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3-11-04李书民王景隆杜家方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李书民 王景隆 杜家方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部署。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要全面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一大批知农、爱农、为农、扶农的敢于创新创业的农业人才。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创新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做法,以期为其他涉农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涉农高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这种需求与涉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因此,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要求,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涉农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三农”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契合点

(一)乡村振兴赋予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新使命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涉农高校不仅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的“蓄水池”,更是知识创新、科技創新、文化创新的“策源地”。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涉农高校应充分发扬爱农兴农的优良传统,主动担当助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紧密结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以更高标准培养和造就一批引领未来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二)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要顺应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当前,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涉农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的职能。发挥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将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振兴进行耦合,加快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满足乡村振兴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涉农高校要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又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探索三产融合发展之路,研究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投身农村建设,如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涉农产业服务人才、农业金融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组织和带领这些人才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才能保证乡村全面振兴。

二、河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上探索出“新路子”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指出,“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这为涉农高校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河南农业大学在培育强农兴农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始终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实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着力培养更多服务乡村振兴的一流人才。

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主动适应变革,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和新兴涉农专业建设,以创新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河南农业大学聚焦“三农”领域人才结构变革趋势,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涉农人才的需求,重新审视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同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契合点,加强人才培养统筹规划,将涵育知农爱农情怀、培养强农兴农本领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突出价值引领,涵育“三农”情怀。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为重点,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传承耕读育人精神。河南农业大学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办学精神和育人理念。师生怀揣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传承着知行合一、艰苦奋斗的精神,接续走进乡土中国深处,为“三农”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始终秉承“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投身社会实践。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不断深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着力打造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加强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涉农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根据乡村振兴要求,开设乡村振兴与涉农专业,形成了“双院制”协同育人、本硕博纵向贯通的育人格局,并持续加强与地方互动,周期化常态化优化涉农专业设置,切实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与乡村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以新农科专业建设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二)打造“三位一体”“四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机整合了学校创新创业教学资源。2015年,学校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师生,全体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整合了学校、行业、区域、校友等各项资源,实现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团学工作相结合、与校友资源相结合,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做好服务与保障。

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秉承“厚生丰民”办学理念,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知农爱农懂农的新型人才,强化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入推进知行贯通,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解民生、治学问,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耕读实践锻炼,改造提升耕读教育教学基地,以传承农耕文化为主题,深入开展耕读实践锻炼。以紧密联系群众、全面了解农情为目标,深入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咨询、产业服务和生产指导等。以“创新、创业、创造”精神为指引,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推进专创融合,构建覆盖课程、竞赛、实习实训、项目训练、企业孵化与实践以及专业性社团活动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励师生同创、本硕博同创。

以传承和发展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和推动创新创业实践为主线,依托校内教学资源、校外实训基地和“雙创”孵化基地,建立“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创业基地”“三位一体”实践平台;做强校内专职教师队伍,做大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做优杰出校友聘任导师工作,建设“校内专职+校外兼职+校友导师”“三位一体”师资队伍;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产学研融合的“四元融合”育人方案。

(三)实施涉农继续教育,培养乡村人才“土专家”

2016年以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会同河南省人社厅、河南省乡村振兴局、河南省教育厅“四路协同”,累计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135.73万人,其中农业农村部门示范培育39.46万人。一大批高素质农民脱颖而出,成为创新创业的“领头雁”、贡献智慧的“排头兵”,也是中原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生力军。

河南农业大学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构建了“一体多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体系。一是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建立“三位一体”培训基地,探索形成了从科研试验基地到区域示范基地、再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最终到科技示范户的全链条培训服务路线,把学校的科技优势、地方的组织优势和农业企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优势结合起来,收到了“1+1>2”的效果。二是有目标、有靶向,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自觉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法,邀请相关专家反复研讨,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独创了“校内培训+基地实训”“集中培训+跟踪服务”“创业导师+职业农民”“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培训的地点不局限于教室、会场,直观、互动成为培训授课的关键词。跟踪服务和社会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近40%成为当地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超过80%的人从事农业集约化经营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独特的力量。三是根据需要、针对特殊,形成“三位一体”教学计划。对于当前的农业技术培训来说,“一药包治百病”“一招包打天下”的做法早已失效,高素质农民培训需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发展定位、主打市场的差异选择对应的技术,根据培训学员遴选信息,量身定制培训教材,瞄准学员需求,缺什么补什么,精准传经;面向未来,跟踪服务,时时送宝。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和“头雁”项目培训过程中,积极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的“订单式”服务,从政策扶持、项目倾斜、资金支持、技术服务、解困纾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经过持续跟踪培育,使众多优秀农业人才成长为乡村治理的领路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产业兴旺的有为人、绿色发展的先行人,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三、结语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综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总结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期为其他涉农高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为涉农高校,应积极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谭金芳,张朝阳,孙育峰,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制度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8(6):17-22+93.

[2]杜家方,邓俊锋,谭金芳.“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索:基于河南农业大学的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6(6):40-44.

[3]罗功文,张玉平,尹力初,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新“土郎中”培育的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2(5):82-87.

[4]苏振泉.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培养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1(21):166-168.

[5]刘慧芳,王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7):52-56.

[6]马银花,林鹏,金晨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导学赛研创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1):129-132.

[7]李瑜珺,朱尧,郭桂义,等.基于“五位一体”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8):127-129.

[责任编辑:王芳玲]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就业创业指导类)(2021SJGLX1002)

作者简介:李书民(1973—),男,山东曹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杜家方(1983—),男,河南许昌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