病羊皮肤表面都有异常的凸起,可通过肉眼科学判断病症类别的有效方法。
3 实验室诊断方法
在确诊疾病时,除了应结合羊脑包虫病的临床典型症状、病理变化情况进行肉眼观察之外,最科学的诊断方法就是展开实验室化验。
3.1 粪便化验 实验室诊断的准确度较高,原是因化验时会涉及到对各种专业仪器的应用。羊脑包虫虫卵可以随粪便被排出体外,可直接对病羊排出的粪便采样化验,观察判断是否存在虫卵。应注意化验时要取病羊刚排出的新鲜粪便,才能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具体步骤是:在获取粪便后,对样本进行称重处理,从中取出10 g,按照1:10 与100 mL的生理盐水混合。沉淀一段时间后,过滤掉液体当中的杂质。可以不断重复这个步骤,直到肉眼可见液体变得清澈后,采取镜检处理措施,用专业显微镜观察虫卵的数量、形态。
3.2 变态反应试验 诊断时,可对病羊进行CT 检查,并配合血液检测结果按照规定的实验室检测流程,完成变态反应试验。试验过程是:将幼虫或成虫的囊壁制作成乳剂,在被检测的病羊眼睑中注入该液体,观察病羊是否会出现皮肤肿胀,出现该症状且超过6 h 不能自然恢复的情况下为阳性,表示病羊感染了羊脑包虫病。需要兽医及时根据病症类型,规划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案。
4 防治对策
4.1 预防方案 要科学管控疾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规范饲养管理行为。(1)做好检疫管理工作。应提倡养殖场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繁育羊羔,在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下,合理防控疾病。如果必须要引进外来羊,应按照国家给出的管理规定做好严格的检疫管理工作,确保羊没有携带疾病后,才能将羊安置在养殖场内。由于羊脑包虫病从感染到发病的过程较长,有一定的潜伏期,应对外来羊采取隔离饲养措施,时间至少要持续一个月,期间多次进行疾病检疫,确保每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才能大大降低养殖场内部出现羊脑包虫病的几率。此外,饲养人员应做好分类饲养工作,为不同品种的羊要设置不同的圈舍,避免混合饲养时诱发各类疾病或出现羊不合群的问题,这会引发严重的应激反应,影响羊的健康。
(2)应定期做好驱虫工作。养殖场要重视起进行羊脑包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定期对日龄、体重达标,精神状态及身体状况良好的羊开展驱虫工作。一般驱虫频率是每6 个月一次,每年2 次。其中一次驱虫工作应选在春季来临前,因为春季是该疾病暴发的高峰期。目前,驱虫时常用的药物种类是吡喹酮,口服驱虫,关键要根据羊体重确定单次用药量,通常以40 mg/kg 驱虫。驱虫时,为避免重复给羊用药,应做好驱虫记录,在羊身上做好本次驱虫工作的标记,并将驱虫时间、药物种类等相关信息记录在驱虫档案上,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3)应做好卫生管理工作。当不卫生的饲料通过食道进入羊的体内后,会引发各类疾病。因此,应要求饲养人员重点做好对饲料卫生管理工作,关键应有序完成对饲料的采购管理、存储管理工作,严禁使用变质的饲料喂食羊。与此同时,应关注环境卫生,每日按时清扫圈舍,还要定期进行环境消毒杀菌处理。注意挑选合适的消毒药物,稀释药物后,在圈舍中的每个角落仔细的喷洒药物。这些都是预防疾病的可行方案,是保障羊健康成长的关键前提。由于这项工作会受到饲养人员工作态度及能力的影响,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约束人才的工作行为,以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养殖场内大规模感染疾病。
(4)应做好犬类的驱逐工作。由于羊脑包虫的特殊性质,犬类会携带虫卵。因此,在日常进行饲养管理时,应禁止在养殖场内饲养犬类。如果养殖场中饲养的动物种类多,存在羊脑包虫的中间宿主或最终宿主。养殖场应合理设置圈舍之间的间距,做好封闭式管理工作。核心是要采用专人专管的方式,禁止饲养人员随意进入其他动物的养殖区域。另外,如果发现流浪犬,养殖场应安排饲养人员使用专业的工具,在不接触犬类的情况下,严格有序的做好对犬类的驱逐工作。还要定期加固养殖场的墙体、栅栏,避免犬类破坏围栏后进入养殖场。这是从根本上阻断疾病传播途径,降低疾病发病率的一种常见方法。
4.2 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措施。当临床上确诊疾病后,应对病羊集中隔离,避免病情扩散。在具体研究如何治愈疾病时,如果疾病严重程度相对较轻,在初期发病阶段就准确的识别出了疾病,可以首选药物治疗方式。这种方法的操作难度低,只需要根据病症特点对市场上常用的药物品种做出选择,控制用药量、用药频率即可。一般以口服吡喹酮为主,要合理加大药物剂量。比如,50 mg/kg,根据病羊体重确定用药量,连喂5 d,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可以考虑加大药物剂量,采用70 mg/kg 的比例,连用药3 d 后,可以顺利治愈疾病。
(2)手术治疗措施。如果病羊的病症较为严重,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病症,在判断病羊有治疗价值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措施。这项工作需要由专业的兽医来完成,应用频率较高的手术方法就是进行穿刺。首先,应确定虫体入侵的部位,在对诊疗环境进行消毒杀菌后,使用医用针在指定的位置穿刺。以进行脑部穿刺为例,针进入颅骨的深度应在2 cm 左右,穿刺后应移动病羊的头部,这样可以将被扎破的囊体中的液体排出。后续要做好对伤口处的清理操作,避免诱发伤口感染的问题。此外,兽医也可以通过手术来取出虫体及虫卵。这种手术操作的难度较大,创伤面也比较大,要注意避开血管。技术操作要点是:在指定位置切开一个十字形的口,再使用专业设备钻孔,借助这个孔洞观察虫体所在位置,及时取出虫体,并进行伤口缝合处理。
5 结 语
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很多,在落实疾病的防治管理计划时,应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找到以往羊出现疾病时的共性及个性特征,综合找出最佳的防治方法。首先,应保证饲养环境卫生程度达标,关注饲料的清洁度,避免出现病从口入的问题。其次,应驱逐犬类,避免犬类携带虫体或虫卵,造成养殖场内暴发疾病的情况。最后,要严格按照检疫管理规定引进羊,还要定期完成驱虫工作,这些都是提升疾病预防效果,提高羊存活率的常见方法,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依靠人才的力量,应科学提升饲养人员的工作素质及能力。此外,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方式,旨在全面治愈疾病,恢复病羊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